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理论课程。该实验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实验注意事项等完成实验[1]。这种方法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2.教学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含无菌技术、染色技术、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这四大技术[2]。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常将这些实验技术分散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中,各单元之间缺乏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以联系性、全面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内容多采用验证式模式[3],该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将已学过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串联起来去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考核。由于实验课学时比理论课学时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作理论课的“附属课”,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实验课程的评分依据一般以学生课下完成的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只看重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验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学实验多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存在抄袭甚至篡改数据等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品质。

研究型高校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开发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的作用将成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项目在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采用模拟科研课题的方式,将分散独立的实验课程内容串联成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针对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展开实践和探索。

2.综合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围绕某一专题通过课堂集中讲述或提供实验技术录像的方式,分别阐述针对同一目的的不同技术方法,并设定不同的背景条件或者给予不同的实际样本。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及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多种技术方法,对教师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况/样品进行自主选择适用方法并开展实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为专题,对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的细胞浓度(极低、高浓度),围绕生长测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半自主设计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温度、碳氮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结果,初步掌握培养条件优化的方案。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实行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4]。教师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和考核,要严格规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一次实验课能够完成的基础性实验,指导教师应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结果,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评定课堂表现成绩,并要求学生当堂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将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单元实验的综合成绩,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假和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发生。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2]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叶明,杨柳,王颖.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4]刘晓红,曾驰,缪礼鸿.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94-8396.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GB2013078)。

1.1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学校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学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缺少创新,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创新教育,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

1.2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社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看重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许多高校《管理学原理》的课堂教学仍然只重视理论教学,很少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势必造成学生只掌握了空洞的理论知识。大多数《管理学原理》教科书中的案例都是关于企业的案例,学生对企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对案例基本上凭感觉和想像进行理解,这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1.4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许多《管理学原理》教师课堂教学以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老师讲、学生记、试前背、试后忘的恶性循环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管理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欲望的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

2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理论回顾

1991年March在“组织学习的探索性和挖掘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学习行为,即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挖掘性学习是指组织在稳定环境中为了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在原有技术轨迹上对原有技术和能力通过提炼、拓展、筛选、累积和加深,使之得到提高、拓展和富有效率;探索性学习是指组织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抛开原有技术轨迹和范式,对新技术思想和新设计方案进行探索、尝试、发现、承担风险和试验,从而使组织摆脱对原有技术和范式的路径依赖。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过分重视挖掘性学习,可能会导致组织“陷入能力陷阱”和“核心刚性”以及组织竞争优势的衰竭;但如果过分重视探索性学习,也可能导致组织涉及全新的技术和知识以及昂贵的试验成本支出,从而增加组织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组织不能将这两种学习方式割裂和对立起来实施单一的学习方式,而应将这两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平衡。

3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理论对《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借鉴及改革思路

3.1教师要搞好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教师在讲授《管理学原理》时,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法约尔能够提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事职能越来越重要,为什么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这方面知识”、“什么叫独立董事”等等。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只有进行挖掘性学习,深入了解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才能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而有时,学生也会问“组织的内部结构模式将会朝什么方向演变”、“国际企业的管理重点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将来还会有什么更好的组织控制方式”等问题。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只有进行探索性学习,才能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对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挖掘性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对各种知识点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进行探索性学习。总之,教师将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是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3.2教师在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管理学原理》是高校每个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但各个专业对《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要求会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挖掘性学习,做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案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例如,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挖掘性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挖掘性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点上;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挖掘性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知识点上。

3.4学生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须结合专业特点除了教师要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外,学生也要搞好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在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挖掘性学习时,应多结合市场营销的学科要求思考《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点,譬如市场营销组织的管理、新产品研发的管理、新市场开拓的管理、新营销渠道开发的管理、品牌的管理等等,在进行探索性学习时,应多思考上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挖掘性学习时,应多结合会计学学科要求思考《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点,譬如组织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融资管理和投资管理等等,在进行探索性学习时,应多思考上述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他专业也是如此。

