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确定教学目标

2.生态学问题设计

根据PBL模式问题的特点,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反复斟酌和在2012级生态学教学中试用后再修改,凝练了9个问题,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问题的特点

中9个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1)紧扣生态学课程内容,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和其他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推理问题或调查、实验等实证研究解决问题,能够获得专业水平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

(3)有理论性问题也有只能通过实验才能找出答案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直接的和唯一的答案,一些问题会随着信息的不断增多而不断改变和逐渐深入,如问题1、5、6。

(4)问题分布到了生态学各部分内容之中,避免了重复;

二、结语

2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学状况

3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平衡措施

3.1更新教学理念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生态学主要强调和社会自然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生态学视角下,要求学生与教师、教学环境的更好统一,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教学目标都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即使是建立教学生态环境的主旨也是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3.2从长远角度培养学生能力

可持续发展策略是生态系统中着重强调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长期发展更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提高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职场交际能力。

3.3认识到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维持生态系统中物种生态平衡是基本要求,教师和学生作为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发展是十分必要且必需的。传统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沟通,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师生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知识,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问题,加深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增长、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3.4构建课堂生态环境

4结语

1.1菌根共生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

1.2固氮微生物共生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

1.3土壤病原微生物的释放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

1.4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结构的改变促进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

(1)外来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具体组成的关系.SI等在研究南美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入侵程度与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时,发现轻度和重度入侵显著增加了南美蟛蜞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而对细菌群落未造成明显影响.此外,南美蟛蜞菊的入侵也对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KOURTEV等研究了日本小檗(Ber-beristhunbergii)和柔枝莠竹(Microstegiumvimineum)的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植物的入侵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是代表细菌与菌根菌的脂肪酸含量均随着入侵的深入显著提高.BATTEN等研究了外来植物黄矢车菊(Centaureasolstitialis)和钩刺山羊草(Aegilopstri-uncialis)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发现植物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硫还原细菌、硫氧化细菌等的脂肪酸含量.此外,我国学者对紫茎泽兰和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2)外来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外来植物之所以能成功入侵是因为其能够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进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微环境,从而加快了入侵进程.DUDA等和LI等的研究表明,盐生草(Halogetonglomeratus)和薇甘菊入侵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祖元刚等研究了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替代紫茎泽兰过程中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的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细菌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研究的入侵植物种类有关.

1.5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改变对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的作用差异

2植物入侵的内生菌生态学机制

3入侵植物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关于外来植物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入侵植物的种类不同,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亦不尽相同,争议仍然存在,目前很难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2)在外来植物入侵的过程中,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微生物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营养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在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至今尚不明确;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生利用)为操作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生态工业园则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要求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它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

黄石市工业囿的发展应在循环经济理理念下,尽快建立黄石市生态工业园理论方法体系,并依此建立生态工业园,这对黄石市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黄石市生态工业國势在必行

黄石作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功能不很协调,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污染问题较多。黄石市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未来的环境窑量不足。②污染排放总量大并呈增长趋势。③环境质量面临降级威胁。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未遏制。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⑥资源禀赋不足。⑦产业结构调整艰难。⑧环境保护投八不足。⑦环境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执行性的环境法制尚待健全。

黄石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黄石市尚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区。黄石市工业园的构建主要以实现地方GDP增长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多以圈地经营为主要形式,工业园发展存在一定不可持续性、非生态化等特点。目前许多工业园规划和建设趋同化,缺乏特色。很多园区内企业没有形成产业共生关系,物质和能源缺乏有效的流动,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园区内大多数企业都是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物,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型物质流动为特征,导致资源的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和污染的高排放。这些现状问题困扰着黄石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新型工业组织形式,被视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工业园是以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生态工业园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要实现产业生态化目标,黄石市必须按照生态工韭学和循环经济原理规划一批生态工业园。在作为湖北省工业发展支点之一的黄石市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势在必行并大有可为。

