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精选5篇)

腊月十五上全街。天津人在入农历十二月以后,即忙年,预备年货。河东水西吃喝穿用的货品,摆上街头。到腊月十五,各种摊贩在街市路口,各占摊位,全部出动,以应市民需要,谓之“上全街(读如‘该’)”。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从前汉族地区迷信有灶王爷,是“东厨司命主人间保护神”。到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祀灶”之举。认为这一天灶王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所见所闻。这句话的北京版,则说成:“二十三,糖瓜粘”。因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向玉帝诉说自家的坏话。

二十四,扫房子。经终年的雨雷风霜,住宅内外已积满灰尘,适此时节要打扫干净,内外整洁。

二十五,糊窗户。扫完房子,次日要把旧窗纸撕下,房顶、墙纸也要除旧布新。贴上新窗纸、红窗花及糊(刷)白墙,并贴上新年画。

二十七,宰公鸡。天津人俗信鸡是“大吉大利”之物,所以要预备大公鸡一只,在除夕享用,但不吃完,要剩余到跨年后再吃其余部分,以求富裕(余)。

二十八,白面发。即蒸馒头。此为“西礼”,山西风俗蒸馒头在正月拜年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初一到初五,不再以生粮米做饭。

乐茜哇,好多人,好热闹啊!

乐茜妈嗯,过春节大家都喜欢凑热闹。

快比爸元宵灯会是春节的一个盛大的活动哦。

乐茜妈春节是我国汉族的农历新年,也称“过年”。

乐茜春节的活动有不少啊!

快比爸对呀。我们来看看过年都有哪些活动吧。

乐茜妈中国民间的过年,实际从腊月的初八就开始了。从这天到岁末都是大年的前奏,俗称“小年”。

快比原来“小年”这么长啊。

快比爸小年都是为过年做各方面的准备,比如:贴春联、贴窗花、办年货等。

乐茜嘿,贴了春联、窗花和年画才有过年的气氛呢。

乐茜妈春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忙着办年货,为过年采购美食和生活用品等。

乐茜办年货时大家都出动,好热闹呢。

快比爸除夕夜,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每个家庭最重视的内容,是合家欢聚庆团圆的象征。

快比哈哈,年夜饭最丰盛了。

乐茜妈过年还会做很多富有特色的小吃,这些小吃还有很好的寓意。比如:包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是新旧交替之意;做汤圆,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蒸年糕,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乐茜嗯,这些东西都很好吃哦!

第24页

快比过年之前的活动就有这么多了,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更加热闹了。

快比爸对啊,大年初一一到,人们便开始涌入迎春的狂欢热潮中去。从正月初一开始,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到亲朋好友家登门拜年。

乐茜拜年长辈还会派红包给我们呢。

乐茜妈全国各地的迎春活动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快比好啊!

快比爸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耍龙灯和舞狮一起为新春增添欢乐的气氛。

乐茜哇,舞龙舞狮真好看啊!

乐茜妈新春庙会是很具特色的新春传统风俗哦。庙会上有跑旱船、踩高跷等表演,还有地方小吃。

乐茜庙会好热闹啊。

快比爸还有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到处张灯结彩,元宵花灯节等活动都很受大家的欢迎。

快比过年有好多节目,真开心!

快比爸很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也有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新年呢。

乐茜妈对呀。比如,藏族的新年是按藏历推算出来的。新年里穿着节日服装的藏族人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他们还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或到亲友家去做客。

快比过年都是热热闹闹的。

快比爸苗族的“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每到阴历十月,五谷入仓的苗家山寨一片欢腾,芦笙声、铜鼓声、酒歌声,此起彼伏。苗族的新年就在这声震山谷的欢乐声中开始了。

乐茜苗族的服装头饰真漂亮啊。

乐茜妈傣族的新年也是泼水节,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

快比哈哈,泼水节就是新年呀,真好玩!

