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帝内经养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

2情志养生思想

转贴于

3运动养生思想

运动养生是采用运动的方式达到养生防病目的的理论与方法。《黄帝内经》中记载通过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目的。充分体现了运动养生的内容,同时运动养生也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饮食养生思想

饮食养生在《内经》中有多篇专题论述,占有很大篇幅,是《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健康养生密不可分,对于饮食的调摄在养生中至关重要。《内经》中注意到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和饮食不节的危害,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提倡膳食结构的平衡,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指出饮食养生的原则:“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谨和五味,以食(味)养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认识到饮食是气血生化之源。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五味和五脏有对应关系。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具有不同的五味,其对五脏的营养各有其相应的作用:“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见《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和《灵枢·五味》)若做到“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饮食养生思想还体现在以食养疾方面,《内经》认为,病后饮食调养亦很重要。《灵枢·师传》云:“食饮者……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如此正气能维持正常,阻止疾病进一步传变和恶变。

5房室养生思想

首先讲“清积”。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其次讲“和中”。和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五常政大论》指出,无疾者求其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己。大意是:由于积聚糟粕长期盘踞在体内,不同程度会给各脏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同盗贼潜入家中,必先开门驱贼,就是先以药祛积,无积后当求其藏,食以随之,以食疗调其肠胃,和其中外,修复藩墙,方可万事大吉。“中”从广义讲,泛指体内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谓;狭义讲,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统。中医对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视:“脾胃者后天之本”,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与否,根本取决于脾胃的壮旺与否。再者,脾胃为人体营养敷布的总枢机关。《内经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华,分布人体所需营养,而且还有统调脏腑阴阳,经络血脉的关键作用,中医所说的“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养元”。元气是人们安身立命、健康长寿的总宰,是人体精、气、神统摄的总汇。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这样描述:“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并说:“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皆赖此也。”这就是说,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命之源。他还把元气对于生命比喻为薪柴与火的关系:“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即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大意是:生命的长短,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就像火燃的久暂,取决于薪质的坚脆是一个原理。

谈到养,很多人会认为养就是补,这是一个误区。养和补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并不尽然。

《内经五常政大论》里明确讲道:“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就是说养是有前提的,必须先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这是关键。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营养通过脏腑是会相互转化的,也会相互补充的。我们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为积极的功能,把那些无用的物质转化为有用的物质,通过调整,使阴阳得以平衡,元气得以濡养,精气得以充盈,这样“调”字当头,养也就在其中了。通过调养,使人体呈现一种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完美境界。

(据老中医养生网)

香港中路店:青岛市香港中路126号西门

痰湿体质的人最容易得现在所谓的“富贵诸病”。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其实男人、女人都是水做的骨肉。人体的大部分都是水,也就是说人体是由无数条河流小川交错而成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在这个“水环境”中进行,气血运行,垃圾排泄也要通过这些河流进行。在这个奇妙的“水环境”中,脾胃肾是水利枢纽,脾主运化,身居要位。一旦脾的运化失常,水流停滞,就会在停滞的地方泛滥成灾,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那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什么呢是痰湿。人吃进米的东西,要么转为气血,要么转为无用的痰湿,这些垃圾必须清理出去,人体才能干净无病;如果垃圾堆积在人体中,那么疾病就会像苍蝇一样闻味而至。

痰湿堆在皮肤下就成脂肪,人就会肥胖;堆在呼吸道就会胸闷、咳嗽、痰多;堆在头部就会头脑昏沉、健忘、嗜睡;堆在心血管就会血脂升高、血压上升、血液黏度增大,患上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堆在肢体就会肥胖、浮肿、痤疮、结块或女性闭经;痰迷心窍则精神失常,顽痰存在体内可导致强迫、抽动、多动等所谓的“怪症”发生等等。

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我们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

自己判断痰湿体质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呢我教你几个简易的小方法:

看体型身肥体胖,体重超常,多为痰湿体质,并且也是痰湿体质的主要特征。

看马桶看马桶可不是叫你去看马桶的格调或光滑度的,而是叫你去看大便的痕迹,如果你排泄的大便粘在马桶壁上,冲刷不掉,还有大便不成形,总感觉排不净,这就证明你体内有湿;如果便秘,且毫不成形,那说明你体内湿气已经很重了。

看舌头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多为有湿。

看精神懒动嗜睡,常感困倦,老觉得湿黏黏的,中医说“湿重如裹”,就是指此。

体质病,其实也是生活方式病,如今各种棘手的慢性病和难以根除的疾病几乎都集中在痰湿体质的人群中,要想不得这些病,必须改善体质才行。运用单一的方法或者传统的治疗手段根本根治不了或者无法根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今富贵病那么多,吃了那么多大补的东四或者也做了不少养生保健功,依然不见效的原因。

首先应该明白,为什么你会成为痰湿体质,为疾病构建了一处繁衍的“沃土”呢那是因为你过得太“舒服”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让你“富病交加”,有人可能听过“贫病交加”,贫穷的人,吃得差、穿得差,医疗条件也不好,所以疾病不断。可是富贵病就偏偏相反,越是吃得好,穿得好,医疗条件好的,偏偏越容易得病。

