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英语翻译的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而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意义是向包括其他学者在内的读者群介绍客观存在的科技成果,宣传作者的学术观点,传递论文的科技信息必然会造成陈述句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反映出科技语篇客观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与科技论文的现实意义相符合。
本文采用三篇发表于CNKI光电专业的优秀硕士论文摘要及其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影响。
对照英语中普遍使用的8个情态动词,三篇论文摘要英译本的分析出现频率情况见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情态动词的出现次数并不高,首选强调主语进行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词语--“can”。而“could”的语气比“can”就弱了许多。这就体现出科技论文摘要书面的语篇特点。
从对三篇论文摘要英译本的分析中还得到无标记主位的使用数据,都占到80%以上比例。三篇译文没有人际主位,无主句是最主要的句式。这一点加强了论文本身的说服力,有利于树立作者的权威性,使其学术观点更容易被成功接收。
本文所选语料主要使用了照应及词汇衔接两种衔接手段。韩礼德认为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此类衔接手段体现在科技论文摘要中主要是用于对前文出现的概念定义。
与一般翻译过程有所区别的是,科技论文的摘要翻译涉及的是专有的文体类型,呈现很强的语域、语用或语篇特点,受到学术类文体规范的制约,其特点为内容准确、结构严密、概念清楚、语气正式、陈述客观、逻辑性强、信息量大以及高度专业化等。
在词汇方面,科技论文表现强调存在的事实,这是其文体特点所致而非某一行为的特点。大量的专业术语,例1:环形燃烧室annularcombustor;样机实验prototypetest;上电自举bootloader;光栅衍射gratingdiffraction;电力学分析electrodynamicsanalysis
缩略词的广泛使用,例2:多氯联苯PCB;电磁兼容EMS;准气体动力循环QGPC;统计制程管制SPC;微机电系统MEMS。
某些英语词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表现完全不同的意义,如power在一般用语中是“能量”、“权力”的意思,而在电力专业中则表示“功率”、“驱动”等概念。对此只要在具体的语境里还是可以确定其意义的。
在语篇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具有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这是因为其写作意图是提供学术论文的内容概述,简要说明该论文所进行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同时它又是一种提供学术论文浓缩信息的语篇题材。科技英语属于一种正式语体,其正式程度主要表现在专门术语、单词与短语的使用以及某些语法现象在整个英语语法系统中所占的比例。
おおげ慰嘉南祝
[1]Halliday,M.A.Kand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体学;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科技英语是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的一种文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科技英语和科技英语汉译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科技领域日益繁多的国际交流已使得科技英语翻译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从关联理论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策略问题,从而为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希望能够对科技英语翻译实践有些实际指导作用。
一、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西方近20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关联理论被引入到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为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来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它把翻译看成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确的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相对以前静态的翻译理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关联理论下的翻译论框架基本思路明确,对翻译的解释力也很强。但目前该理论多用于中外文化差异较明显的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极少见到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研究。
1.交际的推理本质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翻译是一个涉及两个示意――推理过程、三个交际者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交际行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交际的本质是推理。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推理过程,而这种推理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严格地说,关联理论只适用于明示――推理交际。译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原文语言刺激和语境信息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将其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结合,决定阐释什么和如何阐释,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翻译的本质是交际,而交际的本质是推理。
2.语境与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即“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它指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原文作者须基于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先进行推理。[1]Gutt指出,成功的翻译往往要求译者能够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而动态语境又依赖于语言与环境的关联。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语境推理和选择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性。“关联性”极大地取决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的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2]。
3.关联与最佳关联
4.语言的解释性和描述性用法
二、关联理论对于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的适用性
在关联理论的观照下,科技英语翻译是一种双重认知――推理活动与交际行为。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话题框架与科技英语翻译:
作为原文最初的读者,译者须努力挖掘出原文语境所蕴含的最佳关联,并进而推理,确切传达作者的深层意义。
2.认知环境与科技英语翻译:
译者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须结合所获的语境信息,假设读者的认知语境,明确翻译目标。
3.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语境因素之一。译者必须事先分析假设的目标读者,才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将其对原文的理解以具有最佳关联性的形式在译文中加以表述。