快比爸还有,彝族新年是彝族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时机,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尽情地唱歌跳舞,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2021春节习俗作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节习俗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节习俗作文一有一种糕点,它小巧,它玲珑;有一种糕点,它软糯,它香甜;这种高颜值的糕点便是我家乡的方糕了。人们在新春佳节时互相馈赠,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过年吃糕成了我们上海本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如今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之一了。

美味的方糕,甜糯可口,教人一吃就停不下嘴,不过,最让我回味的,还是自己亲手做的方糕。

那是在松江的幸福老人村。春节前夕,我们应邀为那里的百岁老人亲手制作方糕。一路上我就兴奋不已,因为从小方糕吃了不少,亲手做还是第一次!

安静的村庄,此时却热闹非凡,大家都热火地忙碌着。雪白的面粉已经筛好,就等着我们把它们压制出来。

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兴冲冲地上阵了,先把面粉小心翼翼地倒入四四方方的大磨具里,里面有一个个小格子,要将他们一个个填满,然后加上豆沙、芝麻、枣泥等各种馅料,最后再覆盖一层面粉,雪白的面粉撒上去,好像天空中轻舞飞扬的雪花!面粉倒完就开始要压制了,师傅再三叮嘱,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了,必须要压得紧实,不然一会儿脱模的时候可都要洒了。我小心翼翼地压制完,但脱模的时候还是失败了,洒了两块。师傅边做边笑着对我说,脱模讲究的就是“快准狠”,因为面粉太柔软了,手一抖就会洒。话音刚落,只听“啪”的一声,脱模成功,一块块雪白晶莹的方糕就做好了。

在几次的失败后,我的方糕终于做成了。看着师傅将它们放进蒸笼,我不仅期待万分。这小小的方糕,想要做好还真不容易呢!

在那个寒冷的冬日,这份糕,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我想,不管未来我身在何方,这份方糕的温暖,家乡上海的温暖,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2021春节习俗作文二我家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七开始的。在这一天,我们家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进行大扫除。我们的分工十分详细:爸爸负责擦玻璃、拖地、清洗抽油烟机;妈妈负责清洗所有的床单、枕套、被套、沙发套、窗帘,别瞧这样工作轻松,全部东西都要手洗;姑妈负责整理客厅和所有房间;弟弟负责扫地、整理鞋柜;我负责擦洗所有的镜子、清洗梳妆台、整理书架、清洗我所有的毛绒玩具。分工完后,全家人开始工作。经过一天忙碌的工作,我的家就像刚装修完一样,干净又整洁!

腊月二十八和腊月二十九这两天,我和妈妈去沙岗墟、张溪市场采购做年饭需要的食材和一些水果、瓜子、花生。爸爸去选购辟邪的花束、“采青”,顺便去清洗汽车,买对联、“福”字。姑妈则在家里准备年饭后的点心和家乡的传统菜肴——“炸紫薯圆”、“炸年糕”、“炸糍粑”、“酥肉”和过年必吃的饺子。

在除夕这一天,姑妈、妈妈和我起了个大早,在厨房准备年饭的辅料——辣椒酱,并将所有的蔬菜洗干净,把猪肉、牛肉、鸡肉、兔肉切好。吃完午饭后,妈妈将年糕放入锅中蒸好,把牛肉、萝卜、土豆放进高压锅中焖好后,姑妈开始炒肉、炒菜、煲汤、卤煮猪脚和鸡翅。把所有菜肴都端上餐桌时,客人已经到了。随着春晚主持人的登场,我们也拿起筷子,开始吃年饭。窗外,响起了一阵阵鞭炮声,除夕之夜,更加热闹了!在欢声笑语中,2013年的脚步向我们走来,璀璨的烟花升到高空,大家都在庆贺着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这两天,我、弟弟和表弟向父母、爷爷、姑妈和亲戚们拜年,到亲友家吃年饭,放烟花。开心极了!我们一家人还去了莲花山烧香拜佛,为家人祈福,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二这九天,我们全家人去了厦门、鼓浪屿、泉州、南普陀寺、厦门大学等地游玩。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们欢声笑语的身影。