本米中国人该吃五谷杂粮,少肉多素,可是很多人却腻歪了这样“吃”,于是逆道而行,香的、辣的、咸的、浓的,大口大口塞进脾胃里。《黄帝内经》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疗”,这些食物被塞进去后既没化开,也没泄掉,就成为垃圾堆积体内,它们就像菜市场的一堆腐枝烂叶,疾病便像蚊虫般闻臭而至,繁衍出更多的疾病。

现代人的另一弊病是什么呢那就是少动。

所谓“石闲生苔,人闲生病”,很多人被照顾得太“到位”了,饭不用自己做,衣服不用自己洗,好吃的东西和各种补品天天都有人送。于是,他们在这种“幸福”中陶醉丁,静谧丁。殊不知,你静,病就“动”起来了;你闲,病就“忙”起来了。

当然造成痰湿体质的原因还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上:如拼命赚钱,及时行乐,冬天暖气常烧,夏天空调不断,该热不热,该冷不冷,怎能不生病抽烟喝酒,昼夜颠倒,以车代步,你的体质怎能不出问题

总结起来,形成痰湿体质、使百病丛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吃”和“少动”,日本人因为“吃得少,干得多”,所以,他们由痰湿引起的“富贵病”就很少。

妇何自我调养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说对付贼呢,有三种手段:其一,就是“劝”,劝诫他,让他不要再干坏事了,何处来何处去,这样贼也能变成有用的人;其二,就是“捉”,看到贼就将他捉拿归案,将他押起来,扣起来,不让他为非作歹;其三,就是“躲”,见贼就躲,让他近不得自己的身。

改善痰湿体质贵在“健脾胃去痰湿”,另根据古人的“劝…‘捉…‘躲”这“三字真言”,我总结出这套“三从疗法”,这是所有痰湿体质人的终身法宝。如果你能在这几方面做到位,那么,再难治的体质病,也能在“指手画脚”间消于无形:

想吃的吃四分。不想吃的吃六分――病从“口”中治

人常说“病从口入”,痰湿大多也是吃进来的。那么,我们就将“源头”洗净。源头干净了,顺流而下的水也会清澈流畅、一碧万顷。怎么“洗”呢即:想吃的吃四分,不想吃的吃六分。

这个比例来自于医学中的黄金分割:副食与主食比例为6:4,粗食与细食比例为6:4。肉类、精米等细粮,是你想吃的,就要占据你的食物中的四成比例;粗粮,是你讨厌吃的,要占据你食物中六成比例。

很多人知道了吃荤吃多,是导致自己诸病缠身的重要原因,顿时“谈荤色变”,不敢沾一点肉星了。其实,大可不必,当吃则吃,无所不吃。不过吃要有个尺度:想吃的吃四分,不想吃的吃六分,吃到八分饱为好。

有的人听说“要长寿,多吃素”。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了虔诚的“素食主义者”。这是不对的。因为吃“粗”也要因人而异,胃肠功能差的人要少食、慎食;大体力消耗者因为需要尽快提供能量也要少吃粗粮;中老年人、尤其是三高、便秘等患者、“常坐族”“应酬族”要多吃粗粮。

可是,吃粗粮也是大有讲究的,你不能抓起来就吃,舀起来就往嘴里倒。因为粗粮普遍存在口感不好及吸收较差的劣势,所以粗粮要细吃,有时也要搭配着牛奶等副食吃。怎么细吃呢过大、过生、过硬、过糙的食物,我们要把它切碎、煮软、炖烂,或是夹杂着细粮一块入锅煮。还有吃的时候,要用牙撕,用舌搅,用唾化,多吞咽口水,这样有助于消化。

见“湿”就躲――疾病不近身

低洼、近水、阴冷的环境最多湿,所以痰湿体质的人要有意识地远离这些环境。如果居于南方或因条件所限,就多吃些白萝卜等燥湿的食物。另外,雨水、雾天或野外宿营,也容易招惹湿气,所以应尽量避免。有条件的话,家居环境最好也要经常除湿;多穿宽敞轻松的衣服,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发汗去湿;冬天穿衣服不要太厚,以免阻碍体内湿气的排泄;夏天不要穿得太薄,以免湿气入侵,遗为祸害。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2~33℃,这是最理想的“衣服气候”。

运动以出汗为佳――病在“动”中治

耍大枪的,几天不摸枪,可能就抖不出好看的枪花了;钉马掌子的,两个月不练手,功夫就废了;好身子骨的,三五个月,不走不跑不动的,精气神就散了,精气神不集中湿气病邪就来了。所以,古人说“刚不可以久,柔不可以守”,就是要我们保持阴阳平衡。体内痰湿郁久,则阴气鼎盛,阳气不举,阴盛阳衰,想不生病都难。

(公历1月5-7日)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

[宜]养肾,保护脾胃

[忌]大鱼大肉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天已经变得很冷了。

关于“大寒”和“小寒”哪个更冷,古书和气象上记载不尽相同。《群芳谱》上说:“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大寒,寒威更甚”,“大者,凛冽之极也”。意思是说大寒比小寒冷。

