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祛湿失眠……试试这些流传千年的中医名方!

原标题:补肾、祛湿、失眠……试试这些流传千年的中医名方!

中医验方以其简单的配方、出众的疗效而倍受推崇。能够流传千年的中医名方更是安全、方便、有效的代表,本期我们为您整理了八大中医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对症选用。

治痰第一方:二陈汤

中医治痰名方“二陈汤”,因用药简单、功效显著而广为流传,成方始见于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离今日有千年的历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照兰:橘皮又称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临床上治湿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等同用,即二陈汤,其组方包括半夏、陈皮各30克,茯苓18克,甘草9克,加水熬服即可。

若治寒痰咳嗽,多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若脾虚失运而至痰湿犯肺者,可配党参、白术同用,如六君子汤。

落枕第一方:葛根汤

中医治落枕疗效显著,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曾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就是外感风寒,“项背强几几”就是落枕的症状,指出了葛根汤可治疗风寒所导致的落枕。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赵彦鹏:葛根汤由葛根30g,麻黄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枣3个(掰开),生姜3片组成。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杨保林:六味地黄汤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凡肾阴亏损、肾阴不足而引起的诸症均可使用。不少老年性疾病常会出现肾阴虚的症状,如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头晕耳鸣、遗精早泄、舌红少津无苔等。只要具备上述表现中的3种以上症状,都适合用六味地黄汤调理。居家调理可用地黄煲粥、炖汤。比如用干地黄60克煎取药汁,粳米加水煮沸后加入地黄汁,煮成稀粥,可加糖调味,每日早晚空腹食。此粥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是阴虚火旺患者养护之品,对老人津液亏耗所致大便秘结是一款不错的食疗佳品。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是中药里最有名的四君子,它们组在一起就是经典的“四君子汤”,最擅长做的一件事便是补气,后来许多补气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味,所以称得上补气药里的鼻祖,配得上“补气第一方”这响当当的名号。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医科来要水:四君子汤脱胎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去掉了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换成性质平和的茯苓,从而驱除大寒的主效变成温中补气。如果有面色发黄,气短乏力,说话声低,脾虚气弱、不爱动等现象,就可以用它调补,能起益气健脾之功。如果觉得汤药的味道不好,可以做成药膳,炖肉时适量放上些美味又滋补。

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朱东方: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由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黄12克四味药组成。经常痛经、心悸多梦、头晕眼花、脸色发黄、唇色淡的人,可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兼夹症等辨证加减药物服用,在月经的每个周期都可以服用,以经后血海空虚时服用效果最佳。最好在饭前半小时~1小时服饮,每次饮100毫升左右,一日服用2~3次。

驱寒第一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著名的中药方剂,又是至今使用较广泛的药膳。本方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用于治疗虚寒腹痛之名方,可益气补血、温中祛寒、调经止痛。

安徽省针灸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储浩然:当归生姜羊肉汤是长于养血、温中、散寒药膳的范例。适用于血虚、阳虚体质的人群,常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晕、心慌、怕冷等。对形体消瘦,面色发黄无光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肢体麻木,怕冷者也有很好的调养作用。但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及大便干结等人群慎用。食材配伍如下:当归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黄酒50毫升、葱30克、食盐适量。

失眠第一方:酸枣仁汤

在没有安眠药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治疗失眠症的呢?医圣张仲景就有一个千古名方——酸枣仁汤,调理失眠收效甚好。

有歌诀道:“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药丸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风如睡梦香甜”。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医科来要水:酸枣仁所治的失眠多与血分有关,酸枣仁味甘色红可以补血,同时它又有“回收”气血的特性,更能帮助人体把更多的“气血”收拢到肝中,因此可以较快地发挥助眠的作用。特别适用于心烦思睡但难入睡、津伤口渴的人群。