由上可知,科技英语翻译过程始终体现着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是一个“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4]。作为一种实质上在科技语域中语际间的明示推理行为,它必然受关联原则的指导。
三、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
1.大量使用专业科技词汇,这是科技英语在词汇上的最大特点。一般而言,科技英语用词谨慎,词义既无感彩,又少形象特征,其词义结构要比普通英语单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词增添了新义,另一方面又扬弃了那些不适应该语体需要的词义,从而使词义结构产生了变化。变化结果是词义带上了专业色彩,词的用法和搭配得以相对稳定。
2.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复杂长句多。因为科技英语用于表达科技事实、概念、原理及解释自然现象,需要用逻辑思维严密、结构严谨、表达客观的语言来阐释因果、条件、让步、目的、对比等上下文逻辑概念。
3.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大量使用及某些句型经常出现,如强调句型、分词及其分词短语、不定式等。
四、关联理论与文体学视域下科技英语
的翻译策略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两种语言的用词、句法与语义又有差异,译者须运用关联原则并基于其文体特征,结合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仔细推理原文,努力提高译文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需审时度势,适当取舍,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应力求通过增删、改写、调整等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并使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和表达规律。
1.直接翻译
在科技英语源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接翻译(即努力保留原文所有交际线索,以保留原文的风格)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它主要集中在源语中的科技术语以及具有专业概念的语言单位的翻译之中。
科技术语专业性强,在专业范围内意义相对稳定、单一。对术语翻译的根本前提是熟悉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相应的汉语术语,因为在特定专业领域内科技术语在两种语言中的对应性强,可以进行对等翻译。如在汽车专业英语中,一些基本技术术语如:thermostat(节温器),crankshaft(曲轴),distributor(分电器),hypoidgear(准双曲面齿轮),4WD(四轮驱动)等翻译时可实现英汉对等翻译[5]。
另外,对于说明性医学语篇,应采用直接翻译。因为任何内容或形式的改变都会误导用户,导致严重后果。译者应译出原文每一条信息,注意使用“祛风”、“止痛”、“慎用非处方药”等专业词语和科技语篇中典型的祈使句,同时保留原文标题和各分项的版式,用粗体字突出注意事项,实现与原文的大写字体同样的语用功能[6]。
2.间接翻译: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
(1)词义引申:词义引申即改变原文的字面意义,以适应上下文、逻辑关系及词句搭配上的需要的翻译策略。词义引申时,可从词义转译、词义具体化、词义抽象化、词的搭配四个方面来考虑,达到准确翻译科技词义的目的。为此,译者不但要熟悉原文所涉及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通晓词的基本含义和引申含义以及词在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特定含义。例如:Excessiveshaftdeflectioncanbethedeathofanotherwisewelldesignedmachine.(轴的过度弯曲变形能使一台在其他方面都设计得不错的机床报废无用。)句中“death”的词义在当前的语境中得到了引申,译为“报废无用”,更加忠实于原文语意。
(2)转换:转换在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具体体现为词类转换与句子成分的转换。但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开。例如:Rocketshavefoundapplicationfortheexplorationoftheuniverse.(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句中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转译为动词“用来”和“探索”,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增译:增译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并使译文在修辞、语法结构、词义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增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例如:Thebestconstructorhastheleastresistanceandthepoorestthegreatest.(最好的导体电阻最小,最差的导体电阻最大。)英语原句在保证读者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增译方法,译文中补充了“导体电阻”一词,准确传达了原意。
(4)省译:省译即翻译时将原文中的某个(些)词不译出来,包括省译冠词、介词、代词、连接词、动词与名词。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省译较增译更为常见。例如:Evidentlysemiconductorshavealesserconductingcapacitythanmetals.(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然比金属差。试比较:显然半导体具有比金属差的导电能力。)科技英语在叙述两种物质的特性比较时,常使用动词have。译时应将英语的形容词译成汉语的谓语,并将have略去不译,使译文简洁晓畅,文约意丰。
(5)编译:编译即译文对原文的切割、加工和整理,以减少译文读者阅读与实际操作无关的资料及猜测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所付出的处理努力。例如:IscloningtechnologybecomingtheswordofDamoclestohumanbeings?(克隆技术是否正成为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剑,无时无刻地威胁着我们的安全呢?)句中巧加释意,引出“达摩克利斯剑”的意义,读来通顺流畅且形象鲜明生动,较好传达出原文信息与文化内涵。
(6)反译:反译即翻译时突破原文形式,采用变换语气的办法处理词句,以使译文合乎汉语规范或修辞要求而不失原意。具体包括:将肯定的译成否定的;将否定的译成肯定的。例如:Thecentralfactofbiology,evolution,wasnotestablisheduntilmodernsciencehadbeeninexistenceforovertwohundredyears.(生物学的主要学说进化论,直到近代科学产生二百多年以后才建立起来。)[7]译文将原文的否定形式改用肯定的句式予以表达,言简意赅。
五、结语
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实践具有强大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它能够较好地从理论上解决在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碰到的许多疑惑,能从深层次上揭示其内在规律性。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英语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源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翻译策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基于科技英语文体特征,从关联理论的视域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有效指导科技英语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SperberDanandDeirdre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5-16.
