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中药方10多种方法,调理脾胃治疗食欲不振中医基础

关于脾主运化,本就喜燥恶湿,如果湿邪过重,会导致运化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这种时候就要健脾祛湿治疗疾病,关于健脾祛湿中药方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以及平胃散。

健脾祛湿中药方10多种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构成,有补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可以治疗脾胃气虚、四肢身体乏力、食欲不振、便溏,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道溃疡。

2、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组成,有补气化湿利脾的功效,可以治疗大便溏稀、久泻久痢、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等,现代临床常用于各种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3、健脾汤

健脾汤由乌头、厚朴、甘草、干姜组成,有健脾祛湿寒的功效,可以治疗脾胃湿寒、大便溏稀等,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老人冷泻。

4、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由大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组成。有补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可以治疗脾胃虚寒、完谷不化、嗳腐吞酸、小儿泄泻等。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5、平胃散

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这四味药合用,其主要的功效有着运化脾胃,燥湿和中的用途,治疗的是湿入脾胃导致的食欲不振,气短少言。

6、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由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藿香等组成,有着很好的利湿和胃的作用,对治疗湿邪导致的脾胃絮乱而呕吐、腹泻有很好的功效。

7、香砂养胃汤

香砂养胃汤主要由白术、茯苓、木香、豆蔻等组成,主要功效是温中和胃,祛湿调脾胃,治疗的是因为湿气阻滞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8、二妙汤

二妙汤主要由苍术、黄柏两味药材组成,其功效主要是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蕴积体内,阻滞脾胃运化功能,导致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9、实脾散

实脾散的主要功效是治疗寒湿导致脾胃难以运化,实脾散有着温养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食欲不振还能治疗腹泻,手足冰冷。

10、五苓散

五苓散主要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肉桂所组成,有着很好的祛湿的功效,五苓散中4味药都是祛湿药可以说是祛湿的最好的药方了。

体内湿气太重,脾胃不好的话,经常会导致一些的发生,所以说一定要调理好自己的体质,吃一些具有调理脾胃的食谱,身体湿气重的话,也要好好的去湿气,下面的这些具有健脾利湿的食疗方法可以试试,具有很好的作用,来看看这些食谱的做法。

三豆鳅鱼健脾祛湿汤

材料:泥鳅300克,红豆30克,黑豆30克,赤小豆15克,绍酒10克,生姜5片。

做法:将泥鳅放入清水,吐净泥土后宰杀,去内脏,洗净;将红豆、黑豆、赤小豆洗净备用。将炒锅以大火烧热后加入素油,放入泥鳅煎至7分熟后盛起备用。将油煎泥鳅与洗净的红豆、黑豆、赤小豆、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以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小时,放入绍酒,调入适量精盐即成。

功效:泥鳅具有温中益气、祛风利湿、解毒、利尿等作用,红豆补血、利尿、消肿,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这样的养生汤品可以有去湿气的作用,还可以健脾胃,对于调理脾胃不和有好处,还能提高体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吃这样的食谱。

薏苡仁冬瓜猪肉汤

材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冬瓜(连皮)500克,猪肉400克,生姜适量。

做法: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于肠胃不好的人群来说有调理的作用,还可以健脾胃去湿气。

祛湿豆淮山猪骨汤

材料:祛湿豆50克、干淮山30克、眉豆30克、猪脊骨250克、鸡爪6只、生姜3片、水适量。

做法:各物洗净,鸡爪除净黄色硬皮,猪骨斩大件,汆水捞起,将水倒入瓦煲煮沸,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品尝。

功效:健脾祛湿,对于湿气重的情况有调理的作用,还可以有滋补肠胃的功效,日常可以经常吃。

具有保健作用,而且有健脾利湿的食疗方法大家可以试试,这些食疗的方法可以有温补肠胃的作用,对于体内湿气重的情况也有很好的调理的功效,而且对调理肠胃有好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食谱不能少。

健脾祛湿的方法是有很多的,而中成药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那么你知道吃什么中成药可以健脾祛湿吗?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压力大,熬夜失眠的人也很多,这些原因都容易导致肾阴虚。肾阴虚的常见表现症状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梦遗、崩落、形体消瘦、两颧发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如果出现上面这些症状,那么就需要及时调理了,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影响身体健康。

治疗肾阴虚常用的中药包括黄精、百合、山萸肉、龟板、鳖甲、女贞子、枸杞等,如果不想喝中药,可以尝试一些中成药,常见的中成药中可以治疗肾阴虚的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下面介绍一些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1.六味地黄丸