然而在气象记录中,却是小寒比大寒冷,我们常说“冷在三九”,而“三九天”正是在小寒的节气内,所以小寒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那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那个时候的确是大寒比小寒冷,但又因为小寒还处在“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去“三九”,而且小寒正与消暑相对,因此称之为小寒。

小寒正处在三九隆冬的时候,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要注重保养肾。

寒冷冬季,打响“保胃”攻坚战

“小寒”,顾名思义,寒就是寒冷,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天寒地冻,相传古时候家家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

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线形,共得八十一线,每天涂一线,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正如歌谣中唱的那样“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也有的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为“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要知道,这只不过是人们记载寒冬的一种方式,希望九九消寒图画满了之后,人们就不用再忍受寒冷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不仅有各种取暖措施,在饮食上更是琳琅满目,各种温补的食物更是使劲的补。

虽然是满足口欲了,却把我们的脾胃给累坏了。您想啊,从夏秋季节的清淡食物立马儿转到脂多厚味、辛辣之品,可怜的脾胃就会像千金小姐落魄成为女佣一样,因无力承担繁重的劳动而累到。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养自己的脾胃呢

其实,在民间,小寒时候就已经开始盛行了吃粥。腊八,相信大家都知道,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最有讲究的习俗。其实它主要就在小寒中,吃了那么久的大鱼大肉了,吃顿粥品,养养自己的脾胃,不枉为小寒时节的保胃方略。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物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张耒的《粥记》中也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当然,在平时我们也可以熬点粥吃。像糯米,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吃了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所以在寒冷的冬天,熬点糯米粥也是养脾胃的好方法,而且糯米还有御寒的作用,像广东人每年小寒早上都吃糯米,主要就是看中了它御寒的功效。

要注意的是,糯米虽好,但不能贪吃。因为糯米本身黏滞,不容易消化,吃多了很可能会引起胸腹胀满,尤其是老人、儿童这些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此外,吃糯米时要细嚼慢咽,而且最好减半,比如说平时能吃150克米饭,那么吃糯米饭75克就足矣。

其实不仅仅是吃糯米时细嚼慢咽,吃任何食物都应该细嚼慢咽。《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医说》曰:“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食物消化之始,是胃肠消化的基础。

在这里,给您推荐一个特别适合小寒节气吃的红枣桂花糯米饭。做法也很简单,先把红枣去核煮熟,糯米洗净后先浸泡半个小时,然后把糯米连同桂花糖搅拌均匀煮成米饭,在八成熟的时候加入红枣。当然,您也可以加入有补血功效的葡萄干或者有温肾壮阳效果的核桃仁。

挑选“精良”,方可保“胃”城池。但是,对于知道自己脾胃不好的人来说,千万不要再“折腾”它了,所以平时吃饭的时候要“精挑细选”,少吃一些生冷辛辣的食物。冬天天气本身就比较寒冷,而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就更大了。像冬天的时候喝冰冻啤酒,很容易让这些寒气在体内形成湿邪,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说到这儿,相信有人就说了,那我就不吃生冷的东西了,那就多吃点火锅、烤羊肉串这些辛辣的食物,其实这也是损伤脾胃的。因为辛辣的食物“火气”太大了,很容易耗伤胃阴。

我们常常赞美雪中送炭的热心人,其实对于我们的脾胃来说,在寒冷的小寒季节,在一点一滴中保护我们的脾胃,无异于雪中送炭。

风湿病,寒风来临时,该怎么办

如果说什么人最不愿意过冬天呢相信风湿病患者肯定居于榜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到冬天,尤其是最冷的三九天,他们的风湿病很容易再犯或者加重。

俗话说,内因决定外因,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因为内部出现问题,才让“敌人”有懈可击的,风湿病也是如此。《黄帝内经》说:“风雨热寒,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济生方》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也就是由于人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松于“防守”,让外邪悄悄渗入经络、肌肉、关节当中,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弯曲不利,甚至关节畸形等症状。

至子外因则与多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主要是风、寒、湿邪气的侵犯。《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也就是说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者住的地方特别潮湿、寒冷,或者涉水、冒雨,风寒湿邪气就会乘机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当然了,人与人的体质不同,以及根据当时的环境病邪有所不同,就像《黄帝内经》所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就是说如果风比较重,那么称为行痹,寒气比较重叫做痛痹,湿气重则是着痹了。

由于冬天的时候又冷又有寒风,所以风湿病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卷土重来”。如果这个时候不加以注意的话,很可能会加重病情。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鱼,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要知道,风湿病病发的过程,其实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您想啊,本来在体内正气与邪气已经达成了某种平衡,如果这个时候受到风寒湿等邪气的袭击,那么自然也就是邪压正,这时正气奋力抵抗,我们自然也就感觉到了疼,如果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我们给体内的正气派去一队“奇兵”,那么正气自然也就大胜了。

那么,我们该去哪儿找这支奇兵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治疗风湿病的。古代医书中记载,曾经有位大夫治疗风湿病往往让病人坐在土坑中,脱去衣服,然后用热水从头上开始淋浇,当病人浑身冒汗时,就用一个竹盖将土坑盖上,让病人在里面不断出汗来治愈风湿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夫用热水通其经络,把风湿之邪通过汗赶出体内。后来李时珍对这个方法进行改良,即“治寒湿,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枝煎汤淋洗。”

