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出海,让世界看见多彩中国(华音环洋)
胡志张鹏禹《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03日第07版)
俄罗斯小伙子德米日在收稻谷
“滇西小哥”和阿太一起削木瓜
怒江东岸山间,一碗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令全球网友垂涎点赞;新疆阿克苏旷野上,手机镜头下,棉农们操作机械收割棉花引得世界围观……从云南保山到北京三里屯,从新疆农场到浙江乡村,跟随短视频博主的镜头,真实、鲜活、立体、生动的中国生活画卷在互联网平台上绽放异彩。近年来,快手积极搭建视频传播国际平台,致力于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基因、中国智慧的短视频传递给海外用户,不少文化类短视频爆款让海外观众大饱眼福。
据了解,快手海外产品已有1.8亿月活用户,不少快手博主的短视频还被频繁转发到其他各类互联网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通过小屏幕走近中国。
掀起短视频“中国风”
打开“滇西小哥”的视频,一位身着粗布衣、头戴草编帽的女孩行走在山野间,每周将云南地道食材从田间地头采摘回来,经过一番精心烹调,端上家庭餐桌。阳春采花炊饼,盛夏摘果酿浆。四季三餐,花草入食,景颇舂菜、云腿酥、蘸水辣等美食,引发海外网友热烈点赞,在YouTube上单期视频播放量多达千万次。
“真没想到有这么多外国朋友会了解、喜爱我的家乡。”“滇西小哥”说。她本名董梅华,因为从小性格像个男孩子,家又在滇西,便给自己起了这个网名。2016年,在外求学工作多年的“滇西小哥”因父亲生病回村,起初拍短视频是为了拓展云南土特产客户,但慢慢地,她开始记录简单的家常菜肴和田园生活场景,在国内迅速走红。
在快手平台上成长起来的主播们,如今凭借优质的文化内容,在海外掀起一股短视频“中国风”。
“洋面孔”讲中国故事
打开快手,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洋面孔”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他们或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或跋山涉水来到偏僻的乡野农村,将中国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生活记录下来,以短视频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几年间,协会从北京街头走向中国各地。视频中,高佑思围上围裙体验凌晨5点的早餐铺工作,搭顺风摩托跨越两广……在近期的“农村计划”中,他们还走进四川、云南、湖北、浙江等地的偏远乡村体验农活。
高佑思说:“我们希望记录真实的中国生活和中国文化,‘歪果仁研究协会’一直坚持的内容导向就是破除文化隔阂。”
今年4月,“歪果仁研究协会”连续推出3期探访新疆的视频。高佑思全程用英文讲解,介绍新疆阿克苏地区最大棉花产地的种植情况,探访当地人的家庭生活,让外国观众了解真实的新疆。
今年3月,俄罗斯媒体《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发文报道了德米日的在华经历,他的视频让更多人“也想到这里体验有趣的生活”。
正如高佑思11月19日在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的发言所说:“希望更多跨文化视频博主一起讲我们在中国的故事和体验,拉近世界和中国的距离,消除刻板印象。”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洋面孔”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近年来,许多出自快手平台的非遗手工艺、风景名胜、稀有动物等类目的短视频在国际上受到欢迎,其中就包括一条用中国刺绣修补牛仔裤的短视频,展示多种针法如何让旧牛仔裤焕然一新,这条视频在Facebook上获得了千万级别的曝光量。此外,制作煎饼、加工竹制工艺品和把玉石雕刻成烤玉米状的视频也收获上百万次浏览量。
目前,快手正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短视频为媒,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2020年启动至今的“上快手,看世界”活动,与英国、法国、泰国、日本、丹麦、挪威、阿联酋、巴西、智利等国驻华使馆合作,宣传介绍各国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文化项目,促进双向人文交流。快手还同联合国驻华机构以及世界粮食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合作,共同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性别平等、保护儿童权益、节约粮食等主题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人们保护环境和促进平等的意识。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亿。在快手平台上,平均日活用户达2.932亿,日均短视频上传量超1500万个,用户中有26%是内容创作者。“我们充分认识到短视频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用户用海外观众‘看得懂、听得进、看得明白’的方式呈现中国故事,用短视频的形式填补中外信息差,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刘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