2黄石市已具备建立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园基础

黄石市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黄石积聚了一批较具规模的资源型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这些资源型企业通过产业转型和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自主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黄石工业园区是伴随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起来,而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存在着工业园区规模小,企业间关联差,产业链短,生态园示范效应未能有效体现。黄石市产业发展总体上缺乏生态化规划设计,循环经济主要是由企业自主发展。有限范围内存在不多的准生态工业链。未形成产业生态群。

这些为黄石市构建循环经济理念下生态工业园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3建设黄石市生态工业园的措施与方法

黄石市现有工业园基本上属于我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业园,存在着重复性建设、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等弊病,因此需要按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原理的要求,改造和升级这些传统工业园并建设一批新工业国。构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导引企业的推进机制是推动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总体思路,应采用不同的推进机制推动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

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与方法来加快黄石市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3.1加快建立生态工业园规划领导机构。生态工业园是集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生态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为保证新区生态工业园总体目标和规划指标的实现,黄石市需要尽早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高层次的专家咨询队伍。

3.3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产业关联。要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和产品,调整工业的结构和布局,重点培植生物与医药、机电产品、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采用新技术、可再生资源、清洁生产的新兴产业。通过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能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和设施共享等措施,建立和加强工业园区内产业之间以及园区内与园区外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关系,引进补链企业,构建工业生态系统,提高产业关联度,强化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协同进化,使企业业务结构、资源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从而产生费用的节约,并且企业问使对资源和利益的竞争转向互补和合作。

3.4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循环经济为为指导,要改变旧的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绩效,提倡资源再生,减少环境污染产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觋企业内部资源和综合循环利用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3.5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业园区,明确工业生态园的产业定位,全方位建立园区内和各种链接关系,促进园区产业升级。

根据现有工业园既有条件、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生态工业园特征,黄石市可以按照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园、建设一批新工业园和虚拟型工业园等模式发展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多种样式,不应拘泥于形式,而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设。当前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同时企业存在负担过重问题,改造型生态工业园和虚拟型生态工业园是适宜当前现状的两种主要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印应对现巳存在的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以冶金、建材、电力为主体生态工业体系,并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已经建设的工业园进行生态改造相融合,逐步发展为以生态工业园为依托的循环经济体系。

3.6研究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完善科技支撑平台与体系。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关键,重点开发中水回用技术、重金属回收技术、危险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处置技术以及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及生态链关键技术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园区企业孵化器,鼓励园区孵化器与高校院所、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孵化器协作网加强联系和合作。

3.7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生态工业园多元化投资体系。制订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关项目。加大财政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人。积极吸引民营和国外资金投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3.8加强生态经济宣传教育与国内外合作交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文明,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在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中普遍开展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关课程的教育,提高他们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

作者:唐俊红张威陈静单位:保定学院外语系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文学源于生活,能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文学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它可以对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和行为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康精神生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文学教学中不仅正面的生态文学文本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负面的反生态文学文本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过程中也不可或缺。

在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部作品中就映射了生态文学思想内涵的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生态整体和生态责任。主人公霍尔顿想着去西部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然后找一个又聋又哑的姑娘跟他一起住在他的小木屋里的行为体现了霍尔顿渴求用心,用灵魂跟大自然交流,渴求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这表明了霍尔顿重返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麦》中霍尔顿三次提及中央公园的湖以及湖中的鸭子,他对于冬天鸭子跑哪儿去这个问题十分关心。在一个只追求物质利益的生存环境里,霍尔顿屡次提及鸭子绝非偶然,这充分验证了霍尔顿心中所有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皆是兄弟姐妹,皆是大自然的孩子,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恩宠的生态整体观;《麦》中主人公霍尔顿甘当神圣的绿色卫士,使所有的自然之子诗意地尽情嬉戏于麦田这座伊甸园中,以免孩子们掉进悬崖涸泽而渔地消耗和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生态责任在《麦》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从生态的角度重审培根,培根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言人。培根坚信人类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声称自己“已经获得了让自然和她的所有儿女成为你的奴隶,为你服务的真理”在《白鲸》中,人类不是适度地捕杀鲸鱼来维持生计,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贪欲过度地猎杀鲸鱼。贪婪的欲望最终导致捕鲸船及船员葬身海底。《白鲸》启示人类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贪婪,不能对大自然进行毫无限制的掠夺与摧残。《鲁滨逊漂流记》凸显了人类中心主义精神,宣扬理性和科技发明是万能的。人类征服、占有、改造自然的特性在鲁滨逊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鲁滨逊漂流记》中过分张扬了人自身的价值,而压制、排斥、否定了自然,这种理念会导致人的欲望无限膨胀,最终难以控制,欲望就像魔鬼,会给人类带来太多灾难。