柳宗元可谓是风湿病的老患者了。相传当年他被贬谪到湘西后,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患上了风湿病,走路的时候还得需要拐杖的帮助。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当地盛产的一种“灵药”――仙灵毗。没想到才服用了不到十天,居然能健步如飞了,后来就像他诗中写的那样“灵和理内藏,攻疾贵自源”亲自炮制这种药。于是,他作诗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壅覆逃积雾,伸舒委余暄。奇功苟可征,宁复资兰荪”这四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仙灵毗的功效。据古代本草记载,仙灵毗能“坚筋骨”、“生气力”,驱风祛湿,主治腰膝乏力、风湿痹痛等证。他形象地写道:服了仙灵毗后,风湿阻滞像堆积的云雾一样烟消云散了,腿脚自然也就好了。

可能有人觉得古人这些方法可操作性不是很高,那么,我们不妨先从饮食上来借点兵。冬季风湿粥可谓是一支养精蓄锐的奇兵。在最冷的小寒时节,每天晚饭熬点冬季风湿粥,可以给自己的正气添点援兵,减少风湿的折磨。

其实做法也很简单,桂枝10克,大米100克,葱白2根,生姜切3片。桂枝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水煎取汁。把大米放入煎好的桂枝水中熬煮,当粥快熟的时候,把洗好的葱白和姜片放入锅中,再煮两开即可。连续食用3-5次即可。

需注意的是,粥一定要趁热吃,可别等到粥都快凉了才吃,那样效果就不太明显了。

冬天风湿粥之所以有效,关键还在桂枝上。桂枝性辛味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赖在经络、肌肉、关节中不走的风寒之邪有很好的驱散作用,与生姜同用,可以温经散寒,缓和风湿病带来的疼痛。

在这里提醒您的是,虽然冬天风湿粥对风湿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终究不能去其根本。要想彻底治愈风湿病,还需要医生的帮助。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养自己,才能免受风湿病的折磨呢

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冬天最应该注意的便是保暖问题。特别是病变位置的保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风湿病患者每天最好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热敷患处2次,每次保持半个小时,而且水温最好要保持在60℃左右。要注意的是,当内衣被汗浸湿后,要注意及时换洗。

说到吃,在冬天的时候,风湿病患者最好离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生冷、油腻之物远一点,而多吃一点比较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像鸡蛋、瘦肉以及豆制品,也可以多吃一些像薏米仁、山药这些祛湿的食物。值得提醒您的是,当风湿活跃、关节红肿热痛时,要忌吃辛热燥火的姜、辣椒、葱、羊肉、狗肉等。

冬天虽然冷,但千万不要因为冷就不去锻炼。因为经常参加锻炼,像慢跑、散步、打太极这些运动能活动活动关节,不至于因为不运动,而导致气血走到这儿就被风湿所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运动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使病患部位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轻疼痛感。

寒冷的冬天,让我们从细节做起,把风湿病拒绝在门外吧!

大寒进补,逐渐清淡是关键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大鱼大肉的伺候着,到了春天的时候再立刻吃清淡的食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咬春”。其实这种饮食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我们的饮食也不例外,如果到了春天之后开始守着清淡的食物不撒手,很可能会让我们的脾胃“受不了”。您想啊,我们本来是吃大鱼大肉的,可突然天天萝卜咸菜的吃,这种天上地下的立刻转变,任凭谁也受不了,更甭说特别中规中矩的脾胃了。

所以,在大寒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让膏粱厚味的食物与清淡的食物一块吃,以使脾胃慢慢适应有高蛋白食物向高纤维食物的过渡。从中医角度来说,过了冬至,阳气开始慢慢生发,逐渐向春天迈进,所以在大寒的时候,不妨多吃一点以滋补阴气、疏通气机兼以生发阳气的食物,让阳气像发芽的种子一样慢慢茁壮成长。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能盲目效仿,人家说冬天的时候要补,就冬三月补个不停,要根据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来决定饮食。举个简单的例子,像高血压患者本不应该多吃肥肉,但不能为了御寒,不顾自身健康,使劲地吃肉,其实这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都不属于正确的养生之道。

那么,在大寒时节,我们怎么吃才算健康的荤素搭配才是健康之道,既吃一些能够补充营养的高蛋白食物,像羊肉、牛肉,又要注意摄入一些蔬菜,像萝卜、白菜等,让饮食慢慢向清淡过度。这样不仅可以为春天的清淡饮食打好基础,又为冬天的养生做好扫尾工作。

那么在大寒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吃呢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在大寒的时候吃饺子也是维持荤素搭配的好方法。我们知道,饺子里面既有肉馅,又有蔬菜,同时里面,既不全是高脂肪的肉类,又不是没有油水的蔬菜,正符合这个时候的饮食。其实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们都知道,除夕夜吃饺子已经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了,而除夕夜大多数是在大寒中,当然,也有的时候过年也会是立春之后。要想找其根源,饺子怎么说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而它最初的原型则是古代的角子,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有记载。