[2]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48.
[3]Wilson,D.AndSperber,D.Representationandrelevance.InR.M.Kempson(ed.)MentalRepresentations:TheInterfaceBetweenLanguageandRealit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224.
[4]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117―121.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hopethatthedesignandcoloroftheproductswouldsuitEuropean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AgreementandAppendixarerenderedinChineseandEnglish.Bothlanguageshallpossessthesamelegal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AgreementandAppendixarerenderedinChineseandEnglish.Bothtextsshallpossessthesamelegal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wine,cherry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drywhite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white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spirit”或“strong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great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Asian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Nike),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2、翻译策略
2.1直译,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和句子言内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如: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ReedFluteCaveisthemostmagnificentofallinGuilin.
2.2音译+释义:结合这两种方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难译词在意译时可能出现的语意误解、表达累赘等弊病。如:天涯海角和鹿回头风景点Tianya-Haijiao(theendofearthandtheedgeofthesea)AndLuhuitou(turn-roundDeer)scenicspots.
2.3增译:它是指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古迹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历史典故等。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旅游文化丰富的内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吸引许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读者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译者应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杨贵妃”可译为YangGuifei,favoriteconcubineofaTangemperor;“黄帝陵”可译为theTombofHuangdi(YellowEmperor),thefirstChineseemperor;“诸葛亮”可译为:ZhugeLiang,thePrimeMinisteroftheShuKingdom.这样一来,没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外国游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旅游资料中所传达的信息。
2.4减译:汉语常用修辞来润色从而显得同义重复,这与英语的简练形成鲜明对比。在翻译旅游资料时,没有必要将描写性词语一一译出,可以适当删减,保持内容和意思完整准确即可。如: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奇观Wondersofnature---hills,theseaandrockspresentasplendidsight.原文用用了3个四字成语来描绘这儿的美景,如“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奇观。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四字格缺乏实际内容,夸张有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四字结构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纽马克在ATextbookofTranslation一书中提到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即用译入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换的两种文化负载词很难说完全对应,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类比法能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唤功能也更容易实现。如:济公劫富济穷,深受穷人喜欢。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hewasloveddeeplybythepoor.
