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料与方法
2009年开始对西盟佤族自治县、龙陵县、云县、沧源佤族自治县、马龙县、勐海傣族自治县全县乡村医师进行高血压调查及培训。由当地卫生局或县、乡政府负责通知辖内所有乡村医师参加。由昆明市选派高血压方面专家下乡进行培训。
研究方法:以武阳丰主编的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为教材[2],先对培训教师以此教材为标准进行培训。对参加培训的乡村医师先以调查问卷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然后进行6~7学时的《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培训,在培训时免费发放基层常用的氢氯噻嗪、尼群地平、卡托普利、倍他乐,并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不记名的培训教材内置“高血压基层防治规范培训问卷”测试。并对调查问卷及测试进行综合整理。培训问卷包括了高血压诊断标准、生活方式改善、常用降压药分类和高血压治疗原则等19个问题。发试卷1224份,回收1224份。回收率100%。
统计学处理:各部分数据均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水平。
结果
基本情况:1224名乡村医生中,男843人(68.9%),女381人(31.1%),平均年龄38.6±18.8岁,学历以中专或高中为主(62.4%)、行医方式以中西医结合(42.5%)和西医为主(41.7%)。
乡村医生培训前最常开具降压药结果是复方降压药排在第1位,其次是西药中的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详见表1。
培训前,乡村医师对高血压的发病趋势增高有了解,但在如何处理上存在欠缺,尤其是继发性高血压处理、老年高血压处理等特殊情况的处理回答准确率较低,经培训,乡村医生在高血压防治理论上均有明显提高,较培训前差异显著,见表2。
通过调查问卷,乡村医师获得高血压防治新知识、新方法的主要渠道是专题讲座(56.6%)。开具高血压药物选择药物的主要根据是教科书(48.5%)和药品专题讲座(24.6%)。实际工作中最需要哪方面知识中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84.6%)和特殊高血压的诊治(56.9%)最为需要。
讨论
高血压治疗的群体达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已有资料显示[3],在城乡高血压控制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城市高血压防治步向优化管理,而乡村高血压防治一方面是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却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的明显偏低。这种情况除了和农民本身不重视高血压外,也很大程度上和直接与农民接触的一线乡村医师高血压防治水平有关。本文研究显示,乡村医师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在高血压防控知识方面欠缺,药物选择也已短效、价廉的降压药为主,和刘莉等在辽宁农村调查结果相符[4],也证实了乡村医师对高血压管理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易,卢竞前.农村高血压调查及防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1):94-96.
2武阳丰.高血压防治基础实用规范[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1.
3卓郎,韩令才,陈娟.农村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3):35-36.
4刘莉,于丽娅,穆慧娟,等.辽宁省乡村医生抗高血压药物开具习惯现况调查[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5):331-333.
5于保荣,马吉祥,张小娟.农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免费药物补偿的做法及效果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0,9(278):31-33.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病学;老年人;上海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以上,居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为了解上海市北蔡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及防治现状,笔者对北蔡地区≥60岁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3~6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北蔡地区≥6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资料完整的共计4382名,最终完成调查和检测者4235名,应答率为96.65%。
1.2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采用现况调查法按各居委和行政村登记对本地区≥60岁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血压知晓与治疗情况、生活习惯等进行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包括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全部调查及血压测量工作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完成。
1.3血压测量方法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测量方法,采用标准汞柱血压计坐位上臂测量。血压测量前30min,调查对象不能饮酒、吸烟、饮咖啡(茶)或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休息5min后坐位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平均值,血压单位为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1.4诊断标准
血压水平的定义与分类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的标准诊断[1]。
1.5质量控制
所有参加调查的医生集中进行关于血压测量方法以及填写调查表格的培训,统一标准和方法。
1.6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资料和检测结果输入SPSS13.0软件处理统计。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4235名中,男1992名,年龄60~104岁,平均(72.55±8.90)岁;女2243名,年龄60~101岁,平均(73.12±7.13)岁。
2.2高血压患病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4235名居民中,患高血压2489例,患病率为58.77%,男59.89%,女57.78%,男、女患病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等级分布
在高血压患者中,1级高血压1259例,2级高血压753例,3级高血压477例。男、女血压水平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男女患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进而导致发病、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和致死[2]。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对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衡量高血压防治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尽快控制不断上升的高血压患病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北蔡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在50%以上,与文献中报道的中国其他城市地区患病率基本一致。在高血压人群中,男、女患者之间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2、3级高血压占49%,提示该人群中接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处于较高的血压水平,应进行重点预防。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4]。虽然北蔡地区高血压知晓率高于2002年全国的调查结果,但只有60%的患者接受治疗,41%的患者未能良好控制血压,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仍不够理想。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积极应对的实际问题。
目前,北蔡地区已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管理,通过综合干预手段,控制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和治疗率,这项工作的长期收益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7.