除了吃饺子之外,在平时吃点白萝卜和白菜也很不错。萝卜又名莱菔,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凉,有“小人参”之美称。民间也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记载。所以,在菜肴比较丰盛的情况下,您可以做一个白菜萝卜汤,把体内过多的油脂洗下去。做法非常简单,将大白菜、白萝卜与豆腐洗净,切成大小相似的长条,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待用。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油烧至五成热,炒香辣椒酱后倒入清汤,把白萝卜、豆腐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加入大白菜,再次煮开,用盐、味精调味,最后撒上香菜末就可以了。

我们前面说过,白菜呢也是很不错的。以前,老百姓常常把白菜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菜,“百菜不如白菜”,看似普通的白菜,在寒冷的冬天却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冬天吃惯了鱼肉膏腴,血脂、血糖、胆固醇指标节节攀高,我们的确该注意了。这个时候吃点白菜,可以帮您远离那些高脂肪的东西,让那些指标慢慢降下来。

冬季常吃热量高或者滋补的食物来御寒保暖,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补过了头,偏寒性的白菜正好可以帮助疏散、平衡体内的热。尤其对于燥热体质、喉咙痛的人也很合适。吃火锅时,别忘了尽可能多加点白菜,消解火锅的燥热之气。

但要特别提醒,过敏或虚寒体质的人,不适合大量单吃生冷的白菜和泡菜等,可以加点姜丝或是茴香、肉桂一块炖煮,便可中和白菜的寒性。

滋阴润肺除恶燥,莫让鼻血哗哗流

话说当年慈禧老佛爷霸着权力不撒手,大事小事都得她说了才算,得,结果给累着了吧。这下可吓坏了太医院的那些太医们,忙给开了不少滋补品,生怕这位老佛爷太早归西。可没想到,慈禧吃了太医开的方子非但没好,反而食欲不振,更加难受了。最严重的是,老佛爷一生气,竟然还流了鼻血。文武百官可害了怕,赶紧想办法,生怕她有个三长两短的。

其实,在冬天,现在也有不少人经常流鼻血,只不过没有人家慈禧那阵势,更没有把它当回事了。然而在冬天流鼻血,往往是天气干燥惹的祸。

我们知道,现在虽然冬天挺冷的,但是不少人都喜欢吃热气腾腾的火锅,尤其是生活在温暖的屋子内,很容易形成肺燥,从而动不动就流鼻血了。

那么,肺燥与流鼻血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了。中医上说肺开窍于鼻,也就是说肺有什么问题常常会通过鼻子表现出来,如生活中有些人鼻音比较重,很可能是肺出了问题。

《外科正宗》卷四曾经这么说过:“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意思就是,流鼻血往往是因为肺中有火,迫使血液逆行,而从鼻窍中流了出来。我们都知道,肺经中的火常常是由燥引起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那样“燥胜则干”,燥邪侵入人体多损伤津液,很容易引起“大火”。可是在冬天,阳气内藏,本来需要养阴的时候,却因为我们吃的以及住的原因让肺中有了燥热,那么,自然也就会流鼻血了。

说到这儿,相信不少人会说:“快,把头仰起来止血!”如果您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仰起头来,那可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流鼻血时仰起头,很容易让血液顺着鼻道流到咽喉中去,如果再一个不小心咽了进去,就很容易造成胃部不适;如果要是流到气管里,那可就更糟了,很可能会引起呛咳,甚至导致肺炎。所以,下次流鼻血时一定要记住,千万别再仰头止血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方法很容易,立即用另外一只手中指指尖按住流鼻血那一侧的拇指指甲角旁边(远离食指的一侧,离指甲角约2-3毫米)的少商穴,同时用食指指尖按住拇指指甲和拇指关节之间的地方。在这里提醒您的是,如果左边的鼻孔流血,那么就按左手上的少商穴,右边的鼻孔流血就按右手上的穴位。

那么为什么这个穴位叫做少商穴呢我们都知道,商在古代代表音乐,少商是五弦古琴第五弦是噶部分的商音音名。当用左手拇指指甲角处按压五弦琴的第五弦少商音位并拨弦时,商音会从少商穴沿着肺经传导到体内,因此该穴叫做少商。

少商穴,又叫鬼信穴,是太阴肺经上的井穴,具有通经气、活气血、清肺逆、泄脏热的作用。当由于肺热引起流鼻血时,按压少商穴可以很快止血。

而之所以要用食指指尖按住拇指指甲和拇指关节之间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地方是老商穴。说到老商穴,相信不少人都觉得陌生。其实这老商穴原本属于经外奇穴,又因为位于拇指上,与少商穴的情况相似,因此归入肺经,一般对肺经上的疾病以及大肠经上的疾病有奇效,所以当流鼻血时,“老少同上阵”,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除上述方法之外,流鼻血的时候也可以将大蒜捣碎,敷在脚底的涌泉穴上效果也不错。因为大蒜乃辛辣植物,敷在涌泉穴上可以引热下行,热不攻于上了,鼻子自然也就止血了。

其实,像上面咱们说的这位慈禧老佛爷,人家用得方法也很有意思。据说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位名医,竟然用三钱萝卜籽把这位西太后给治好了。怎么这么神奇啊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常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萝卜本是理气的好东西,这萝卜籽更甚,不仅可以理气下气还能降逆化痰,把慈禧上升的阳气降下来了,没火了,她可不就好了!

