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友都有一个误区:血糖不好=血糖高,但其实,比持续高血糖危害更为严重的是血糖波动。如果把人体的血管比作堤坝,高血糖就好比是堤坝里的水,水位慢慢升高,久而久之会淹没堤坝,造成危害。但如果堤坝里的水,变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洪水,那么堤坝可能很快就会扛不住了,就此一溃千里。
血糖波动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包括短期血糖波动(即日间和日内血糖波动)和长期血糖波动(即HbA1c变异性)。无论健康人还是糖友,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是血糖波动超过正常范围,幅度过大对糖友的危害就很大了。其影响可贯穿从早期β细胞功能受损到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疾病全程。
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
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而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既往一直认为,当长期暴露于高血糖时,β细胞负担增加(过度分泌),其功能会逐渐恶化,即β细胞糖毒性。最新研究显示,除高血糖外,血糖波动也是导致β细胞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
加速慢性并发症
国外曾进行过这样的一项试验:同时观察波动性高血糖和稳定性高血糖对人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结果发现,波动性高血糖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比稳定高血糖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
临床研究也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地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病变的危险。
这是因为,当人体长期处于稳定的高血糖状态时,其组织细胞的调节机制会产生适应性变化,使组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受损的程度相对稳定,而一旦患者的血糖反复波动,就会使其组织细胞的调节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加速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
对生存率的影响
血糖波动幅度较大,主要体现在餐后血糖急剧升高,以及一些控制不当发生的低血糖。那么血糖波动的正常范围是什么呢?
PPGE血糖波动指标
我国《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和新版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共同推荐,通过指尖血糖和餐前、餐后2h配对血糖监测对血糖波动进行监测和管理,并建议采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作为方便易得的血糖波动评价指标。
PPGE定义为三餐后2h血糖与其相应餐前血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基于国内外广泛循证,PPGE的正常参考值为<2.2mmol/L。PPGE越大,血糖波动越大。
PPGE计算公式: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尽管很难将100%的PPGE控制在正常水平,也应尽量接近,目前认为将70%的PPGE控制在<2.2mmol/L即已实现理想的餐后血糖波动控制。
如果糖友觉得上述方法有难度,可以参考方法二。一般来说,糖尿病病友的血糖波动范围不要超过平均血糖的一半。比如这个人的平均血糖是4.8mmol/L,那么血糖标准差不要超过2.4mmol/L,超过2.4mmol/L就说明血糖波动比较大。
理想的血糖标准差不要超过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如果平均血糖是4.8mmol/L,理想的血糖标准差不要超过1.6mmol/L。即:血糖波动在平均血糖的1/3-1/2是可以接受的。
对糖友来说,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试验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最新理念。按照这个理念,控制血糖应包含两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