[2]蔡艳芳.自我管理教育对高血压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137-138.
[3]武阳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3,10(5):4-6.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1亿〔1〕,高血压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需要终身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科学服药〔2〕。我国第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揭示了原发性高血压“三高”、“三低”、“三不”的特点,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爱用药〔3〕。实际上高血压病人不遵医嘱治疗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超过高血压本身。课题组于2008年6月在保定市进行了一次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情况的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①60岁以上老年人;②有高血压病史,可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病;③思维正常,依从性好。在保定市区随机抽取三个社区,对抽样社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系根据复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提供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问卷及其评分标准进行修改,并通过预试验修订完成。
1.2.2现场调查
首先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问卷调查采用问询式调查方法,由调查员负责填写。
1.3数据处理分析
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分析。
2.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次共调查209人,男65人,女144人,平均年龄(66.85±7.43)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占77.69%。婚姻状况在婚者161人,占77.03%,分居或丧偶者48人,占22.97%。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为最多,达71.77%。见表1。表1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因素人数治疗依从人数治疗依从率(略)
2.2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在209名调查对象中,高血压病史最短1年,最长的达50年。能够遵医嘱服药113人,占54.07%;96人未能遵医嘱治疗,达45.93%。对不遵医嘱治疗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不遵医嘱用药的患者主要认为“血压高时才喝,不高时没必要喝”,占48.96%;其次由于“没钱买药或没钱买价钱高的药”,占30.20%。由于“自己按照说明书服用”、“经常忘记”、“按照其他高血压病人的用法”、“家里有什么药就吃什么药”以及“反正也治不好,忍着吧”之原因而不遵医嘱治疗者分别占9.37%、3.13%、3.13%、3.13%和2.0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收入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率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病程的患者治疗依从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越长依从性越好。见表1。表1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因素人数治疗依从人数治疗依从率(略)
高血压是常见的血管病之一,需要终生服药控制血压。但是目前降压药种类繁多,对药物的选择应因人而异,因病情病程而异,因有无并发症而异等等。因此遵医嘱服用药物是避免盲目用药,科学合理地控制血压的最佳途径。然而本研究发现,在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中,近一半的人不能遵医嘱用药,这些人很难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而且也会因用药不当出现血压忽高忽低的现象,造成更大危害。
不遵医嘱用药的原因,主要源于患者“血压高时才喝,不高时没必要喝”的错误观点。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健康教育纠正患者错误认识,是提高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措施。
1傅华,段广才.预防医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2.
关键词:高血压病控制效果探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95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1],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国高血压病具有发病率高,人群分布广,控制效果差等特点,尤其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由于缺乏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容易造成疾病的并发和加重。我们于2010年10月起启动了本卫生院辖区范围内高血压病控制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以我院慢性病普查结果中24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56例,女86例,年龄34-78岁,平均47.36岁,病程2-29年,平均8.72年。合并心血管疾病28例,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23例,糖尿病11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147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合并症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控制措施。
1.2.2对照组:对照组由农村卫生室村医采用农村高血压病常规控制措施。
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服药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乡镇卫生院是指能够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医院,其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包括可及性、持续性和协调性的服务;以家庭为照顾单位、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人性化照顾;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诊断程序和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教育等[2]。随着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化和改革,全科医师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通过全科医生对本农村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实施综合性控制措施,结果显示: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服药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复杂,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后影响较大,焦虑、紧张情绪既是高血压病的诱因,也是结果,对控制高血压病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卫生院采用上门服务、提高认知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因此,建议积极发挥基层卫生院在农村社区高血压病控制中的作用,不断总结和推广控制经验,切实提高农村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开展健康教育,护士必须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新的健康观,要把人的健康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联系起来,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科学观点,运用新理论和新知识解释客观现象,具备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进修、培训、掌握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加强培训、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恰当的语言,同时要掌握沟通技巧,提高应变能力,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开展。