其实,就是现在也是一样,冬天的时候多吃点萝卜,把上浮的火、气都慢慢理顺了,人自然也就不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吃点萝卜。如果想来点好的,那么就吃萝卜炖羊肉,买几根萝卜,来1000克羊肉,先把羊肉切成小块在开水中焯一下去去血沫,然后把羊肉放入已经烧开的清水中,再把料酒、生姜这些调料放进去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煨炖,直至羊肉软烂,这时再放入切成小块的萝卜,加入少许盐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您喜欢萝卜的口干脆一些,煮到萝卜断生就可以了;如果您希望口感软烂点,那就多煮一会儿。

如果想吃点清淡一点,您可以生吃几片白萝卜。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评价白萝卜“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如果身体中没有燥热了,自然也就不会流鼻血了。

除了在饮食上注意之外,在生活习惯上也要稍加注意。

俗话说,水乃生命之源,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常常不喜欢怎么喝水,再加上经常吃辛辣的食物,体内的水分更容易“告急”,温暖干燥的环境也在偷偷消耗我们的水分,如果水分少了,自然也就很容易流鼻血了。所以补水是在冬天预防干燥甚至是流鼻血的一个重要环节。

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对岭南的气候、地理对疾病的影响有了清楚的记载,曰: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说明了岭南地区气候炎热,且湿润多雨,因此湿热邪气为重。清代何梦瑶提出湿病论,并在其论著《医碥》中表述岭南地区为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生,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雨,人多中湿。清代叶天士亦指出: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长夏阴雨潮湿,均指出了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

正是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阳光和水分充足,非常适合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因此,岭南地区四季林木茂盛,全年有各种花果,昆虫种类繁多,造就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动植物中草药资源。据资料显示[2],岭南地区药用资源达4500多种,占全国药用资源种类的36%。岭南地区盛产多种独特的道地药材,为岭南地区人民的防病治病和保健事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用资源。丰富的药材资源不仅可治疗疾病,更是岭南地区居民家中保健养生的必备之品。岭南食俗中药膳粥汤极为丰富,最为常见的有汤剂、茶剂和酒剂等。有资料显示[3],岭南地产药材中可用于制作汤剂的有80余种,制作茶剂的有40余种,制作药酒的有50余种。

2岭南人群体质特点

岭南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因素决定了岭南之域致病邪气的特点和岭南人群的特定体质。《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岭南地区气候温暖,岭南的致病因素与季节有着很大的联系,曰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岭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方书《岭南卫生方》亦指出了岭南人群患病特点,曰至岭南,见外方至者,病不虚日,虽居民亦鲜有不病者,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

为了解岭南人群的体质特点,袁天慧等[4]开展为期1年的大型调查研究,收集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65岁体检的健康人群共计54750人,参照王琦[5]提出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并培训专门的中医研究生辨识所有调查对象体质,并排除两种及以上兼夹体质人群。结果显示,岭南地区健康人群中气虚体质居首位,其次为阳虚体质,再次为湿热体质。究其原因,主要因岭南地区湿邪为重,脾喜燥恶湿,脾气受损,加之现代岭南人工作压力大,劳则气耗,故见气虚体质;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损伤人体阳气,故见阳虚体质;阳虚气虚致使水液蓄积体内,与外感湿气相合,日久郁而化热,则可见湿热体质。

3岭南地区四季养生

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是寒暑更迭、阴阳升降的标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指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对自然界万物的重要影响。《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病理变化亦受到四季的影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就是说疾病会因为人体在四季不同的生理状况而伺机侵入人体内部,外在的疾病与人体内在的机能相互作用,就产生了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疾病较为流行的现象,这也是我们讨论四季养生的重要意义所在。

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其特有的四季特点,运用《黄帝内经》指导养生时须与岭南地理气候与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四时养生文化。《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核心原则可以概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季节要调养阳气,是为了更好地固存秋冬季节的;秋冬季节要调养阴气,为来年春夏季节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根据四季阴阳变化和气候特点,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平阳秘。因此,《灵枢本神》总结了养生之根本,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了养生须能动地适应四季寒热变化,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此才能未病先防,这可谓是《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根本。

3.1岭南春季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天在五行中属木,在五脏中属肝,是肝气旺升发条达的季节。岭南地区春季温差较大,乍暖还寒之时,夹有春雨,而后出现回南天,且南天主要指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每年春季的二三月份。此时气候湿气为重,外湿引动内湿,人体湿气重则阳气升发受阻,易出现口黏腻、头昏蒙、身沉重、大便不畅等表现。因此,岭南春季养生更应顺应生的规律,把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疏散条达肝气,升发少阳之气,并辅以辛散升浮之品,以应时扶阳祛湿,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岭南名老中医关汝耀尤为重视调肝理气,自拟理肝汤,方中以柴胡、乌药为君药疏肝行气,以白芍、墨旱莲为臣药清肝平肝,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从清、舒、平、养四个方面理肝[6]。春季饮食宜减酸益甘,以应天地生发之气,食疗可适当加党参、金橘、麦芽、谷芽、茯苓等健脾消食。

