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如,许多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或带有艺术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们审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一、烹饪文化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翻译工作者为了译好菜名,应该了解中国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scaling)、剥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脱壳(shelling)、腌制(pick-ling)等。去鳞鱼译为(scaledrsh)、去皮肉(skinnedpork),剔骨鸡(bonedchicken)、虾仁(shelledshrimp)、咸蛋(saltedegg)、皮蛋(preservedegg)、酸菜(pickledvegetables),等等。

切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切方块(cubing)、剁碎(mining)、捣烂(mashing),酿(stuffing)等。刀法英译时往往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或是名词表达。如:肉片(slicedpork或porkslices)、鸡丁(dicedchicken或chickendices)、肉饼(minedmeat或meatmince)、蒜泥(mashedgarlic或garlic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temperatures)

3.烹饪方法(cookingtechniques)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

一是煲、煮、炖。煲、煮、炖的共同特点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温,使食物变熟。煲(stewed):把食物放人一个煲中,加水加温煮。如,煲牛脯(StewBrisketorStewedBrisket)。煮(boiled):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煮。如,煮鸡蛋(Boiled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boiling/quick一boilingandslow一boiling)两种。炖(stewed):垠煮食品使之熟烂。如,炖肉(StewedPork)。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orpan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Fish)。炒(sti;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Sliced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Egg,不译Sti:一friedEgg。另有一词是“爆"(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Beef)。炸(deep一fried):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deep一fried)、软炸(soft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Spareribs)。

三是烧、炯、扒。烧(braised):先用油炸,后加进酱油等作料烧。如,红烧鲤鱼(BraisedCarpwithBrownSauce)。炯(braised):紧盖锅盖,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烂。如,黄炯鸭块(BraisedDuckwithBrownSauce)。扒(stewedorbraised):用文火将食物喂或炖烂。如,扒羊肉(StewedorBraisedMutton)。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Bread)。烤(roast,barbecued):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Roast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Potato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酿(填)。蒸(steamed):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热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PorkwithRiceFlour)。熏(smoked):用烟熏来调制食品,使其有一种特殊味道。如,熏鱼(SmokedFish)。灼、余(scalded):如,白灼基围虾(ScaldedShrimps),永花生米(ScaldedPeanut)。酿、填(stuffed):如,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MincedPork),酉良卿鱼(StewedCarpStuffedwithMincedPork)。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饮食文化与菜肴英译的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清蒸甲鱼SteamedTurtle菠萝鸭片SlicedDuckwithPine-apple红烧全鱼FishwithBrownSauce香菇蒸鸡SteamedChickenwithMushroom。此类菜名的英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烹饪方法一般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二是一个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种原料,翻译时一般译作“烹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丝Stir一friedShreddedBeefwithGreenPepper。三是一个菜式中,如采用特别的酱料和作料,可在译名后加“within+酱(作)料”。例如:油浸绍鱼SteamedPomfretinOil;蚝油鸡球ChickenBallswithOyster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译出来。如:蟹粉鱼唇Shark’sLipwith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CookedwithSoySauce,Beijing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Nanjing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FilletofPork,Guangdong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Goose或RoastGoose,Chaozhou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Dianxin,Guotie,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七,以一些美丽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对于这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认为可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而只要使外国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不可以译作RedPlumsReflectedonWhiteSnow,要译成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华玉树鸡”(浙江金华特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即火腿青菜鸡)不可以译成ChickenCookedwithGoldenFlowerandJadeTree,要译成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翡翠虾仁”只可以译成Stir一friedShrimpswithPeas;“百花酿北菇”应译成MushroomsStuffedwithMincedShrimps;“雪积银钟”应译成StewedMushroomsStuffedwithWhiteFungus;“雪耳余架装”只能译为ScaldedWhiteFunguswishVeiledLady;“蚂蚁上树”应译成BeanVermicelliwishSpicyMeatSauce。这类译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丽丰韵,要么扭曲这种美丽丰韵,都是对中国美文化的损害。笔者认为可以找到保留这些美丽丰韵的方法:

白雪映红梅RedPlumsReflectedWhiteSnow(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华玉树鸡SlicedChickenwithGoldenFlower(Jinhuaham)andJadeTree(greens)翡翠虾仁Stir一friedShrimpswithJade(peas)百花酿北菇NorthMushroomsStuffedwithFlowers(minedfungus)雪积银钟White一snowonSilverClock(stewedmushroomsstaffedwithfungus)雪耳余架装White一snowEarLady(scaldedwhitewithveil)蚂蚁上树AntsClimbTree(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有人将“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sHeadCasserole,“白雪蟹斗”译为Snow一whiteCrabinShell也是绝好的例子。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美国、俄罗斯,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注重阴与阳的辩证统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如:上与下、左与右、正与反、内与外、男与女等等。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性。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而佛、道文化主张消极避世,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而美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国家,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等等。美国的文化不是两极,而是多极,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由于历史积淀的不同,受制度文化影响的不同,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用餐礼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先说俄罗斯,对于俄罗斯人,吃在气氛,至于有多少佳肴并不重要.在餐