润肺第一方:秋梨膏

秋梨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健康特产,它以秋梨汁为基料,加入鲜蜜、糖和药食兼用的药材,蜜炼浓缩成膏。原方为唐代宫廷秘方。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医科来要水:秋梨膏具有润肺,清心,止热咳,消痰水的功效。适用于痰多,痰少咳不出,黄痰,声音嘶哑,咽喉干燥者。但痰稀而薄、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熬制秋梨膏,蜂蜜宜选用凉性蜂蜜,如枇杷蜜、紫云英蜜。如桂圆蜜则是温性的,不宜用于熬制秋梨膏。

自己在家也可以熬制秋梨膏。我们平时也可以自己制作,取秋梨、蜂蜜、砂糖适量。将梨洗净后捣成汁(约一斤),然后放入锅中用小火熬成稀糊状后将蜂蜜倒入(约四两),再熬成膏状即可。每日一大匙用温开水冲服,消热去实火,不易得感冒。

THE END
1.补气血不上火第一良方黄芪当归汤,只需两味中药,人人吃得起李东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著作中有一个著名的补气血的良方:黄芪当归汤。 补血奇方,李东垣。 黄芪当归汤 如果你有以下症状,占了三条就可以用了。 1蹲下一分钟站起来会两眼摸黑,直觉天旋地转,严重者会晕倒在地。 2头晕,头痛,是那种隐隐作痛的痛,脑子恍恍惚惚的,不愿意想事情,一想就https://zhuanlan.zhihu.com/p/712638151
2.补气血的方子有什么专家文章一般情况下,补气血的方子有炙甘草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等,应该遵医嘱使用以上药物。具体分析如下: 1.炙甘草汤:炙甘草汤主要是由炙甘草、生姜、人参、桂枝、阿胶、麦门冬等药物组成,功效是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可以用来治疗气血血虚引起的头晕、呕吐等症状。 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c3cn6520koqfo3p.html
3.气血双补的经典名方科普文章气血双补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和气血平衡,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气血双补的经典名方主要包括八珍汤、四物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丸和当归补血汤等。这些方剂均由多种中药精心配伍而成,具有补气养血、调理气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 https://www.liangyiyy.com/article/info/1618119.html
4.血好身体好,名医陈士铎的补血方,只6味药,让你气血充盈显年轻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方子的中六味中药分别是熟地、桑叶、枸杞子、当归、麦冬、茜草这组成,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首先方中的熟地和枸杞子,这两味药是用来补肾精的,有的人就说了,补气血不是应该用补气血的药吗,为什么要补肾精呢,因为中医上认为肾精可以化生肝血,并且熟地还善封藏,能够把精华牢牢的封在体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626267535370170&wfr=spider&for=pc
5.中医大补气血千古第一名方中医大补气血千古第一名方 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7513423_1090278504.html
6.四物汤膏最懂女人心中医养血调经的千古名方四物汤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养颜等效果,女性经期前后食用,可减缓女性经痛。统一零售价:320元/份,净含量720ml,顺丰包邮[玫瑰]。 如果是作为缓解痛经的,那么在停经后的第一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一周,缓解痛经效果很好。 如果作为长期补血养颜的补品来喝,那么从停经后的第一天开始服用,一直喝https://www.meipian.cn/y66jdtk
7.续命汤胡老之治法,在于第二阶段:补气血,盈脉络通利。李可之治法,续命汤之治法,则在第一阶段,先解表,先“开关”。所谓“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第一步,先“开关”,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气充血去瘀,再解其内。 读方笔记之七:以“通”为核心,表则解之。逊思邈在《千金要方.诸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313954.html
8.气血足,百病除!中医教你“补养气血”,让你元气满满今日生活闻名千古的“四物汤”,则是补血养血的第一方。张冰表示,四物汤,简单四物,各有其用:当归引血归肝经,川芎引血归肺经,芍药引血归脾经,地黄引血归肾经,让血得以濡养全身百脉;而在药性上,熟地黄和白芍是静养营血,当归、川芎则是活血和营,一动一静,补中有通,不仅让血“补”起来,还让它“动”起来,改善血液循https://jrsh.hangzhou.com.cn/content/2024-11/16/content_881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