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主气,具促进心行血之作用。因此,肺气正常则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调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2.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心脾两虚:即气血两虚,脾气虚,心血虚。
3.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血,肝藏血。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4.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古人称这种关系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
心阳与肾阳的关系: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
5.肺与脾的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肾之阴液亦相互资生。
8.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9.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于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
“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藏泄互用,调节生理机能。
由于肝肾同源,故肝肾阴阳之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如肾阴不足常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则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亏虚,从而导致相火上亢。另外,肝火太盛亦可下劫肾阴,从而形成肾阴不足病证。
10.脾与肾的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
此外,在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密切配合,方能使津液代谢正常进行。
细目三、五脏与五志、五体、五官九窍的关系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五音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角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微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宫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商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羽
六腑的生理功能,亦有专司,但其共同的生理特点则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这里所说的“传化”,有传导变化之意。所以,六腑主要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并排泄食物的糟粕。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的生理功能
胆与肝直接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内贮胆汁。胆与肝互为表里。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
胆汁,为清净之液。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2.胃的生理功能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部分;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部分。胃与脾互为表里。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1)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又常概括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胃为“水谷之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3.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居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说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又称“小肠主液”。
4.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居于下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相为表里。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故又有“大,肠主津,”之说。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与肾相为表里。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6.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
对于三焦的概念,历来有许多争论,直至目前,中医界尚未能取得一致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无形”与“有形”方面。对待三焦一腑,也应该象对待其他脏腑一样,作为一个功能单位来认识,而不要把它看成是单一的形态器官。实质上,它是对人体某些部位和内脏等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综合概括。
(1)三焦的功能
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之通路。
①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指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但通过三焦而充沛布达于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②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是说全身的津液代谢,虽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因此,三焦的功能正常,则水道通调,津液代谢方能维持正常。
(2)上、中、下三焦的划分及各自的生理特性
①上焦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组织,主要为心、肺两脏。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②中焦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
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③下焦
下焦的部位是指脐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包括二阴。
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相属,或脏腑相合。
1.心与小肠的关系
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
“心火移热于小肠”。
2.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气虚便秘”。
3.脾与胃的关系
(1)纳运相合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
胃主受纳,饮食物进入胃腑之后,由胃进行腐熟,即初步消化,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布散水谷精微,则又为胃的再一次受纳创造条件。
“脾胃不和”。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脾气上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下降,则饮食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升胃降,气机调畅,方能维持饮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
(3)燥湿相合(济)
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相互为用而协调共济,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腐熟和运化过程。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
第七单元奇恒之腑
“奇”,作异字解;“恒”,是常的意思。
奇恒之腑,包括六个器官组织,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1.脑
(1)脑的生理功能
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中枢,能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诸如呼吸、心跳、吞咽等。
脑主管精神活动。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故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记忆力亦为脑所主。
(2)脑与五脏的关系
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也称为“五神脏”,还提出“五脏藏神”的理论观点。
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与心、肝、肾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2.女子胞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2)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①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肾中具有精、气、阴、阳,它们能促进天癸的生成,天癸生成以后,又促进了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
②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为血海”之称,“任主胞胎”。
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子宫,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