转贴于

厅里就要有品位,环境和服务是餐厅最重要的环节.像中国沿街以吃味道为主的大排档是没有的.人们在餐厅里说话都是低声细语,绝对不能高声叫"嗨!结账!".餐具也很讲究,中低档的餐厅也会摆上擦得亮晶晶的刀叉.桌布是棉布的,从来没有塑料的,或一次性的.桌上都会摆好装盐和胡椒的小料盒,进餐的次序很重要,端上一道菜时,就把前面的一道菜撤掉,无论吃完了没有.客人用公共刀叉把菜夹到自己的盘子里再吃,不能直接夹菜进口.大块一点的肉,要用刀切成小块,不能叉起一大块咬着吃.喝汤也要用勺,不能抱着碗喝.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爱热闹的名族,无论是家庭日常吃饭还是朋友宴会聚餐都喜欢摆上一大桌,煎蒸炒煮一应俱全,吃得就是一个热闹,你给我夹菜我给你夹菜,表达的就是一个喜爱、尊敬之情,但是这些行为摆在俄罗斯就是极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一般而言,美国人的三餐既随便又简单。早餐,往往是果汁、鸡蛋、牛奶和面包。鸡蛋用热水冲熟或用电灶煮熟,牛奶从冰箱里直接取用。午餐,多用半小时在工作场所匆匆食用。进餐时,人们从自带的小纸袋里取出几片三明治、一根香蕉,再冲上一杯咖啡,便是一顿午餐。晚餐,常常是一两个菜,另有一些点心、水果之类。有时,尽管晚餐菜单上有许多名目,但那仅仅是一些作料。人们最爱吃的是牛排或猪排。而这三餐摆在懂得“吃”文化的中国人面前就会显得格外的隆重,首先早餐的种类就会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干蒸烧卖、南方的馄饨等等举不胜举。而午餐和晚餐都是中国人的重头戏,鲁、川、苏、粤、浙、闽、湘、徽等菜系,各式各样的美味让人流连忘返。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一个大事情,像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如此草草了事是绝对行不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德为主体。伦理道德注重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因此,中国的酒桌文化也是特别的,作为酒桌上的食物,菜肴的色香味形意也是要经得起反复的推敲的,例如:闻名中外的满汉全席,它堪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汉堡包和炸面圈,其次是甜点、凉菜、通心粉、冰淇淋以及各种无酒精的饮料因此出现了大街上每隔几十米就会出现一家肯德基、麦当劳的情景。事实上,经科学研究表明多次使用的高温油、烧焦或油炸过火的食物含可致癌的“苯并芘”,用过的油不宜再次使用,烧烤或油炸食品也不宜多吃。而肯德基都是以炸鸡、汉堡为主打,这些食物也是不健康的。

一、文人与琴

自古文人爱琴乐,历史上许多的文人为古琴而吟诗作赋,古琴乐器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被人们贴上了“文人”的标签。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道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理想状态,在白居易的《清夜琴兴》一诗中也有“适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的情怀。古琴作为“乐之统”,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与青睐。文人爱琴之情结与古琴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思想、审美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其含蓄斯文的音乐气质迎合了文人们的喜好,闲适淡然的境界为文人们所推崇,清远高雅的格调与文质彬彬的文人气质相应相和。

既是文人,他们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接者,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化。古琴音乐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儒家是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对人们的教化沿袭至今;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有着其不可小觑的影响;佛教思想的传入又使人的思想发生改变。故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体,与被传统文化所熏陶的文人志士的思想相符。

古代热衷琴乐的文人众多,其中包括阮籍、陶渊明、王绩等,这些人大多是德才兼备又有志向的雅士。阮籍信奉老庄思想,他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但由于政局的黑暗,使得他怀才不遇,满腔热情不得释放;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出身卑微,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政局下,他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①,本有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却不得统治阶级的赏识,陶渊明就此隐逸田园,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王绩性情旷达,博闻强识,但其一生郁郁不得志,满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这些文人,儒学使之德高,道家令其避世,他们成了名符其实的隐逸之士。古琴音量低柔,音色内敛、不喧嚣,琴音流动若文人雅士的内心倾诉,世俗中的诸多不顺被化为琴音而道出,弄琴便成为他们抒发感情的最佳方式。

二、琴之德

何为琴德?刘籍在《琴议》中云:“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气格高棱,才思丰逸,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越幽奇,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古琴具备雅正之德,既有儒家“中和”审美思想,又具备道家仙风道骨的气概,还体现出佛家的顿悟与性灵的审美思想。古琴将“三教合一”,是儒、道、佛的糅合与统一。儒、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两大主流,颇具代表性,而佛教也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起来,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儒治世,道修身,释养心”,古琴艺术不仅讲究儒家礼学的“德治”与“中和”,还追求道家思想的自然超脱的人生理想。

1.儒治世

《礼记·乐记》中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②,古代“乐教”思想十分重视人的修养和道德的提高,自西周起就开始推行“制礼作乐”,以音乐来教化于人民,而乐德是“乐教”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内容。儒家思想中,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这体现了人们对“德”的要求,通过“乐教”可以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提高,境界上的升华。古琴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样具备“乐教”的核心思想,对人有着深刻的教化作用,使人“心平德和”,达到“尽善尽美”的思想境界。儒家尚“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儒家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认为音乐对人有着行为上的规范和道德上的塑造作用。孔门授徒讲学的“六艺”,其中“乐”就以琴为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琴者禁也”③,“禁”便是对人们行为思想的一种规范和限制,在桓谭的《新论·琴道》也提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可见,古琴有助于对个体的道德人格与自我修养的塑造。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何晏注“中庸之为德”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中即中和,中庸即指中和为可常行之道,使人们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并达到至人至圣的理想人物。《论语·八佾》中孔子曾对《关雎》做出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④意思是说:“《关雎》这一乐章,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这体现出一种调和与节制的态度。徐上瀛在《谿山琴况》中,“论轻”曰:“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和为主,而轻重特损益之,其趣自生也。”⑤作为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溪山琴况》也推崇中和之美的思想,古琴之“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的审美标准是对儒家“中和”思想的表露,如此不偏不倚的琴学审美与孔子的审美标准相契合。

2.道修身

古时文人中不乏“鹤鸣之士”,他们都是有才德声望的隐士。鹤具备很高的德性,旧时文人常谈琴与鹤,他们认为琴、鹤都象征着高雅,白鹤仙风道骨,人们常常将鹤象征清高、有气节、有德行的翩翩君子。在《诗经·小雅·鹤鸣》中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以鹤来比喻古时隐居的贤人⑥。古人的思想中,鹤也是富有道家文化的。琴与鹤的紧密关系,使古琴也被赋予了道家色彩,从“琴艺”走向了“琴道”。

道家天道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浸入古琴艺术中,对古琴音乐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老子求“真”,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应该无欲无为,回归到最本真的质朴状态。东汉蔡邕的《琴操》中有:“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反其天真”便是教人回归自然和本真,是道家思想在古琴审美上的体现。桓谭的《新论·琴道》中认为,古琴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古琴的琴音似人声,其便成为人与天交流的媒介,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体现。

道家思想带有“避世”的情感,试图从自然中寻求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庄子·刻意》中:“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热衷于逍遥旷达的人生境界⑦。在琴学发展繁盛的魏晋时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回归自然,超然物外,隐居于竹林之中,成为名符其实的隐士,在出世的生活状态下,给后人留下了《广陵散》《酒狂》等琴曲名作。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爱琴之情可从《归去来兮辞》中体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中,琴是必不可少的。“无弦琴”是陶渊明的独创,在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中:“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陶潜不解音律,却在家中放置一张无弦之琴,每逢聚会,便抚弄一番表达其中之情趣。琴虽无弦,情感的抒发却可以通过无声的音乐来表达,这是对道家老子“大音希声”思想的诠释。