3.5学生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须明确重点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原理》时应明确各个章节的知识重点,这些知识重点也是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时的知识重点。同时,学生还应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找出本专业中应重点进行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知识点。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我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由过去的国内竞争逐渐转变为国际竞争,企业应从全球化角度重新审视营销战略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组织的重要资源,组织在新产品研发和新营销渠道的设计和开拓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场性质,顾客的消费行为发生了迅速变化并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这些都对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组织结构和营销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组织的营销管理的重点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等等。

3.6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挖掘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目前对于《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课堂辩论、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管理游戏、亲验式教学法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优势和劣势,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髓,把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能够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应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可能的创新和变化之处,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方式,这就涉及到探索性学习。

4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教学数学课堂探索性问题探究问题开放性问题

一、对探索性问题的认识

探索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范围内,所指的是根据题目所给定的条件,来探究其应该所得的结论并加以证明;或者是在题目给出结论的前提下,反向的探究它应该相应具备的一些条件。

这一类型的问题由于在题目条件上的限定,使得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同时,由于对于同一结论所必须的条件并不是统一不变的,所以对于问题的解答还具备这着一定的开放性特点。关于探索性问题具体可分成如下几类:

(二)条件追溯型:这个类型的问题一般的存在形式都是针对于某一个结论的。一般情况下,是在条件未完整或者需要解答者对于某些条件的增加和删除进行判断。

(三)结论探索型:这种问题的一般存在的基本特点是条件明确,但是需要解答者来探究结论,或者题目中给出结论,需要解答者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或证明。

对于上述几种情况的解答,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对应的解决方式。

通常情况下,对于第一类问题的解决采用假设需要判定的条件成立,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分析和推理,如果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与题目中已给出的结论相符,那么证明这一假设的条件成立。如若相互矛盾,则证明条件不成立。

而对于第二种情况的解答,一般都是采取反证法的策略。先通过已知结论得出该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反证,从而一步步确立其他所需要的充分条件,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对数学领域内的探索性问题,进行很好的解答。从而对学习数学的的学生在成绩上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对探索性问题的应用

在探索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只要应用得当,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的自信。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课时所需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对整个课堂上所要应用的探索性问题进行一个设计个规划。要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融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来组织合理有效的探索性问题为主体的教学方案。其次,还要注意的是在探索性问题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探索性问题教学中的主体。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学习,才能更好的发挥探索性学习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要起到一个指明方向的作用就可以了。主体的学习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只有当有些同学出现了严重的方向性错误时,再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就好。要通过前文中提到的探索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来引导学生渐渐掌握这一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在对于数学考试及实际应用上的问题的解答方面的良好感觉。

三、总结

[1]毛伟阳.高中数学探索性学习的教学问题研究[J].高中数理化,2008,(01).

[2]张利华.高中数学中探索性问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

[3]王跃进.例谈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提出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10).

1.过度注重形式,缺乏内涵。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主观上希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是却未能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方法,只是突出交流形式而忽视了内涵,未能创设有效的交流环境。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未能正确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依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单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2.生搬硬套,过度依赖讨论。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之别。生搬硬套新的教学理念,无论教学内容的难易,也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讨论,通通交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本来很基础的理论学习,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之下,费时又费力,而且学生也未必能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的理论。

3.盲目营造课堂气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生物课程突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有的教师不管课堂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学生合作,是否需要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学习。然而,这样的小组学习通知只是一种形式,并不实质内容。在这种课堂上,参与的学生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没有真正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并未达到,因此这样的分组讨论式学习就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4.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这并不是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中心基础阶段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以讲授法为基础。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但并不排斥传统的讲授法。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少讲”作为原则。这样就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其实完全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很差。

二、针对高中生物问题教学误区的策略

2.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立足于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接受――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场景设计,使学生体会到生物课程的科学研究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生物知识的系统化。

