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胡斌表示,长城汽车作为OEM一员希望能表达以下观点:
近年来,智能汽车上半场已接近尾声,截至2022年,国内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已达34.9%。保隆科技子公司保隆领目总经理蒋鑫认为,在智能化下半场,以数据为驱动,L2、L2++有望逐步升维至L3,并迈向规模化的落地量产。
此外,在当前的市场中,行泊一体交付量快速提高,25-4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成为行泊一体域控制器搭载的主力,2023年搭载行泊一体车型均价有望下探至25万元以下。然而,如何实现功能迭代和降本的平衡,仍是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
蒋鑫进一步表示,当前阶段要实现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规模化量产,需要同时满足终端用户和主机厂的需求,即打造终端用户愿意用、用得起,以及主机厂所需的平台化、可快速迭代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希望我们国产化的芯片和行泊一体域控能为大家带来‘既要、又要、还要’的效果。”
第二,新的SOA软件架构虽然在灵活性、拓展性上有优势,但无法真正解决汽车的实时性、可靠性要求;
第三,数据通信安全标准尚未统一。
全场景车规芯片助力跨域融合
当前电气电气架构的演变正处于典型的域控制器阶段,距离2030年的中央计算阶段仍有6-7年的过渡期。金辉认为,在这个过渡阶段,实际上有无限的可能,也带来了大量的差异化、定制化需求。对此,芯驰科技以全场景的芯片布局直面未来的中央计算挑战。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智能出行体验,金辉呼吁,整个汽车的生态一定要足够开放,“要自洽,而不是互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加地绿色、智能化、安全,从而让更多人享受到智能出行的体验。”
openVOC框架下的整车域控新生态
今年,东软睿驰首次提出openVOC开放技术框架。
域控的新形态对于软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东软睿驰希望构建起软件生态,并在整车域控和跨域融合中形成新的开发方式和产品形态。
openVOC是一种在单芯片方案趋势下构建“整车核心智能化软件功能”所运用的开放技术框架,在软硬解耦、软软分层之下,让各种智能化应用在“一颗芯片”中互不干扰、高效运转,使得开发、部署和调试更简单高效。
星灵架构中央计算平台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车企的产品开发模式、用户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也正发生巨变。面向加速迭代的产品功能和电子电气架构,广汽也做出了技术路线选择:跳过中间阶段,直接从分布式架构进入中央计算架构。
中央高性能计算单元及冷却系统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面向服务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也产生了几项共性目标,包括数据驱动的工程开发、虚拟化工程开发、开发、测试及集成的快速迭代、新业务模式、软硬解耦和更快的上市速度等。
大陆集团认为,服务器和区域集成架构是普遍认可的行业趋势,跨域融合是软件定义汽车系统解决方案的推动者。集中式的电气架构对于线束和整车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跨域融合,能够减少开发中的复杂成都,从而加速汽车功能的落地。
中央集中式域控制器量产实践和迭代路径
陈晴将打造中央集中式域控制器产品面临的挑战归纳为多、快、好、省。“我们需要做更高集成度的控制器,进行更快速的迭代;在快速迭代过程中,大的控制器需要更可靠的硬件、更复杂的系统集成,同时我们还要省。”陈晴表示,从域集中到中央集中式架构,单一控制器的成本虽有下降,但用户并未得到明显感知。他强调,未来要做的事情是快速增长用户可感知的价值,“这才是SOA架构,或者集中式架构真实的价值所在。”
直面多、快、好、省的挑战,岚图于去年年底完成了中央集中式域控制器的开发实践,并搭载于岚图追光。下一步,岚图也将基于板级融合和芯片融合的思路,继续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央集中式域控制器,以满足更高的车型梯度,覆盖更广的功能和架构开发需求。
行泊一体化域控制器方案以及行车传感器配置
在整个功能域架构下,电子电气架构的集成将引申出两条不同的路径——舱泊一体和行泊一体。其中,舱泊一体更加适合追求性价比的中低配的车型,而行泊一体可以满足高速、城市中行车、泊车的全场景智驾功能。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行泊一体的配套量将超过500万的市场规模。
当下域控制器芯片算力处于“内卷”之中,但硬件预埋程度与芯片的升级速度之间仍有差距,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多域融合的趋势下车企自研对Tier1价值产生什么影响?域控Tier1新秀能否后来居上?传统的芯片、域控企业在着手布局软件算法,而另一端的算法企业也在筹划硬件的布局,最终软硬件如何协同?由谁占据主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