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上海菜,大家的第一印象必然是“浓油赤酱”。浓油是指上海菜多用猪油,赤酱则离不开酱油和糖。代表作当然是红烧肉,可问题是餐餐都上一大锅红烧肉的话,相信没有朋友会接受吧。
所幸上海菜不是只有浓油赤酱那么单调,不如让我们先来看看上海菜的概念。上海菜是一个很广义很宽泛的概念,凡是在上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菜,都可以被认为是上海菜,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海派菜。
细分起来,有“红房子”的海派西菜、“梅龙镇”的海派川菜、“新雅饭店”的海派粤菜、“燕云楼”的海派京菜、“大富贵”的海派徽菜等等。
距离近一些的,像苏州无锡宁波,和安徽的局部地区,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本身就很接近上海,开埠期间,来自这些地方的移民也特别多,以前有句老话,叫无宁不成席,一桌10个上海人坐下来吃饭,总能找出一个是宁波血统的。在苏锡菜、宁波菜、徽菜共同影响下形成的那一部分上海菜,统称上海本帮菜,简称本帮菜,特点即是浓油赤酱也。
移民抵达之前,上海本地已有居民存在,他们吃了数代的本地菜,亦是本帮菜的重要基础之一。
这里的“本地”,主要是指当今的浦东,以三林和川沙为代表。《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过的扣三丝即出自三林,是当地盛行的“老八样”之一。
以上算是对上海菜脉络的梳理。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简单地分为饭店菜和家常菜也是不错的选择,体验一地的饮食文化,最好两者都要试上一试。
点击图片预订及了解详细行程
「“老底子”上海年味」,由携程高端定制、鸿鹄逸游携美食作家老波头联合打造高端旅游产品,4天3晚,8顿饭……美食团团长“老波头”随团讲解,一次性尝遍海派菜分支旁系的代表,品尝海派名厨复刻的失传名菜,一同回味遗失在上海光阴长河里的隐藏美味,这些都是平时吃不到、吃不全的。
2021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四启程,限量12席,42,500元/人。
老波头,水瓶座,世居上海,虽爱猪油,却心似朗星;
虽为80后,却信而好古,以美食书《不素心》、《一味一世界》以及《食话实说》为各种传统食物平反,述而作,鼓与呼。
是多家新旧媒体的美食专栏作家,饮食写作的沪江第一健笔。
每一顿的掌勺人也都大有来头:出镜过《舌尖上的中国》——汪姐,隐退江湖的上海老饭店总厨——林杰,绿波廊掌门人——陆亚明,梅陇镇三、四代传人——包国京、周晓敏,国宾馆的点心大师——石智超。
除了惊艳连连的美食享受之外,还有一系列上海“老底子”风土人情的特色体验:
元宵节当天,在豫园感受沪上近两百年历史的人气非遗元宵盛会,绿波廊绝景处重现元首风光及美食,全程VVIP通道,包厢C位赏灯,另外还有吉时拜太岁等专属活动;
听“吴韵一哥”高博文的私家评弹。“云烟烟,烟云宠帘房,月朦朦,朦月色昏黄……”细腻、独到,栩栩如生,评弹,这一植根于民间土壤的优美曲种,是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也可以说是当今评弹的载体,江南的符号。他对书中人物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领悟和拿捏,将评弹的魅力抒发得淋漓尽致。
高博文曾说过:“评弹是江南人追求惬意生活、品质生活的体现,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按摩,把你带回唐朝、明朝的历史中,说说前朝往事,风花雪月英雄豪杰。”
另外,我们还将入住不对外开放,无数国内外元首多次下榻,见证上海传奇历史的兴国宾馆一号别墅;跟菜场女王汪姐一起买菜,看汪姐挑选食材的门道,感受上海菜场的市井烟火气;由戛纳电影节唯一受邀华人摄影师,拍摄新春全家福!