引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下,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中国也应更多地像其他国家学习。另外,好多新闻媒体都在传递更广泛的新闻信息,如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体,他们报道采用的英语被称为新闻英语。因此,译者应该让读者体验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翻译者要做到分析其源语的语言特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及步骤,试图做到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形同的理解。
一、新闻英语的翻译特点
1.词汇上运用大量的新词。作为一种有效的、方便的新闻媒体,许多事件和新思路将首先会登在在报纸上,通过报纸网络传播会出现大量的新词。许多因素会导致新单词的出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新的发明,新的想法出现,新的事件不断涌现。例如:bachelormother就是单身妈妈的意思;yuppies相当于youngurbanmobileprofessionals被译为雅皮士的意思。
二、新闻英语的交际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沿用了传统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观,要求翻译后要与原文密切对应,并强调翻译要传达原文的意义。要注重目标语读者,而且还要十分重视效果,尽量把目标读者在阅读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进行排除,顺利完成交际,因此本文总结了以下翻译方法。
1.选用直译或意译进行翻译。直译和意译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但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的使用,需根据文体来选择。新闻英语翻译过程中,当汉语和英语中有对等的表达时,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HitlerwasarmedtotheteethwhenhelaunchedtheSecondWorldWarbutinafewyears,hewascompletelydefeated.翻译为: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被彻底打败了。其中的“武装到牙齿”翻译的恰到好处,不仅易懂还很具体。如果是译成“全副武装”,则表达的太过抽象。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当译语中无法用直译表达时,则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FrenchPresidentloseshislady.这是一则新闻的标题。如直译为“法国总统失去了他的女人”,虽然看上去符合原文,但是显得并不是很恰当。如果翻译为“萨科奇,总统情关难过”,不仅表明了事件及人物,又含蓄地表达出总统失去妻子的原因,让读者对全文更加有兴趣。
2.对专业术语要采用释译。使用释译是因为在新闻标题中专业术语或缩写词的频繁出现,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翻译时经常会用释译法。例如:GrowingSino-Rokrelations。
Sino代表中国,Rok代表韩国。这则新闻报道的说的是韩国总统访问中国,韩国访问中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加强两国的经济往来,所以应该翻译为为“中韩合作,互利共赢”。
3.采用归化法翻译俗语。俗语的使用可以使新闻标题更吸引读者,但因为中英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归化方法。例如:Cracksintheglassceiling.
按照字面的意思可译为:“冲破玻璃天花板。”其实这是英语中的固定俗语,被译为“女权运动”,就是女性要争取和男性同样的平等权利。希拉里在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时证明了改俗语的使用方法,因此这句俗语用的恰到好处。标题就翻译为:“希拉里突围参选。”如果她能当选美国总统,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这便是她在选举中的意思,同时也说明了此次竞选的意图。
结语:新闻英语的翻译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新闻英语的翻译可以得到许多新的信息,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信息。新闻英语翻译很关键也很重要,但这项工作是艰苦的。新闻英语翻译需要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而且要掌握新闻风格独特的翻译手法。因此,新闻英语翻译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改进新闻英语的翻译方法。
Abstract:Transmigration,anabstractwholeatlarge,istoogoodtobepracticalandsuchconcretesubwholesunder“goodtranslation”asfidelitytothesource-languagetextincontentandintention,grammaticalnormality,andlexicalappropriatenessaremoreworkableascardinalprinciplesoftranslation.
Keywords:fidelity;grammaticalnormality;lexicalappropriatenes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反对浮华的辞藻,所以说“辞达而已矣”—言辞足以达意就可以了。《尔雅》序题下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区别于各地方言的“诸夏的话”—标准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但是,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与“并世译才”的林纾相比,严复所译的书总共不过八九种,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只有《群学肄言》、《原富》、《群己权界论》和《社会通诠》四种“略近直译,少可讥议”,④此前“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⑤此后“中间义忄旨,则承用原书;而所引喻设譬,则多用己意更易。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否,所不论也”。⑥严复虽然提出“信、达、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严复是在译介西学的时候提出“信、达、雅”的,因此“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完备与否,必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审视,不能简而单之地就事论事,从而忽视严复“辛苦辶多译之本心”。
严复“窃以谓文辞者,载理想之羽翼”。⑦于是,从“达”来看,洋务派和传教士翻译的书“不合师授次第”,“不合政学纲要”,有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脉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学”的命脉之所在则是“维新”,即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来反对天命论、君权神授论,用自然科学、机械唯物论来论证无神论,从而“开民智,强国基”。正是“于自强保种之事”,严复才“反复三致意焉”。从根本上说,严复的“辛苦辶多译之本心”是“取便发挥”,其所谓“达旨”是“旨”在“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民权平等之说”、“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学说和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从“雅“来看,严复以“雅言”来“达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为当时的白话远未成熟,饱读先秦诗书,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积习,摇头晃脑地读起古书来连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触“利俗文字”,对“利俗文字”的运用不像对古文的运用得心应手,但又要翻译,不得已就只能在“利俗文字”和“古文”之中择取后者了,不仅翻译的时候,甚至在日常写作中,大概也会觉得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更重要的是,作为复古的维新改良派,严复的翻译所针对的读者是操“雅言”的士大夫阶层,为了使他们能够看自己所译的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用“雅言”来吸引他们,借“雅”以破启锢闭,从而使顽固保守的士大夫阶层乐于接受西方学理,正如严复在其《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中所言:“吾译正以待多读中国古书之人”,“若徒为近俗之辞,以便市井乡僻之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一语道破天机!严复的“雅”诚可谓用心良苦:从表达形式入手,使士大夫们认为“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而最终“倾倒”。当然,严复毕竟是带有复古思想的维新改良主义者,后来又沦为保守派,不懂得“利俗文字”是历史的必然,更不懂得“利俗大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单纯从翻译标准的角度审视,“若是全盘而真实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连它的文字的风格、神韵都传达了出来,则不但‘顺’没有问题,就是所谓‘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话)也没有问题。‘信’、‘达’(顺)、‘雅’三字,实在作到一个‘信’就都有了。”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信、达、雅”在逻辑上确实“先天不足”。