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更是高级知识分子,是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通过解析生态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干扰自然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美和生态平衡、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的可怕后果。从而给未来的科学研究者和发明创造者以高度的警示,促使他们思考和探寻发展工业和科技的正确道路,以及如何开创一种全新的绿色工业和绿色科技。如果每个人在真正的步入社会以前,在大学校园里就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态意识,并且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生态保护的崇高事业中去,地球的面貌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焕然一新。

1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

1.1在经济学科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

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1.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2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

2.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

2.2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作者:李文进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关键词]生态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生态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是以生物学、地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一)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差

(三)学生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学兴趣

二、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及对策

作者:刘方明田立娟程海涛李修平李丽单位: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增强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同时结合大学校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在生态学实验中增加探索性的研究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切实可行的小实验。自选实验场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制实验器具等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3]。在“实验四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在校园附近选择一个植物种群,观察该种群增长过程,拟合该种群增长方程。“实验六生命表编制”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根据水蚤或落地生根的数量变化编制生命表,由学生培养水蚤或落地生根,定期观察,得到连续数据,完成生命表的编制。“实验九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设计一条河流或湖泊的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实施方案。在实验课中,学生积极完成实验设计内容,增加了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野外实验的工作能力。

增加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生态学教学改革可以包括应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法、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和导师制教学法三个不同阶段。所谓设计性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用具、方法、步骤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并付诸实施的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性实验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形式。在探索性实验中,实验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并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答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模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师制教学法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只是培养个别学生学习教学计划以外内容的一种手段[4]。在生态学实验中,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形成团队进行研究的合作能力。

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改进之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实验内容较少,应该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在生态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及实习场地的条件等,在野外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习内容,并尽可能让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内容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素质和能力[5]。目前实验课主要参考付荣恕《生态学实验教程》和杨持《生态学实验与实习》两本教材,但是本专业的生态学实验课时比较少,实验内容设计了14个实验,可以在实验课讲义基础上,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编著实验教学教材。

实验基地较少,应该进一步重视实验课的实验基地的建设。按照生态学专题设置的需要多渠道开设校外实习基地,也可整合学校环教学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和实践操作的平台[6]。目前实验课的野外内容主要在学校内以及附近的市内公园(杏林湖公园、双拥公园等)进行,没有大规模的野外生态学实验基地。在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提出增加资金投入进行基地建的建议,建设具有重要仪器设备、可以进行定点观测的生态学基地。

进一步探讨探索性实验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实验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讲清楚实验的原理及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监督、检查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具体的实验步骤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完成。

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7]。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完成设计性实验教学法的应用阶段,尝试了探索性实验教学法,需要进一步探索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和导师制教学法,深入开展生态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学生,为学生就业特别是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英文名称:ActaEcologaeAnimalisDomastici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业大学;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咸阳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5228

国内刊号:61-1433/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JournalofPlantEc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264X

国内刊号:11-3397/Q

邮发代号:82-5

CA化学文摘(美)(2009)

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科双效期刊

期刊简介

1景观地理学的源流

美国的景观地理学深受德国的影响,索尔(C.O.Sauer)也是从地貌入手转入文化地理研究,他于20年代中期发表的著作"景观形态学",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元,认为景观是由自然与文化要素两部分叠加而成。以他为代表的伯克利(Berkeley)学派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中的作用,促进了景观学派的发展。

