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其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
烤鸭选用北京填鸭,在其养到四斤左右,强制喂食,经六七十天的填喂,体重即可达3公斤,且具有体躯肥壮,皮薄脯大的特点,特别适于烤炙。北京鸭最初是饲养在玉泉山水纱的河流中,入冬不冻,喝的是矿泉水,吃得是矿泉鱼虾和水草。
二、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元代,兴起于清代,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公元1854年,北京前门外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味更加驰名。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蒙古族,在北京最为出名。
在北京,提起“涮羊肉”,尽人皆知。因为这道佳肴吃法简便、味道鲜美,所以深受欢迎。又因老北京用铜锅烹饪羊肉为主固亦称”吃锅子“”涮大羊“。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谭家菜是北京地区官府菜中的代表,谭家菜素有“食界无口不夸谭”的美誉。在所有谭家菜的头菜中,清汤燕窝和黄焖鱼翅这两道菜为珍宝中的明珠;黄焖鱼翅为谭家菜一等代表菜,居各鱼翅菜之首,也是北京名菜之一。据说中国名画家张大千常差人乘飞机到北京买刚出锅的某道谭家菜带回南京享用,这故事里的某道菜指的就是谭家的黄焖鱼翅。在谭家菜十多种手法的鱼翅烹饪中,用色泽金黄、汤味醇厚、香气扑鼻的浓汤做出来的黄焖鱼翅力压群雄,是此中的翘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紫禁城东北方约4里地的一个大杂院里,有一个原籍东北的陈老汉,和孙子相依为命,靠做豆腐维生。
有一次,陈老汉把猪肉挑出瘦的,切成很薄的片,下锅炒并放豆酱炒好,没有面饼还有点豆腐皮,切成方块,照猫画虎就做好了“烤鸭”,孙子用豆腐皮卷着大葱和“烤鸭”吃的那香就别提有多么高兴了,爷俩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孙子长大后,到全聚德学徒,成了一名水平不错的厨子,烤鸭也是常吃了,却总体会不到第一次吃烤鸭的感受。后来,经过陈老汉的指点,他孙子对菜品不断改进,才有了现今酱香浓郁,肉丝细嫩的京酱肉丝。
抓炒鱼片是一道传统的名菜,属于北京菜。此菜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明油亮芡,人口香脆,外挂粘汁,无骨无刺,有酸、甜、咸、鲜之味。关于“抓炒鱼片”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用膳时,在面前的许多道菜里,独独挑中一盘金黄油亮的炒鱼片,觉份外好吃。她把御膳厨王玉山叫到跟前,问他叫什么菜,王急中生智,回答曰“抓炒鱼片”。从此“抓炒鱼片”一菜便成为御膳必备之菜。后来王玉山又相继研究出“抓炒里脊”,“抓炒虾仁”,“抓炒腰花”,与“抓炒鱼片”一起合称“四大抓”王玉山也因此被人称为“抓炒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