正月十四,我和弟弟去采购开学用的文具,姑妈和表弟回广州,爸爸和妈妈准备招工。

正月十五,我和弟弟去上学了,爸爸妈妈开工了,所有人又陷入了忙碌。我们家的春节结束了。

2021春节习俗作文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家乡安庆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九就开始除尘。除尘就是清洁污垢,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扫墙壁上的灰尘、擦窗户……

过春节当然要买年货。超市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巧克力堆成小山,一袋袋饼干摆放的整整齐齐。我们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东西一包包往购物车里放。不一会儿,购物车就装满了,妈妈拉着我回家,可我还意犹未尽。

到了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开始贴对联了。爸爸站在凳子上,把旧对联撕下来。我在底下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递胶,一会儿递剪刀,一会儿又要递对联……不一会儿,我和爸爸都累得满头大汗了。终于,上联、下联、横批都贴好了。顿时,大门焕然一新。

我大声读道:“万事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吉星高照”话音刚落,爸爸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疑惑的看着爸爸,爸爸一本正经地讲道:“对联又叫门对,它对仗工整,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汉族特有的形式。读对联时应先读上联,就是右侧的,再读下联,就是左侧的,最后读横批。贴对联时也按这样的顺序!应该是这样读: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吉星高照。”

今天真是收获满满,我不仅学会了贴对联,还学会了对联的读法。

“吃年饭了!”随着奶奶喜悦的语调,我们一家人围坐到了桌边。

“哇塞!今晚的菜好多啊!”有清炒芹菜、红烧鲢鱼、红烧鸡块、圆子汤……妈妈给我夹了一块红烧鱼,嫩嫩的、滑滑的,可好吃了!我又尝了一块红烧鸡块,鸡肉酥滑可口。热腾腾的圆子汤香味扑鼻而来,我盛了一碗,汤味非常鲜美,圆子也香滑无比,一碗热乎乎的圆子汤喝了下去,心里立即涌出一股暖流。听奶奶说这些菜还都有寓意呢:芹菜寓意做事勤勤快快,红烧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红烧鸡块寓意大吉大利,圆子汤寓意团团圆圆……

听奶奶说完,我连忙拿起杯子向爷爷奶奶敬酒:“爷爷奶奶,我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吉大利!”爷爷乐呵呵地说:“好好,也祝你学习进步。”我又开始敬爸爸妈妈:“我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长大一岁了,现在懂事了!”年夜饭,我既吃到了美味的菜肴,更吃出了团圆和快乐!

大年初一是安静的,大人孩子基本都呆在家里。但初二又热闹起来了,家家忙着去拜年。我早早地起了床,爸爸妈妈也拿好礼物,准备去外婆家拜年。我们来到外婆家。门开了,我赶紧说道:“外公,外婆,新年快乐!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外公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感觉好像年轻了许多。外婆更是容光焕发,马上把红包塞进我的口袋,转身就去抓糖果,抓瓜子,忙得团团转。

这一整天,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外公外婆也忙碌了一整天,他们虽然有些疲惫了,但心里一定是快乐的!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2021春节习俗作文四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其乐无穷,我虽然没玩,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2021春节习俗作文五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都不一样。深圳过年喜欢办花市,广州过年喜欢吃饺子,北京过年喜欢逛庙会……而我的家乡——梅州,会是怎样的春节呢?

