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财绩〔2022〕7号-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预算绩效目标设置指引(试行)的通知

为进一步提升省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质量,增强绩效目标的规范性、引导性和约束性,我们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省级预算绩效目标设置指引(试行)》,现予印发,供各部门、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参考试行。执行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山东省财政厅

2022年12月30日

山东省省级预算绩效目标设置指引(试行)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等要求,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及取值指引(试行)>的通知》(财预〔2021〕101号),制定本指引。

一、绩效目标基本概念

(一)绩效目标定义:绩效目标指预算资金在一定区域范围、一定期限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绩效目标是项目库管理、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等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二)绩效目标设置原则:绩效目标按照内容明确、指向精准、重点突出、指标科学、易于衡量、约束有力的原则进行设置。

(三)绩效目标分类:

1.按预算资金的范围和内容,绩效目标划分为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目标、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

(1)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是指省级安排预算资金的政策和项目在一定期限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2)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是指省级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按照确定的职责和任务,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利用全部部门预算资金预期达到的总体产出和效果。

2.按预算资金的时限跨度,绩效目标划分为实施期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

(1)实施期绩效目标是指省级部门和单位预算资金在一年以上的计划实施期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2)年度绩效目标是指省级部门和单位预算资金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四)绩效目标构成:

1.编制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应确定基本信息、总体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指标值。

(1)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性质、主管部门、项目金额等信息,与项目申报入库时填报的项目信息相一致。只需在预算一体化系统申报入库时填报一次,系统自动带入绩效目标申报表,不需要重复填报。

(2)总体绩效目标。总体绩效目标是对预算资金的政策意图、总任务、总要求、总产出和总效益等内容的概况性描述。对于实施期超过一年的政策和项目,需分别编制实施期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对于实施期不超过一年的政策和项目,实施期绩效目标与年度绩效目标保持一致。

(3)绩效指标和指标值。绩效指标是对总体绩效目标的分解和细化,用于衡量总体绩效目标的预期实现情况。绩效指标一般分为成本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绩效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确实难以量化的,可以适当使用定性指标,通过文字进行描述。绩效指标确定后,应科学设置具体指标值。

2.编制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应确定基本信息、年度整体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指标值。

(1)基本信息。包括部门和单位名称、预算代码、基本情况、批复部门预算资金等信息,由预算一体化系统根据预算编制信息自动带入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表,不需要重复填报。

(2)年度整体绩效目标。围绕部门和单位主要职责及重点任务,对其年度整体预算支出的总产出和总效益等进行概况性描述,既反映预期工作内容,也体现预期效果。

(3)绩效指标和指标值。绩效指标是对年度绩效目标的分解和细化,用于衡量总体绩效目标的预期实现情况。绩效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确实难以量化的,可以适当使用定性指标,通过文字进行描述。绩效指标确定后,应科学设置具体指标值。

二、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编制

(一)确定总体绩效目标

1.总体绩效目标包括政策和项目计划完成的工作(即产出)以及通过这些工作预期达到的效果(即效益),应避免出现有“绩”无“效”,或有“效”无“绩”的问题。建议采用“通过(做…事情),实现/达到…效果”进行表述,如“通过新建、改扩建××所幼儿园,实现新增学位××个,区域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3.当总体绩效目标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内容时,应在对内容分类归集的基础上,针对同类内容进行归纳描述,避免目标庞杂、逻辑不清。表述形式可为“目标1:经开展××工作,实现××效益;目标2:通过完成××工作,达成××的目标,解决××问题”等。

4.总体绩效目标在形式上是一段完整的表述,概括体现政策和项目预期目标的基本情况,不能简单地堆砌、复制绩效指标。总体绩效目标应体现预期性,而非事后总结,在表述上不应使用“实现了、解决了”等文字。