1方法
1.1健康教育的对象: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和所有的人群。健康教育的内容: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与护理措施,并发症的危害,注意事项。
1.2健康教育的形式:护士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如病人就诊、候诊、晨晚间护理、治疗、巡视病房时随时随地向患者讲授有关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组织讲座,出黑板报、印发宣教材料,定期组织送医下乡活动,普查血压。
1.4饮食指导: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饮食。高血压有脂质代谢异常,要低脂饮食,肾功能损害者要低蛋白饮食。高盐摄入,使钠在体内潴留,易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使病情加重,肥胖者要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多食纤维素、多维生素的饮食,戒烟,控制饮酒、咖啡及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1.6放松指导: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松驰练习,通过每日15-30分钟的练习,调整全身神经系统的机能,放松全身肌肉,脑部充血减少,神经松弛,可以产生温和的降压作用。基本方法:①调整呼吸,自然地进行腹式呼吸增加潮气量;②放松全身各部位肌肉,尤其是头颈部;③集中注意力、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注意对象。长期的锻炼通过意念的诱导和气息的调整发挥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作用,以达到心静、体松、气和而有利于血压的调节,使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降压药需用量减少。
1.7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测量血压:每个家庭都应备1台血压计和1台体重计,随时可以掌握血压和体重的变化。测量血压以上肢为例,测量前应休息片刻,取坐位或卧位露出一臂至肩部,必要时脱袖。伸直肘部、手掌向上、使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上,放平血压计,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无折地缠在上臂肘关节上两指处,松紧合适,在肘窝部扪出肱动脉的搏动点,将听诊器放于肘窝肱动脉处,关闭气门,握紧输气球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慢慢放开气门,使汞柱缓慢下降,从听诊器中到第一声搏动,此时所指刻度为收缩压,随着波动声继续存在并在增大,搏动声突然变得低而弱,或消失即为舒张压。若听不清,可隔2分钟重新测量。
告知患者及家属常见的并发症,说明控制血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国常见的是脑血管并发症即中风。目前,合并糖尿病者也较多,因此患者要定期到医院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做肝功能、肾功能的检查,以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及危重症状,即送医院治疗。
发现了一些早期高血压病人,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使其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性,对控制高血压的病情发展,降低复发率、发生率,减少并发症起到了一些作用,提高了社区防治高血压的整体水平,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综合护理;体会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可以引起冠心病、糖尿病等,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本病的护理是十分必要的[1]。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综合性护理的实施,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笔者护理体会报道于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本卫生院2008年3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5~65岁,平均(49.0±3.2)岁;病程3~39年,平均(15.8±7.8)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32~65岁,平均(50.4±2.5)岁;病程3~40年,平均(14.8±7.5)年。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2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所列诊断标准;②收缩压(SBP)≥180mmHg,或舒张压(DBP)≥110mmHg;③均属1~3级高血压患者;④年龄≥18岁。
排除标准:①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②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患者,如严重冠心病、严重心脏病伴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
1.3治疗
1.3.1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口服药物均为尼群地平,10mg每日,一日两次。
1.3.2常规护理两组病人均要求正确规律服药,定期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的检测,如血压、呼吸、心跳、脉搏等。
1.4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内科学》和《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分为三级: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DBP下降虽未达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者,如为收缩期高血压,SBP下降≥30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1.5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1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14%,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和DBP相比较
3.讨论
参考文献:
[1]王军秀,徐华,代莉等.社区综合护理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9):1-3.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09.03.088.
[2]雷艳春,许秀萍,郝秋华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7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931-7932.
[3]唐小华,李红霞.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95-96.
