摘要:糖化血红蛋白是检测糖尿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它的高低决定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进患者的血糖达标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患者人群逐渐扩大,中国已成为继印度之后位居第二位的糖尿病国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4500多万,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城乡患病率差别很大,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4.8%,但并发症控制率不足20%,已确诊的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压患者有1200万、脑卒中患者500万、冠心病患者600万、尿毒症患者50万。专家指出,血糖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1、HbA1c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1)反映血糖控制水平。血糖越高,HbA1c就越高。
(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HbA1c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或下降不会引起HbA1c的变化;餐后测定不会影响其结果。
(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HbA1c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2、HbA1c的控制标准
3、HbA1c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4、HbA1c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
临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监测HbA1c。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控制不理想。HbA1c长期控制不稳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晶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黏度增高。HbA1c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HbA1c每增加1%,男性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HbA1c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则增加50%以上。
5、测定HbA1c的注意事项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HbA1c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由于HbA1c是反映血糖的平均值,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其HbA1c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时,HbA1cc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HbA1c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HbA1c达标,早期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HbA1c;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HbA1c。
6、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h血糖,而忽视了HbA1c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HbMc,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4.4—8.0mmol/L,HbA1c控制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HbA1c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