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行动计划》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请问《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我国同样也不例外,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二、请简要介绍一下《行动计划》的研制过程?
答:《行动计划》的研制过程本着摸清情况、找准症结、广纳意见、有的放矢、慎重决策的原则进行,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了解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形势和突出问题,自2021年8月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防调研,以抑郁症、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调研,以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全面调研访谈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校长、学生家长等群体。
(二)研究起草文稿。根据调研情况和各地提出的工作举措、经验做法,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
(三)组织专家论证。多次召开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座谈会,邀请卫生健康委、中科院等有关部门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判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抑郁问题有关情况。听取全国中小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专家意见。
(四)广泛征求部门意见。文稿多次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意见,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请问《行动计划》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政策与制度、学科与人才、技术与环境,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基本原则上。一是坚持全面发展。完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坚持健康第一。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三是坚持提升能力。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在工作目标上,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上述两个目标的确定,充分参照当下工作现状,充分考虑了在更加有力工作措施下的前景。据测算,两个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四、请问《行动计划》如何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答:《行动计划》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一是以德育心,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二是以智慧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三是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四是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五是以劳健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
五、请问《行动计划》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
六、请问《行动计划》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提出了哪些途径?
答:《行动计划》提出,将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用好开学重要时段,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高校每年应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合理增加测评频次和范围,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七、请问《行动计划》对完善心理预警干预提出了哪些办法?
答:一是健全预警体系。县级教育部门要依托有关单位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定期面向区域内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鼓励高中、高校班级探索设置心理委员。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二是优化协作机制。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
八、请问《行动计划》对心理人才队伍建设有何举措?
九、请问《行动计划》对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有哪些考虑?
十、请问《行动计划》对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做了哪些部署?
十一、请问《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推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答:一是规范开展科普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二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及出版物,重点清查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危害身心健康的食品、玩具等。
十二、请问如何做好《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
答: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成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二是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学校应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三是培育推广经验。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交流,遴选优秀案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探索积累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