3.释养心

三、古琴音乐文化的高校教育价值

1.德——将入社会的立身之本

高校是大学生迈进社会的桥梁,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是其顺利步入社会,发挥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这是通过教育的“文化传递”这一特殊作用而完成的。古琴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高校古琴艺术的教育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人生修养,首先是传统“道德”思想的完善。道德是文明的核心价值和人们的行为准绳,更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自古以德为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相当位置的“礼乐文明”中,“德”是其核心。重“德”的思想是亘古不变的,其仍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中居于首位。古琴音乐文化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礼记》中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德”,“德”是乐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乐教化的终极目标。“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琴承载了许多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符合乐教的核心思想。

2.真——影响一生的价值取向

压力与竞争使忙碌与嘈杂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样繁乱而浮躁的不只是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还有人们的内心。现今的社会难免有些人为追名逐利而忘记“正心”,浮躁的物质社会使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迷失了自我。在当今“高压”的社会氛围下,使一些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仅仅锁定于钱与权的获得而忘记内心的本真。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生命的真谛,领会生活的要义,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让心灵更真诚,生命更真实。古琴音乐的审美渗透出道家思想的虚静自然、无为超脱,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可以净化人们的思想,进入“物我两忘”“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

3.文化语境下教育的民族性的发展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爱国意识也是大学生基本素质与人生修养之一。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作为一朵浪花,跟随着历史的长河汇入我们当今的文化价值中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如今,我国大力提倡民族文化的复兴,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应持有保留与继承的态度,而古琴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承载体。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相互交叉、渗透,多元文化作为新的发展趋势融入了当今的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文化更加丰富,使一部分人盲目地追求外来文化而忽视了本国的传统文化。爱国意识需要培育和激发,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⑨,这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大学生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从而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复兴民族文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使命,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所缺乏。古琴艺术不仅是音乐的演奏,更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从其历史,还是所承载的精神上来看,古琴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诠释。

高校是传承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去探赜浩瀚无垠的中国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精神与审美层次得到双重提升。

(注:本文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如何培养音乐教育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教学技能与综合素养》)

注释:

①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42.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87.

③王贵元.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560.

④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35.

⑤⑧王耀珠.《溪山琴况》探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1,7.

⑥李炳海.《诗经》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05.

⑦成玄英,郭象注.庄子注疏[M].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291.

⑨贺希荣,罗明星,朱美华.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70.

参考文献:

[1]易存国.大音希声:中华古琴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平.古琴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朱长文.琴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袁正光,陆莉娜.大学生综合素养导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饮食文化旅游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1]王健.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112-115.

[3]李双莲.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骈雅服饰饮食文化内涵词语

一、引言

《骈雅》是中国古代训诂学著作,由明代朱谋撰写,成书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该书共七卷,仿照《尔雅》的体例和分类方式,分《释诂》《释训》《释名称》《释宫》《释服食》《释器》《释天》《释地》《释草》《释木》《释虫鱼》《释鸟》《释兽》13篇,以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为主。该书是第一部以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的训诂专著;从辞书编纂的角度而言,它又是第一部双音节词词典;因其特别侧重双音节词中联绵词的探讨与释义,故它又是联绵词研究的奠基之作。综上,《骈雅》在训诂学、辞书史、联绵词的专题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实用意义。

二、《骈雅释服食》中的服饰、饮食类词语在现代汉语里的存留情况

据统计,《骈雅释服食》中的被释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有“”“褴褛”“郁金”“馄饨”“醍醐”“肯綮”等。

《骈雅释服食》:“,儿幞也。”现写作“襁褓”,泛指背负、包裹婴儿所用的东西,也借指婴幼儿时期。“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说文解字衣部》:“襁,负儿衣。”段玉裁注:“古襁字,从糸,不从衣浅人不得其解,而增襁篆于此。”也用作哟剩指用背负婴儿的宽带背负。《大戴礼记保傅》:“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褓”指裹覆婴儿的小被。《吕氏春秋明理》:“民多疾疠,道多褓H,盲秃伛担万怪皆生。”高诱注:“褓,小儿被也。H,褛格绳也。言民襁负其子走道,跛而散去。”陈奇猷校释:“褓H即指婴儿。道多褓H即道多弃婴也。”《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

《骈雅释服食》:“褴褛……,敝坏也。”形容衣服破烂,后泛指破烂的衣服。《方言》:“以布而无缘,敝而之,谓之褴褛。”“褴褛”一词,古今意义相同。

《骈雅释服食》:“春草,鸡翘,蒸栗,郁金……,Z色也。”“郁金”在这里指用郁金染出的黄色。《慧琳音义》卷三十九注引《考声》:“郁金,香草名也。”冯集梧注引《妆楼记》:“郁金,芳草也,染妇人衣最鲜明。”而“郁金”现在多指供观赏的花色艳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郁金香”。

《骈雅释服食》:“馄饨……,@食也。”“馄饨”亦作“a饨”,是一种用薄面片包馅做成的面食。《广雅释器》:“馄饨,饼也。”《广雅疏证》引北齐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当时的馄饨形状和今天的饺子类似。又:“馄饨,《集韵》《类篇》引作肫,《北户录》引作浑屯,《字苑》引作a饨。”李匡V《资暇集》卷下:“馄饨以其象混沌之形,不能直书混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徐时仪认为:“馄饨最初似为有馅的饼,亦以合和为貌,无孔无窍,故与浑沌、混沌语义相近。”现在,“馄饨”指以面皮包裹馅心后,放在汤水中煮熟和汤同时食用的面食。

《骈雅释服食》:“醍醐,美酥也。”这里指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也用以比喻佛教中的最高佛法。《大般涅经圣行品》:“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教中比喻最高的佛法。现在多用于成语“醍醐灌顶”中。