[4]张小培,张广清,蒋革新等.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防治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2):293-295.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指导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问题,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1.7%,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无论从基数还是速度都属世界之首[1]。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及带来的危害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在我国高血压普遍存在着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患病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为30.2%、24.7%和6.1%,许多专家认为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得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2]。2002年10月8日全国第五个高血压日的主题是:“战胜高血压从社区做起!”2008年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主题-“在社区或家庭测量您的血压”均明确提出要依托社区完成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任务。现将笔者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7月在河南平煤医疗集团东联公司医院社区服务管辖范围之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龄60~83岁,平均69.3岁,病程1~21年,患者分住于东联社区或附近,职业为:退(离)休干部17例,退休工人27例,无业居民15例。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17例,中学(中专)28例,小学9例,文盲5例,患者中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1级高血压患者27例、2级高血压患者32例。其中仅有2例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住院治疗,其余57例在社区治疗,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护理,取得显著效果。
2护理
2.2家庭护理首先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让他们认识到保持和睦平静的家庭气氛是患者身心健康的基础,患者在家中进行科学的防护、照料,病情会得到很好的控制。鼓励家属及重要关系人经常探望和陪伴患者,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支持,使其获得亲情的满足,对患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使用家中的血压计测血压,注意测量血压的“四固定”,按医嘱为患者备齐服用的药物,讲明药物的作用机制,服用剂量、方法、不良反应,让患者了解随意增减药量、擅自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出现并发症,注意做好记录让家属或患者签名,防止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掌握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生活习惯、性格情趣,可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易于急躁,情绪激动,可诱发血压升高。对长期存在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安慰、解释、保证等心理护理,以减轻和消除其不良的情绪及致病性的心理因素,经常向患者讲解生气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可诱发高血压升高的危害性,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轻松、稳定,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赠送健康保健手册、杂志、介绍同病病友等。支持手段,使患者由配合治疗改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如测量出的血压值过高时,不可直接告诉患者,嘱家属加强观察,及时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防止发生高血压危象。
2.4用药指导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一定要反复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病终身服药及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详细介绍药物的治疗作用,告知用药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熟悉各种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毒副作用,注意观察疗效和用药的不良反应。有条件最好教会患者自己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做到适当增减药物和及时去医院就诊。
2.5健康教育指导保持居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交待患者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时戴帽子和手套,防寒冷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夏天注意防暑降温,防高温致中曙休克。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度的活动,以不出现心悸等症状为宜,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日常起居注意不可猛起猛蹲,改变宜缓慢。鼓励患者适量从事有兴趣的休闲活动,如养花弄草、琴棋书画、欣赏曲调柔和的音乐、戏曲等,可使心情愉快,对降压有益。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时用力排便发生脑血管破裂等意外。
2.6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和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限制盐的摄入,盐摄入过多易引起血压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每天应低于5g,多吃水果及绿叶蔬菜、豆类食物,适当饮用牛奶,要保证摄入足量的钾和钙,体形肥胖者控制食量;向老年人讲解烟酒对身体的危害,尤其对高血压患者的危害,鼓励戒烟,尽量少饮酒,寻求家属的帮助,互相监督,以戒除不良嗜好。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一些高血压患者宜食的食疗验方,如:冬瓜、南瓜、丝瓜、黄瓜、苦瓜等瓜果、芹菜、洋葱、番茄、核桃、海带、紫菜、菠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高钾低钠食品,以保护血管、降低血压。
3结果
受社区护理后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下降,防病意识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血压平均下降22~42mmHg(1mmHg=0.133KPa),接受社区护理期间仅有2例患者因高血压复发或高血压并发症而再次入院接受治疗,发病率仅3.4%。
4体会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护能力,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在维护患者健康,延缓高血压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社区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增强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心理指导、饮食护理、恢复期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
结果:38例痊愈出院,20例生活基本能够自理,1例患者死亡,1例拒护理要求出院。
结论: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及熟练的护理技术,积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及积极的心态,促进其机体功能尽早恢复。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473
高血压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一般是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而破裂出血,是高血压并发症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中中老年人常见,发病率达20%~26%。由于其起病急、病情险、死亡率极其高,因此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及科学的护理对改善本病、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搜集我院自2011年2月到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将其整理分类总结,现将护理措施的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6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0.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患者均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具体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恢复,提供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38例痊愈出院,20例生活基本能够自理,1例患者死亡,1例拒护理要求出院。
3病情观察
3.1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其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的异常变化,并给与适当护理后及时通知医务人员。①体温:若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出现持续高温,多是因为损伤了体温中枢,应当采取用温水擦身或是用冰袋冷敷头部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以促进体表散热。②血压: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防止患者因为压力过大或是情绪激动而导致的血压波动异常,造成脑供血不足,严重损害大脑。③呼吸脉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时,多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或是快而不规则的呼吸,严重时会出现痰多而呼吸道阻塞的情况,应当及时行气管切开手术,另外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湿度适宜,给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3.2瞳孔的观察。瞳孔的变化是颅内压疾病的重要指征,如果患者两侧瞳孔大小不一,忽大忽小,并且对光反射迟钝应当考虑患脑疝的征兆,应当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抢救活动。