增强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同时结合大学校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在生态学实验中增加探索性的研究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切实可行的小实验。自选实验场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制实验器具等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3]。在“实验四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在校园附近选择一个植物种群,观察该种群增长过程,拟合该种群增长方程。“实验六生命表编制”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根据水蚤或落地生根的数量变化编制生命表,由学生培养水蚤或落地生根,定期观察,得到连续数据,完成生命表的编制。“实验九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设计一条河流或湖泊的淡水生物群落分析的实施方案。在实验课中,学生积极完成实验设计内容,增加了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野外实验的工作能力。

增加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生态学教学改革可以包括应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法、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和导师制教学法三个不同阶段。所谓设计性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用具、方法、步骤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并付诸实施的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性实验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形式。在探索性实验中,实验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并由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答辩,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模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师制教学法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只是培养个别学生学习教学计划以外内容的一种手段[4]。在生态学实验中,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形成团队进行研究的合作能力。

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存在不足以及需要改进之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实验内容较少,应该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在生态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及实习场地的条件等,在野外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习内容,并尽可能让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内容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素质和能力[5]。目前实验课主要参考付荣恕《生态学实验教程》和杨持《生态学实验与实习》两本教材,但是本专业的生态学实验课时比较少,实验内容设计了14个实验,可以在实验课讲义基础上,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编著实验教学教材。

实验基地较少,应该进一步重视实验课的实验基地的建设。按照生态学专题设置的需要多渠道开设校外实习基地,也可整合学校环教学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和实践操作的平台[6]。目前实验课的野外内容主要在学校内以及附近的市内公园(杏林湖公园、双拥公园等)进行,没有大规模的野外生态学实验基地。在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提出增加资金投入进行基地建的建议,建设具有重要仪器设备、可以进行定点观测的生态学基地。

一、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作好“探索”的准备

二、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三、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成绩,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在一个情景问题的基础上尽量向不同的方向探索、发散,解决好一个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类问题,既充分让学生进行探索,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通过社会实践来开展探索性学习

在数学探索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1.商品营销策略问题

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解决应如何使获利最大的问题。

例如,对报亭买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

2.环保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1.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索性实验

(1)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设计基本遵循三个步骤:已知的实验方案―已知的实验步骤―已知的实验结论。学生实验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几乎没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余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2)探索性实验的实施。实验的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由实验小组做好学生实验的调查与知识准备、抽签选择定性实验、实验探索、实验再设计。

(3)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调查、知识准备的基础上,各组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实验设计开始教师就对学生给予重视,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由调查结果探索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验探索和实验设计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从而将主体性教学模式体现出来。

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基本教学过程是:描述实验中的物理现象,能提出哪些问题,能否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能否预测实验过程的发展。在实验再设计的过程中,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探索同一实验中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法。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再设计中,学生提出了双安法、双伏法、电桥法测电阻的方案。

2.研究性学习中的开放性试题

(1)开放性试题的目的。开放性试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性试题而言的。封闭性试题答案固定,练习针对性强,能定向巩固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而,学科教学要训练学生从概念、规律经假设演绎新知识。开放性试题是可以逐渐完善这一独特教育阶段过程的有效方式。

(2)开放性试题的结构,开放性试题按照学科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情境开放性试题――学科问题的背景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丰富。

条件开放性试题――其未知要素是假设条件不足或条件多余。

策略开放性试题――其未知的要素是推理,且问题解决方法不同。

结论开放性试题――其未知的要素是判断,且一般情况结论不唯一。

例如,有一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额定电压为6V,额定电流为0.1A,现用电动势1.5V。内阻为1Ω的干电池向用电器供电,若每个电池允许输出的电流不大于0.05A,问怎样连接电池组?需要串联多大的电阻?

