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英国饮食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如,许多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或带有艺术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们审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一、烹饪文化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翻译工作者为了译好菜名,应该了解中国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scaling)、剥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脱壳(shelling)、腌制(pick-ling)等。去鳞鱼译为(scaledrsh)、去皮肉(skinnedpork),剔骨鸡(bonedchicken)、虾仁(shelledshrimp)、咸蛋(saltedegg)、皮蛋(preservedegg)、酸菜(pickledvegetables),等等。
切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切方块(cubing)、剁碎(mining)、捣烂(mashing),酿(stuffing)等。刀法英译时往往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或是名词表达。如:肉片(slicedpork或porkslices)、鸡丁(dicedchicken或chickendices)、肉饼(minedmeat或meatmince)、蒜泥(mashedgarlic或garlic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temperatures)
3.烹饪方法(cookingtechniques)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
一是煲、煮、炖。煲、煮、炖的共同特点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温,使食物变熟。煲(stewed):把食物放人一个煲中,加水加温煮。如,煲牛脯(StewBrisketorStewedBrisket)。煮(boiled):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煮。如,煮鸡蛋(Boiled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boiling/quick一boilingandslow一boiling)两种。炖(stewed):垠煮食品使之熟烂。如,炖肉(StewedPork)。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orpan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Fish)。炒(sti;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Sliced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Egg,不译Sti:一friedEgg。另有一词是“爆"(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Beef)。炸(deep一fried):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deep一fried)、软炸(soft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Spareribs)。
三是烧、炯、扒。烧(braised):先用油炸,后加进酱油等作料烧。如,红烧鲤鱼(BraisedCarpwithBrownSauce)。炯(braised):紧盖锅盖,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烂。如,黄炯鸭块(BraisedDuckwithBrownSauce)。扒(stewedorbraised):用文火将食物喂或炖烂。如,扒羊肉(StewedorBraisedMutton)。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Bread)。烤(roast,barbecued):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Roast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Potato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酿(填)。蒸(steamed):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热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PorkwithRiceFlour)。熏(smoked):用烟熏来调制食品,使其有一种特殊味道。如,熏鱼(SmokedFish)。灼、余(scalded):如,白灼基围虾(ScaldedShrimps),永花生米(ScaldedPeanut)。酿、填(stuffed):如,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MincedPork),酉良卿鱼(StewedCarpStuffedwithMincedPork)。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清蒸甲鱼SteamedTurtle菠萝鸭片SlicedDuckwithPine-apple红烧全鱼FishwithBrownSauce香菇蒸鸡SteamedChickenwithMushroom。此类菜名的英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烹饪方法一般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二是一个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种原料,翻译时一般译作“烹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丝Stir一friedShreddedBeefwithGreenPepper。三是一个菜式中,如采用特别的酱料和作料,可在译名后加“within+酱(作)料”。例如:油浸绍鱼SteamedPomfretinOil;蚝油鸡球ChickenBallswithOyster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译出来。如:蟹粉鱼唇Shark’sLipwith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CookedwithSoySauce,Beijing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Nanjing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FilletofPork,Guangdong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Goose或RoastGoose,Chaozhou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Dianxin,Guotie,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七,以一些美丽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对于这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认为可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而只要使外国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不可以译作RedPlumsReflectedonWhiteSnow,要译成SteamedPattiesofCrabmeatandMincedShrimpwithCrabRoeonTop;“金华玉树鸡”(浙江金华特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即火腿青菜鸡)不可以译成ChickenCookedwithGoldenFlowerandJadeTree,要译成SlicedChickenandHamwithGreens;"翡翠虾仁”只可以译成Stir一friedShrimpswithPeas;“百花酿北菇”应译成MushroomsStuffedwithMincedShrimps;“雪积银钟”应译成StewedMushroomsStuffedwithWhiteFungus;“雪耳余架装”只能译为ScaldedWhiteFunguswishVeiledLady;“蚂蚁上树”应译成BeanVermicelliwishSpicyMeatSauce。这类译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丽丰韵,要么扭曲这种美丽丰韵,都是对中国美文化的损害。笔者认为可以找到保留这些美丽丰韵的方法:
