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药补、运动健身,青年人加入养生大军——
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中国青年观察⑦)
图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练习该校编制的太极健肺养心功,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功效。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生理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
这份作息和食谱清单属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小张。旁人眼里索然无味的生活,小张却甘之如饴,“这是我保持健康的秘诀”。
谈起为何如此自律,“刚读博时课业重、学习压力大,我经常连续几天熬夜看材料,第二天一早还需要一大杯咖啡提神。这导致我经常头疼,打不起精神来。”小张回忆道。
不止小张,她身边有不少身体亚健康的同学,有人心理状态不佳,需使用药物辅助治疗;有人饱受腰肌劳损困扰,对未来的择业产生不小影响……种种事例让她明白:想做学术,身体和心理都要跟得上。
小张的经历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养生大军,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养生”,会发现参与者数量之大、关心问题之多、方式之广均超过以往。
从数量上看,“养生”正在成为年轻人语境中的关键词。2020年底推出的《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显示,33%的年轻人养生或已成为生活习惯,超九成人具有养生意识。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体质不同,青年养生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但不变的是对健康的追求。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工作,不让身心拖后腿,是所有人养生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
养生越早越好
提到养生,小袁颇有心得。虽然只有25岁,但她从大一开始就将养生提上日程,是朋友圈里养生方面的资深人士。
鱼油胶囊、维生素D胶囊、生物素软糖——她向记者介绍自己每天摄入的营养品及其功效:第一种用于补充Omega-3,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几率;第二种加强钙吸收,弥补平日因少食深海鱼虾可能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至于生物素软糖,小袁直言或许只起到“安慰剂”作用,但“至少看起来头发比以前更有光泽了”。另外,她还坚持每天健身,风雨无阻。
究其原因,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与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条件丰富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大家考虑更高层次需求,养生观自然从目睹或经历过病痛后亡羊补牢,转向预防为主;从基础健康需求向品质生活过渡。”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认为,“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进一步促进年轻人养生观念的转变。一旦有人养生,便有可能带动大家一起行动;一旦有人以较为新颖的方式养生,大家就都有可能尝试接受。
27岁的国企员工小马表示,几位好友和同事都在喝中药调理身体,效果不错。在他们的影响下,小马动了心,“朋友会推荐几家医院和一些大夫。对我们来说,交流这类经验和谈论吃喝玩乐一样平常。”小袁也告诉记者,自己认真养生给了朋友一些启发。
“年轻人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亲友所作所为,以及更大范围内偶像、网红等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一定影响。”顾中一说。虽然养生是每个个体的行为方式,但也是反映时代发展的社会现象。
王岳也用一组数据加以佐证,“去年某电商平台‘6·18’的销量中,眼部保健类产品销售相比上年同期增长4126%,蛋白粉、维生素类产品分别同比增长751%和387%,其中“95后”和“00后”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26%。”
热衷消费养生的年轻人激发出市场的巨大活力,反过来,市场也为前者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瘦身美体、运动营养、明目益智、益生菌等类型保健品,阿胶、黑芝麻丸等滋补养生品,血压计、血糖仪等家庭医疗器械,以及助眠、健身、针灸、按摩等养生服务……精细化的养生需求和日益丰富的市场供给相互促进,激发了年轻人对品质生活的更高追求。
养成合理的作息和习惯才是最佳方式
养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不过,有人认真养生,也有人搞“形式主义”:怕上火,吃火锅时配凉茶;睡不着,大量服用褪黑素;上酒局,酒水里面泡枸杞。这种一边损害健康,一边维护健康的养生方法,被称为“朋克养生”。“朋克养生”青年自以为借助外力,就能弥补肆意放纵带来的损失。然而,“这种模式的效果微乎其微,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王岳表示。
以睡眠问题为例。《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对“80后”到“00后”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越是年轻、睡得越晚。每天午夜12点后入睡的,“90后”约占半数,“95后”超过半数,“00后”比例达到57.1%,也就是说将近六成的“00后”受访者都在熬夜。不仅如此,不少人睡眠不足8小时。
而针对一些年轻人“迷信”保健品和中医食补,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会长助理刘辉则表示,保健食品能调节人体的机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因此不能为满足挑食的任性,过分依赖保健品;也不应不经医嘱,随意搭配食补、中药调理身体,毕竟养成合理的作息和习惯,才是养生的最佳方式。(记者王晶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