在研究开放性试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巩固了基础知识,拓宽和加深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加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索性实验和开放性试题教学,提供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及学生积极思考的任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建立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优化学生认识结构,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索性实验和开放性试题教学促进了认识结构的变化。学生利用各自的观察和经验整理自己的思路,获取新的推理方法。这种认知结构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得到了发展。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探索性实验和开放性试题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当丰富,结论也不唯一。因此,它需要学生主体的发散性思维,在需求答案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正反方面进行试验、思考、探索和推理,开拓思维技能,从中发现新的方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善学生单纯接收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之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把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创新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不断得到培养。

[1]王银明.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自我调节学习,学习动力,学习策略。

分类号B849:C93

1问题提出

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维果斯基学派[2]、操作主义学派[3]、现象学派[4]、社会认知学派[5]、意志理论学派[6]、建构主义学派[7]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调节学习作过一些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对自我调节学习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尤其在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质、心理机制[8],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等基本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界定并不统一,对于自我调节学习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也没有做精细的区分,尚不清楚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结构,因此,有必要对自我调节学习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2研究方法

2.1问卷编制

通过多次深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了一些员工自我调节学习的经验性信息。在此基础上自编了《企业员工自我调节学习量表》。问卷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项目包括M1~M8共8个项目,主要是学习动机调节方面的内容,采用5级记分;第二部分包括项目S1~S34共34个项目,主要是学习策略调节方面的内容,也采用五级记分。

2.2被试

本研究分两次抽取被试。预测样本是在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些企业抽取的208名员工,用来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正式样本的研究对象是上海和河南省的企业员工,基本上代表了沿海和中原两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获得有效样本为603人。具体分布为:从性别构成上看:男311人,占51.6%,女292人,占48.4%;从年龄分布来看:20~30岁256人,占42.5%,31~40岁262人,占43.4%,41~50岁59人,占9.8%,51岁以上26人,占4.3%;从在本公司的工作年限来看,5年以下者188人,占31.1%,6~10年者180人,占29.9%,11年以上者235人,占39.0%;从学历上来看,高中及以下者279人,占46.3%,大中专217人,占36.0%,本科及以上107人,占17.7%;从单位行业来看,生产性行业员工367人,占60.9%,服务性行业员工148人,占24.5%,信息技术行业员工88人,占14.6%;从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员工196人,占32.5%,合资企业员工301人,占49.9%,私营企业员工106人,占17.6%;从地域分布来看,河南465名员工,占77.1%,上海138名员工,占22.9%。

2.3数据处理和分析

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和AMOS4.0结构方程建模软件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

3.1问卷的项目分析

3.2信度研究

采用琢系数进行量表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本身的内在信度达到了0.8928,标准化的信度系数达到0.8974。删除相应项目后子问卷本身的变异数、平均值和Alpha值分布也都比较均匀,没有出现突出变化,因此认为员工自我调节学习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测验结果是稳定和可靠的。

3.3问卷的效度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问卷的效度分析是本研究的重点,它将揭示自我调节学习概念的结构特征。对预测样本的208名被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正式施测的603名被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3.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预测问卷项目进行一阶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037.506,显著性水平p=0.000。抽样合适性度量值KMO=0.894,说明这批数据是可以用来做因素分析的。在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出了特征值大于1的九个因素,特征值分别为8.563、2.848、2.220、1.860、1.420、1.329、1.232、1.162、1.07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692%,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又对所抽取的9个因素做了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试图提取更精简的代表自我调节学习的因子。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207.166,显著性水平p=0.000,抽样合适性度量值KMO=0.842,说明这批数据是可以用来做因素分析的。在因素分析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出了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素,其特征值分别为3.354和1.194,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0.531%,如表2所示。

3.3.2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素命名

在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建构中,提出自我调节学习主要体现在动力和学习策略调节两个方面。

3.3.3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AMOS4.0对正式施测的被试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的模型来自于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模型的拟和度指标见表3。

拟合度是检验假设模型是否与原始数据吻合的重要指标。字2/df的理论期望值是1,实际研究中,字2/df接近2,即可认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而在样本数多的情况下,字2/df在5左右即可接受。本研究拟合指标虽可接受,但不是很理想。拟合指数越接近1,表示理论假设的拟合程度越好,本研究中GFI、NFI、AGFI、NNFI、CFI和IFI均在0.80以上,说明总体上该模型拟合度较好。