按照A.F.伊萨钦科的观点(1959),景观学说与自然地理分异理论和综合自然区划一起构成了俄国与苏联景观地理学的三大理论成就。与德国和美国的地理学家不一样,原苏联的地理学家多偏重于自然景观的研究,认为自然景观即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景观的类型方向和区域方向并存。这当然是与原苏联的国土辽阔、开发程度较低有关。贝尔格(L.S.Berg)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提出了关于自然区以下尺度土地单元的等级与类型划分的景观学说,主要依据植物群落和地形单元的组合。1942年苏卡切夫(V.N.Sukachev)提出了与生态系统相近似的生物地理群落概念,并将其作为景观的最小单元,重点研究群落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60年代,苏联开始了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定位实验研究,着重于水热平衡、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监测和实验,波雷诺夫(B.B.Poleinov)建立了景观地球化学的研究方向,卡列斯尼克(S.V.Kalesnik)提出景观学定义和景观分类、类型和结构等概念。A.A.克劳克利斯的"实验景观学"和B.Б.索恰瓦的"地理学系统学说导论"作为其理论总结,反映了苏联地理景观研究的实验思想、系统思想和生态学方向的新趋势。

德国和苏联在景观地理学方面的理论成就,特别是关于自然区划和土地单元的等级、类型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激发了欧美各国广泛的应用研究,包括景观及其以下尺度的土地资源分类、评价和区划规划、景观制图、景观设计和综合管理。其中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的工作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特别是引进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为景观学的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概言之,1950年以前的景观学主要是地理学性质,植被、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只是作为自然综合体中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其后的景观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应用与发展,生态系统概念的影响日渐深入,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为景观结构的中心,研究从分析走向预测。80年代以来,景观学再次成为地理科学中的瞩目问题,在景观的形态与发生、景观的稳定与演化、景观的分析与综合、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价值与应用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若干新的分支,如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球化学、人文景观学等。

2景观地理学的推陈出新

景观学本来是从综合自然地理学中脱胎而来,在苏联经多方面发展,景观地理学形成了第一个高峰,但是后来一些学者的经院式研究使其逐步进入了死胡同。80年代以后北美景观生态学的兴起,为景观学带来了新的理论突破,加之在广泛应用中的技术发展,形成了景观学的第二个高峰。目前新一代的景观科学可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在理论层面上包括原有的景观地理学和景观地球化学等,在应用层面上包括景观建筑规划学,景观生态建设(建设地理学与建设生态学)等和众多的交叉分支学科。除了研究范围的扩大与原有研究内容的深化,景观科学的推陈出新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一代景观科学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和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发展到从过程与类型(或区域)两方面对自然-人文综合体进行有强烈应用色彩的研究。除空间结构与地域分异以外,地理过程与生态过程也成为研究的重心。

2)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人地关系中地域关系的优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而以可持续空间格局的研究为热点。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对人地关系的调整和构建可称之为景观生态建设,这应成为建设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关于景观生态建设可定义为一定区域、跨生态系统、适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措施,以景观单元的空间结构调整或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胁迫或受损失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物)生产力。其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组合原有景观组分或引入新的成分;控制人类活动的方式与程度,补偿与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按生态学规律进行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生产活动;建设与自然系统和谐协调、适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景观模式等转贴于3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贡献

景观生态学在当代景观科学中的"一枝独秀",是因为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进步,为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尺度-等级系统"新模式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从科研认识论的角度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一般原理可作如下归纳:

3.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

3.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

格局与过程的时空尺度化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尺度分析和尺度效应受到格外重视和发展。尺度分析一般是将小尺度上的斑块格局经过重新组合而在较大尺度上形成空间格局的过程,与之相伴的是斑块形状趋向规则化以及景观类型的减少。尺度效应表现为:最小斑块面积和随尺度增大而增大,其类型则有所转换,景观多样性减小。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应用GIS技术,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佳尺度,并对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转换。由于景观尺度上进行控制性实验代价高昂,因此尺度的转换技术愈显重要。尺度外推涉及到如何穿越不同尺度约束体系的限制,至今仍是一难点。

3.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Mosaic)