牛津大学的道金斯教授首次提出了文化传递的单位—模因。在作者看来正如基因是生命繁衍的基本单位一样,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这种手段模因在不同的宿主间传递,而这个宿主就是人类。此后,很多学者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解释文化。首先,文化定义为模因的动态重组过程。即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无数个文化基本单位—模因在宿主的脑内不断地冲突、融合、异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定义的重组并非仅仅是遗传学上的基因重组,遗传学上基因的重组是指不同的基因重新组合,而我们这里说的文化的重组则是一个模因从被接受到记忆、变异和传播的整套程序。道金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征。”在模因论理论家看来,模因完全具备这三个特征:模因具有遗传性—模因传播的过程就是模因遗传的过程。
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作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种趋势,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波及现代体育传播,使体育传播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成为一种新景观,影响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走向。因此,我们在研究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体育传播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西方体育中国化。
二、西方体育文化模因与传统体育文化模因之差异与融合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的体育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体育文化必然遵循这一历史过程不断产生复杂的演变。在这一长期、艰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我国体育文化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的。
在1840年以前,二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因为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模因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重神韵、内涵,重朦胧、抽象,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重阳刚、速度重外在、形体。
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一贯向着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武技,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因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模因追求“健与寿”。
体育文化模因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因为体育文化模因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模因的传播与变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中国接受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的心中,受到大家的喜爱。
3.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西方体育文化的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相吻合,正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模因论视角下西方体育文化进入我国后变异的原因
1.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模因变异的外部原因。地理环境是孕育人成长和制约人活动的舞台和地平线。中华民族繁衍栖息的东亚大陆,一面临海,三面陆地,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自给自足、缺乏向外需求、崇尚和平的农耕文化环境中,人们习惯于和谐、相对稳定的生活。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比较内敛、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伦理至上、注重养生的农耕体育文化形态。
古代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温和,只有少许盆地适宜农耕。开放的自然条件也孕育了希腊民族开拓、冒险、竞争、自强自立、敢于同自然搏斗、崇拜英雄、崇尚力量的民族性格。他们敢于竞争、乐于竞争,以竞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构筑西方体育的文化特质。
2.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模因变异的内在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集权专制”。这种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浓厚的血缘机制、氏族法规和宗法体制。“礼”的观念被植入体育伦理思想之中,各种体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礼”的束缚。严肃的宗法机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束缚了体育竞技的产生与发展。
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没有统一的君主,各个城邦各自独立、自成政体、相互之间彼此分离,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政治社会结构。这为民主、平等、宽松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为自由公民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铸就了竞技运动的灵魂——平等、竞争的精神,这些为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繁荣和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创造了宝贵的社会条件。
3.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西方体育模因变异的重要因素。传统农耕社会使中国人形成了节制、追求和谐的文化性格。“礼之用,和为贵”,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人行动的标尺。这造就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文化内敛气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并不适于带有强烈对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运动的开展,传统体育的形式,大多与具有实用性的医疗、养生、保健等相融合,以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为参与目标。
而拥有浩瀚地中海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古希腊文化呈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质,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古希腊文化可以不遗余力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博采众长,也造就希腊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掠夺性,因而产生了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希腊体育文化。
一、文字狱产生的原因
1.巩固封建统治
为了封建皇帝的统治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维护,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得到维护而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不断的束缚于控制是文字狱本文由收集整理在每个朝代大兴的主要原因。在清朝的前期,生产、经济得到恢复之后,政治地位也得到巩固,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地位,必须从源头上,也就是人的思想上进行控制,于是清朝统治者便将文字狱当作重要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
2.尖锐的民族矛盾