3.3意识的观察。对患者进行角膜反射、刺激皮肤、简单的问话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程度并估计出血量及预后。如果患者意识由清醒转入昏迷,则提示患者病情加重,有再出血的可能性;若患者的意识逐渐转清,则提示病情好转,出血减少或停止。观察病人意识与瞳孔变化,瞳孔变化与意识障碍程度反应是否一致对患者意识观察必须严密细致,及时发现,报告并处理。
4护理体会
4.1基础护理。患者在急性期时应当就地抢救,不宜随便搬动,以免加重出血。另应将其头抬高30°,注意绝对卧床休息4~6周。早期意识障碍者,应禁食1~2d,以免呕吐物反流入气管内导致窒息。生命体征较平稳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知道其进行被动运动训练,由简单动作到稍复杂的动作,如此循环渐进,如若患者感觉不适,应即刻停止训练并及时联系医师。
4.4静脉通路的护理。对于需要长期输液、外周静脉条件很差的患者,可采用PICC进行输液,此方法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因此需要加强操作者的护理技能培训,严格操作规程,以减少静脉炎、堵管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4.5并发症的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当密切观察,严格护理,保持患者口腔卫生,呼吸道通畅,避免痰液、分泌液的阻塞而出现肺部感染;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患者胃肠粘膜,必要时给与足量的药物来保护其胃肠粘膜,预防应激性胃炎、胃溃疡的发生。
5讨论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如果护理不当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往往合并心、肾等多器官的损害,其预后慢、治疗效果差,将会带给患者及其家人不可挽回的痛苦和伤害。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及熟练的护理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疾病的发展过程,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迅速作出相应反应,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有效治愈率。此外应当积极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及积极的心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措施,促进其机体功能尽早恢复。
[1]刘荣华,刘文英,马林.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2):3332~3333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一380
[3]占庆,刘凌萍.简易立体定位仪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4,25(2):12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95
临床路径的应用现状
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
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
规范全科医疗行为,提高社区干预效果:通过制定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标准流程,并经有关专家的论证和循证医学的验证,可以达到对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标准化,减少全科医师团队成员之间由于医疗水平造成的差异,避免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Lawson等提出采用临床路径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7],根据既定的路径实施有预定计划的管理,既保证了社区干预效果,节约医疗费用,也可指导社区高血压患者在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合理地进行双向转诊,从而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浪费,同时又可降低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难度,减轻工作压力。
促进全科团队成员间合作,完善社区干预模式: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临床路径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经集体讨论而制订,是对患者最佳的处置方式。规范出合理的社区干预措施,能让参与路径管理的全科团队各个成员了解其在整个流程中承担的角色,可以让新进的全科团队成员在短期内掌握高血压社区干预管理的规范和流程,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总结路径管理中的个案差异,能及时发现既定路径管理的不足,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的完善和改进。
临床路径实施的影响因素
疾病本身的影响: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临床路径的制订一定要符合社区干预实际和患者疾病的客观规律。在社区干预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路径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不符合路径治疗的患者不纳入,允许部分已经进入路径而因一个或多个理由终止路径。
全科团队成员的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加强对全科团队成员的培训教育,强调全科团队成员在社区干预管理过程中的自主决策,以保证社区干预管理的安全和有效。
患者依从性的影响:高血压患者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有关改善生活方式与膳食的建议,保持随访及按处方用药进行治疗的程度。社区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干预管理,药物的合理与安全使用、血压定期监测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患者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区高血压患者路径管理中,患者本人的依从性是保证路径管理效果与促进患者转归的关键因素。
引入应用的前景
1田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4):734-735.
2齐德广,秦银河,李书章,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剖腹产手术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28.
4黄秋红,戴霞,包小娟,等.应用临床路径开展住院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40.
5庄再生,骆红,郭传印,等.应用临床路径管理社区高血压人群效果评[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14):13-14.
6张桂蓉,呼庆红,李琳,等.糖尿病患者社区家庭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3):179-181.
7LawsonM,LapinB,VelascoE.Tonsillectomyandadenoidectomypathwayplanofcareforthepediatricpatientindaysurgery[J].JPerianesthNurs,1997,12(6):387.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根据《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区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院于今年3月份开展了20__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办事处居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专门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站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院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站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20__年11月底,我站共为七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包头市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20__年11月,我院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包头市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街道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20__年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204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测试)。
截止20__年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125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四)、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我苏木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1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220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48次。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
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我街道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三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四)、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
(三)、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