景观空间异质性通常表现为梯度与镶嵌,后者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土地镶嵌性是景观的基本特征之一,forman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即是对此的一种理论表述。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和生物、人文因子影响所成的空间集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表现为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单位。斑块的大小、形状不同,有规则、不规则之分;廊道曲直、宽度不同,连接度也有高有低;而基质更显多样,从连续到孔隙状,从聚集态到分散态,构成了镶嵌变化、丰富多采的景观格局。空间格局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景观形态结构又是昨天的流所产生。结构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和反馈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命题。

景观镶嵌的测定包括多样性、边缘、中心斑块和斑块总体格局测定等方面,包括多样度、优势度、相对均匀度、边缘数、分维数、斑块隔离度、易达性、斑块分散度、蔓延度等指标。此外,网络理论、中心位置理论、渗流理论(随机空间模型)等也被用于景观空间结构的研究。

3.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

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景观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eco-flow),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受景观格局的影响,这些流分别表现为聚集与扩散,以水平流为主,它需要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的覆盖与控制。物质运动过程同时总是伴随着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斑块间的物质流可视为在不同能级上的有序运动,斑块的能级特征由其空间位置、物质的组成、生物因素以及其它环境因素所决定。

景观空间要素间物种的扩散与聚集,矿质养分的再分配速率通常与干扰强度成正比,穿越边缘的能量与生物流随异质性的增大而增强。无任何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趋势于均质化,而垂直结构的分异更加明显。

生态流的传输机制有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其驱动力可分为扩散、传输和运动,后二者是景观尺度上的主要作用力。扩散形成最少的聚集格局,传输居中,而运动可在景观中形成最明显的聚集格局。

3.5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

景观变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由于当今世界上人类活动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对于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类景观而言,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无疑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变化方向和速率的调控可实现景观的定向演变和可持续发展。

景观稳定性取决于景观空间结构对于外部干扰的阻抗及恢复能力,其中景观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可称为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其限制变化为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如景观空间结构的拥挤程度、景观中主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环境质量以及人类身心健康的适应与感受性等。

景观系统的演化方式有正、负反馈两种。负反馈有利于系统的自适应和自组织,保持系统的稳定,是自然景观演化的主要方式;而不稳定则与正反馈相联系。从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的转化多为正反馈,如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和城市扩张等。耗散结构理论揭示,非平衡不可逆性是组织之源、有序之源,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景观系统的演化亦符合这一规律,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景观中原有的生态平衡,放大了干扰,改变了景观演化的方向并创造出新的生态平衡,重新实现景观的有序化。

3.6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生物生产力和土地资源开发等方面,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这些均已研究清楚。而景观美学价值却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比较难以确定的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关于景观美学值量的量度可从人类行为过程模式和信息处理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对此有深刻影响。如中国的园林景观和欧洲相比特色较鲜明,它注重野趣生机、自然韵味,情景交融、意境含蓄,以小见大、时空变换,增加景观容量与环境氛围。

价值优化是管理和发展的基础,景观规划和设计应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应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openspace),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景观规划建筑学的实际应用与发展

景观规划建筑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工程应用性学科,它是景观科学与建筑学的交叉,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的交叉。这门学科在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F.L.Qlmsted于1863年就提出了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概念,并首先在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和建造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思想,quot;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使自然与城市生活相融合,将生态思想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美国许多大学开设"景观规划建筑"课程远早于景观生态学,但是80年代以后北美景观生态学的兴盛无疑为景观建筑与景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阶段有3本有影响的书,即I.Mcharg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C.A.Smyser1982年出版的《自然的设计》(Nature“sDesign)和H.Hough1984年出版的《城市形态与自然过程》(CityfromandNatureProcess),他们在应用中丰富和发展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并将景观规划建筑学纳入到现代景观科学的范畴。

关于"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通常定义为集中活动区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整体配置与构建,可分为小区(Site)、城市(Urban)和区域(Region)等不同尺度的景观设计和规划,包括土地发展规划、生态规划、景观设计和人文因素等不同侧重点。近来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渐成热点,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以及交通、通讯网络等。景观规划建筑学在人居环境研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属于一种人工创造的、以建筑物为基质的特殊人类文明景观,具有高密度(空间拥挤)、高流量(能流、物流、信息流大)的特点,景观建筑规划追求的目标是把自然引入城市和使建筑体现文化。这门应用学科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浪潮,同时也推动了景观科学的革新和发展。