清朝统治者挺进中原时是少数民族身份。从政治角度来看,南明政权仍然存在而且具备一定的号召力。从军事角度来看,南明政权所具备的军事力量和反清武装在各地的普遍存在使得清政府无法安心。从文化角度来看,颁布“剃发令”,把满族的发型强加在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身上,这在无形中加剧了汉族人的逆反情绪,民变四起,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感起到了激发作用。反清武装斗争被大规模的镇压后,这种反满情绪便以另一种方式即文学形式表现了出来。
3.民族自卑感的表现
作为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满族的生产方式大大落后与汉族。其社会文明在入关以前非常落后,而在满族经历了武力征服汉族的过程后,其文化也受到了汉族深深地影响。但满族作为统治阶级,不愿意承认其他民族比自己的民族优秀,文化上的仰慕与武力上的自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催发了文字狱的兴起。
二、管窥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1.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打击对象
(1)康熙之前的清朝,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民族矛盾,因而具有反清思想的文人往往成为文字狱的主要打击对象。
(2)雍正统治期间,排挤政敌主要是通过文字狱手段实现的。在当时文字狱通常用来排除政治异己,文字狱实际打击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扩大的。
2.乾隆首创了将文字狱和禁书相结合的方法
乾隆认为,大清子民为了避免引来杀身之祸而烧掉自己禁书的办法对于解决反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全部的禁书都烧毁、删减或者篡改。
三、清朝文字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清朝文字狱使知识分子回避思想政治,埋头于没有风险的学术研究工作。下面我们从文字学、目录学、校勘学来考察文化在文字狱影响下产生的变化。
1.文字学
从文字角度来看,乾嘉时期,《说文解字》的研究达到了最盛,《说文》学成为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形成《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以及王筠和朱骏声。
段玉裁,师戴震,和钱大听等人一起探究切磋学问技艺,对《说文解字》、《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六书音均表》等作出详细的著述。他对古宇、古行进行探究,对古义、正义进行疏证,对形音义的关系进行阐明,《说文义证》由桂馥作,正本义,正说解。《说文释例》由王筠著,《说文通训定声》由朱骏声著。文字学复兴的标志便是清朝《说文》学的兴起。
2.目录学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外交流日愈频繁,中国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中国菜名作为传递饮食文化的负载词,生动、优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因此,使用正确策略并准确翻译中国菜名,对促进和繁荣中外文化和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语言和翻译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特征之一,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价值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现象,每个国家都有特定文化,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同一社会群体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文化也有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研究成为翻译领域新的方向。
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文化和翻译的紧密联系。翻译不仅是纯语言活动,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和两种文化的移植。在今天国际交流步伐加速的情况下,从文化视角研究翻译成为新的趋势。好的翻译应该是同时把源语文字和文化意义传达到目的语当中,使得目的语读者能拥有和源语读者相同的体验。翻译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通过对其他文明的文化发展的了解,丰富自己的文化[2],这使得人们更能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3]。
二、中国饮食文化和菜名分析
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质。饮食文化不仅仅指食物本身,更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文化的一部分。饮食反映文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4]。正如文化的特点,不同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特点。在全球各种各样的菜肴中,中菜以独特风格在世界享有美誉。中国菜肴同时是一种艺术――色、香、味、型、意,传达着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
菜名作为菜肴一部分,在传递信息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特色,这种独特性也存在于菜名中。难怪有些美国人说,吃中国菜肴确实是一种享受,不仅可以犒劳自己一顿美餐,而且可以有机会欣赏菜肴的名字[5]。悠久的中国文化及多种多样的菜肴意味着菜名的文化性和多样性。中国的菜肴命名方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自述”方式命名。
在中国菜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菜肴是根据材料、配料、烹调方法、容器、颜色、形状、香味、口感和地名来命名的。这类菜名属于“自述”方式,即食客可以没有障碍地直接从名称中了解菜肴。比如:“松仁香菇”、“蜜汁鸭胸”、“白灼时蔬”、“汽锅鸡”、“北京烤鸭”等。
(二)以修辞方式命名。
修辞常常制造出生动的效果,引发想象。因此,在中国菜名中,修辞的使用可以进一步美化菜肴,激起食客的食欲。比喻、类比、谐音、缩写等修辞方法经常用在菜肴命名中,传达出文化背景。材料、烹饪方法、颜色、味道、形状等常常是被描述的对象。如:“松鼠黄鱼”、“太极芋泥”、“金玉满堂”、“蚂蚁上树”、“天长(肠)地久(韭)”、“炒三冬”等。
(三)以人名、典故和传说等命名。
三、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有两个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孰优孰劣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早在1813年,德国神学家兼翻译家F.施莱尔马赫提出,在翻译中,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读者,让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6]。在施莱尔马赫的基础上,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归化翻译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它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运用易于接受的目的语文化表达法,使译文通俗易懂。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以源语作者为中心,尽力再现原文的异国情调,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提倡动态对等,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反应。韦努蒂作为异化的代表人却认为翻译应该强调源语文化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性,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7]。译者需力求再现的正是原文本中那些“诋毁”或抵制目的文化中盛行的形式和价值观念的特征,因而允许译者忠于原文本的某些方面但仍参与影响目的语文化的变革[8]。
