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礼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吃是立国安邦的根本。
纵横古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也蕴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被誉为世界三大美食的中餐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有人说:西餐是理性而机械的,吃的是营养;中餐是感性而随意的,吃的是美味。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餐桌上食物极大丰富,人们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偏离平衡膳食的行为也日益突出。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全球早逝群体中,47%源于饮食失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人的一生平均要摄入60吨的食物。吃的不对,容易导致肥胖、癌症、糖尿病、痛风和高血压等慢性病;吃的正确,形成良好的膳食结构,可使人均寿命增加9岁。
膳食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体日常膳食中各类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依据动、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构成中的比例,世界典型的膳食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1.东方膳食结构该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非洲一些国家均属此类型。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谷物食物消费量大,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小,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近90%,动物性蛋白质占总蛋白质比例不足10-20%。这类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但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较低。
2.经济发达国家膳食结构该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北欧诸国的膳食结构。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粮谷类食物消费量低,动物性食物及食糖的消费量大,属于营养过剩型膳食。以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为主要特点。这种膳食模式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3.日本膳食结构该膳食结构是一种动植物食物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以日本为代表。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谷类的消费量平均每天300-400g,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平均每天为100-150g,其中海产品比例达到50%,能量和脂肪的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每天能量摄入为2000kcal,动物性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0%。该膳食模式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长处,少油、少盐、多海产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合适,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疾病,膳食结构基本合理。
4.地中海膳食结构该膳食模式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以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为代表。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水果、蔬菜、豆类、果仁等;每天食用适量的鱼、禽、少量蛋、奶酪和酸奶;每月食用畜肉的次数不多,主要食用油为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此膳食结构的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有大量复合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地中海地区居民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低,西方国家纷纷参照地中海膳食改进本国的膳食结构。
世界膳食结构分为东方膳食结构、经济发达国家膳食结构、日本膳食结构和地中海膳食结构,我国属于哪种膳食结构?
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您吃了吗?”可见,“吃”在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举足轻重。可是,您会吃吗?吃得科学、健康吗?依据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就是城市居民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猪、牛、羊等红肉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禽肉及水产品等白肉类食用量偏低。
日子好了,人们都想吃得精致些,我国居民的主食以大米和面粉为主,发糕、窝窝头、玉米粥……这些粗粮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孰不知,谷类食物中营养素种类和含量因谷物的种类、品种、场地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以大米为例,现代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老百姓食用的米饭也逐渐从糙米改为精米,甚至是无需淘洗的净白米。
在人们不断追求“白净美”的过程中,大米被过度地打磨,大米的糊粉层没有了,而糊粉层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这样被抽筋扒皮的大米,其营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而且,人们在追求精白的过程中,这样的大米更容易被人体消化,但也造成一个后果,就是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也升得比较快。如果缺乏足够的运动来消耗这些血糖,就容易让身体处于餐后高血糖的状态,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而粗粮中的膳食纤维则会减缓血糖的波动,帮助控制胆固醇。因此,粗细搭配更能吃出营养和健康。粗粮是相对于精白米和精面粉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玉米、小米、紫米、燕麦、荞麦及高粱米等,虽然粗粮中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但也并非多多益善,建议粗细搭配的最佳比例为1:2或1:1。
在烹调主食的时候,提倡也放些豆类食物。白米中虽然含有蛋白质,但不算优质蛋白质,因为缺少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而豆类中却富含赖氨酸,恰好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更符合人吸收的需要,且豆饭的口感也更香浓。建议粗、细粮和豆类搭配比例为1:2:1为宜。
[知识链接]谷粒由谷皮、糊粉层、胚乳和胚四个部分构成,谷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谷类的维生素主要存在于糊粉层和胚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