5.在项目入库时,所有政策和项目都要填报实施期绩效目标,否则项目不予入库。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于实施期超过一年的政策和项目,应按照与预算资金相匹配的原则,填报年度绩效目标;对于实施期不超过一年的政策和项目,其年度绩效目标与实施期绩效目标一致,由预算一体化系统从项目库中自动带入,不需要再行填报。

(二)确定绩效指标

根据具体预算安排和工作任务,将政策和项目的总体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具体分析投入资源、开展活动、质量标准、成本要求、产出效果等内容,据此设置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包括成本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四类一级指标。原则上每一项目均应设置成本指标、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1.成本指标

成本指标反映政策和项目的成本测算和构成情况,具体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生态环境成本等二级指标。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是对预期产出的描述,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等二级指标。产出指标的设置应当与主要支出方向相对应,原则上不应存在缺项或漏项,不同对象和类别的产出指标应分别设置。其中,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原则上均需设置,有明确时限要求的项目应设置时效指标,其他情况下不作强制要求。

(1)数量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数量,应根据政策和项目活动设定相应的指标内容。数量指标应突出重点,力求以较少的指标涵盖体现主要工作内容。一般用绝对值表示,如“修建农村公路数”、“发放低保家庭补贴户数”等。

(2)质量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和水平,如“设备故障率”、“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等。

3.效益指标

效益指标是对预期效果的描述,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等二级指标。

(4)可持续影响指标。反映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对单位或社会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实施在产生成果转化主要效益的同时,也在人才培养、研发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单位或社会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可设置“人才培养数”、“专利申请数”等指标。

对于具备条件的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应尽可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在予以货币化等量化反映的基础上,转列为经济效益指标,以便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比较。

4.满意度指标

(三)设置指标值

三、部门和单位预算整体绩效目标编制

(一)明确主管专项资金情况。结合年度预算编制,对部门主管的专项资金进行梳理,明确专项资金支出方向及具体金额,连同由一体化系统自动导入的批复部门预算资金情况,作为编制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的重要基础。

(四)设置年度绩效指标。对部门和单位的年度整体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分别编制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其中,产出指标细化反映部门和单位年度主要职责及重点任务的预期完成情况、完成时效及产出质量,效益指标细化反映部门和单位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影响。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应聚焦主要职责和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反应特色,量化易评。对涉及专项资金投入的重点任务,可以参考政策和项目的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进行设置,但不能简单罗列,需要进一步提炼、归纳、总结。

四、绩效指标的具体编制

(一)绩效指标名称及解释

1.指标名称。指末级指标的名称,是对指标含义的简要描述,要求简洁明确、通俗易懂。如“房屋修缮面积”、“设备更新改造数量”、“验收合格率”等。

2.指标解释。是对末级指标名称的概念性定义,反映该指标衡量的具体内容、计算方法和数据口径等。

1.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体系。部门和单位应充分利用建成的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体系,从中选择合适的绩效指标。

2.政策文件。部门和单位可以从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或本部门和单位在某一个领域明确制定的目标、规划、计划、工作要求中提炼绩效指标。此类指标有明确的统计口径和获取渠道,数据质量和权威性较高。如《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方面的主要指标等。

3.部门和单位日常工作

(1)统计指标。此类指标在部门和单位日常工作中约定俗成、经常使用,并且有统计数据支撑,可以作为绩效指标。

(2)部门和单位管理(考核)指标。中央部门对地方、省委省政府对省直部门的各类考核中明确的考核指标,可以作为绩效指标。如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对高校、学科、教师的考核评比等。

(3)部门和单位工作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省级部门和单位对实施项目的考虑和工作安排,经规范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后,可以作为绩效指标。如开展调研次数、培训人次等。

4.社会机构评比、新闻媒体报道等。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新闻媒体等对公共服务质量和舆论情况等长期或不定期跟踪调查,形成的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公认度的指标。

5.其他参考指标。甄别使用开展重点绩效评价采用的指标、已纳入绩效指标库管理和应用的指标。

(三)绩效指标值设定依据

绩效指标值通常用数学符号(≥、≤、>、<等)加绝对值或相对值表示,设绝对值时应包含计量单位。绩效指标值主要依据或参考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或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标准进行设定。

