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
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赏析:
这段话讲的是冬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阴之道。意思是说,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人们应当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阳升起后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静,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气内藏;应该避寒就温,不要开泄皮肤出汗,致使阳气频数耗夺,这就是应冬季闭藏之气,调养人体“藏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冬季闭藏之气,就要伤害肾气。冬季伤害了肾气,到了春季,就要发生痿厥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冬季养“藏气”不足,至春奉养“生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冬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晚起”:早些睡,晚些起,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机潜藏,以适应自然界之闭藏,亦即养阴之意;“使志若伏若匿”:是指神气内藏,亦是养阴之意;“无泄皮肤”:不要开泄皮肤出汗,是保护阳气、津液不耗伤。
上述原文从精神、起居、运动方面论述了如何养阴,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在冬天时,一定要让阴精藏蓄于内。
冬季的三个月是封闭,收藏和储藏的季节。由于天寒地冻,水结成了冰、地冻裂开了缝,因此一定不要使人身上的的阳气受到侵扰。为了躲避寒气,要早睡觉晚起床,以等待温暖的阳光。保藏自己的神志,如同埋伏、藏匿一样,如同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所得一样。要远离寒冷、趋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外泄、以至阳气被寒气侵夺。这就是适应冬季天气、地气特点保养、储藏阳气的方法。如果违背它就会伤肾,到了春季的时候,人就会肢体无力、晕倒昏厥。因而不能为人体适应春季万物滋生的特点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注泻等疾病。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就不易发作,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有道是“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为了顺应冬季养生之道,我院适时开发膏方制剂,应用于临床,起到了良好的保健和治疗效果。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具有平衡阴阳、调补气血、扶正祛邪、培补五脏等功效,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储存丰富的营养物质,纠正亚健康状态,确为冬令进补之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