三、《骈雅释服食》词语所反映的古代服饰文化、古代饮食文化

(一)《骈雅释服食》词语所反映的古代服饰文化

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服饰被逐步纳入“礼”的范畴,到了周代,中国古代服饰正式形成一种制度。历代王朝以“律例”“典章”“舆服志”等各式条文制度来管理和统治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1.服饰类词语反映的古代礼教和等级制度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体现着着装者的身份和修养。在礼制的作用下,服饰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服饰虽然受到礼制的制约,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桎梏。人类从茹毛饮血发展到衣冠礼仪,服饰的礼制化实际上也是社会的规范化,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体现。

2.服饰类词语反映的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崇拜心理

古代服饰的审美心态具有时代色彩,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服饰审美心理也截然不同。隋唐时热烈、外向、开放的文化类型体现着民族自信,反映在服饰上,就表现为雍容大方、华贵艳丽。这一时期对女性着装开放和女子肥胖持赞同以至赞美态度。如从全身遮蔽的]发展到渐为浅露的帷帽,这是妇女服饰的进步。而到了宋代,因程朱理学的影响,反映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封闭内敛、不尚奢华。这一时期对开放着装的态度是否定和压制的。

古代对于服饰的审美具有观赏性心态,在达官贵族、百官公卿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帝王、后妃、王公F族的服饰尤其特殊,如天子的“六冕”和王后的“六衣”。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以其华贵的服饰、庄重的威仪、鲜明的色彩、繁复的结构著称。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古代服饰文化的艺术精品,从冕服系列、冠服系列和弁服系列中可见一斑。在文化内涵上,它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古代服饰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天地、对图腾的崇拜。《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中“乾”指天,“坤”指地,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因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也反映了古人的天地观。服饰上的纹饰,也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衮”是帝王穿的绘有卷龙纹饰的礼服,俗称“龙袍”。龙纹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这一点,从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作“龙的传人”上也可以看出。“衣”“揄翟”“阙翟”等是王后的祭服,这几种服饰上都有翟形纹饰,反映出古人对鸟图腾的崇拜,后来称女性为“凤”大抵也是由此。

(二)《骈雅释服食》词语所反映的古代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论衡》:“人民所重,莫食最急。”《孟子告子》:“食色,性也。”焦循《孟子正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文化是文化史的基石,它深刻影响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文明源于饮食。任何一个时代、地域的人们的饮食生活,均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风俗、礼仪、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等。

当人类的饮食跨越最初的果腹阶段,饮食文化便开始萌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饮食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先哲曰:“民以食为天。”人不饮食不能生存,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词汇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形式,记录着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彰显出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论语》一书中,“食”出现了41次,“政”也出现了41次,虽然这是一种巧合,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孔子心目中饮食所体现的“礼”与政治的地位同等重要。

1.饮食类词语反映的古代人们的饮食观与饮食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这使得人们居住稳定,形成了安土重迁的心理和厚重内敛的性格。因物质条件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在哲学观念上崇尚中庸,主张调和,反映在饮食上即中国古人重视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丰富而深刻,突出体现在“和”字上。“和”在饮食文化中指的是适中和调和。“勺药”“W腩”等词反应了古代人们注重调和的饮食观念。饮食方面的调味品众多,如“M醢”“y鹾”“干”“大苦”等。五味调和的饮食时代,可能发端于原始农耕文化,因我国古代以食用谷物为主,食用时需要调味品佐餐,滋味的多变能使进食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和愉悦。

在古代,我国汉族的饮食十分重视味道。如在先秦时期,人们普遍喜爱腌制品,口味较重。以我国春秋时的齐鲁饮食为主要代表,文献典籍中记载的人们食用的调味品和腌制品有“M、醢、酱、昌b”等等。《论语乡党篇》:“不得其酱,不食”,可见生活在鲁国的孔子,也经常食用用盐腌制加工的食物。古人对于味道的调和,还讲求不同季节的饮食偏重不同的味道。《周礼天官家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古代饮食习俗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中国古代的汉族,因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都较少数民族要好,因而汉族的饮食习俗表现得更为成熟和精细,饮食种类也更为丰富。如《骈雅释服食》第二章提到的粥类、饼类等词语,分类细致,种类丰富,体现了汉族以谷类食物为主,这也与汉族所居住地区农业较为发达有关。而西北游牧民族则以食用肉和乳酪为主,如上文提到的“醍醐”等。饮食习俗的截然不同体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的饮食文化圈不同。直到今天,这样的饮食习俗差异依然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而民族融合和对外文化交流使得饮食习俗有了新的变化。如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外来饮食自然也多。自西域传入的食品,汉代人称为“胡食”,如“{、胡饼、X”等。

王仁湘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饮食思想与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儒家所追求的平和的社会秩序,也毫不含糊地体现在饮食生活中,这也就是他们所倡导的礼乐的重要内涵所在。”可见,儒家的饮食观念对饮食文化有着重大影响。

2.饮食与礼俗、祭祀文化

“礼”作为中华文化的高度概括,作为中国社会维系君臣、父子、夫妻、师生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人的服饰、饮食、居舍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早的“礼”,可以认为是以饮食为发端的。《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由此可以认为,“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之中。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具体而细微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同时,研究饮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饮食礼俗嬗变的一些规律也大有裨益。饮食与祭祀的关系也尤为密切。古时先民生活中遇到吉凶大事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以祭告他们所信奉之神和祖先,祭告并不是空手进行的,不论是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都要通过献祭,即供奉食物进行,所以,祭祀就与食物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人们祭祀祖先时,依然要供奉食物,这是对古代习俗的沿袭。

四、结语

今天,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古代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官僚制度等,都是通过典籍中所记录的词语得来的。可以说,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相较于语音、语法,词汇更为直接、及时地与文化发生联系。透过某一时期的词汇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时期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综观《骈雅释服食》词语,可以说,它们承载了中国古代服饰、饮食文化的诸多内容,是中国古代服饰、饮食文化的一面镜子。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服饰和饮食更是传播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

[1]窦秀艳.中国雅学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4]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华梅.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7]清魏茂林.骈雅训纂《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

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孙晨阳,张珂.中国古代服饰辞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九卷本(第2版)[Z].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14]黄今许.《骈雅》《骈雅训纂》及其作者[J].龙岩师专学报,

1991,(2).

[15]肖惠兰.《骈雅》探综[J].文献,1998,(3).

[16]徐r仪.饼、、馄饨、扁食、{等考探[J].南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3,(7).

