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范文10篇

[论文内容提要]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媒体正确处理舆论监督的原则是:不缺位,也不越位;恪守媒体角色,公正介入监督事件,在一些特殊领域遵从特殊的监督规律,讲究新闻舆论监督的时机和形式。

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和社会民主素质的全面提高,大众媒介已经成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度,人民不直接行使权力,而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及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这样,人民作为国家主人,一方面通过人民代表表达自己的参政议政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介监督国家事务和选举的人民代表,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所以,自由地、充分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不仅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是公民关心国家建设、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义务。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批评,对国家事物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缺点、错误乃至渎职、贪污受贿、官僚主义作风等进行抨击和谴责,达到监视和矫正社会秩序的目的。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广大受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代表民意的新闻舆论监督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促使问题在法律框架下得到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的“渤海二号”事件,到最近几年的“南丹矿难”、“孙志刚事件”和“刘涌案”,新闻舆论监督在揭示事件真相、呼唤社会公正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正常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构成因素,其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新闻舆论监督在民主社会里又不能越位,特别是不能包打天下,去代替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法制监督,那样的话,非但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反而会破坏社会监督体系,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闻媒体正确处理舆论监督的原则是:不缺位,也不越位。

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书记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指明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方位,提出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对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理论的科学总结和重大创新,是指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我认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在提高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度上下功夫、求实效。

扩大影响力。主流媒体始终承载着社会主流舆论,传递着时代的强音,反映着民声民意,彰显着时代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媒体最高文化品质的公信力,必须时时体现其影响力。一是正确导向。总书记强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坚持正确引导必须体现在最大多数受众的认同、信任和市场占有率上。要适应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的深刻变化,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媒体实力,扩大影响力。二是尊重规律。要从新闻价值、表现形式、受众心理、传播规律、传播技巧等规律层面,考量宣传效果,调整宣传艺术,丰富传播手段,提高引导能力。在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抢占这一高地,挤占这一空间,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占据主动,展示主流、体现主导。三是搭建平台。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社会舆论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分散的聚合不起来,就很难形成主流舆论,也就谈不上引导。因而,主流媒体必须建立拓展沟通渠道,把分散的舆论聚合起来,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增强互动式引导,形成正确导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对法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媒体报道是舆论的主导,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来实现,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已成为我国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时的中国社会需要解决社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医疗改革、教育乱收费、食品安全、养老保险、环境保护、房价上涨过快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在民众中产生怨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为此,新闻媒体有义务承担起揭露社会时弊,反映民众呼声的社会职责,在督促问题解决的同时,充当社会的解压阀,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存环境因素

行政干预力量过强。新闻媒体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时,往往会遇到重重阻力和频频干扰。当今一些权力部门常用红头文件限制记者采访,逃避新闻舆论监督,如2002年,兰州市公安局以“违背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损害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和“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为由,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

近来行政力量干预媒体监督的情况稍有好转,但又出现了变相干预,如2007年安徽枞阳县实行的“全程陪同采访”。表面上看,似乎是当地政府重视和善待舆论监督的具体表现。但大多数人更愿意将这一重视方式解读为“全程监视”。

一、新闻舆论监督及其现实意义

“监督”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通常是指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为,多伴随着制裁措施,是一种权力的表现。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媒介机构通过发现、筛选,并概括表述为“广大受众”的意见。相对于西方媒介多元、分散的公众意见,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更具有“监督”的权力实质。

二、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存环境因素

一、舆论引导是一门时代的综合性艺术

舆论引导既是一门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生动的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也是一门时代的综合艺术。所谓艺术,是指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舆论引导艺术是指实施舆论导向活动的方法的技巧,主要包括引导活动的组织艺术,引导主体的疏导传播艺术,引导工具的运用艺术、引导形式的创造艺术等。舆论引导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不仅与文学、电影、戏剧等许多门类的艺术息息相通,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一定的艺术规律。列宁说过,“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趔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列宁全集》第17卷,第321页)舆论引导艺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的效果。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舆论引导工作方面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没有把舆论引导工作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来研究。忽视对舆论引导工作自身规律的探讨,因而有时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陷入某种盲目性、导向内容不对路,引导方式不适应,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导向内容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多元样是新时期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市场经济社会的五彩缤纷,也决定其参与者---广大新闻受众的需求的多种多样化。就说农村吧,过去的农村,只是种植与养殖,农村受众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如何种呀,如何养呀。可如今,农业究竟是什么?农村工作又是什么?用传统的观点已难以计请了。在不少地方,农业工作已是粮牧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农科教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分离出来,务工经商跑流通。倘若我们的新闻导向还是种呀,养呀,能满足他们对新闻导向的需求吗?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及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舆论监督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如今,新闻官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

纵观目前我国的新闻纠纷,大多是个人或单位(原告)诉记者及新闻媒体(被告)侵犯了其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的规定,新闻侵权主要是指侵害人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或运用侮辱、诽谤性语言,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上的损害。明晰了这几点,我们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就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这样就会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即使不得已走上法庭,也会胜券在握。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冤假错案;平衡

1问题的提出

2新闻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区司法行政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要按照中央、省、市、区具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联系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着眼改革、着眼基层,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围绕工作重点,注重宣传实效