腊月二十四,每家每户都得开始大扫除。扫地,拖地,擦桌子,扫墙壁,忙乱的一天就开始了。这一天,没有多少人在大街上走动,所有人都在家里把自己的家收拾的一尘不染。为什么童谣总唱“二十四,扫房子”?原来啊,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每年的年三十他都会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事,因此,玉皇大帝就让三尸神在不好的人家门前写上罪行,而罪行就靠蜘蛛网,灰尘来代表,为了夺得人间,三尸神故意在每一家门前都写上罪行。这一切,又被灶君看在了眼里,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就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等王灵官下凡检查时,发现家家都干干净净,而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三尸神冤枉好人就将三尸神打进牢里。灶君也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二十六和二十七,大多数人都宰鸡宰鸭。二十八开始,就得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每家每户都会挂,一挂就得成双,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一到晚上6点来钟就会打开灯笼的灯,晚上,大街上人山人海,都是来赏灯的,一路都是灯笼。大街是红的,我们小孩最爱晚上逛大街了,大人也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大人为了赏灯,而我们为了比灯。

站在台历面前,依稀记起小时候的过年。

我八岁那年,祖父还健在,一到十二月时节,便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然有序。还经常搬来楼梯爬上灶屋屋顶,检查一下烟囱,瓦片。说是怕挡住灶君菩萨出来,而影响灶君菩萨的心情云云。据说,灶君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管人家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他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人家里的饭香酒香菜香,然后上天汇报结果,天神便根据这个结果来决定次年的丰收状况。所以很多人每逢初一十五都点起香烛来祈拜。而最后一个月,即十二月二十三日,灶君菩萨就在晚上上天禀报,于是每年的那一天更是格外小心,还要有准备将灶君菩萨吃饱喝足,等他上天醉乎乎的,什么都说不清楚了。等他在大年三十回来时候,什么都忘了,又是新的一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祖父就在灶王爷的神位上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报平安。然后着手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碗供奉灶王爷,到晚饭后摆上黄酒,麦饼,果盘。烧些纸糊金元宝,糙纸,嘴里虔诚默念: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说善事,下届保平安……那有节律的音调,极像和尚诵经,到现在还依稀记得。

接下来的四天,就是一家大小赶集的日子,购年货,购买新衣服,对联,年画,海鲜腊味等等,那几天小孩子就常常缠着大人,希望可以带自己去上街,买烟花鞭炮,买玩具,书报。

好不容易盼到除夕,三十这一天,上午开始宰鸡杀鸭,年老的祖父又开始设案摆桌,端上猪头,大鱼,鸡,鸭,鹅,三鲜供奉祖先,天地诸神,庙宇菩萨等等,有必要还要挑着箩筐到祠堂里拜祭,又转到村口的宫庙里供奉。回来已经是下午时分了,就是挥笔写对联,贴门神利是,对联年画。沐浴更衣,燃放松子炮,以示除去旧岁。日落西山时分,就是一家人的团圆饭,格外的隆重,满台满桌的酒菜,大鱼大肉,一年之中就算这天最好了,由于中午没有吃饭,小孩子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了,纵然如此,也非得等长辈动筷之后才能动手吃饭,而吃饭时,眼睁睁望着大鸡腿,却不敢挑来啃,等长辈同意才迅速动手,不过不准打鸡头的主意,那是当家人的专利。饭碗一放下,祖父就开始发红包,压岁钱,我的压岁钱常常不过夜,一转眼就拆了买花炮,地鼠,流星炮,雪里红,转盘,杉炮,万花筒等等,然后邀伙伴们来到大广场里比赛,第一比衣服,鞋帽,看谁的新款流行时髦;第二比谁的花炮多,响,高;第三比谁的单车技术,纸牌搏斗技术,摔跤搏斗……

比赛完后,已经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下一个节目将是特别精彩的看电影。村庄中间的小学旁边有个破旧的大礼堂,平时只是学生开会使用,到了过年就是临时的“电影院”,白天光线太强用来表演马戏游戏等等节目,晚上全是电影专场,记得那年最多人看的就是《婉君》,那夜全场爆满,虚无席坐,后面来的连站的位置都没有,破墙上的窗户里还挤进七八个人头,相比本村历史票房冠军《妈妈再爱我一次》感人多了。