[17]刘海云.《骈雅》骈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5.

[18]潘虹.《释名释饮食》词语综合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关键词]中式菜肴名称菜谱翻译刀工烹饪方法跨文化交际知识

中国人历来对食文化偏爱有佳。“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ewant,andfoodsafetyisatoppriority.”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食物。但很多老外对星级酒店提供的菜谱英译大为吃惊。如笔者在《北京晨报》看到的一个有关菜肴翻译的消息:“口水鸡”被译为“流着口水的鸡”;而“童子鸡”译为了“没有过性生活的鸡”;“鱼香肉丝”被译为“鱼和肉丝”,结果老外在吃饭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鱼在哪里。这样的蹩脚翻译只能使外国人品尝美食的欲望大打折扣。因此一份清晰明了而又不失文化韵味的菜谱不仅可以起到提升品位的作用而且也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二、刀工及烹调方法的英译

在中国的厨艺行业流行“七分墩,三分灶”的说法,就是说厨师的七分工夫在菜墩上,其余的三分工夫在烹调技法上,由此可见,刀工非常重要。事实也证明同样的原材料采用不同的刀工而成的形状其口感也的确不同。

1.刀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切丁dicing,切片slicing,切丝filleting,切碎mincing,切菱形diamondcutting,去骨boning,去皮scaling。

2.烹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炒stir-frying;sauté,煎pan-frying,爆(溜)quick-frying,炸deep-frying,其中还分为干炸(drydeep-frying),软炸(softdeep-frying)和酥炸(crispdeepfrying)。烧braising,红烧braisingwithsoysauce,煮boiling,煮还可以分为涮(toboilinstantly),掸(blanch),快煮(quickboiling),煲/炖/煨/焖/卤simmer;stewing,熏smoking,

烘烤铁烧“烧烤”toroast指的是在明火上直接烤,如“烧烤乳猪”roastsucklingpig;“烘烤”tobake是在密封的容器中烘烤,如烘面包;“铁烧”tobarbecue,是放在铁架上烧烤,还有“铁板烧/炙烤”tobroil,“干烧”drybraised,“叉烧”spit-roasted,“肉串签”skewer,“盐烤”salt-baked,如“盐焗鸡”salt-bakedchicken。

三、菜名的命名方式及翻译方法

菜名是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功能和推销价值,可以说一个菜名背后就是一段故事。关于中式菜名有很多种分法,如写实型,写意型等。笔者倾向于简单地把它们分为普通组合型和文化型。所谓的普通组合型即是把烹饪要素组合而成,烹调要素主要包括:原料、烹饪方法、调料、刀工、口味,例如:炒鳝片:stir-friedeelslices;辣子炒肉丁:stir-frieddicedporkwithgreenpepper。文化型的名称很含蓄、隐晦,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有的以典故传说命名的,如:八仙过海;有的以人名来命名的,如:文山肉丁;有的运用形象比喻的,如:凤踏龙舟,二龙戏珠;也有的以地名命名的,如:西湖醋鱼,芷江鸭,北京烤鸭等。基于以上两种命名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1.直译

“菜肴名称翻译的核心内容是菜用什么原料,用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好的菜谱应当让顾客一目了然地知道菜的原料、制作方法及刀工等等。在此情况下直译是最好的办法。下面举几个例子:

(1)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2)咸牛肉:saltedbeef。(3)酸甜鸡:sweetandsourchicken。(4)红烧肉:braisedporkwithbrownsauce。

2.直译+解释或增词直译

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名讲究风雅,有时单从菜单上判断我们根本不知其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直译+解释的办法,即先按字面的意思译出菜名,再将其中隐藏的典故传说介绍给客人,这样可以增添谈话乐趣,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如:佛跳墙:theBuddhistmonkjumpingoverthewall—ingredientsusedforthecasserolearealldelicaciesofChinesecooking:shark’sfin,seacucumber,abalone,driedscallop,ham,chicken,duck,lamb,bambooshoots,mushroomsandvariousspices.Thesearesealedinsidethecasseroleandboiledforlonghours,ensuringtheessenceofeachingredientisbeingextracted.Thus,besidesthewonderfultaste,thecasserolealsohashighnutritivevalues.Themeaningofthedishisthat,itissodeliciousthattheBuddhistmonkcannothelptojumpoverthewallandhaveataste.

夫妻肺片:Husbandandwifelungslices—itgotitsnamefromthecustomersofasmallrestaurantrunbyacouple

3.意译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有时便以行话或隐语出现,这时我们可用意译法将原料介绍给客人。如:

(1)芙蓉鸡片:friedchickensliceswithegg-white,“芙蓉”即指蛋白“egg-white”。

(2)地三鲜:friedpotatoeswithgreenpepperandChineseeggplant。

(3)牡丹蔬菜:friedmushroomsandbambooshootsinapeonyshape。

4.转译

严格来说,转译法应该属于意译的一种,吴伟雄在其《中式菜谱英译浅谈》中提到了菜谱上某些原料的“转译”问题,如:“凤凰粟米羹”中“凤凰”就不能译为长生鸟的“凤凰”(phoenix)了,“凤”者“鸡”也,“凰”与“鸡黄”的“黄”同音,有经验的翻译是会将“凤凰”转译为“鸡蛋”再译为“egg”。再如:

(1)金华玉树鸡: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金华”为地名,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闻名,“玉树”为“青菜”。

(2)龙虎斗:又名龙虎凤大烩,thicksoupofsnake,wildcatandchicken。

四、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培养

菜谱的英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作,因此我们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诸多问题。如“龙虎斗”中“龙”的形象,我们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而在外国人眼中龙是可怕、邪恶的动物;而“虎”应该受到人们的保护而不应该成为餐桌美食。另外,在有的地区对数字有一定的忌讳,如“四”同“死”谐音,“三”含有巫术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译“地三鲜”、“四喜丸子”等菜谱名称时要注意避开“三”和“四”。

[1]朱歧新.中国名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陆志宝.导游英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饮食类电视节目是以介绍饮食文化、烹饪技法、饮食消费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电视服务节目形态。当前比较著名的节目有:《天天饮食》、《贝太厨房》、《天天厨房》、《天府食舫》等,大多都是以介绍做菜方法、畅谈做菜体会为主要内容,适应现代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追求的心理,将厨艺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节目。同时,在“创味”的过程中,展现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聊家常事,寻厨艺乐趣,品生活真味,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享家庭生活中的轻松与恬静。目前,饮食类电视节目如火如荼的发展,成为收视节目里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一、饮食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1、收视观众群较为固定

