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市值1.57万亿的新能源汽车板块,迎来新的15年发展规划。12月3日,工信部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2021-2035规划》)公开征求意见。《2021-2035规划》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下一个15年的发展愿景:力争经过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
补贴将成历史
不同于旧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21-2035规划》中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补贴的事项。这意味着,最迟到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就将完全退出。
受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下跌。数据显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万辆和7.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5.4%和45.6%。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补贴退出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行业加速优胜劣汰的动力,也是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的契机,还是促使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催化剂。车企要尽早提升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及整体水平,靠实力赢得竞争。
事实上,《2021-2035规划》也强调“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
此外,虽然补贴退出,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弱。《2021-2035规划》明确,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保险等支持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车辆支持力度,给予新能源汽车通行、使用等优惠政策。
氢燃料汽车上位
与2012―2020年的规划相比,《2021-2035规划》更加重视燃料电池汽车,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2021-2035规划》要求,以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
近年来,国家大力度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提出,“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大力支持”;2016年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提出,“202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达到1万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今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在此背景下,不少车企都在布局氢燃料汽车。2018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建立氢能技术中心,并逐步投入运行;今年5月,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在北京发布氢燃料电池公交客车F12,该车是吉利发布的首款氢燃料客车。
配套建设再提速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不断创新高,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重视。《2021-2035规划》提出,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据了解,国内充换电基础设施一直面临着建设落地难、运营效率低等问题。由于企业运营问题和技术不成熟等因素,2018年就有包括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充电桩运营公司宣布倒闭。
在政策鼓励下,国内外车企均加强在充换电市场布局。今年6月,宝马、大众等德系车企与多家中国充电运营商合作,共同成立充电基础设施平台“Hubject”;10月,威马汽车与国家电网达成战略合作,威马汽车“即客行”App开始接入国网9万根充电桩。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47.8万台,10月公共类充电桩环比增加1.2万台。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6万台,2019年10月同比增长68%。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