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因首次完整阐述出中医理论体系,成为了后世历代医家研究发展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和源泉。除理论体系之外,《内经》也涵盖了先人的大量养生哲学,被誉为史上第一部“养生宝典”,其在两千多年前便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是古人生命智慧的浓缩。
冬季来临,气温骤降,正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时节。正所谓“冬藏”,这个时候也是我们积极调养身体,以良好状态迎接下一个春天到来的好时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如何讲冬季养生要点的。
内经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释义:
冬季万物生机闭藏,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埋伏、深藏;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使阳气大量丧失。这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一“养肾防寒”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季节都与人体内的某一脏相对应。冬季正是养肾的季节。冬天养藏不得当的话肾精就会流失,造成一系列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水生木,冬天精无所藏,到了春天木气肝气就不得生发,造成手脚冰凉,抽筋等症状。尽量避免让皮肤暴露在外,冬天人体自身会释放大量的能量来保暖,如果皮肤没有遮蔽的话,阳气会从你的毛孔泄散出去。亟:康熙字典说,敏也,疾也。可见保暖不够的话阳气的流失是非常迅速的。同样的,寒气也一定会从皮肤趁虚而入。一旦寒气侵体,后患无穷。所以冬季要特别注意沐浴和穿衣的保暖。
二“早卧晚起”
三“精神调摄”
四“冬季进补”
正因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我们人体的能量会牢牢的保存在体内,所有进食的营养会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冬季是滋补的季节。
冬季饮食增加热量为主。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主要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矿物质应保持平常的需要量,增加维生素的摄入。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咸入肾,苦入心,咸味摄入过多,会使肾水更加旺盛,从而心火下降,“水火不济”。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之阳气,继而损害其他脏腑机能。
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具体到食材,坚果是植物的种子,植物把精华藏在坚硬的壳中等待春天的萌发,与人体收藏阳气的机理不谋而合,榛子、核桃、杏仁和腰果是所有坚果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世界四大坚果”。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可以有效防止冬季运动量少,进食不节导致的体内积热。此外冬季宜多食胡萝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及柑橘、苹果、香蕉等水果,同时增加动物肝、瘦肉、鲜鱼、蛋类、豆类等以保证身体对维生素等营养的需要。
能够遵循正确的生活起居方式,将对人体健康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
上述《内经》中阐述冬季养生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望读者根据自身情况从中汲取养分。但是,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体质类型,且在现代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及室内普遍集中供暖的前提下,原则不应一概而论,对于不同个体出现的疾病及亚健康状态,冬季养生方式的选择应有独立的辨证思维,除健康的饮食起居和适宜的运动锻炼之外,适当采用中草药调养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