早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马建忠(1845-1900)就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善译”的标准: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粗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在这段文字中,马建忠不仅指出了“善译”的条件—自如驾驭“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的能力,而且指明了“善译”的过程—“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对原文能够达到“心悟神解”的程度,翻译起来就自然能够“振笔而书”,“译成之文”就自然能够成为“善译”了—“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马建忠的“善译”,一言以蔽之,即是“信”—从内容意旨到风格效果无所不信,较诸严复的“信、达、雅”则更具高度抽象的概括力,使“直译”、“意译”和“信、达、雅”在“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与观原文无异”中得到了统一。如果说“直译”是为了“信”而“意译”是为了“达”的话,那么,既然译者已经“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并达到了“心悟神解”的程度,“信”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既然译者已经“考彼此文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又“审其音声之高下,析起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则“达”自然也不会成为问题。同时,以译者能够“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为前提,原文“雅”,“译成之文”则定然不会“俗”,反之,原文“俗”,“译成之文”也定然不会“雅”。
马建忠的“善译”无疑就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奈达的“等效”,还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钱钟书的“化境”,均未跳出“善译”的圈子。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如果采用“善译”—或者“等效”、“神似”、“化境”—作为标准去衡量译文,可以断言,没有任何译文能够“达标”,因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⑨。虽然高标准是为了严要求,但是既然“法乎其上”最终也只是“仅得其中”,那么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创造”,视翻译为艺术;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观规律”,视翻译为科学。但是,不管视为艺术,还是视为科学,翻译的根本任务即在于“传真”,译者不能充当“说谎的媒婆”,⑩否则就会怨偶无数。翻译无非是用新瓶子装旧酒,虽然瓶子—语言文字类型—换了,但是酒—内容风格效果—却不能变。
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译文的语言表达如果连“贯通”都做不到,读者还怎么去“融会”?结果又怎么可能“与观原文无异”?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就大不相同。
一翻译与文化释义
1翻译与文化的内涵
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
何谓文化?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1871)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但人类的能力本质是相同的。因为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渊源。翻译则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背景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文化背景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灵性的翻译。所谓“文化元素”其实也包括了译者对原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气质和风格的了解、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
3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1思维方式方面
“Ithadbeenafine,goldenautumn,alovelyfarewelltothosewhowouldlosethEiryouth,andsomeofthemthEIrlives,beforetheleavesturnedagaininapeacetimefall.”
如直接译成:
“那是一个夸姣的金秋,在离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
“那是个天色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夸姣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
就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出色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to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地表达出中国人期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Beijingiswelcomeyou”,则语气过于清淡,效果大打折扣。
2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方面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对翻译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会带有各自历史文化的痕迹。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语言中沉积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和习语;要译好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就必须对该语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Cowboy在汉语中常译为“牛仔”,所以很多人把“Herunsabusinessasacowboy”译为“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其实“cowboy”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办企业态度不诚实,缺乏经验技术,工作也大大咧咧。”汉语中常说:“说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许多英语读者就不知他为何人。不过英语中有类似的说法:“Talkofthedevil,andhe’ssuretoappear.”
3宗教信仰、宗教意识方面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识所形成的。不同的宗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来自尘土,又回归尘土。如:
“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ningtobreathe.”