作为治疗肾阴虚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是流传很广的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包含丹皮、淮山、熟地黄和山茱萸,对于肾阴虚所出现的眩晕、潮热、牙痛等症状有治疗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肾阳虚患者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

2.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配方中加入麦冬和五味子两味中药而制成,主要是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等功效。

3.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中的枸杞、菊花能够补肾益精、清肝明目,这种中成药能起到滋肾养肝的功效,治疗因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

4.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则是在六味地黄丸的配方中加入知母、黄柏,有滋阴清热的功效,对于因肾阴虚而导致的潮热、咽痛、口干等症状有治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知母、黄柏属于寒性中药,因此脾胃虚弱的患者要谨慎服用。

5.归芍地黄丸

归芍地黄丸的主要功效有清热补血,滋养肝肾,对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腿痛、口干咽喉干等症状有治疗功效,同时还可以调理因肝肾阴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症状。

6.左归丸

左归丸的功效主要是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盗汗、神疲口燥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山药、枸杞、熟地黄、龟板胶等,对于肾阴不足而导致的头晕、腰酸、遗精、盗汗、口干等症状有治疗功效。左归丸作为纯补药剂,不适合长期服用,达到治疗效果了就要停止服用,否则会影响脾胃健康。

7.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丸对于虚劳咳嗽、盗汗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有治疗作用,具有清热滋阴、补肾益肺的功效,药效要强于麦味地黄丸。

以上7种中成药,都是可以治疗肾阴虚而引发的各种症状的,如果有肾阴虚症状的朋友可以尝试服用,但是在服用之前最好先确诊是肾阴虚再服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避免因错用或乱用而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中成药虽然简单易服用,也要对症才有效,毕竟都是纯中药成分,如果服用不对,也容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服药要谨慎。

前几天整理了一些健脾方子,深受大家的喜爱,截止到开始撰写这篇内容,已有1430的收藏量,由此看来大家对如何调理脾胃很感兴趣。

当然脾胃的健康对人体非常重要,脾胃不好的人,基本上体弱多病。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饮食中营养的吸收,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可偏偏很多人的脾胃都不是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的这篇内容阐述了湿气重与脾虚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阅读:《湿气重、脾虚?中药师教您熬粥、煲汤放这几样东西,轻松健脾祛湿》。

对补脾方子补充如下: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理中丸为温补方剂,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之证。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炮炙甘草黑附子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等。

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多了一味大辛大热的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故用于脾胃阳虚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

组成:桂枝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功用:温里解表,益气健脾。

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

桂枝人参汤温阳益气,表里同治,用于脾胃虚寒而兼外感表证者。

组成: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腹中时痛,喜温欲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小建中汤以温中补虚缓急为主,并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阴虚火旺者忌用;呕吐者不宜用;吐蛔者、中满者不可用。

组成:白术炒木香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山楂山药肉豆蔻去油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停食证。食少难消,腕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健脾丸健脾药居多,侧重于补,重在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虚食积,兼有湿热之证。

组成:神曲炒黄连肉豆蔻面裹煨使君子麦芽炒槟榔木香猪胆汁

功用:健脾消食,清热驱虫。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溏薄,以及虫积腹痛。

肥儿丸所治小儿疳积为饮食不节,食滞脾胃,郁久化热,湿热生虫所致。脾虚失运,故面黄体瘦,大便溏薄;食积化热,故发热口臭;虫积食滞,气机失畅,则肚腹胀满。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灶心黄土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黄土汤所治的各种出血证,都因脾阳不足所致。脾主统血,脾阳不足,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上溢而吐衄,下走而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症,皆为脾气虚寒及阴血不足之象。治当标本兼顾。

组成:茯苓白芍白术附子炮生姜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真武汤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肾阳虚则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水湿外溢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下注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清阳不升,则头眩。

组成:厚朴姜制,炒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茯苓干姜炮炙甘草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身半一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实脾散助阳散寒之力强,且能行气化滞,故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

组成:白术土炒山药炒人参白芍酒炒车前子酒炒苍术制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完带汤为治疗白带的主要方剂,其病乃由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本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组成: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煨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柯子罂粟壳蜜制

功用:涩肠止泻,温中补脾。

主治:久泻久痢。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

真人养脏汤为脾肾虚寒,久泻久痢者设。素体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泻久痢,积滞虽去,脾胃损伤,关门不固,以致泻痢无度,滑脱不禁;脾虚中气不足,故脱肛坠下,不思饮食;脾肾虚寒,故脐腹冷痛。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泄。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四神丸温肾为主,兼以暖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的肾泄。