那么,这次美食团的行程设计和每一站到底是如何诠释“老底子”上海年味?我们不妨先来听随团美食作家“老波头”对每一站的解读。
“上海年味”旅行团交到我的手里,心里不由咯噔一下。相对地,年味二字较为好办,但过年总是吃吃喝喝,每一餐都要突出“上海”的特色,不是易事。
以下就是我为大家设计的上海年味旅行团行程。
第一站
朱雀茶室“重塑失传名菜”
上海菜的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前者定下了海派菜的基调,后者正处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朝气蓬勃。
记得我儿时的八十年代,各家名店耳熟能详,名菜层出不穷,但可惜四十年来大浪淘沙,有市政拆迁消失不见如“人民饭店”者,有改头换面旧事不再如“东风饭店”者,有丢失传统碌碌无为不好意思点名批评者,俱往矣。
吾生尚早,还能留下一些印象,可供参考的资料只有一套《中国名菜集锦》。
这套书,早已绝版,当今二手市价接近五位数。当时是由中日两国政府通力合作,日方派出最好的摄影团队,中方从博物馆里借出古董餐具,各路烹饪大师轮番上阵,镶一时之盛举。
依靠此书的上海篇,才可以遥想当年,不免戚戚,也正是依靠此书,有心人“朱雀茶室”竟以一己之力,重塑失传名菜。
所谓重塑,不是复原,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值得赞许。
龙穿凤翼出自“新雅粤菜馆”,原店还在,但菜已失传。凤翼即鸡翅,把骨拆了,以旁物塞之,原来是用火腿取猪龙其意,“朱雀茶室”则用大虾代替,虾头巨大,虾须张扬,相似龙头,改得极有创意。
白雪鸡出自“东风饭店”,是用鸡块打底,上酿虾胶,再用蛋清打成雪花,铺在顶上。菱形的一块食物,乍看以为是糕点,入口就察觉不同。鸡块已很嫩滑,虾胶更软,到了雪花部分,简直入口即化。
这道菜是淮扬菜的底子,加上特调的奶油汁,有中西合璧之意,一如“东风饭店”曾是外滩的窗口。
至于瓜姜鱼丝,请允许我引用沈宏非老师的评点吧——鱼肉改刀成丝(或曰“鱼面”),酱瓜(姜黄瓜)、姜丝(腌渍仔姜),皆是司空见惯,当此寻常三物一旦“丝”作一盘时,顿时别开生面。
尤其那瓜姜之味,与满盘牙白色鱼丝相比,色彩上只是点缀,滋味上却是无声之爆击,竟能于一派温润祥和之中,不时迸发出一阵阵倏忽的清甜和酱香,有如天外飞仙,击穿结界。
吃鱼的路径依赖被跳针式打破,屡屡出戏,实在是难以描述之美味。并以龙趸取代原作中的淡水鱼(土腥重),使肉质更为细腻清甜,也更有弹性。
这间店的装修,老年人觉得复古,年轻人认为新奇,加之精彩纷呈的复刻名菜,因此被我选为开场欢迎晚宴。
第二站
汪姐私房菜“上海家常菜的极致”
《舌尖上的中国》只是让更多人知道汪姐,在此之前,她的私房菜早已一座难求。
出身上海弄堂的汪姐,自小爱好厨艺,家传的宁波菜、楼下阿婆的苏州菜、隔壁邻居的绍兴菜……总之东学一招西学一招,融会贯通,练就无上神功。
为什么说是上海家常菜的极致呢?因为从前上海人家里,就是这样吃饭——满满一桌。
蒜子焖河鳗少说烧过一千条,把河鳗炸得鱼皮起皱,再拿去焖,油已走光,一点也不肥。老饕皆知,蒜头比河鳗更好吃。
八宝饭亦是驰名的,这道上海名点的诀窍只有两条:细炒沙、重猪油,说来简单,市面上99%的八宝饭都做不到。
最拿手的车厘子酱汁肉学自楼下的苏州阿婆,那是苏州菜里的樱桃酱汁肉,但汪姐升级换代,改用车厘子,食客无不称好。
如果你见过汪姐买菜,就会发现秘密在于汪姐只挑最佳部位的猪肉,余者统统不要。割不正不食,孔夫子的祖训在汪姐身上得到了实践。