有些人译为,“教师一直在创造中,当土地开始呼吸。”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所致。因为,英语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创造”,而“clay”常指“上帝创造的人”。这句话的译文应该是:
“教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又如,“红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胜利、好运、受欢迎的东西”。而西方则因为耶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用生命来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纪教派之间的相互残杀,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总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等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因此“redhands”译为“沾满鲜血的手”,“aredbattle”译为“血战”。
4生存环境方面
因为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天然前提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感,这就对翻译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李白《江上咏》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此处翻译的枢纽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可能与江河永流。这一比喻是基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但因为英美国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异,如采用直译法,很多英国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西北流”时应做适当的变通,于是译成:
“Butsoonercouldflowbackwardtoisfountains;Thisstream,thanwealthandhonorcanremain.”
这样译文顶用flow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达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蕴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及中国的地域特征。
5习语方面
习语的翻译可算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如“黔驴技穷”可译为英语中的习惯说法“atone’switsend”,也可翻译为“TheproverbialdonkeyinancientGuizhouhasexhausteditstricks,anditcandonothingmore.”这种翻译,既传播了汉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使文化交流贯穿于语言交流的目的。如:“Loveme,lovemydog”,译为“爱屋及乌”;“Alossmayturnouttobeagain”,可译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样英汉习语中有大量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汉语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中的“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结语
总之,文化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题目,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题目。因为“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终极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归根到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其根本任务不仅是翻译文化,而且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1993.
21世纪一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手段日趋多元化,每天每时发生的新闻信息都以惊人的模式急速膨胀。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使用国家最多,影响力最深的语言,英语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据报道,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新闻报道都是用英文的。由于新闻即时性,迅速性等特点,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家们一直在努力保证即时新闻准确迅速地传达到中国,使中国读者掌握到世界上发生的第一手资讯,获得同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知并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世界观的反应以应对波诡云谲的世界形势。
“新闻翻译是把用一种文字写成的新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再次传播,使译语读者不仅能获得原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启迪,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和/或文学享受(刘其中,2009)。新闻英语有其固定的格式和模式,英语和汉语在语法和句型上的很多不同导致了译者尤其是初学英语翻译的学生在翻译时遭遇众多翻译障碍,在这其中,被动句的翻译就是一大难点。以2012年12月15日出版的《经济学人》中的《本周商务新闻》为例,在38个新闻句子中被动句出现了7次。可见被动句的出现还是较为频繁的。要如何翻译要求我们先对被动句的出现原因有所了解。
2、新闻英语中被动句频繁出现的原因
3、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
关于被动句,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从深层到表层结构的生成观到Croft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ofEvents)都已做过深度讨论,Croft更指出“把过程化的事件表达成状态化的事件是被动式产生的根本原因”。英汉被动句原型都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没有外因即施事出现的)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反映在语义上,两种语言有相同的“受事+状态”结构(熊学亮,王志军,2001)。
根据熊学亮和王志军的分析,英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原型为:“受事+状态”,句法结构为[Subject+be+V-ed],而汉语的被动句的语义结构原型为:名词词组(受事)(+被)+(致使)及物动词(“被”有时不出现)。句法结构为:[非人称性受事主语+V]及[人称性受事主语+被+V]。他们认为,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之间共性较多,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动词结构方面,英语被动句有明显的形态变化的标记,即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而汉语中除了特定句子中出现“被”字句之外,并没有直接的形态变化的及物动词。2.英语中通常用“by”来引出施事者,从而对施事者起到强调作用,但是大多数英语被动句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动词后标记处引出施事者。
4、新闻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
(1)将英文被动句翻译为汉语被动句,即将[Subject+be+V-en]句式翻译成为[人称性受事主语+被+V]。例如:ThedataweretakenasmoreevidencethattheAmericaneconomyisontherebound,thoughthatwastemperedbynewsthatS&P/Case-Shiller’shome-priceindicesfelltonewlowsinDecember.虽然标准普尔住房价格指数显示房屋价格在去年12月创新低,但这一数据仍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反弹的迹象。
除了汉语中经常出现的“被”字句,我们也可采用一些例如“经过”、“受”、“使”、“把”、“遭到”等汉语显性的被动语态。
(2)将英文被动句翻译为汉语主动句,即将[Subject+be+V-en]句式翻译成为[非人称性受事主语+V]。因为汉语本身由于没有显性的形态变化,常被认为是无语态的概念,所以在大多数新闻译文中都会将英文的被动句翻译成为汉语的主动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保留主语也可将主语翻译为宾语;在某些以itwas+Ved为句型的句子中,可以将句子翻译为“人们认为…”“有人声称…”“据称…”等固定句式。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采用“将…加以…”“为…所…”的翻译方法,如:AcourtinGuangdongwilldecidesoonwhetherApplehasrightstothe“iPad”name,whichisclaimedbyarivalcompanyinChina.广东法院将很快判决苹果是否有权拥有iPad商标名,这一商标为中国一个竞争企业所注册。
5、结语