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寒实冷积阻于肠间,阳气失运,则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欠温,脉沉弦。此时单用攻下,毕更强中阳;纯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

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少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归脾汤,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但重于补气,意在生血。

这些补脾的方子,建议收藏、转发,用时好找。

最后记得长按点赞[赞]触发超级赞支持一下,您的点赞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谢谢[比心]!#健康明星计划#

附:《一位中药师的课堂笔记:补肾方子大全,滋肾阴和壮肾阳必须要区分》

THE END
1.健脾祛湿的8种食疗方权威文章健脾祛湿的8种食疗方 健脾祛湿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在日常饮食中,适当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物,可以有效地帮助身体调理。 1.薏米赤小豆汤:薏米和赤小豆都有良好的健脾祛湿作用,常喝此汤有助于改善身体湿气过重的状况。 2.茯苓山药粥: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山药则能健脾益气,两者搭配煮粥,对于脾虚湿盛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2425058.html
2.调理案例:湿热体质如何调理小鹤说食疗发表于食疗调理养专门食疗方调理 如果湿热情况比较严重、上面的两种粥的效果就不行了、我们就需要专门的食疗方来调理、这位小伙伴的湿热比较重、所以我采用了专门的食疗方:祛湿膏+健脾粉的调理方法、给大家介绍下大概的调理过程。 健脾祛湿膏 我先用同仁堂的薏仁米、赤小豆、炒稻芽、8年陈皮、山楂、淡竹叶、冬瓜皮、蝉蜕原料,先把https://zhuanlan.zhihu.com/p/188316450
3.健脾祛湿食疗方健脾祛湿食疗方 茯苓20克,芡实一小把,加大米,熬粥,具有补脾健脾补肾祛湿作用。https://www.meipian.cn/53qpt3cw
4.健脾祛湿的食疗方消化不良,腹满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除了口服健脾祛湿的药物治疗以外,现在的人更助重于食疗养生,脾https://www.yilianmeiti.com/question/2694615.html
5.健脾胃祛湿的食疗方健脾胃祛湿的食疗方 通过补脾来促进湿气的排出,有很多可行的食疗方,其中包括茯苓粥和薏苡仁粥。茯苓粥源自《仁斋直指方》,它由茯苓和粳米组成,制作方法是将茯苓磨成细粉,与粳米一起煮成粥,趁热食用。茯苓粥可以促进水液运行,排除湿气,同时也能恢复脾胃功能。它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32a356975df5c24773674a7e3d9a0855.html
6.2个经典食疗方,健脾祛湿滋阴润脾膳食养生频道心肝脾肺肾,是人体主要的五大系统。然,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在五大系统之中,脾脏为核心。在中医上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我们无法去改变。而后天之本,我们是可以去改变它的。https://health.eastday.com/a/230407151023111785375.html
7.健脾祛湿的四个食疗方!春季祛湿吃芡实~健脾祛湿的四个食疗方!春季祛湿吃芡实~ 1?芡实茯苓粥 材料:芡实30克,茯苓1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芡实和茯苓捣碎,大米淘洗干净。锅中倒入适量水,先加入芡实、茯苓煮软,再加入大米,煮成粥后即可食用。 (也可煮茶)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涩肠,主治脾虚久泻或久痢症。尤其适合老年人的脾胃不足,五脏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140541951?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8.健脾补肺驱寒祛湿……试试这些食疗方!健脾补肺、驱寒祛湿……试试这些食疗方! 茯苓又称玉灵、 松薯,功效广泛,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四季皆宜食用。与各种食物、药物配合,不管寒、湿、风、温等诸疾均可发挥其独特的功效,民间俗称,一克茯苓“金不换”。 推荐茯苓的四款吃法 1、茯苓薏米粥https://health.0513.org/news/2677.html
9.夏天湿气重,这三道食疗方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家中可以常备今天给大家推荐三道健脾祛湿的食疗方 简单易做,赶紧动手准备起来 一、红豆莲子羹 材料: 莲子20克,红豆80克,糖适量。 做法: ① 准备好红豆和莲子,红豆清洗干净,浸泡两个小时,电饭锅中放入红豆,倒入适量水,煮至红豆软棉,但还是粒粒成状 ② 加入莲子继续煮20分钟即可 https://www.jianshu.com/p/8481137160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