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读者需求的影响与制约。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读者对象,归化和异化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存在价值[9]。从表面上看,归化的译法是把两种文化和语言的距离拉近了,异化的译法造成了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扦格,但通过对语言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的考察,我们发现,归化的译法恰恰是把一种文化和语言与另一种文化和语言隔开了,即使后者多少能获得前者的某些信息,也是残缺模糊的,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基本上还是互不相干。异化的译法则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10]。
在中国近半个世纪中,归化翻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最近二十年,由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异化翻译的重要性日愈凸显。孙致礼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明确提出,翻译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风味”,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应退而求其次,进行必要的归化。简而言之,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量归化[11]。
中国菜名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体现方式之一。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归化让西方食客在享受美食的时候没有任何理解障碍,因此常常成为译者的首选。但从中国菜名的特点看,菜名翻译不但是告诉食客吃什么,而且是一项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并且,由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今天的西方食客已经不再满足于知道食物本身,而且好奇并乐于了解菜肴的美学和文化意义。因此,用异化翻译中国菜名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中国语言文化,而且能够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成全球文化多样化。
四、归化和异化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运用
(一)异化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用于异化策略翻译中国菜名的具体翻译方法有:直译、直译加注解、零翻译及零翻译加注解。
1.直译
直译可以最大限度以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直译并非死译。虽然西餐和中餐大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相似之处。比如说,中餐以其精细的烹饪方法和种类繁多的烹饪材料著称,但烹饪方法诸如炖,煮,煎,炸和许多烹饪材料等也为西方人所熟知。而且,在中国菜谱中,很大一部分菜名是属于“自述”性的――以烹饪方法、材料、颜色、香味、地名等命名。在这些情况下,只需使用直译。比如:
松仁香菇BlackMushroomswithPineNuts
姜汁鲜鱿FreshSquidinGingerSauce
软炸里脊Soft-FriedPorkTenderloin
砂锅滑鸡StewedChickenandVegetablesinCasserole
北京烤鸭BeijingRoastDuck;RoastDuck,BeijingStyle
2.直译+注解
正如上文谈及,有些中国菜名包含了非常鲜明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特色。因此,有些时候要找到相应的英语语言来描述是不大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完全用直译的方法,就会让那些并不熟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西方人产生误解或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翻译文化元素多的菜名时,直译加注解的方法比较可行。例如:
糟溜三白SautéedThreeWhiteSlices
(Chicken,FishandBambooShoots)withRiceWineSauce
蚂蚁上树AntsClimbingtheTree
(Sautéed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
东坡肉DongpoPork
(StewedPorkInventedbytheFamousPoetSuDongpoinSongDynasty)
夫妻肺片Couple’sBeefLungSlices
(SlicedOx-TripeandTonguewithHotSauce,CreatedbyanIndustriousandInnovativeCouple)
全家福HappyFamily
(MixedMeat&Vegetables)
天麻炖鸡StewedChickenwithGastraodiaTurber
(GastraodiaTurberisakindofherbs,whichhasthefunctionofinvigoratingthecirculationofblood)
3.零翻译和零翻译+注释
佛跳墙Fotiaoqing
(SteamedAbalonewithShark’sFinandFishMawinBroth)
木须肉MooShuPork
(FriedPorkwithScrambledEggsandFungus)
(二)归化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翻译使得译文顺畅易懂,但这样的顺畅却是以丢失源语文化元素为前提的。这并不意味着异化翻译在中国菜名英译中是完全可行的。当异化有可能产生歧义或者无法恰当传达出中国文化时,可选择归化。
一般用于归化的方法是意译。意译放弃了源语中难理解的文化障碍,采取“意对意”,而非“字对字”。在翻译中国菜名时,意译放弃了某些汉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意象,在英语中寻求对等。因此,意译是在直译不能使用的时候的第二选择。例如:
红烧狮子头StewedPorkBallinBrownSauce
琥珀核桃HoneyedWalnuts
九转大肠BraisedIntestinesinBrownSauce
水晶鸭舌DuckTongueAspic
结语
全球化及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流。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今天的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熟知的文化,更好奇于其他异质文化,作为一个译者,应该相信读者的能力并提供他们欣赏源语文化的机会。“我们的译论家应该很清醒,不要盲目跟随某些英美译论家的论调。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我,每个人有责任捍卫民族文化的自”[12]。因此,在中国菜单翻译中,应该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保护并发展中国语言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Studi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22.
[2][4]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185,97.
[3]Bassnett,Susan,and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48.
[5]徐熊.美国饮食文化趣谈[Z].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
[6][7][8]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5:12-13.
[9]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第2,12.
[5]陈静远等.中国大学科技园和英国科技园建设和管理模式的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5,(8):50-54.
[6]NaiLia,GillKirkup.GenderandculturaldifferencesinInternetuse:AstudyofChinaandtheUK[J].Computers&Education,2004,3(2):301-317.
[7]JianHua,KazuyukiShimaaetal.AnempiricalstudyofaudienceimpressionsofB2CwebpagesinJapan,ChinaandtheUK[J].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andApplications,2004,48(2):176-189.
[8]袁锐锷.中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26-29.
[9]KONGQiping.An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MathematicsTextbooksinChina,UKandHongKong[J].JournalofBasicEducation,1998,7(2):59-70.