新闻英语可以说是语言体系中最具有时代性的一部分,在新闻英语中所遇到的句式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在这里单独列出新闻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借以理顺翻译思路,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的进行翻译创作。
1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长期积淀下来的通俗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人情世态的定型短语或短句,英语称为“习语”。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习语是老百姓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说法,因此它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制度中,逐渐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习惯。尤金·奈达曾经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搞清楚习语的深层含义,沟通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巧妙互译,才能不失习语的原有韵味。
2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蕴涵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要透彻了解习语的内涵,就要探求习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2.1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汉语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使人联想到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春暖花开的蓬勃、繁荣景象。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是对于春风的真实写照。而“西风”在汉语的中含义恰恰相反,散发一种凄惨、悲凉的感觉和气息,如马致远著名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对悲凉景象的精确描述。这是因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是高山,东边是大海,东风吹来,舒心无比,而来自西伯利亚的西风则凛然刺骨。而作为英语发源地的英国是岛国,地处北温带,属于海洋性气候,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Thouwhodidstwakenfromhissummerdreams,TheblueMediterranean,wherehelay,Lulledbythecoilofhiscrystallinestreams”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就把爱人比作,“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JohnMansfield的“Iti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同是西风,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意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2.2宗教文化的差异
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始终。这在习语文化中也深刻的体现了出来,英语和汉语中的很多习语都与各自的有很密切的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与佛教颇有渊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汉语中有许多与此有关的习语。比如“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数量可谓数不胜数。中国人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古代称皇帝为“天子”。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人要拜天地。很多习语诸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助我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无不体现出宗教对于语言的影响。
而在西方奉基督教教徒心中,上帝是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他支配着宇宙的万事万物。因此,上帝、天堂、地狱等词汇频频出现于英语习语中。如:“WhomGodwouldruin,hefirstdeprivesofreason.”(上帝要毁灭其人,必先使他失去理智)。“departtoGod”(去见上帝,死),“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有奶便是娘),“ThedangerpastandGodforgotten”(过河拆桥),“gotohell”等等。同时,《圣经》对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影响,英语中的许多习语就来自于《圣经》。如“doveandoliveleaf”(鸽子和橄榄枝,喻为“和平、和解”,“Gardenof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Akissofdeath”(死亡之吻,意为“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人的行为”)。由此可见,由宗教而产生的英汉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翻译,以达到翻译的准确。
2.3习俗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节等方面。习俗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动物的态度。中国人从心理上厌烦鄙视狗这种动物,如形容酒肉朋友的“狐朋狗友”、形容人冷酷无情的“狼心狗肺”、形容人势利眼的“狗眼看人低”、形容人的德行差的“猪狗不如”等等。“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强烈的对狗的厌恶之情,贬义色彩,在汉语文化中,狗的贬义色彩似乎已根深蒂固。而英语国家把狗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乌及乌)等等。中国人被称为是龙的传人,因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古时候的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民间有赛龙舟、舞龙狮等活动。龙被赋予了吉祥、神圣的色彩,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等都含有对龙褒义的感彩。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恶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之中,因此,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tigers的重要原因。
3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言的信息。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再到张培基的“忠实通顺”及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等,这些主张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信”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脱离原文。“达”则为简练、通顺之意。“雅”含有“美好”的意思,就是要在翻译过程中赋予译文以美感。在诸多翻译的方法中,直译法、意译法是英汉习语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3.1直译法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但由于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直译法使得原文与泽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薏义都十分近似,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表达又形象生动,这更有利于读者的正确理解。例如:
趁热打铁strikewhiletheironishot
挥金如土spendmoneylikeware
纸老虎papertiger
来得容易,去得快easycome,easygo
很久没见longtimenosee
以牙还牙atoothforatooth
3.2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翻译时,尽量寻找一此与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语、谚语或成语来进行翻译,在保证原意的前提下,使得译文惟妙惟肖、生动有趣。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入乡随俗WheninRome,doasRomansdo
事后诸葛亮tobewiseaftertheevent
粗枝大叶tobecrudeandcareless
易如反掌aseasyaspie
大智若愚Stillwaterrunsdeep
4小结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英汉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以上所讨论到的英汉习语翻译中反映出的英汉文化差异,尽量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仲文.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肖薇.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翻译[J].铜陵学院学报,2005,(4).