3.2岭南夏季养生

3.3岭南秋季养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收养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季万物平和,不再生长,天气开始转冷肃杀。秋季是岭南地区最为舒适的季节,气候凉爽,初秋仍可见暑湿、湿热,入秋则湿气渐少,天气晴朗而兼有风燥,养生宜开始养阴。秋天在五行中属金,五脏中属肺,以收敛为征,适宜平补。岭南名医李仲守临证极重养阴,结合岭南人阴虚内热的体质特点,主张秋季养生应以甘寒清养为主,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清而不寒,消而不伐,养阴渗利,甘寒并用,胜热而又不伤正[11]。岭南地区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肃清肺气,养阴止渴,饮食原则宜减辛增酸,煲汤以平补为要,如鸡脚炖花生、莲子板栗煲鸡、西洋参炖竹丝鸡、秋梨牛尾煲、南北杏炖瘦肉等,亦可适当饮用竹蔗茅根水、乌梅红糖水等以益气养阴。此外,还可多食用核桃、山药、芝麻、马蹄、杏仁等有滋润性的食品,以防秋燥。

3.4岭南冬季养生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季寒风凛冽,岭南地区虽然温度基本在零度以上,但是冬雨连绵,湿冷夹杂,人体感觉更是寒冷刺骨。冬天在五行中属水,五脏中属肾。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阴寒盛极,故养生活动应以养藏为要,敛阳护阴,闭藏阳气于内。岭南地区冬季较短,却是进补的好时机,可以适当进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花胶、鹿角胶等,以温肾壮阳。杨志仁[12]在运用中药防治衰老过程中,尤为重视补肾,以填补为要,辅以补阳,重用性味甘温的药物。中国医学岭南派创始人之一梁剑波亦重视补肾以抗衰老,习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补肾阴,用温养之柔剂补肾阳,善用巴戟天、羊藿、鹿茸、鹿角胶等温补督肾之品[13]。岭南地区冬季煲汤以温补为要,如党参、当归、生姜炖羊肉,淮山药、枸杞子炖狗肉,高丽参、龙眼肉煲鸡汤,黄芪、党参煲乌鸡等,以扶正祛邪、敛阴护阳、固本强身。

4结语

中医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对现代岭南地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在论述人体养生时充分强调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即要顺从人体和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和谐统一方能阴平阳秘。四时养生就是积极地调动人体在相应季节的生理潜力,在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适当调摄以顺应阴阳变化,养阳以助生长之能,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造就了相应的人群体质,四季养生是在《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原则下,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如此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延年的目的,这也正是我们探讨《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念的指导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文达良,苏晶.岭南地理气候环境及体质特点与温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76-277.

[2]陈蔚文,徐鸿华.岭南道地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3]范文昌,林锦娜,梅全喜.广东地产药材在药膳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4):1-3.

[4]袁天慧,冼绍祥,杨忠奇,等.岭南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医杂志,2013,54(3):266-268.

[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6]刘小斌,烈,梁川.岭南中医药名家(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197-202.

[7]靳士英.邓铁涛教授学术成就管窥[J].现代医学,2004,4(9):1-6.

[8]刘焕兰,曲卫玲.邓铁涛教授养生学术思想探讨[J].新中医,2010,42(5):5-6.

[9]邓铁涛.养生必先养心[J].祝您健康,2010(2):12.

[10]肖伟,许利嘉,彭勇,等.岭南独特的茶文化:凉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8):69-70.

[11]孔炳耀.李仲守教授学术经验简介[J].中医教育,1994,13(4):34-39.

人为什么要顺应天时?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呼应的。古人认为,阴阳变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这在《易经》太极图里的阴鱼和阳鱼得到了很好的说明,太极图可以说浓缩了阴阳哲理,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象征。

在具体的养生方法上,在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已有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

春天如何养生?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使志气生发)。”

夏天如何养生?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多到户外活动)。

秋天如何养生?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完谷不化的腹泻),奉藏者少(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冬天,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多晒太阳)。”

为什么说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因为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所以《黄帝内经》说圣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必有益,多读书,读有用书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书作为人生益友,始终走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疲。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古人认为,人在宇宙中,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年有四季,亘古不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应该的时节做应该的事情,不要违背上天的安排。我们顺应它,就是使自己顺应自然,与其和谐共振,“天人合一,尽享天年”。古人的智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汲取能量。

??2。因人而宜,因时而宜

??3。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好好吃饭,要吃身体需要的饭,能“消”与“化”的饭。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费,说不定还成为垃圾,还要劳累身体费心打扫;“五谷为养”,最好的饭就是家常饭。

??好好睡觉,是到睡觉时就要睡,不能勉强自己的身体,委曲求全。某种意义上说,睡觉比吃饭还重要。现代社会的“灯红酒绿”已使我们不能安时就寝,根本无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强迫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4。养心比养生更重要

??养生重要,养心更重要。养心的方法有多种,但我自己体会,读书与写作也是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的一种方法。不断反省自己,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静心的方法之一。

??5。人生最完美的结局:无疾而终

中医在养生方面主要受道家的影响,对精神养生非常重视。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分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也是有利有弊。