1.着力做好防控肺炎疫情方面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决执行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依法服务大局,依法推进防控工作的有力举措及全系统扎实做好阻击疫情工作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等。

2.着力做好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及党建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是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制度改革、戒毒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制度机制、律师制度改革、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等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正向宣传。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宣传报道。三是大力宣传“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4.着力做好“七五”普法总结暨“八五”普法启动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是围绕“七五”普法总结表彰暨“八五”普法动员部署大会,做好系列活动宣传报道。二是大力宣传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活动。三是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普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企业守法诚信典型案例,切实将“法律进企业”活动引向深入。四是大力宣传法治文化建设典型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冲突;协调发展

二、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

摘要:伴随新兴媒体的应运而生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广播电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也给电视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大众接收信息的重要媒介,电视新闻在向大众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承担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责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围绕如何提升电视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的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对电视新闻舆论导向内涵的深层理解,分析探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其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举措,供同仁参考。

THE END
1.主题我是如何避免干预司法的三大规则然而,有时一些不必要的干预可能会影响到案件的公正结果。为了确保司法独立和公正,我们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定来防止这种干预。在我看来,这三大规则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第一,不要直接或间接地干涉法院审判;第二,不得对法官施加外部压力;第三,任何与案件相关的人员都不得泄露案情信息。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6500.html
2.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三观点立论【辩题】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辩题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普法宣传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更多的人学会了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法律越来越多且深刻的进入大众的生活,同时随这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关注司法案例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但是大众舆论不断关注着司法http://www.bianlunzy.cn/doc/doccon/id/1581.html
3.辩论稿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7篇(全文)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精选7篇) 辩论稿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弊大于利 第1篇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 我们先来明确定义,大众舆论是泛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意识或多数意见。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今天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sr1ot7v.html
4.舆论对于司法利大于弊(精选7篇)舆论对于司法利大于弊(精选7篇) 篇1:舆论对于司法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 我们先来明确定义,大众舆论是泛指由广大民众自发形成的,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的,对某件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意识或多数意见。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今天判断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还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y854x3a.html
5.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利还是弊(2)个人或团体的自我语言,对某一事件发表意见,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司法审判是司法机关根据现有法律对客观事实进行审判。审判是一个汉语词汇,审判即审理案件,并给予判决。因为舆论存在“五不”特征,即不主动、不拒绝、不听反对意见、不持久、不负责任    承认存在利与弊,但是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22356321701383892.html
6.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探究——以“刺死辱母者案”为例.docx8610 (一)健全网络舆情的法律规制 11 2136 (二)网络舆情与司法良性互动 12 30543 结语 12 1809 参考文献 13 12297 致谢 14 PAGE PAGE 1 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探究——以“刺死辱母者案”为例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传统新闻媒体发起了巨大冲击,使得人们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网络舆情受到人们广泛关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10/8067141012005131.shtm
7.关于司法公正论文范文资料与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平衡性问题有关(一)舆情关注与司法关注不同 舆论的主体是普通大众,现如今信息网络发达,人们甚至只需一部手机,一个私有*即可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观点.例如微博,由于其天然的草根性和超低门槛限制性,在该平台上发表言论的网民素质自然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舆论监督的作用的发挥.③结合近些年广受舆论关注的案件,我们可以知晓容易受到https://2www.anydaily.com/lunwenfanwen/24467.html
8.媒体介入刑事案件的时间及利弊媒体舆论监督无疑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监督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一些传媒记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超越了“报道”的层面,对正在进行侦破的案件、对正在审判的案件官妄加评论,这种缺乏法治意识的做法干预了司法独立。这也就使得媒体与司法的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笔者试着从媒体介入刑事案件的时间的角度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09/16/54666_91617324.shtml
9.舆论缓释:一种规避舆论监督“越位”的思路赵:从传播学角度看,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议题设置”的功能;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具有不容置疑的引领和引导作用。正因为媒体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不够客观和理性的报道才能产生舆论压力,影响司法判断,出现不符合司法原则的“媒体审判”现象。 濮:是的。虽然有的观点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拿着新闻报道去行政或https://www.dzwww.com/qingnianjizhe/2003dishierqi/200312260814.htm
10.笔记如何看待“媒介审判”(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慕明春:新闻媒介利用其公开传播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表现方式主要是媒体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的案情分析、案件定性、对涉案人员定罪量刑等一系列问题做出公开的判断和结论,(甚至得出预测性的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一种足以影响司法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099187/
11.头条文章但是由于涉及敏感的社会问题,却有着发酵、膨胀的极大可能性,有着从微弱的、零星的舆情转化为舆论狂潮、舆论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舆情研判时,不可忽视处于萌芽状态的零星和分散的网络舆情,特别是关注舆情可能的走向。如果对某些处于萌芽期的网络舆情缺乏应有敏感,就会丧失舆论引导的良机。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08264444035197
12.传媒观察千万粉丝的政法新媒体:庄重与生动如何共存(一)话语权、舆论三角力及其博弈 媒体之力——作为机构组织的媒体力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传统的大众媒体及其新媒体,二是互联网平台媒体。主流新闻媒体机构及其新媒体,满足公众的政法信息需求,落实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促进司法透明公开,其报道和观点呈现着重围绕知情权、报道权与监督权来展开。作为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商业媒https://www.xhby.net/zt/cmgc/202209/t20220906_76871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