在英国待了3年,很多习惯都发生了改变,价值观、审美眼光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化,但是每天至少一顿中餐是雷打不动的,是原则性的。中国人对吃的追求,对吃的讲究,无论时空怎么变换都是永恒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团结了来自九州的学子,维系了离家千万里的我们和家乡的亲朋好友的感情,也让每个中华儿女认识到,无论再走多远,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
调侃外国饮食是我们的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每看着英国学生课余啃着寡味的三明治,我们则一边打开内容丰富的便当一边欺负人家听不懂中文,“白让我吃三明治我都不吃。”“你们知道我那外国室友吗?昨天我去厨房,看见她把一整个茄子放在水里煮。”“这能吃吗?”“哈哈哈……”就这样,楼里的中国学生们很快都知道了A公寓有煮菜不切块的土耳其人,B公寓有天天只做意大利面的希腊人,C公寓有水煮西兰花不放盐就吃的英国人,D公寓有从不做饭的美国人。每每有同胞上我家玩,我总爱给他们展示厨房的冰箱,只要一看冰箱就能看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西方学生的冰箱里空荡荡的,有几块芝士,两瓶牛奶,几个鸡蛋,两罐意大利面酱,一盒培根。中国学生的冰箱塞满了东西,食材类有大白菜、青菜、豆芽、排骨、鸡翅等;调料类有老干妈、蒜蓉辣酱、豆瓣酱、甜面酱等;还有速食类的速冻饺子、包子……接着嘲笑娱乐一番外国室友的饮食。微博上的笑话说,比如世界上最薄的三本书是美国历史、意大利战争胜利史和英国菜谱,还有如果要拍《舌尖上的英国》只要两集:第一集是fishandchips(炸鱼和薯条);第二集是英式早餐,此笑话也被各位留英学生狂赞、疯转。
只要对中餐还有追求,就不怕没有朋友,就可以慰藉乡思之愁,就还是华夏儿女。我们常说,连对吃都没有追求了,还能对什么有追求。对吃,对中华美食的追求,是中国人的人生哲理,是留学生的实践真谛。
(一)素食主义定义及其分类
素食主义者,俗称“吃素的”,即只吃蔬菜而不吃荤菜的人。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他们不食用一切有生命和感情的动物之肉,包括家畜、飞禽、鱼类、海鲜等,但一般可以食用蛋、奶、黄油、奶酪等奶制品。
素食主义可以说世界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素食主义人群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严格素食、蛋奶素食、健康素食、动物保护主义素食等。
(3)健康素食主义:新素食主义者并非完全拒绝荤食,他们坚持的是基本吃素,坚持动植物食品混食的饮食原则,这也是他们和传统吃素的饮食的最大区别。
(4)动物保护素食主义:为了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动物保护素食主义反对屠杀饲养或野生动物,拒绝肉食,他们大多崇尚有机食品和天然营养产品。
(二)素食的缘由
(1)宗教因素
可以说大部分素食主义都是由原先的杂食主义转到素食主义的,这就和素食的缘由大有关联。
国内本土的佛教从古至今都大讲素食修行,佛教主张不杀生,按照六道轮回的理论,人与动物等会互相转生,因此动物也可看作是暂时堕落的人,杀害它们、吃它们的肉是太不慈悲的事情。
基督教在旧约的创世纪中提到“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唯独肉带着血,那就是他的生命,你们不可吃!”基督教提倡人们不要杀生,有早期的素食主义的观点。
印度教同样是奉行素食主义,素食主义作为非暴力、不杀生(ahimsa)教理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之中,印度教的《摩奴法论》中说:“不杀生是无法获得肉食的,鉴于杀生违反了ahimsa的原则,所以人应该放弃肉食。”
伊斯兰教的圣典《古兰经》中,真主对人们说:“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觚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禁止你们求签,那是罪恶……。”伊斯兰教讲究的是特殊的饮食观念,把不洁净的食物剔除掉,以洁净信徒的生活。
倡导素食的宗教还有很多,如:古希腊的奥尔弗斯教,毕达哥拉斯教等。
(2)健康
现代社会,以大量肉食为代表的饮食方式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正在逐渐威胁人类的生存。“富贵病”人群日益增多,肿瘤,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动物种族的数量日渐萎缩,自然环境被不断破坏,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甲流接踵而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了对“吃”的反省。如何吃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个社会现象,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甚至关系国计民生。
(3)其它缘由
对于素食的缘由,有一些人是出于对动物的保护,他们为了保护动物的权力,提倡万物平等,而呼吁人类不要食用动物,而且也提倡减少动物皮毛等产品的使用。
也有人出于对环境保护而提出素食主义的,认为素食能够引导低碳生活,从而为地球生态做出贡献,使地球生态环境朝良性发展。
二、素食主义的发展
《地球公民》中有句话,真理被人接受往往经历3个阶段:嘲讽―极度反对―逐渐接受。素食主义虽然还未被大家公认为真理,我觉得最终会被大家所接受并且践行。
素食主义运动正式诞生于1809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当时,有一些基督教教会的成员一起发誓禁食酒肉。1847年,这个修行团体脱离了教会并成立了素食者协会。随后在80年代早期素食协会的成员发展到超过2000人。1889年英国估计有52个素食餐馆,其中有34个在伦敦。1889年甘地成为伦敦素食协会的一名成员。同一时期,素食主义运动也相继在其它西方国家开展起来。美国于1850年,德国于1867年,法国于1899年分别成立了素食者协会。1908年,国际素食者联合会在北爱尔兰成立。1949年,美国素食者联合会成立,1960年,美国严格素食者协会成立,它们都被国际素食者联合会接纳为分支机构。
如今,全球袭来素食风潮,世界素食人口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素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2012年7月的一项盖洛普(Gallup)民意调查显示,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自己是素食主义者,而自认为是纯素食主义者──不吃一切肉类和奶制品的人──的人口比例为2%。六分之一的英国人已经开始吃素,素食成为社会主流的一部分。意大利素食者比例是8%,450万。德国8%,700万,素食连锁店遍布大街小巷。在印度,由于各种主张素食的宗教十分盛行,素食者一亿五千万,使之成为世界上素食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香港,200多家素食馆生意兴隆。台湾,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吃素。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20%的运动员都是素食者。我国的素食热潮正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全国有200多家素食餐厅,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北大,清华,中山,浙大等高校出现了素食窗口或学生素食组织。由此可见,人们的素食健康,爱护动物,环境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三、素质主义的益处
我所提倡的素食并不是让你“永生不知肉味”,而是让你树立一种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的理念。经过科学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素食主义有很多益处,如下所述:
(一)素食与生态环境