网传刘德华难订汪姐,不知真假,但蔡澜先生对汪姐赞不绝口绝对是真事,因为那一餐我也在座,据蔡先生说,他当天的食量是五年内最佳。
第三站
绿波廊“城隍庙绝景处的元首盛宴”
“绿波廊”,前身为明代的“乐圃阆茶楼”,1978年改为餐厅。外国元首访沪,多有一餐席设“绿波廊”。
他们的用餐处,是在城隍庙的制高点,可一览全景,风光极佳。密所雅座,外人不得入,但我们这一团可以。
元首们见过的风光和曾经享用过的盛宴,都是我们的元宵礼物。
大家都知道,“绿波廊”的点心出名,特别的元首套餐必令各位叹为观止。尤其是曾粘走希拉里筷子的桂花拉糕,粘盘粘筷不粘牙,代表中式点心的至高境界。
这里的元首点心和夫人点心,是由陆亚明大师亲自上阵制作。从事中式面点制作超过三十年的陆大师,当今已是“绿波廊”的当家人,由其亲自提点的菜式,尽现风采。
菜式方面,有教科书一般的松鼠鳜鱼,既然是教科书,上海范围内,找不到更好的了。
第四站
愚园百货“三老宴”
有一天,我闯入川沙的一家面馆,结果挖到宝。
原来开店的林杰师傅,八十年代曾任“上海老饭店”的总厨,之后更有政务公干,比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就曾对他的厨艺大加称赞。
“上海老饭店”,赫赫有名,是上海本帮菜三大百年老店之一,其历史最久。林师傅另有公干之后,接替他的,便是本帮菜泰斗,已过世的李伯荣老先生。
我和林师傅一见如故,谈起那些上海老菜,简直滔滔不绝。如今我请动早已功成名就退隐江湖的林师傅出山,假座愚园百货这栋百年洋房,老洋房老菜老师傅,为大家呈现一场“三老宴”。
既然是过年,少不了上海人必吃的全家福大砂锅。将鸡鸭鱼肉、蛋饺、肉皮等等层层叠放在砂锅中,注入鸡汤,炖得火热上桌,是上海人年夜饭的收尾菜,在林师傅手中呈现,粗菜精做另有一番风貌。
“上海老饭店”盛名的八宝鸭口彩最佳,也是上海年夜饭的必备菜。曾为总厨的林师傅,驾轻就熟。
我一直说,扣三丝最高级了,它的诞生,在一派浓油赤酱中开出一朵白莲,从此上海菜真正登堂入室。最不像上海菜的扣三丝,偏偏是最地道的上海菜。
其它菜容我卖卖关子,总之必是那些书上才能看到的老菜,或许书上也看不到。
第五站
梅龙镇酒家“八十年海派川菜经典”
“梅龙镇酒家”有四“红”:红色历史背景、红色戏曲舞台装修、红色英式建筑,既然是川菜,也少不了一些红彤彤的辣椒。
“梅龙镇”超过八十年的历史中,我做了他家三十八年的老客人。因此,八十周年大庆,我义不容辞以《大味若淡》一书纪念之。
引用沈宏非老师为本书所作序言——
以上所说的菜式,我在写作过程中与“梅龙镇”第四代传人周晓敏大师一一研究,八十年经典名菜,重现江湖。
生炒蝴蝶片和酱爆鳝背是典型的川扬合流,同使用黄鳝食材,前者清雅,是淮扬遗风,后者浓烈,是川中至味。
更可贵的是,1954年周总理在“梅龙镇”宴请劳模,唯一尚在世的老员工接受采访,补齐了那张曾见诸报端但略有缺失的总理菜单。
当然,总理菜单将会是本场欢宴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开场的肝膏汤。
保留一点神秘吧,总之肝膏汤传说出自张大千家中,代表川菜最高境界,届时我会向大家仔细介绍。
干烧明虾曾经是荣(毅仁)府最喜欢的菜式,荣大小姐甚至在这道菜上进行了发明创造,预知详情,请君入团。
“梅龙镇”的建筑,本身就极有价值,可以参观;“梅龙镇”店内的字画,无一不是大师真迹,可以欣赏;“梅龙镇”的名菜,值得细细品尝;“梅龙镇”八十年的故事,三句两句讲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