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间的关系讲义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主气,具促进心行血之作用。因此,肺气正常则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调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2.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心脾两虚:即气血两虚,脾气虚,心血虚。

3.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肝藏血。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4.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古人称这种关系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

心阳与肾阳的关系: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

5.肺与脾的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肾之阴液亦相互资生。

8.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9.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于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

“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藏泄互用,调节生理机能。

由于肝肾同源,故肝肾阴阳之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常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则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亏虚,从而导致相火上亢。另外,肝火太盛亦可下劫肾阴,从而形成肾阴不足病证。

10.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

此外,在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密切配合,方能使津液代谢正常进行。

细目三、五脏与五志、五体、五官九窍的关系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音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皮毛

膀胱

六腑的生理功能,亦有专司,但其共同的生理特点则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这里所说的“传化”,有传导变化之意。所以,六腑主要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并排泄食物的糟粕。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的生理功能

胆与肝直接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内贮胆汁。胆与肝互为表里。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

胆汁,为清净之液。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2.胃的生理功能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部分;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部分。胃与脾互为表里。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1)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又常概括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胃为“水谷之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3.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说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又称“小肠主液”。

4.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居于下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相为表里。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故又有“大,肠主津,”之说。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与肾相为表里。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6.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

对于三焦的概念,历来有许多争论,直至目前,中医界尚未能取得一致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无形”与“有形”方面。对待三焦一腑,也应该象对待其他脏腑一样,作为一个功能单位来认识,而不要把它看成是单一的形态器官。实质上,它是对人体某些部位和内脏等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综合概括。

(1)三焦的功能

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之通路。

①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指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但通过三焦而充沛布达于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②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是说全身的津液代谢,虽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因此,三焦的功能正常,则水道通调,津液代谢方能维持正常。

(2)上、中、下三焦的划分及各自的生理特性

①上焦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组织,主要为心、肺两脏。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②中焦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

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③下焦

下焦的部位是指脐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包括二阴。

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相属,或脏腑相合。

1.心与小肠的关系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

“心火移热于小肠”。

2.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气虚便秘”。

3.脾与胃的关系

(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

胃主受纳,饮食物进入胃腑之后,由胃进行腐熟,即初步消化,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布散水谷精微,则又为胃的再一次受纳创造条件。

“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脾气上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下降,则饮食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升胃降,气机调畅,方能维持饮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

(3)燥湿相合(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相互为用而协调共济,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腐熟和运化过程。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

第七单元奇恒之腑

“奇”,作异字解;“恒”,是常的意思。

奇恒之腑,包括六个器官组织,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1.脑

(1)脑的生理功能

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诸如呼吸、心跳、吞咽等。

脑主管精神活动。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故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记忆力亦为脑所主。

(2)脑与五脏的关系

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也称为“五神脏”,还提出“五脏藏神”的理论观点。

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2.女子胞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2)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①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肾中具有精、气、阴、阳,它们能促进天癸的生成,天癸生成以后,又促进了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

②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为血海”之称,“任主胞胎”。

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子宫,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

THE END
1.气血不足与肝肾亏虚有关系吗有问必答气血不足一般情况下与肝肾亏虚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患者出现肝肾阴虚一般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腰膝酸软,潮热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106783178.htm
2.血液化生与脏腑的关系血的生成是在多个脏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中与脾胃、肝肾、心肺的关系尤为密切。 1、脾胃为生化之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脾胃受纳水谷,运化水谷,精微而升清,其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 是人体后天血液化生的基本物质,因此人出生之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血液等物质的生成。 https://www.jianshu.com/p/a62353ce4833
3.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的危害是什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气血两虚和肝肾不足是中医学中的常见证型,它们主要表现为机体的气血或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下降,并出现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当肝肾气血不足时,很多人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等症状。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脾胃与肝肾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当肝肾气血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与脾胃相关的症状,如脸色暗淡https://www.dayi.org.cn/qa/341259.html
4.中医中肝肾与生殖功能的关系肝肾与生殖功能的关系: 生殖功能是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女子胞,又名胞宫,其在女子为子宫,在男子为精室。而子宫与精室的功能,皆是以男精女血为物质基础的。男精女血的的生成、贮藏与施泄,则依赖于肾主藏精与肝主藏血,以及肾主闭藏与肝主疏泄之间https://www.med66.com/web/zhongyijichu/wy1505229681.shtml
5.肝与肾的关系介绍权威文章“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1 “肝肾同源”的理论渊源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理论https://www.cndzys.com/renqun/teshu/461654.html
6.五脏与肾的内在关系(肝肾同源) 肝与肾之间主要是精和血之间互生互化的关系。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以生肝木。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 ; 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也赖于血液的滋养,中医称之为肝肾同源,或精血同源。 养肝即养肾 https://www.meipian.cn/378a33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