4讨论与分析

4.1关于自我调节学习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思考

通过文献回顾可知,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多局限在教育领域,研究者以不同年龄的学生为对象,既有理论上的论述,也有实证性的研究。但管理心理学领域鲜有对个体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员工与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阅历都极不相同,学习的态度、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本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心理层面剖析员工自我调节学习的结构与特征,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积极可行的思路。但由于本领域研究文献的欠缺,使自我调节学习概念的界定极富挑战性。

虽然操作主义、意志论、社会认知等学派对于自我调节学习都有一些研究,但他们又受各自学术立场的制约,明显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会认知学派代表齐默曼继承并发展了班杜拉关于自我调节的理论,他提出了十多种学习策略,还描绘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运行机制。本研究在借鉴齐默曼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现代企业组织环境中员工的实际学习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自我调节学习观点。并首次通过实证方法探讨员工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结构,认为员工自我调节学习概念既包括员工学习过程的调节,也包括学习动力的调节,而且考虑到员工对自身学习风格的觉察和利用等因素。

4.2员工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容及结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心理科学,2003,26(5):882~884

2KarolP.Mechanismsofself-regulation:Asystemsview.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3~52

3MaceFC,BelfiorePJ,SheaMC.Operanttheoryandresearchonself-regulation.InBJZimmerman&DHSchunk(Eds.).Self-RegulatedLearningandAcademicAchievement,1989

4McCombsBL.Theroleofself-systeminself-regulatedlearning.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1986,11:314~332

5ZimmermanBJ,KitsantasA.Developmentalphasesinself-regulation:shiftingfromprocessgoalstooutcomegoal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7,89:29~36

6CornoL.Themetacognitivecomponentsofself-regulatedlearning.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1986,11:333~346

[关键词]实验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

一、关于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

1.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化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等是在实验中探索总结发现的。对实验过程的探索性研究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过程、探索实验问题的学习方法。其特点是:①通过自主操作,有利于培养使用仪器、药品的基本技能;②通过对实验设计的探索性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③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研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有利于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构建

1.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化学实验科学的特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为凸现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开放性原则,结合笔者在实验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的实践,构建了如下的实验研究性学习模式:

三、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操作与实践

1.选定课题

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具有研究结果的未知性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性,它不是对实验的简单重复和验证。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尽量选择背景材料充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正确结论的课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课题选择:

(1)扩展延伸化学知识的课题。如①研究化学反应途径;②研究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③研究化学反应最佳条件;④研究化学反应产物和成分;⑤研究化学反应快慢。

2.设计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问题背景,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实验方法;第二步:组织开题评审,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修定方案。整个设计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协同指导,如提供背景资料,指导实验方法,引导分析方向等。

3.过程研究与结论

实验过程中应当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二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化学规律往往隐藏于知识的较深层次,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挖掘;实验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去尝试探索。因此,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应当始终贯彻探索性原则,培养探索求真、严谨唯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是实验研究性学习成果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探索,发现隐藏在实验现象和数据间的规律,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这既能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学习SO2性质时,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课题:“SO2与Cl2的漂白性比较研究”。经过讨论,研究小组确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④将上述各步实验中的品红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又将如何变化?

学生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过程研究,对SO2和Cl2的漂白作用原理得到了准确的理解,并能牢固地掌握。

4.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把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体验,特别是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小组、班级或年级进行交流,既能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学获得成功感,也能使其他同学获得一次难得的思维启迪。每一次成果交流后都要进行反思、探索和延伸,使实验研究性学习向纵深拓展,提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水平。

评价以自评和它评相结合:自评注重研究过程的感悟与体验,学会在自我评价中自我改进,成为通过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他评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构筑激励个性特长,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四、关于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教材实验是实验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2.教师自觉性是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EconometricsExploratoryExperimentTeachingModel

――TakeQinghaiUniversityasanexample

LIUXiaoping

(CollegeofFinance,QinghaiUniversity,Xining,Qinghai810016)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necessityofEconometricsexperimentteaching,combinedwiththeauthor'steachingpractice,takingQinghaiUniversityasanexample,putsforwarddesignmethodoftheexploratoryexperimentteachingmodel.