1.计划标准。主要包括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省委省政府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各类规划、部门正式文件、有关会议纪要提及的计划或考核要求等。

2.行业标准。主要包括行业国际标准、行业国家标准、行业省级标准等。

3.历史标准。可参考近三年绩效指标平均值、上年值、历史极值等。

4.预算支出标准。主要用于成本指标的取值,不得超出规定的预算支出标准设置目标值。

5.其他标准。其他参考数值、类似项目的情况等。

1.统计部门统计数据。如GDP、工业增加值、常住人口等。

2.权威机构调查(统计)。如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高校学科排名、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数等。

3.部门和单位统计年鉴。如在校学生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

4.部门和单位业务统计。如培训人数、网站访问量、完成课题数、满意度等。

5.部门和单位业务记录。如能够反映重大文化活动、演出展览现场的音像、视频资料等。

6.部门和单位业务评判。如项目成效、工作效果等定性指标。

7.问卷调查报告。如满意度等。

8.媒体舆论。如满意度等。

(二)绩效指标完成值取值方式

1.直接证明法。指可以根据外部权威部门出具的数据、鉴证、报告证明的方法,通常适用于常见的官方统计数据等。

2.情况统计法。指按规定口径对有关数据和情况进行清点、核实、计算、对比、汇总等整理的方法。多数产出指标适用于本方法。

4.问卷调查法。指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一般适用于满意度调查等。部门可以根据必要性、成本和实施可行性,明确由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

5.趋势判断法。指运用大数据思维,结合项目实施期总体目标,对指标历史数据进行整理、修正、分析,预判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趋势。

附件:部门共性绩效指标体系.docx

发布日期:2023-01-0309:00浏览次数: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预算绩效目标设置指引(试行)的通知

THE END
1.坚朗五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售股份不超过自愿设定 12 个月及以上限售期的投资者获 得配售股份的数量,且不超过 923 万股。 本次公开发售股份中,控股股东白宝鲲拟公开发售不 发行股数 超过 435.53 万股,其他持股 10%以上的股东闫桂林拟公 开发售不超过 108.00 万股,其他本次公开发行前 36 个月 内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1700000276_89.shtml
2.预算绩效管理(陵发〔2020〕5号)等相关文件的规定,德州市陵城区财政局委托新联谊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德州分所对陵城区2020年度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工资社保及退休人员补贴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工作,评价组通过对项目的决策、组织、实施、管理及目标实现情况的绩效评价,找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http://dzlc.gov.cn/n55189606/n55189618/n55189836/n66131578/c64744568/content.html
3.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24期(总期74期)在线培训课程在专项债绩效目标管理环节,《办法》要求绩效目标要尽可能细化量化,能有效反映项目的预期产出、融资成本、偿债风险等。而地方财政部门要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安排专项债券资金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将审核后的绩效目标与专项债券资金同步批复下达。 在绩效运行监控方面,《办法》明确,地方财政部门应当跟踪专项债券项目绩效https://zzql.cc/?list_89/1300.html
4.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3、 考核计划 一般而言,内部因为分工的不同,对于人员的考核方法也不 同,在提高、公平、发展的原则下,应该根据员工对于公司所作出的贡献作为考 核的依据。这就是绩效考核的指导方法。绩效考核计划要从员工的工作成绩的数 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员工在工作中的优缺点进行策定。譬如科研人员和公司财 http://www.chinahrd.net/blog/264/1011645/263502.html
5.企业关键绩效指标(精选十篇)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是综合衡量企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是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 四、企业关键绩效指标的评价及预警 上述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采用“好”、“中”、“差”来对其指标值进行评价。具体可采取比较的方法, 也就是将指标的实际值与为该指标预先设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s9pg7c.html
6.项目管理师基础背诵?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度 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 之间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 https://blog.csdn.net/qq_26562641/article/details/78106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