5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媒介环境学;思辨;区分

如今,媒介生态学已经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带来了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但中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廓清这些认识,理清与北美“MediaEcology”的关系,已成为促进中国媒介生态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不是“原发的”

在我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最早使用“媒介生态”概念的《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正是在介绍西方社会生态学和社会有机体平衡、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生态”这一概念以及社会大系统、共生共食、有限资源、关键功能等观念。然后又是结合美国社会生态学家奥迪斯·邓肯所提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态复合体”的四个变量,展开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

(二)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问题最早出现在西方

二、“媒介生态学”是不是中国的原创概念

(一)“MediaEcolog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北美

我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最早使用“媒介生态”概念的《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是1996年3月召开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后被收入百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报业现状与趋势》一书。然而,早在1967年,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与人合著的《媒介即是讯息:效果一览》一书中就最早提出了“MediaEcology”的概念。1968年,波兹曼在“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年会上作演讲,首次公开介绍并明确提出“MediaEcology”一词。后来,波兹曼又在纽约大学拓展媒介研究课程,并将这一术语转变为正式学术领域的专有名词。

(二)中国最早出现的“媒介生态”和“媒介生态学”概念都是“导入”,而非原创

有学者评价说,裘正义的《论媒介生态——我国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制约因素》一文“系我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导入‘媒介生态’概念的专论”[5]。这里的所谓“导入”,即引入,也就是把一个地方的东西引入到另一个地方。此文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媒介生态”概念的出处,但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北美提出“MediaEcology”20多年之后,而“MediaEcology”的中文直译就是“媒介生态”或“媒介生态学”。

三、中国学者把“MediaEcology”译为“媒介生态学”是否存在误译

何道宽认为,崔保国先生把“MediaEcology”翻译成“媒介生态学”,进而用社会大环境是水,媒介是水中之鱼来诠释“媒介生态学”,违背了北美“MediaEcology”的基本观点。[7]笔者认为北美“MediaEcology”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思路和学科框架都具有多向性,中国学者的翻译并不存在误译问题。

(一)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MediaEcology”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

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MediaEcology”的理论前提预设和逻辑起点一致。它们都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媒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媒介和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媒介现象的本质,实现生态学和媒介学的对接与融合。它们都属于媒介生态学的学科范畴。

北美的很多“MediaEcology”研究先驱在一开始就有生态学互动、平衡、和谐的意识,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谓“技术生态”的思想,谋求技术的人性化、技术的有机化,强调人类生态的平衡不能因为机械技术的到来而被打破。麦克卢汉、伊尼斯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生态学的思想,但他们的著作有关生态学的暗喻随处可见。[8]“MediaEcology”学会的章程第一条还开宗明义地写道:“媒介生态学研究符号、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北美“MediaEcology”具有多种含义

何道宽认为崔保国先生把“MediaEcology”翻译成“媒介生态学”,背离了北美“MediaEcology”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依据波兹曼本人在1968年给“MediaEcology”的界定:“MediaEcology”是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它主要探索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感知、理解、感觉和价值,以及我们与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帮助或阻碍我们的生存。[10]52

其实,波兹曼本人就是一个“没有一定之规”的人,其观点也存在先后的不一致,以至于梅罗维茨没有沿用他的导师所定的“MediaEcology”这个名称,而是另起炉灶用“MediumTheory”来称呼这个研究传统。[10]65李明伟在《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中也没有把波兹曼列入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原因是波兹曼对“MediaEcology”的某些认识和分析更倾向于批评学派,与伊尼斯、麦克卢汉包括波兹曼本人等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吻合。而何道宽则表示对这种做法“不敢苟同”。