在农村,除夕当晚,大门在天黑之前会紧紧关闭,等到零点时分,祖父就会搬出一串长长的鞭炮,拆下来绕在长竹枝上,然后架在墙上,用香烟火点着,“噼里啪啦——”伴随着浓烟,慢慢将长竹枝举起,一直提到外面直至鞭炮放完,此时,大门便不可以关,为的就是等到好运到来,财神爷到来……

啪啦啪啦,噼里啪啦,哗哗——

每每此时,全村同时就是响起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的长长鞭炮声“开门”,相传,谁家的鞭炮越长,越响就表示今年越顺利。倘若一不小心断了火,也就要连同竹枝带鞭炮都要丢下河里去,狠狠吐几口口水,表示祛除衰气。

等天刚刚亮,家长就迫不及待大声喊:小伢子,起床了,看看有没有发财鞭炮捡啊?

——那声音拖得老长老长。后来才知道拾鞭炮本不是原来的意思,而是要养成好习惯,不睡懒觉,因为大年初一睡懒觉,会给水田的田腾塌陷。

于是大家匆匆忙忙起来,又是新的一年。放眼望去,家家户户贴对联,奏喜乐,吃大吉,穿新衣,一派喜气洋洋……

起床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扫财神,就是将那些打过鞭炮的纸屑要往屋里扫,扫越多就表示越顺利,只能是扫鞭炮纸屑,其他的垃圾动也不能动,那是大忌。

大年初一,百无禁忌,就是不能去人家家里吃饭,除此以外随便,有些地方吃素,我们村里不管这些,因为这一天是全年最高兴的一天。

大年初二,走亲戚串门,在别人家吃喝玩乐玩两天,说不定还有几个红包带回来呢。

大年初四,就是新年里最隆重的节日,这天早上举行接财神仪式,在厅里接两张大桌子,供上了祖先神位,财神像,点上大红烛,大香炉,桌上摆上九碗大鱼大肉,果品点心。祖父身穿礼服,点香,行礼叩拜,倒三杯茶后,三杯酒,随即放起了一串鞭炮,这样表示财神接到家里来了,要好好供奉才会显灵。

初五后开始计划春耕作业。不过只是口头上计划,跟开会相似,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边喝茶吃特产,抽根土烟,谈谈新年计划之类。

接下来就是小孩读书,哥哥姐姐出门工作的任务,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也很特殊,除了吃汤圆,猜灯谜外就是晚上有个特别的节目,夜游神。每个村子里,每家集资小部分经费,用于购买烟花炮竹,然后在正月十五当天每户抽出一个人,吃晚饭后集合起来,抬起已经准备好了的财神菩萨,前呼后拥,吹吹打打,敲锣打鼓周游邻村,多余的人则是跟在后面举火把。那个人家比较有钱的,看到游神队伍来了就会放起长长的鞭炮,烟花。游神队伍就会在他家门口停留一会,表示财神光临,吉星高照之意……

过了这一天,过年就表示告一段落了。似乎还在半夜就听到立春雨水的口哨在呱啦啦叫个不停了,而且一声比一声重……

以后就是背上重重的书包,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之乎者也加离离原上草。对窗外的小鸟啁鸣蜜蜂嗡嗡,桃花红梨花白只得在课间十分钟偷窥一下。

[关键词]客家;春节;习俗;传统文化

客家人和许多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传统的节日,诸如新年(农历12月25日―正月15日)、清明、端午(农历5月5日)、中秋(农历8月15日)等等,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本文,笔者试图从对赣南地区某一客家聚居县的客家人春节习俗的描述中,来探讨客家的传统文化。

本文要谈到客家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客家人?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从客家这个群属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客家方言的角度来区分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他们用“方言群”(groupofdialect,ordialectalgroup)来界定客家。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同样,其他群属之所以把客家人从自己的群书中区分开来,最爱简单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在于客家人在语言上与其他的群属迥然不同。

本文,笔者将用“方言群”来界定客家人,而不用民系和族群等概念,首先,我认为“方言群”的概念更能反映客家人的本质特征;其次,我认为“方言群”这个概念与民系、族群相比,它强调的方言,更加客观和直观。