[3]庄朝蓉.英语习语与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一、引言
成语(setphrases)是习语(theidiomatic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byastumpwaitingfortheappearanceofa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若译为sticktooldpracticeandrefusetohaveachange或是trusttochanceand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见,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表,adragon就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hell,aPandora’sbox等。
三、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Bert)和雷恩(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必须纳入到英汉成语翻译的研究范围,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语翻译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奈达说:“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鲁迅先生讲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成语翻译而言,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译,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实践当中,英汉成语翻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haveears(隔墙有耳);竭泽而渔(todrainapondtocatchallthefish);前人栽树,后人乘凉(Onegenerationplantsthetreesunderwhosetradeanothergenerationrests)。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成语,其历史典故文化比较浓厚,直译之外,还需加必要的注释。如aDonJuan唐磺。意为风流浪子。Don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在,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如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释语,只译Lu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不知道LuBan为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转贴于
(三)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直译加注释过长,会破坏成语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时,就用意译法,灵活传达原意。如英语成语Twofriendsarehandinglovewitheachother(亲同手足),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况下在英语中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也常采用意译法,虽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却能简洁地反映出成语的喻意。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speaklouderthanwords。背黑锅holdthebag,汉语口语中“背黑锅”的说法意指某人干了坏事而责任却落在未干坏事的人身上。英语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捧着布袋子”(holdthe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讲holdthebag既可能是同犯错误的人,也可能是没有牵连的人。
(四)直译加意译法
应注意到,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译文畅达,英汉成语可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成语“东施效颦”,如意译成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eye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英文读者会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许人而无法理解其含义。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译“blindimitationwithludicrous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Homersometimesnods”,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thewisearenotalwaysfreefromerror”,正好对应了汉语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五)回译法
有一小部分成语,本来自于源语,翻译时可采用源语的成语,如以眼还眼aneyeforeye,鳄鱼的眼泪crocodile’stears,武装到牙齿armedtotheteeth等。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是英汉民族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在翻译成语时,关键是把握好汉语和英语各自的文化,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译法,尽可能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使成语的翻译达到最高的境界。
[1]NidaEugene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M].Leiden;1964
[2]Peter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鲁迅,“题未定”草[A],鲁迅杂文全集[C],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界定。《现代汉语字典》对文化作出了三种界定,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例如:入乡随俗、班门弄斧、kickthebucket(翘辫子)等,不能随意删减。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1.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词汇丰富,尤其在翻译过程中,若不能把握习语所传递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将其翻译成目的语。总得来说,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地理环境
同时,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此外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在习语中也有大量体现。“有眼不识泰山(haveeyesbutfailtoseeTaishanMountain;entertainanangelunawares)”;“不到长城非好汉(OnewhofailstoreachtheGreatWallisnotahero)”;“TakeaFrenchleave(不辞而别)”;“Carrycoalsto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此地盛产煤,意为多此一举)”。
1.2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英汉语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其形简而意深,往往不可单从字面意义进行理解和翻译。例如:“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四面楚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英语中的典故习语多出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betweenScyllaandCarbide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
1.3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汉语有“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习语。此外,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其影响和佛教一样深远,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西方人则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万事万物都依照上帝的意愿存在,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Castpearlsbeforeswine.比喻把珍宝献给不能赏识者,即对牛弹琴”;“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