饮食类节目的定位群体,除了家庭主妇,其他大多是经济状况较为宽裕,喜欢上网、喜欢美食、对饮食节目以及饮食知识较感兴趣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特征是:年龄大概在16-40岁之间,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喜欢吃喝玩乐的社会同年龄层次人群;容易接受各种类型的食物;对饮食资讯较感兴趣,没有过重的经济负担,在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中已经成为很有潜力的高消费群体,在吃这方面消费意识和相对消费能力强。

2、节目形式多样

全国各级电视台陆续推出的电视美食节目,按照节目内容可将它们大致分成三类:一是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的讲解烹饪技法的节目,如东方卫视的《贝太厨房》;二是擂台式节目,如星空卫视的《食神蒸霸》;三是介绍饮食文化的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食全食美》。节目形式多种多样,在节目中要么由主持人带领大家尝尽天下美食;要么教你认识自己的体质,介绍以调整体质,治疗病痛、延年益寿功用的养生食谱;或将烹饪美食与解说情感结合,使刺激味蕾和探寻情感同步;或请来众多民间高手纷纷登台亮相,秀出拿手绝活,让您的餐桌集百家之长,助您成为众人羡煞的巧手大厨!

3、现场性强

4、市场潜力大

饮食类电视节目的观众和潜在观众人数多,市场潜力巨大。在当前,饮食类节目以其亲和力和实用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生活服务节目。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消费需求越呈现多元化。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1日,我国共有城镇家庭约37572万户,即使每个家庭只有一名家庭主妇,那么饮食类节目的潜在观众也有37572万人,这对于主要是做给城镇观众看的饮食类节目而言,市场无疑是极其巨大的。另外,我国中等以上学历者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吃”感兴趣,这一点从各个饮食论坛食客云集即可窥见一斑。

饮食类电视节目虽然发展迅速并日趋成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正待改进。

二、饮食类电视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1、跟风雷同,没有形成明显的特色

2、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3、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想想老百姓张口就来的饮食类节目,数量好像真不是很多,即使你有更具特色的食品,也需要不断地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这个理由显然不是产品本身决定的。如果一个饮食类节目可以将自己打造成具有一定形象和品牌能力的节目,随之增多的肯定也是上升的人气和节目的收视率。

三、饮食类电视节目发展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瞄准饮食类电视节目这块大蛋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把握饮食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地方特色要浓厚

中国菜系内容复杂,中国饮食文化有无数个饮食名城特色菜,更有无数个省,城市的必吃菜,单单一个节目就想把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各种特色名吃一网打尽,显然有些不切实际,易造成节目浮于表面,内容走马观花。节目大而杂,倒不如小而精。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选好一个切入点,详细介绍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美食,加深观众的地域归属感,使自己能有一批相对固定的收视观众。

2、饮食观念要实用、时尚

3、要树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能创造价值,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品牌是最具魅力的无形资产,代表媒介形象”。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把品牌叫响。做一个品牌类的饮食节目,最终要的是要保证它所追求得品质。里面的菜谱应是经过精心挑选,色香味俱全的,并且是经过烹饪界的专家亲自品尝鉴定的。

4、电视媒体要与其他媒体结合

由于电视节目几乎不可保留和连续观看,而烹饪技术对个人而言,不是看一遍就能记住的,出版书籍,把节目里的精彩内容集结出书,既服务了观众又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或者开通网络版,考虑到传播的互动反馈,建立一个关于饮食的提问板,既为某个读者解决疑问,也为节目的内容提供了参考,从而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满足各类观众的需求。多媒体运作都是围绕节目而展开,以节目为中心,形成一个传播链,以争取更多的观众和更高的收视率。

饮食类节目作为一个新兴的节目形式,正以它独特的优势,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了我们老百姓得餐桌,使我们能一边津津乐道地畅谈美食,一边品尝着各色珍味。电视作为中国老百姓最普及的传播媒体,自然应担当起传承饮食文化,合理丰富老百姓日常饮食的重任,引导民众朝健康,合理,节约的餐饮文化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边吃边聊:饮食漫笔及小吃地图》李其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01

论文摘要: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以餐饮行业为例,阐释了餐饮企业实施文化营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重点探讨了其文化营销的策略选择。

21世纪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企业产品的同质化,文化因素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文化营销模式正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新生力量。【1】

一、文化营销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活动的融合点,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培养、创造和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2】文化营销以文化价值为纽带将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维系在一起,既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是营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途径。实施文化营销可以起到创造差异化、增强内部凝聚力、增进企业外部形象等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1】

二、餐饮行业与餐饮文化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我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关于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文化意蕴。餐饮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等特征。除了饭菜的质量和价格,消费环境、服务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餐饮行业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餐饮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通过有效的文化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一)借鉴文化因素,丰富餐饮品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变迁、民族习俗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很容易对饮食消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产生共鸣。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寻找产品、服务、品牌与中国文化的衔接点,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借鉴各类文化因素,有效地丰富餐饮品牌的内涵。

北京的“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馆就是个将地方传统文化与餐饮经营有效融合的典型例子。带着浓重北京腔的吆喝声,身着对襟衣衫、脚蹬圆口黑布鞋、肩搭手巾把儿的小伙计,大理石的八仙桌,红漆实木的长条凳,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每一个因素无不映衬出古朴的京味儿文化。在此就餐不仅仅是品尝北京的地方菜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北京的地方文化氛围。

2、迎合时尚因素:追求时髦是许多现代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在餐饮服务中加入时尚的文化因素往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个性、新奇性和娱乐性成为很多现代餐饮企业着力打造的卖点。以各种文化娱乐元素为主题、装潢别致的小型餐厅层出不穷,为满足现代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诸如生日包厢、情侣茶座等特色服务项目屡见不鲜。各式各样迎合都市时尚及生活方式的文化营销方式给传统的餐饮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以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推动餐饮文化营销

现代企业间差异化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企业内在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营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引导、培育和塑造,与消费者在思想、观念、情感和道德上产生共鸣。【3】因此,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进行文化营销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动力源泉。