联合国报告指出:畜牧养殖业是造成当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主因之一。根据研究数据表明,畜牧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所有的车,卡车,船,火车与飞机的总排放量。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有65%来自肉食,而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6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甲烷有37%来自肉食,而甲烷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肉类的生产,包装,运输和烹饪所消耗的能量要比植物性食物多很多,其对引发地球的温室效应为所占人类行为的比重高过25%。此外,肉类生产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制造了大量的水污染,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并且不断增加着对玉米,豆类和其他谷物的浪费,而这种浪费要由砍伐热带雨林而开垦耕地来弥补,这样一来,造成了环境破坏,也使生态失去了平衡。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现实,人类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才能挽救。如果大多数人采取素食,或者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加入素食的队伍,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会逐步有所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都会朝有益的,可持续的方向去发展。
(二)素食与国计民生
畜牧业是毁林的主要驱动因素。畜牧业占用了全球陆地面积30%(除去冻土面积)。亚马逊平原有70%的森林用来放牧,砍去树木的土壤失去稳定性,土壤遭到大量的牛羊践踏,导致土壤硬化板结,造成大范围土地沙漠化。如果我们停止肉食的话,只需30%的土地,就可以喂养我们所有的人口,而且无须使用化学肥料。土地将得以再度喘息,恢复生机与活力。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一公顷土地能喂养的人数,是22个吃土豆的人或19个吃大米的人。但如果吃肉的话,就只能养活2个吃羊肉的人或1个吃牛肉的人。
地球上有将近十亿人正在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之苦,每年有四千万人死于饥饿,其中大部分是小孩。尽管如此,世界上却有36%的谷物,74%的大豆不来供应人吃,而是用来饲养牲畜。在美国,牲畜就吃掉了70%的谷物收成。目前全世界用于喂养牲畜的谷物足以供20亿人食用。吃素每年可节省7亿吨谷物,这将是全球粮食的一半。不仅如此,畜牧业是对地球日益稀少的水资源破坏最大的部门之一,直接导致地球水污染,富营养化和珊瑚礁的退化。一公斤的牛肉耗水量为20000公升,鸡肉为3500公升,黄豆是2000公升,米为1912公升,而小麦只需900公升,马铃薯更少,只要500而已,牛肉是其40倍。这是很鲜明的对比。
素食主义可以流行起来的话,从小的方面讲,不仅缓解世界性贫困问题,也会减少了水资源污染和破坏。从大的方面讲,素食关系着国计民生,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素食与营养健康
说到营养,有很多人认为如果只吃素,也许会造成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最终造成营养不良。但经过权威的科学研究,事实却刚好相反。哥伦比亚大学韩汀博士和瑞典科学家林内指出:人类身体构造天生为素食设计,牙齿和曲肠都是用来咀嚼和消化谷类和植物的。植物的营养是第一手转化自太阳的能量或蛋白,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蔬菜中的钙质就比牛奶中钙质更好被人体利用,用蔬菜代替动物制品来补充蛋白质,能非常有效的降低人体钙质的流失,这也是素食者比肉食者拥有更强壮骨骼的原因。
另外,素食可以降低体内的酸性,从而使身体呈弱碱性,达到降低胆固醇、血压的含量,并减少癌症的发病率。素食可以增强免疫力,减轻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可以使体魄更加的趋于自然的平衡。
所以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健康,也最能有效控制和预防慢性疾病;而已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肿瘤等。肉食者过于肥胖的几率,比素食者高出9倍。素食者比非素食者平均寿命高达15年,有效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预防中风,改善动脉硬化,降低五成心脏病风险,强化免役系统,预防许多种类的癌症。2012年上海市调查了100多位百岁老人,也大多以素食为主。
(四)素食与道德
《地球公民》中有句话,“如果屠宰场的墙是玻璃的,那所有人都能变成素食者。”我们餐桌上吃的牛羊猪肉,它们生前在屠宰场受到的是怎样的虐待和?它们死前又是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挣扎?我们又是否知道猪在被扔进滚烫的沸水中褪毛时还没有死透?我们又是否听到过屠宰场中垂死牲畜发出的凄厉哀嚎?天下众生皆平等,人们有什么权利如此的对待动物?……正如我们的身体在恐惧、愤怒或紧张时会得病一样,动物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体内会产生极大的生化异变。当它们见到同类惨遭屠宰,为了活命而极度挣扎时,体内的多种荷尔蒙尤其是肾上腺素,会异常分泌,死后,大量的荷尔蒙便留在了肉中,随后毒害食用者的身体。美国营养机构早已指出:动物死尸是富含大量毒素的物质。为了防腐,肉类中的化学添加物(比如硝酸盐等)及食肉者肠内微生物的变异,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人类大量的食用动物,不仅无视了动物的生命以及权利,甚至也危机了人类自身。所以,不管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人类自身的安全健康,素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素食与智力
英国科学家在8170名参与试验者发现:经常吃肉会导致智商下降。儿童时代智商较高的,由于偏好肉食,其智商没有太大提高。而喜欢进食蔬菜的儿童,智商有明显的提高。各种调查结果显示:素食儿童一般较少病痛,智力较高,寿命较长,人迹关系较佳,精神与耐力也较佳。
很多世界名人也都是素食者,并且他们从中获得很多益处。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曾说:“如果全世界都采取素食,就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而美国的发明之父富兰克林说:“我拒绝吃肉有时会造成不便,经常有人说我是怪人。但吃素这种负担较轻的饮食,使我的思绪越来越清晰,理解的速度也更快。”智商最高,超过200的达芬奇则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便开始吃素。”奥运会获得9枚金牌的卡尔刘易斯很明确的表示:“实际上,在田径赛中,我最好的参赛成绩是在吃素后的第一年。”不管是巧合还是素食与智力真的有一定的关联,仍然需要科学的进一步验证,但是素食对人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1.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你必须或至少学会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FinancialTimes中有句话说:“英语语言的这种强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雪球,几乎无法阻挡”。
2.英语的国际化
2.1英语在国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首先,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