二、客家人春节习俗

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笔者的家乡正是客家摇篮地中独具代表意义的于都县。春节,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的新年,它包括两大重要部分:过年和元宵节。在笔者所在的赣南客家地区,据我所调查,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开始蒸米酒,过年前半个月,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年糕和制作肉丸、鱼丸,同时会准备一些年后招待客人的食品,如煎米果、做烧卷子、亚果子、糖苏等各种特色客家美食,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此外,农历12月23日,当地客家人会在家祭灶神,二十三日晚后便要把灶台从里到外洗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像取下烧掉,到了三十日早晨再把新像贴上,这一送一迎灶神,都要摆置酒水、煮熟肉、糖果、米果等祭拜,在灶前还要烧香、点烛、在门外放鞭炮。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大家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家人也陆续赶回家过年。通常家长会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各家各户会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将门窗都清洗干净,还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准备过一个干净的年。接下来,就是过大年了,这一天客家妇女们会很早就起来,准备年夜饭的食材,男士则会起床开始在厅堂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在各自家门外燃放鞭炮,宰杀鸡鸭,并点上香烛插放在门前,小孩们则要跟着大人一起作揖拜祭祖先和各方神仙。

正月初一,大家都会起得很早,全家一起吃素,人们见面互相拜年说些诸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小孩们穿着新衣,争相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小孩发压岁钱,同时工作了的人还会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二至初五,客家人都会开始走亲戚拜年,尤其是新婚女婿是必须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一般都是夫妻两人一起去,可以当日回,也有住几天的,但是去的话是要注意客家人的礼节的,一般要带上一些水果、米果,一只小母鸡和香烛、鞭炮、红包等,到了岳父母家后,还要到女方家的仙灵墓前或者灵位前烧香点烛,燃放鞭炮,以示对女方家人和祖宗的尊敬。其他的亲戚,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带些礼物即可。

除此之外,每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期间,当地客家舞龙舞狮队都会出动,到各家各户去拜访,当地称为“打龙灯”和“打狮灯”,一般客家舞龙或舞狮队会由舞龙(狮)、吹唢呐、敲锣打鼓等成员组成,人数没有规定,一般为七至十五个,舞龙舞狮队每到一户人家或是一家商户门前,会先派一个主事的人去发帖,询问是否需要舞龙舞狮,若是需要的话,这家人会点燃准备好的鞭炮,舞龙舞狮队则会敲锣打鼓,吹着唢呐舞龙舞狮,绕着这户家的门前、客厅、神台、以及各个房间舞一圈,场面非常宏大和热闹,舞完后,会给他们一个红包,请大家坐下来喝茶吃食品。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又称“上元节”,客家人会照着年夜饭的规格准备一顿团圆饭,因为这将可能是一家人这一年最后一顿能够全都聚齐的饭了,这也会将过年的气氛推到一个新的,十五一过,勤劳的客家人则会陆续奔往各自的工作岗位了。

其实,不同地区的客家人,过年的习俗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同样都会有浓厚的年味和热闹的庆祝方式,因为传统的客家人们始终保留着古代中原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底蕴。

三、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出的客家传统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客家语言、历史、艺术、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客家特产、客家民性以及客家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可以完全透视出客家传统文化,首先,客家人无论是平常还是过年过节,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客家语言进行交流,比如拜年的时候说的吉利话都是用的客家方言,很好的反映出了客家的语言文化魅力。其次,客家人从初一至元宵,传统客家舞龙舞狮队和唢呐队、山歌队的表演也无不彰显出客家的传统艺术魅力和能歌善舞的本领。