2、注重员工文化培训,实行全员文化营销:文化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好,其员工素质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培训活动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深植入员工的心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文化的主动实践者、文化的自觉变革者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员工这个外界了解企业的“窗口”,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评价和定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餐饮行业,合理选择文化营销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对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唤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玉波.企业的文化营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2

2、杨铭铎,周游,周福仁.餐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时的切入点[J].商业研究2001/01

关键词:味;味论;内涵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如,谈论饮食文化时,每每将中国誉为“烹饪王国”;而谈论到文学作品之时,又常常将中国喻为“诗的王国”。两个王国,一个是维系人生存需要的必需品,一个是维系人精神需要的必需品;一个平凡,一个高贵,看似泾渭分明。然而“泾水”和“渭水”在中国文化中汇合到了一处,味论就是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不能否认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孕育、产生和形成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深厚土壤。从中国古代烹饪方法注重宏观把握的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思维方法模糊性、体悟性、整体性的特征,从而造就一种内向型的心态。这种心态不大关心外在物质世界的构成形式,对外在世界的把握,往往凭借自己主观的感觉,甚至是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的自我领悟,这就是中国古人的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反过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又影响了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传统,既以人为出发点,也以人为终结点。”在儒家看来,人的现实存在就是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不断的互动。人把客观对象人化(对自然界而言)或类化(对社会中的他人而言),他自身的自然也开始人化,他的创造性本质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得到确证,其人性和人格都得到升华。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以“味”论乐,一方面强调乐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指出主体需要有品味的能力。因此,儒家十分看重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生命意识。道家的“道”虽惟恍惟惚,但它早已嵌入“人”中,其目的是让人由“内圣”达到“外王”。老子“味无味”的观点,将其中一个“味”作为品味、体味、玩味的动词形式使用,强调了味的主体性、主观性的一面,启示人去追求和体验一种不受任何局限和束缚的、绝对自由的美感,同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另一方面沿着伦理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建构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以“礼”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据考证中国古代的礼制是始于饮食的。《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度,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而设置了一系列的饮食规范、仪式、制度。饮食与礼结合起来,从而使饮食不仅具有了文化意味,同时也具有伦理道德的意味。

味论的出现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源于味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美”字的训释中凝聚着以味为美思想。“美”字在创轫之初的原始意义,只指味道的美,亦即好吃。《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后来的徐铉对这条注释又有一个补充:“羊大则美。”这就是说,许慎认为“美”是个会意字,古人觉得羊肉最好吃,尤其是大羊的肉,故将“羊大”二字合而为一来表示味道的甘美。日本著名中国学学者笠原仲二根据许氏的说法得出结论:“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就起源于‘肥羊肉的味甘’这种古代人们的味的感受性。”以至在美的观念成熟之后,中国人一直未忘记“味”这个产生美的母体,人们说起美听与美视,也往往与美味相提并论。美味与美视、美听的联系,绝不是某个人发挥创造性联想的结果,而是“美”字的原始意义在人们审美观念中的自然留存。

中国人一开始有意识地感受和欣赏艺术,就是与舌头对美味的感觉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音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先秦人对乐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那就是“中和之美”。《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荀子·王制》:“中和者,听之绳也”。所谓“和”,是具有味道上和声音上双重意义的一个词,它既指味道的调和,又指声音的谐调。

魏晋以后,玄学兴起,人们追求形上之理,耽于玄想之趣,在对玄理的捉摸中求得精神的满足。发言议论,亦以耐人寻味为尚,故以“味”论文意、论赏文的风气中就更加普遍。最早以“味”论诗文的是东晋人夏侯湛。他在287年作的《张平子碑》中说:“《二京》、《南都》,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欤!”当时“昧”这个概念中,已经包含着我们现在所说的纯文学性的审美感受在内。不过,因为汉代的经学和魏晋以来的玄学的影响,从“味”字的大量用例来看,它多指义理上的蕴藉而少指情趣上的隽永。

唐代司空图再一次的将“味”作为诗歌艺术的精髓,但司空图所说的“味”又不同于钟嵘的“滋味”,是一种“味外味”,一种更为内在,更加难以宣言和指称的“味”。他是这样说的:“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渟蓄、温雅,皆在其中矣……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要知“味外味”需经过三个层次:首先,对某种具体的味的感知,恰如饮食中的酸味、咸味一样;第二层次是对调和各种具体的味而形成的“醇美”之味的体悟,它超越各种味之上;最高一层是在外在生理感受的基础上,深入到人类诗化深沉的内在精神领域,主体心灵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即品味人生真谛,领悟自然的奥秘,乃至用整个心怀去感受世界,此为味的极致。

“味外味”,前一个味是后一个味的铺垫和基础,它是不可或缺的,但只有后一个味才能真正地深入诗心,接近诗歌主旨。前一个味具体可感,后一个味需要人们高度的想象力,具有虚空、无边无际的特点。具体可感的东西描绘多了,或者太细碎了,给人的感觉太粘滞,那么想象的空间不会大,也就影响到后一个味的体味。司空图论诗主要从味的两个层面论诗,除了具体可感的、容易体会到的味道之外,还有隐藏在这种“味”之后的更深层的味,主要突出后一个味,这完全不同于钟嵘的从文质两个层面论诗。司空图把诗的“味”提高到更深层次,有“意味性”地和主体发生联系。钟嵘虽然也提到了诗化的“味”,但主观灵性这种深层的开挖远未及司空图,他只是从咀嚼回味所感到的诗的味道的香醇来评判诗的质量。司空图的“味外味”吸收了先秦及魏晋的“言不尽意”、“意在言外”命题的哲学滋养,以及前代关于境、象理论的研究成果,使“味”这一审美概念得以更为深入的探讨。