历代医家的养神之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谈到养生的重要性时,责怪和痛斥当时的医生和一般群众不重视养生,“举世昏迷”,只知道追逐荣华富贵,“不惜其命”,这样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认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刘完素、朱丹溪等都很重视精神养生。张子和重视心理治疗,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刘完素提出“养生之要,无为无事”的观点,反对恣情,指出“凡此六欲七情之邪,而为祸患之本,死亡之因”。六欲七情太过,必然影响人体脏腑内生六气变化,导致脏腑间“和平”破坏,引发疾病。

朱丹溪认为,养生应该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以聚,不使相火妄动。针对动易静难,朱丹溪特别重视养性,强调“主之以静”。“人心听命乎道心”,要做到静必须收心养心,使心不乱,通过道德修养来克服各种私欲妄念,使心火凝然不动,相火守位禀命,内奉而健康长寿。

明清时期的《摄生集览》提出了很多保养之法,但以“养神为首”。并指出失眠与和情志有关,认为要保持良好的睡眠,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

《黄帝内经》养神之道

《黄帝内经》注重调摄精神,认为精神的调养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一是摄养意志,二是调和情志。摄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

情志过激、寒热偏盛、疲劳过度等,都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而许多内外因素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论点,告诫人们要想长寿必须注意调和情志。

这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情况见多了,不得不提出一个观点:“医药养生,贯穿一生”。这句话,可能同道一听就会笑话,因为就中医养生学术而言,老祖宗们早在几千年前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养生的大要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要顺应外环境,在生活起居、饮食劳逸各个方面,综合地调养身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注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尽量避免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对生命的损伤,这样就会无病患而使生命得到保养。《黄帝内经》中类似的论述很多,总之靠求医吃药来养生,有点不靠谱。普通大众听了也不愿接受,没事儿看什么医生,吃啥药啊呢?

或许,我们一生中,都存在难以避免的损伤,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医药就要伴随我们一辈子。

THE END
1.农民中医药降普及知识参考要点此外,平时还要注意减少房事,爱惜精气。同时要注意适当补充益髓添精的食物,饮食要有节制和规律,要顺应四季养生的要求。不要过度疲劳,既不可过于劳心,也不可过于劳力。这样气血才能旺盛,精气充足,阴阳和平而不病。 第二部分起居养生篇 为什么人体要顺应四季的变化?http://m.wkzyy.com/nd.jsp?id=211&id=211
2.中药之窗冬季养生篇药学部中药之窗--冬季养生篇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季节,相当于每年阳历的11、12、1月,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伏藏。人体则阳气潜伏,腠理紧闭,保护体内元阳的生机,肾脏旺盛,发挥其封藏的职责。循中医“秋冬养阴”、“养肾防寒”、“无扰乎阳”的原则,养生要讲究天人合一,顺天而行,既要https://www.ahswmu.cn/site/yxb/detail/af81865c-57a2-e62e-5e09-45fc3092.html
3.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4.~关于中医给的建议~好好调理身体~其根本在于肾阴不足,与伤精有着间接地联系,淫欲比较重,全身血液的结晶就会比较污浊,中医称之为相火妄动。 肾气充足的人,头发也茂密、整齐、干净、润泽,因为“肾之华在发”,肾气充足,头发就好,而且身上没有异味,甚至清香。 此外,饮食油腻、喜欢吃肉、鱼、海鲜和喝酒的人,血液也会变得污浊,去医院检查高血脂、高血https://blog.csdn.net/qq_35458793/article/details/97273415
5.中医怎样饮食养生中医养生的饮食搭配一、中医饮食养生有什么特色呢 一、 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https://m.120ask.com/news/p/264893
6.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pdf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 饮食饮食养养生生 饮饮食食养养生生 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 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 食物的基础理论食物的基础理论 1 食物的基础理论食物的基础理论 饮食养生理论饮食养生理论 2 饮食养生理论饮食养生理论 饮食养生常用食物饮食养生常用食物 3 饮食养生常用食物饮食养生常用食物 保健类食养方保健类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129/151021482.shtm
7.中医养生元江县中医医院官方网站情志养生 心理养生 饮食养生 起居养生 运动养生 (一)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http://ynyxyjzyy.com/jkzs/462.html
8.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综合版)总之,饮食养生的最基本要求是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成分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食物的性味特点合理调配食物种类,克服饮食的偏嗜,避免饮食伤正,做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饮食宜调和 五味补五脏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饮食五味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这套理论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即https://www.360doc.cn/article/2006953_241431366.html
9.养生,你真的养对了吗?中医养生不能随便养,三大原则应遵循39降网因此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人,本身脏器已经出现了代谢功能的异常,就更要慎用中医养生,避免引发不良后果。平常人进行中医养生,也不建议大量的药补,应当以食补、日常饮食调整、运动等非中药养生为佳。 中医养生历经千年,很是适合中国人调养身体,但是在养生的时候要注意个人差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跟风,不要相http://food.39.net/a/210209/8665467.html
10.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小暑篇密云医院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小暑篇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小暑如约而至。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后天气也将越加闷热和潮湿。https://www.pkufh.com/Html/News/Articles/4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