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先在门外车棚停好车,再进小区已是广州海珠区琶洲新村小区住户的共识。偶尔遇到初来小区送外卖的骑手,安保人员会指引他将车停在门外的临时停放点。
小区之外,一个个白色的钢架车棚底下,电动自行车一辆挨着一辆摆放着。车棚内,灭火器、防爆球、应急水管,还有小区的秘密武器长铁钩一应俱全。从设计停车方案,到现在居民自觉不将电动自行车带进小区,历经了两年多。
进小区前,先在门外停车
而骑着电动自行车的住户,都自觉地先到小区门外的停车棚,停好车,再走进小区。
在小区的南门边上,记者见到了白色的电动自行车专用停车棚,棚架由钢质材料搭建而成,棚顶设了遮挡装置。棚内安装了充电桩,抬头可以见到防爆球,沿着车棚架子还能见到爬在钢架上的水管。在车棚的边上,记者注意到一支长一米多的铁制长钩。“万一起火,我们能用它将起火的车迅速拉出来,降低损失。”工作人员边介绍,边演示长钩的使用方式。
小区的四个出入口和商业楼栋外都设置了类似的车棚,共28个,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有782个充电端口,充电端口按功率分了1元180分钟、1元120分钟、1元90分钟、1元60分钟四档收费。
走进小区,楼栋下的架空层已无电动自行车的身影。还有部分业主将自行车停放在架空层内。物管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计划引导居民将自行车移出架空层。而进入小区的地下车库,也看到专设的闸门,拦住电动自行车。
牺牲了44个地面停车位,设28个电动车停车棚
回溯设计到落地的过程,琶洲经济联合社副社长徐志豪用了“漫长”二字。
早在2021年5月,琶洲新村小区就出于消防安全考虑,计划规范管理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问题。当时,联社统计过,6600多户住户的电动自行车持有量为1800辆。
最先遇到的问题是,如果不让居民带车进屋,不让停在架空层,那车停在哪儿呢?
修建于2012年的小区在最初设计时,对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并无明确规划。如今停车空地哪儿来?琶洲联社联动物业一起在小区外围寻找建设停车棚、充电桩的地方。先是盘活了闲置的空地、单车棚等。后又考虑到小区地下车库有富余的车位,就将地面的44个停车位重新规则,改建成电动自行车停车棚。
在选址时,琶洲街道、消防部门、安监部门等多次来小区调研,充分考虑停车棚至小区的动线、主要的出入口的需求量等因素,最后在各个门及商业楼栋外围都设置了相应的停车棚。
选定了地方后,在设计车棚时也费了很多工夫。由于部分停车棚设在了商铺的前面。原本沿街的商铺面前突然要立起一个停车棚,商家纷纷提出意见。联社以“安全第一”的理由向商家解释。经过不断的调解,最后商定车棚的高度不超过2.5米,不遮挡商铺的招牌。
联社、物业齐宣讲,巡逻楼栋及时移出违停电动车
车棚有了,怎么让居民将电动自行车停进去?
物业中心总经理袁孟华说,在前期的沟通阶段遇到了很大困难。业主不理解,谩骂物业工作人员,甚至发生冲突。这时,联社就联动物业公司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拿出消防安全条例向业主做解释。小区是琶洲村改造后回迁的小区,业主一半是琶洲联社社员。联社的支持对进一步推动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徐志豪说,从整座小区来看,拥有电动自行车的业主是少数的。谈及全体业主的安全问题,大部分业主都逐渐理解,转为支持。
其间,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在小区宣传栏里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在楼栋群里滚动播报消防安全知识,还将全国各地电动自行车引发的消防安全事故转发至群里。
加强宣传,也加强监管。安保人员加强监管电动自行车进小区的行为。此外,物管联合联社组建了一支队伍,专门巡逻楼栋,发现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就及时将其移出。
慢慢地,小区的业主越来越支持电动自行车不进小区的做法。“业主的赞成让我们越来越有底气开展工作。”徐志豪说。后来出现一种情况,在社员群里,有个别社员吐槽“不让电动自行车进小区”,但没人附和他了。徐志豪知道,变化在悄然发生。
如今,电动自行车不进小区已成了小区业主的共识。谈及经验,徐志豪说,小区周边的物业属于琶洲联社的集体物业,在调配资源上能更灵活,也是小区在管理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的天然优势。在整个管理期间,街道的支持,联社和物业合力,加强对业主的宣传对推动工作尤为重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