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辰区幼教的圈子里,提起凌亚萍,是各幼儿园食堂工作人员一致公认的“面点师”,凌老师“从厨”三十几年,吃她做的饭长大的孩子,如今有的又当上了幼教老师。一年到头,春夏秋冬,凌亚萍从早到晚,买米买面,揉面做馍,上屉蒸笼,有人粗略估算,经她手给孩子们做的食品少说也有200吨,装上卡车,足足够上一个车队!时下,受聘于北辰区河头幼儿园的她,虽年近花甲,却仍然高高兴兴做着她热爱的“面点师”的平凡工作,她说,她一辈子也离不开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从小朋友吃大馒头说起
凌亚萍的母亲是老一辈的幼儿教师,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在幼儿园长大,后来又接替了母亲的工作。起先在全区一家有名的幼儿园做了17年的保育员,鉴于她对工作的敬业和执着,领导让她担任了园内的管理工作。细心的她从孩子的衣食起居观察,发现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都是吃食堂里做的大馒头。保育员为了让孩子们吃着方便,又怕剩下浪费,只好把大馒头掰成小块儿。凌亚萍看到眼里,记在心头,觉得把大馒头掰成小块儿很不雅观。在她的倡议下,小馒头摆上孩子们的餐桌。保育员省事了,孩子们高兴了,凌亚萍的“食品改革”行动也就从此开始了!
从孩子们喜欢的“小馒头、小花卷”做起,进而发展为形状各异的多色面点,颇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面点师”的美名也不胫而走。看着孩子们吃得香,吃得饱,她自己从心眼里高兴,辛苦和劳累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011年,“离开孩子就没有乐趣”的她受聘来到北辰区河头幼儿园,不仅把多年来的“面点绝活”带到农村幼儿园,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幼小的孩子喜欢多彩的世界,同样喜欢带有色彩的食品。她把鸡蛋中的蛋黄和蛋清分开就有了白色和黄色的原料,胡萝卜汁、菠菜汁、香菇汁、南瓜、紫薯等等,都是她开发的原生态材料,不仅杜绝了“食色”,而且实现了食品色彩鲜艳,制作出来的马蹄卷、开心馒头、南瓜馒头、荷叶饼、象形动物食品等等,造型各异,口感香甜,软硬适口。据说,河头幼儿园的面点食品可以做到一天一个样,精心制作的面点已有20多种。
由多彩面点向多色菜肴拓展,是凌亚萍厨师探索的新亮点。如今,幼儿园孩子们吃的饭菜几乎没有单色,即使是米饭,也要在白米中点缀其他颜色的粮食配料。蔬菜更是五颜六色,西红柿、草莓、南瓜、胡萝卜、紫菜头和各种常绿叶菜,厨师们用刀功将果菜、茎菜、叶菜切成条、片、丁、菱等形状,配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丽饭菜,孩子们一看便食欲大增。
厨师就是孩子们的“饭菜妈妈”
“让孩子们吃好吃饱是咱厨房老师的责任”。多少年来,凌亚萍身体力行地遵守着这一信条。在厨房里,制作饭菜的每一道工序她都要一一把关,吃饭的时候,自己宁可晚吃饭或者不吃饭也要到孩子们的餐桌前巡视一番,看看孩子们吃饭的“情绪和劲头儿”,并从中找出不足。香菇是不可缺少的食料,有的孩子讨厌黑色,吃饭时悄悄把它挑出来。她发现后立即改换做法,后来做的菜,以往成丁成块儿的香菇早已被厨师剁成了碎末儿。
凌亚萍总说,咱厨房的老师就是孩子们的“饭菜妈妈”,妈妈疼爱孩子天经地义。为了当好“饭菜妈妈”,她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保持充足的营养。河头幼儿园刚建园时,医疗单位为孩子们查体说是普遍缺钙。自此,她和厨房的老师们天天购买骨头棒子和鸡架,汤菜中顿顿少不了营养丰富的高汤。为了保持均衡的营养,凌亚萍老师在采购米面和副食时采取“轮流采购法”,她认为,米面和常用的副食品,虽是同一种原料,但由于产地、环境及制作工艺不同,营养成分也会存在差异,“轮流采购”可以避免孩子们“被动偏食”。
凌亚萍像疼爱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该买的东西绝不会有半点儿吝啬,但她又是个勤俭节约的模范,在她眼里,采购来的原料都不能浪费,为孩子们做菜剩下的黄瓜把儿、芹菜叶、菜蹄子,她都会留下来洗净切好腌成咸菜,为老师们送上“意外惊喜”。凌老师常说,幼儿园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能节约就要节约。
孩子们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凌亚萍爱孩子,她把孩子们的饮食放在心头,更愿意为孩子们的健康付出一切。她琢磨出来的多彩面点和多色菜肴并非一日之功,有的要反复若干次。最早开发多彩面点时,榨取胡萝卜汁最原始的方法是先把萝卜切碎捣烂,再用净纱布挤压取汁;用黑米面做的动物食品“小刺猬”,颜色逼真形象可爱,但口感偏硬,孩子们干看着嚼不动,反复试验,掺些白米粉“小刺猬”成了孩子们的美食;用蒸熟的南瓜酱做“象形南瓜”,第一次尝试,掀锅一看南瓜成了糖稀,后来加入适当的米粉便成功地使“象形南瓜”好看又好吃……一次次失败换来了一次次的成功,喜悦取代了劳累,得到的是孩子们笑容,也迎来了家长们的称赞!
面点师凌亚萍的故事很多,在看似平凡的故事里包含着她的甜酸苦辣;凌亚萍的故事很阳光,她用实际行动将爱心奉献给了她热爱的幼教事业;凌亚萍的故事在延续,因为许多幼儿园正在推广她的做法,可能有一天,凌亚萍开发的不加任何添加剂制作的原生态多彩面点作为“饮食文化”推向社会,受惠于民。到那时,我们再把凌亚萍的故事讲给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