其次,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会蒸米酒,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鱼丸等传统特色客家食品,充分地展现了丰富的客家饮食文化。另外,客家人平时饮食节俭,以素食粗粮为主,而逢年过节时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客家人有“胁年胁节”之说,意思是一年到头节省下来的就是为了过年过节时用。不管穷人还是富人,过节时都要有鱼有肉,饲养了一年的猪、鸭、鸡等,平时舍不得吃,等到过年过节时便杀猪又杀鸡,全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这一切无不体现出客家人的那种勤俭节约、热情好客的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最后,客家人春节期间,会有一系列祭拜各路神仙、灶神、列祖列宗的活动,这都是客家人传统的宗教活动,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崇尚宗亲、敬奉祖先和神灵的观念,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客家人对祖先的敬奉要远超过其他神祗,敬奉的礼节和规格也要比神祗高很多。

参考文献:

[1]王东.那山那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THE END
1.立春为什么要吃饺子立春为什么要吃饺子 1、因为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代表着春天即将到来,按照易经八卦,立春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历1月1日,代表一年的开始,所以以吃饺子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和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幸福的生活。2、每个地方的习俗不http://m.15tqw.cn/0f5751Ef3E1b4b84.shtml
2.春节的习俗和过年的由来作文(通用13篇)191月1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从这日始,中国使用阳历纪年,称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从此,农历的正月初一,则不再被称为“新年”。由于一年二十四节气 中的“立春 ”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同时也为区别世界公历的新年,所以民间就开始出现了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s8ehd03.html
3.正月十五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https://www.meipian.cn/515fw601
4.春节过年大年初一要做什么哪些事?过年吃什么好?大年初一,初二是我们走亲访友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上礼品去自己的亲朋好友家进行拜访,彼此进行问候祝福,这样既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有能够体现出过年的味道。 过年吃什么好? 1.吃饺子 大年初一吃饺子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https://m.k366.com/rili/52181.html
5.今日话题恭喜发财!正月初五“迎财神”,你知道吗,这样做最吉利吃饺子也承载了人们的新春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日子。在古时候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后破土动工,预示着春耕即将开始。初一到初四,一般是吃素的地方多,初五开始可以破素吃荤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2016-02-12 yamajuzhi 5楼 正月初五迎财神, 恭祝您财源广进, 富贵满堂! 财神爷说: 送https://m.fang.com/bbs/yz/1817121812/498006938.htm
6.初一至十五民俗谚语高中知识正月十五 元宵节 团圆美满 5.大年初1到初15的习俗 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蒸馒头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儿,包饺子。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一祭祖 初二拜年 初三老鼠娶亲 初四迎神接 初五破五 初六送神 初七人日 初八顺星 初九玉帝诞辰 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59925.html
7.正月初七习俗有哪些?大年初七有什么习俗?12篇(全文)旧时,正月里忌请医生看病,认为此兆一年到头都要生病。 3、忌迁居、忌糊窗槅 正月忌迁居、忌糊窗槅,否则以为不吉利。 4、忌更换、洗涤衣被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5、遇殡葬 有的地方习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3xa1nej.html
8.南方丧葬的习俗招魂要在夜间的潮水初涨时进行,死者的亲人到海边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阴魂"喊回来,招进稻草人中,再进行安葬。这种招魂仪式,叫做"潮魂"。亲属要先在海边搭起一个小小的"蘸台",然后到了傍晚,就在帐篷里点起香烛,中间放着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涨潮的时候,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响钟磬铙钹http://ww.binzangxx.com/bzbk/baishifengsu/2020/0218/71.html
9.清朝皇帝嫔妃如何过年?故宫实景展现皇家年俗新京报:可以说说重华宫茶宴的事情吗? 橘玄雅:重华宫茶宴是清高宗乾隆帝创设的。重华宫原本是高宗乾隆帝在皇子时期的潜邸,后来升格为宫。从乾隆初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二到初十这几日内,会选择一个吉庆的日子,召集一些文采比较好的大臣,在重华宫举行茶宴。在茶宴上,主要是饮用三清茶,这种茶是以狮峰龙井为底,加上梅花、https://www.douban.com/note/70416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