Keywordseconometrics;experimentalmodel;exploratoryexperiment

0引言

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计量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方法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形成了浩瀚的内容体系,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所评价的,“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于1980年后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开设。1998年7月,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1加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1课程性质要求推广实验教学

1.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保证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的进度相符,课程实验项目按一定的时段开设。《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经过实验课的上机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做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学生认为上机实习的收获较大,在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方面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有所增强。

2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如下:根据实验内容,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要完成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实验题目设计、理论研究、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实证研究和经济现象分析。

(1)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要求学生掌握所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和假设前提。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经济关系,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进而进行模型的总体设定。

(3)数据检索。经济学是问题导向型学科。好的经济理论要揭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实际经济现象出现的机制。经济现象是通过数据信息表现出来的。例如经济增长是由GDP、人均国民收入等数据体现出来,通货膨胀则是由CPI、PPI等指数体现出来。这个实验内容中,学生通过使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地区统计年鉴以及其他类型数据库,学会检索研究中需要的经济数据,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

(4)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部分要求学生基于理论研究中的模型和假设,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经济计量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实证建模和检验,找出经济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实证研究过程包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经济计量建模、模型的统计检验以及模型的对比选择等多个环节。通过实证研究,学生不但要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技术处理等基础的方法,更要掌握模型建立、检验和选择的经济计量技术。数据准确加上模型正确,才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5)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分析是探索性实验的最后环节。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进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例如研究通货膨胀问题,就要通过模型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还是混合型。正确分析经济现象的成因,才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才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学生通过分析经济现象,进一步提高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成果是形成实验报告与论文,在实验教学期间,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选定题目,建立模型并分析模型,鼓励部分学生将所研究问题撰写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活动积累教学素材和案例,进行系统教学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结束语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上更显露出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体现,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定量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基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结合多年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一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1]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12).

[2]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THE END
1.人与自然生物爱好者协会举办“血型测量”活动信阳学院为普及血型知识,使同学们深入了解自身血型特点,增强健康意识。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人与自然爱好者协会开展以“血型测量,探索生命的隐秘符号”为主题的活动在山上社团活动场地圆满举行。 活动现场,社团成员们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负责采血的同学手法娴熟,动作轻柔,在确保安全与卫生的前提下,工作人员为每一位前来测https://lgxy.xyu.edu.cn/info/1091/5126.htm
2.生物调查报告生物的调查报告(24篇)校园生物种类调查表 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初步学会了调查方法,认识了许多生物,明白了小小的校园就有如此多而鲜活的生命,今后我会加倍认真、仔细调查我们洪山镇的周边的生物,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养成善于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视野https://www.shubaoc.com/zhichang/diaoyan/46e4.html
3.生物统计学:数据里的生命密码解读“朝闻道”知识分享大赛在生命科学的广袤天地中,生物统计学犹如一位幕后的智慧大师,默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将统计学的严谨方法与生物学的复杂现象紧密融合,为揭示生命的奥秘例如,在研究某种药物对患者的疗效时,生物统计学家会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确定样本量,收集患者在用药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如血压、血糖、症状改善情况等。https://bbs.csdn.net/topics/619470646
4.实验三种群生命表编制和存活曲线20230823073249.pptx实验三种群生命表编制和存活曲线.pptx,实验三、种群生命表编制和存活曲线;实验目的和意义;重点:; 生命表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分析和对比种群个体起作用生因子的函数数量基础; 利用生命表中的数据,描述存活曲线图,说明种群各年龄组在生命过程中的数量; 说明不同年龄的生存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3/0823/5343330300010313.shtm
5.植物生态学课程(精选8篇)掌握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生命表、Leslie矩阵、存活曲线、种群增长模型、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了解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生殖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活周期、干扰和灾变;理解植物种群调节:密度和非密度制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命表及编制、种群增长模型;生殖生态学特征和繁殖特性;种群调节方式(假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79i1f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