其实,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
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世界上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的。英语强势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中尤为明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语曾替代英语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语言。但是随着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20年中)美国在世界上超级霸主地位的确立,英语的强势已势不可挡。据科学引用指数(SCI)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925,000份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而且这些论文中只有一半是由来自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的,也即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的。英语的强势可见一斑。
2.2英语在中国的使用
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在我国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过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国英语媒体的大量出现便是例证。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传播新闻为主的英语媒体举不胜举。这对于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言,已足以显示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重要性。上述的统计中还未包括全国各地以英语学习为主的英语报纸。
我国英语热的出现与国家的开放政策有密切关联,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更是如此。现在,我国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学生必修英语,从2001年起,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英语也是我国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还是提拔干部和晋升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
3.西餐在中国的发展
3.1中国餐饮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被称作叫“两洋”饮食文明传人时期。这七、八十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打破了大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包括被称之为“西餐”在内的西洋饮食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也随之传入古老的中国。
自改革开放后,世界上多种新型餐饮业形态及形式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中国餐饮市场的格局。如发端于八十年代末期的麦当劳等洋快餐业及九十年代产生的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餐饮市场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餐饮市场细化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行业快速发展。
3.2西餐
西餐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世界三大菜系是指以中国烹饪为首的东方菜系,以法国烹饪为首的西方菜系,以土耳其烹饪为首的中东菜系。可见,西餐在世界烹饪中是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是世界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烹饪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餐这种行业一旦出现,即显示出多种多样特色,从高档到中档到抵挡,西餐中便餐、茶餐的同时出现,多种业态在西餐企业中发展,每种业态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群在追捧,使西餐的消费出现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局面,表现出十分活跃的生命力。西餐的枣核形的消费是指价格低的西餐不太多,特别是昂贵的也不多,都集中在中间的层面,高低差距不大。这个消费特点说明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和稳定,西餐业定位在对西餐有追求的消费群体上,这种准确的定位给经营者带来了高效益,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也给其管理带来了方便。
3.3西餐在中国的发展
3.3.1西餐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时,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就带回了一些西方的食品物产如芹菜、菠菜、胡萝卜等。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游历,也将欧洲的一些菜肴制作方法传到中国。
以后,由于世界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势力蜂
拥而入,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各国的公使馆、教堂、商会等外国人生活的地方,
基本上都有外国厨师烹制西餐菜肴,进餐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西餐方式。外国人还雇佣一些当地的中国人为他们服务。此时的西餐还是只限于在他们的家庭中自制或者是招待朋友。随着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增多和一些外国商人的增加,西餐也逐渐从外国人的家庭走向市场,在外国人较集中的城市,开始出现了经营西餐厅的餐馆。
3.3.2西餐在中国的广泛发展
从全国解放到60年代末期,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倾向性。解放初期,我国与东欧和当时的苏联关系密切,俄式西餐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60年代以后,西欧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扩大,旅游业的作用也被人们重新认识,一批高档涉外饭店相继投入使用,西餐在我国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迅速。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西餐作为改换饮食口味的作法已被一些人们所接受,因而西餐也受到了国内各层次消费者的喜爱。
4.总结
中餐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影响力越老越大。英语对于中餐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中餐和英语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餐真正的强大和复兴。
[1]王殿胤.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鞍山: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0.