崔保国认为“媒介生态”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处于中心位置;而“媒介环境”是一个中观概念,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媒介营造的环境。可见,在中国学者眼中的媒介生态学是广义的,包括被波兹曼界定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媒介环境学。波兹曼对“MediaEcology”的界定只是为北美“MediaEcology”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并非其全部内容。

四、“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是否需要区分

美国“MediaEcology”学会副会长林文刚、深圳大学的何道宽都认为:“把‘MediaEcology’这个学派翻译为‘媒介生态学’也不太妥当,主张将其译为‘媒介环境学’。”[11]

随着对北美“MediaEcology”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媒介环境学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起源、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鉴于此,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将两者区分开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弥补不足,不断完善

将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媒介环境学区分开来,有助于看清各自研究的轨迹和特点,促进中国媒介生态学与北美媒介环境学的交流,并借鉴媒介环境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阔的学术视角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得出更多创新性的成果。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多个要素。在媒介生态学研究中,以不同要素为中心也就形成了不同偏向,构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以媒介为中心,考察人类社会的各种因素对其生存发展的制约,构成媒介社会学范式;北美媒介环境学以人类社会为中心,考察媒介创造的生态对人类的影响,构成媒介环境学范式。两者之间互相补充矫正,正好成为媒介生态学之树上的两朵璀璨之花,形成珠联璧合之效果。

(二)有利于中国本土媒介环境学的拓展与深化

学科的发展就是理念不断清晰、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媒介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演进、充实和完善,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层次和范式。这些研究,对于中国媒介生态学乃至整个传播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J].中国传媒报告,2003(2):20.

[2]孙滔.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构建、创新与困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6):30.

[3]袁靖华.生态范式:走出中国传播学自主性危机的一条路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3):72.

[4]阳海洪,赵平喜.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J].新闻界,2009(2):68.

[5]宋超,赵凯.深水静流(1929-200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57.

[6]杨婷婷.论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J].新闻界,2005(3):79.

[7]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7(1):46.

[8]陈浩文.中西方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状况和理论反思[D].广州:暨南大学,2008:33.

[9]邵培仁.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3):181.

[10]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角(总序)[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THE END
1.人与自然生物爱好者协会举办“血型测量”活动信阳学院为普及血型知识,使同学们深入了解自身血型特点,增强健康意识。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人与自然爱好者协会开展以“血型测量,探索生命的隐秘符号”为主题的活动在山上社团活动场地圆满举行。 活动现场,社团成员们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负责采血的同学手法娴熟,动作轻柔,在确保安全与卫生的前提下,工作人员为每一位前来测https://lgxy.xyu.edu.cn/info/1091/5126.htm
2.生物调查报告生物的调查报告(24篇)校园生物种类调查表 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初步学会了调查方法,认识了许多生物,明白了小小的校园就有如此多而鲜活的生命,今后我会加倍认真、仔细调查我们洪山镇的周边的生物,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养成善于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视野https://www.shubaoc.com/zhichang/diaoyan/46e4.html
3.生物统计学:数据里的生命密码解读“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在生命科学的广袤天地中,生物统计学犹如一位幕后的智慧大师,默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将统计学的严谨方法与生物学的复杂现象紧密融合,为揭示生命的奥秘例如,在研究某种药物对患者的疗效时,生物统计学家会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确定样本量,收集患者在用药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如血压、血糖、症状改善情况等。https://bbs.csdn.net/topics/619470646
4.实验三种群生命表编制和存活曲线20230823073249.pptx实验三种群生命表编制和存活曲线.pptx,实验三、种群生命表编制和存活曲线;实验目的和意义;重点:; 生命表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分析和对比种群个体起作用生因子的函数数量基础; 利用生命表中的数据,描述存活曲线图,说明种群各年龄组在生命过程中的数量; 说明不同年龄的生存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3/0823/5343330300010313.shtm
5.植物生态学课程(精选8篇)掌握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生命表、Leslie矩阵、存活曲线、种群增长模型、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了解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生殖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活周期、干扰和灾变;理解植物种群调节:密度和非密度制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命表及编制、种群增长模型;生殖生态学特征和繁殖特性;种群调节方式(假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79i1f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