THE END
1.中国八大菜系之川菜1人教版PEP小学 PEP初中英语 七年级上 人教版PEP初中 PEP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PEP高中 红飞船趣味分级绘本L1 Non-Fiction 红飞船趣味分级绘本 A-Z字母的单词 一起来学习单词 一起走进百科世界 第五册 一起走进百科世界 海尼曼分级阅读GK 海尼曼分级阅读GK 经典童话《小王子》唤醒语感 经典动画电影 48天突破自然http://moive.qupeiyin.com/index.php?c=show&a=share&id=MDAwMDAwMDAwMLGttmSCi7bdr92EaQ
2.美团:浙江本地特色家常菜制作方法调料虾仁料酒火腿排骨鸡汤做法:鹅肝切片,用网油包裹,炸至外皮酥脆。 25. 黄鱼海参羹 做法:黄鱼和海参切丁,加入鸡汤和其他调料炖煮至汤色乳白。 这25道浙江特色家常菜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经典菜肴,也有创新的现代美食。无论是酸甜可口的西湖醋鱼,还是香辣可口的麻婆豆腐,都能让你在家享受到地道的浙江风味。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JRKTPC05569XRI.html
3.作家美食专家中国菜烹饪食谱菜谱素菜家常菜精装搭川菜鱼米之图书 > 进口原版 > Cooking, Food & Wine(烹调,食品与酒类) > 弘书阁 > 每一粒米 米饭 英文原版 Every Grain of Rice 扶霞邓洛普 作家美食专家 中国菜烹饪食谱菜谱 素菜家常菜 精装 搭川菜 鱼米之乡 每一粒米 弘书阁旗舰店 每一粒米 米饭 英文原版 Every Grain of Ri https://item.jd.com/10043955090277.html
4.中国菜名英文翻译中国菜名英文翻译中菜部头盘餐前小品Appetizers1.各式刺身拼SashimiPlatter2.锅贴PotSticker3.辣汁脆炸鸡腿FriedChickenLegs(SpicyHot)4.鸡沙律ChickenSalad5.酥炸大虾FriedPrawns6.酥炸生豪FriedOysters7.酥炸鲜鱿FriedSquid8.海哲分蹄SmokedJellyFish9.五香牛展SpecialBeehttps://m.360docs.net/doc/1710200927.html
5.强烈推荐一套书:《中国文化英语说》重庆教育这本书讲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有食源寻踪,外来的食物,食之美器,温暖的会食,家常菜,节令美食,有https://go.cqmmgo.com/forum-462534-thread-173351599523919322-1-1.html
6.西餐里的中国味儿中国国家地理网中国将西味引为己用,已达到了无声而化的境界,许多人品尝着这些近百年来被坚船利炮送来的味道而不自知。难以置信?想一下或许刚刚吃过的番茄炒鸡蛋,那可是只有不到百年历史的中餐家常菜。 2013年,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活动。图(供图/新华社)为活动中,中国官员向潘基文介绍龙须面。 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54bf6cf9c787707.htm
7.月EMC易倍(中国区)官方网站V2.3.11全力打造中国绿色软件下载基地,包括各类PC软件,单机游戏,手机游戏,手机软件,每天更新大量精品绿色软件! 是一款美食食谱应用,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家常菜菜单,方便用户学习各种家常菜的做法,想做什么菜,轻松对照食谱,一目了然。如果你是一位像爸爸去哪儿里面一样的爸爸,那你一定要学会怎么做家常菜,这里一定有你想要的。 http://www.jbny.net/
8.www.scmc白萝卜的吃法大全家常菜的做法 成年人色网站下载 麻豆三级片欧美 久久婷婷黄色电影 xx国产精品 淫欲丝袜在线观看 少爷呻吟双腿大开bl男男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2019日韩成人无码视频播放 黄色电影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A黄色 至尊主管 雀7IIII2扣安稳 大鸡巴很操小逼免费视频 FuckGgy?http://www.scmc-xa.com/xxxr/211799.shtml
9.实用网站大全最大的中文美食网站与厨艺交流社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超过十万篇的菜谱图解。家常菜、私房菜、中餐、西餐、月子餐、减肥餐……种类齐全。 同样是收费和免费相结合,不过、免费模板都有很显眼的标注,为我们省去搜索之苦。 全站英文,我可以借助谷歌翻译看得懂。 小霸王游戏机在线版 https://blog.csdn.net/qq_21794157/article/details/130805058
10.中国有很多的文化象征的翻译是:TherehavebeenmanyChinesea都是一些中国家常菜 All is some Chinese simple dish[translate] athe price charged may be excessive or not as agreed. 被收取的价格也许是过份的 如同意。[translate] aHahhaha, thanks. The weather has been getting cooler here Hahhaha,感谢。 天气这里得到致冷机[translate] http://yidaliyu.zaixian-fanyi.com/fan_yi_6493023
11.美食图书馆+推荐120本美食图书:这个世界上,总有属于我们的美食与英文女孩来到中国, 只为了让中国菜被世界熟知。读这本书,我们能通过她的经历,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无论是川菜还是湘菜,还或者是其他地方的菜品,全部会让我们得以扩大眼界。 13、《一个人的美食之旅》高木直子 高木直子在旅途中,记录着那些日本的美食,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美食实拍照片。对于热爱https://www.jianshu.com/p/1c294ffa30d0
12.中华美食影响世界,了吗?“你会看到一些中餐厅是有两份菜单的,一份写着英文给老外看,另外一份写成中文贴在墙上,老外的菜单里就还是那些甜酸肉陈皮鸡,但是中文菜单都是地道的中国菜。”庄祖宜告诉《新民周刊》,“这一方面是因为新移民就可以养活这些餐厅,另一方面也因为有时候外国人会抱怨地道的中国菜太辣、或者有骨头很麻烦,店主本着多http://www.xinminweekly.com.cn/wenhua/2018/11/28/11403.html
13.各国小吃不得不吃的各国特色小吃有哪些世界各国特色美食小吃这里的炒杂菜是以冬粉为主要食材,然后再加上多种蔬菜,口感香辣美味,是韩国非常普遍的「家常菜」。不过一般来说,真正的炒杂菜分量是很大的,为了让游客有体验当地的美食文化之余,又能多吃一些不同的美食,所以小摊贩也已经把分量缩小,制成迷你版的,让吃货们可以留点肚子尽情吃遍整个明洞。 https://www.maigoo.com/goomai/206457.html
14.家教网家教一对一辅导智严选全国连锁现在大学为翻译专业,英文翻译,中文和英文都要较优秀。高考分数540分,语文100(失常发挥,二模108),数学98,英语108(失常,二模119),政治88(浙江省高考前15%gap year大多数中国小孩想都不敢想 3 查看更多>> 教学经验 做家教秘籍 空军招飞初检参检者无需空腹 1084 家长与考生须警惕 https://www.zhiyanx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