[2]胡斐佩.我们建议推广美国音.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
1.前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即communication,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涉及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原则是在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美国一名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政策法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英汉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汉语习语却离不开土。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表达为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水),汉语则为“挥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异,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人信仰菩萨、“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因此中国人说“菩萨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则说Go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在汉语中的“开门见山”和英语中的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写),allatsea(不知所措),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等。
3.文化差异的表现与英汉互译
由于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语言的使用须遵循文化规则。原文的形象意义在译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贬义)和statesman(“政治家”,褒义),但其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3.1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历史典故,以及带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译者翻译时必须深刻了解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真正含义。以下是几个汉译英的例子:
(1)Amongtheblind,theone-eyedmanis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因此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3.2心理思维文化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必然深刻地影响与思维方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且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影响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由于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维,这使得在英语当中抽象表达法的使用相当普遍。而汉民族缺乏英语抽象表达的手段,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这样就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示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译,将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效果将会不尽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example,greateffortsaremadebytheAmericantobaccoindustrytosellcigarettesintheMiddleEastandNorthAfricawhereU.S.tobaccoexportsincreasedbymorethan27percentin1974.
在该句中,最难处理的词汇之一就是effort一词,若把greatefforts直译为“巨大的努力”,那么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为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处理虽然也行得通,但给人冗长累赘之感,如果把“greatefforts”转译为动词“力图”,译文就通顺多了。因此,比较理想的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就力图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在这些地区,美国烟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3.3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语言系统赖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cousin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
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意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是,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会有极大差异。
首先,英语中有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则无该种意义。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意义;英语中的gay一词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则没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pine则不带这种含义,它只表示一种树木而已。
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圣经》中撒旦就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凶暴的女人被称为dragon,而汉语的“龙”字的隐含意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都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须译成hopethathissonwillbecomesomebody。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将其译成hopethathissonwillbeomeadragon,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结语
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而且需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完全对等的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入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语言层面的含义,而且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际渠道,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9.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的背景
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1_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从中不难看出,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以确认,而且有关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列在《标准》中。在《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别强调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所以,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的特质就是它本身带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体会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语言的学习沦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下面介绍几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在学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接触目标语言素材,观察与参与目标语交际活动,学习有关目标语及其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把语言材料和活动的交际性、跨文化体验及语言认知作为重要的原则。教学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大量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民族的差异的背后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如:场景一:一位中国人与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中国人通常会问“你吃了吗”用英语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场景二:一位美国老太太,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令人感觉很有品位。一位中国朋友很想表示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他实在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很开心地回答:“过奖了,我都七十五啦!”那当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只能故作镇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学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you”。.
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现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如果哪户人家不给小孩糖果吃,当地的小孩怎么想办法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我们一些他们的想法后,我再告诉他们当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和南瓜灯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2.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用外语进行的有意义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选取西方小孩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只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请几位小朋友为故事续写情节,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依据他的生活经验来续写,往往小朋友要根据上一个小朋友的情节往下发展,这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锻炼。
在欣赏完小朋友们编的故事后,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这篇小故事的原文,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通道输入。可以选取时下很流行的几部英文动画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
3.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渗透文化
(1)设立文化墙
(2)建设文化角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劳而获),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绕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这样的文化角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4.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几乎都是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考虑并不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似乎只是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随着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在和国际接轨时,不要忘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意识教育。
(1)节日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种景象。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