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7”看似不可能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8月16日,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第8位的佛吉亚与第41位的海拉双双发布消息称,佛吉亚将以每股60欧元的价格,从控股家族中收购海拉60%的股份。与此同时,佛吉亚还宣布一项自愿公开收购要约,以每股60欧元的价格收购海拉的剩余股份。在本次交易中,海拉的总估值为67亿欧元,是佛吉亚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由此,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诞生。
补齐短板和强化优势
此次收购是有史以来法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特大收购案之一,也是欧洲过去3年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规模巨大的收购案之一。
“这是各大零部件巨头在汽车‘新四化’变革行至中场时开启新一轮资源重新配置攻势的表现,也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新形势下拆分、整合、并购越来越频繁的最新典型案例。”上海大学企业并购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文涛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竞争越激烈,汽车零部件巨头对行业优势资源的需求就越急迫,这也是此次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
“其实,这两家公司本来就是汽车零部件领域实力不凡的巨头,都有各自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佛吉亚的收购物超所值。”天津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林涛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百年老店”海拉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有产业布局,拥有3.6万名员工,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照明和电子产品专业零部件供应商。
在2020至2021财年(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海拉销售额达65亿欧元,同比增长13.3%;利润同比增长125%;利润率增长100%。佛吉亚同样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全球37个国家建立了248家工厂和37个研发中心,拥有11.55万名员工。今年上半年,佛吉亚销售额达78亿欧元,同比增长32%。“由此可见,双方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与叠加。”刘林涛认为。
根据公告,佛吉亚与海拉合并后将设立六大事业部,包括汽车电子、照明、座椅、内饰、绿动智行及由海拉原售后业务、特殊应用等业务组成的全新全程价值管理事业部。同时,新集团拥有18500名工程师和专家,其中包括3000名软件工程师。
“佛吉亚通过多次并购,增强了多个业务领域的实力。”浙江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陆安程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早在2010年,佛吉亚就收购了排放系统企业埃姆康(Emcon)技术公司,成为排放控制系统的领军企业。此后,佛吉亚在欧洲又收购了位于德国和西班牙的普拉斯塔(Plastal)的权益,其外饰业务和整车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张。随即,佛吉亚收购了福特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分厂,巩固了在北美汽车内饰市场的地位,也让福特成为集团的第二大客户。并购成为佛吉亚不断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手段。
事实上,此次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表示看好。“当前,海拉和佛吉亚均已经是各自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通过各自优势的结合,海拉和佛吉亚旨在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地位,特别是在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汽车内饰设计等关键增长领域,进一步巩固其在客户群体和各区域市场的地位。”海拉首席执行官罗尔夫·布雷登巴赫表示,“佛吉亚和海拉可谓相得益彰。携手佛吉亚,我们将在实现共同目标的道路上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机遇。”
佛吉亚首席执行官柯瑞达(PatrickKoller)表示:“此次合并是打造全球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导者的契机。佛吉亚和海拉双方携手,将拥有关键优势,从汽车产业转型的战略驱动因素中获益,也将为佛吉亚和海拉的客户、员工和股东持续创造可观的价值。”
行业资源正在重新配置
欧洲《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上,佛吉亚以175亿美元的年度营收额位居世界第8名,是法国当之无愧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老大。海拉排名第41名,营收业绩约是佛吉亚的三分之一,是另两家竞购者马勒与彼欧的一半。
“强强联合的并购甚至更多的整合,都是为了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江苏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胡平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从汽车产业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几乎在所有产业发展的转折阶段或转型期,行业资源重新配置是总趋势,也只有经历并购或重新整合,行业资源才得以优化,头部企业也会获得更多资源、更强创新力、更大市场空间。
业界注意到,除了佛吉亚收购海拉,仅近一年多来,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案出现上升趋势。比如,2020年4月,英飞凌以90亿欧元收购半导体厂商赛普拉斯;2020年6月,采埃孚收购威伯科,并变身为采埃孚第十商用车事业部;2020年10月,博格华纳以33亿美元收购德尔福科技;还有美国芯片巨头亚德诺(ADI)以209亿美元的全股票方式收购竞争对手美信集成;AMD以300亿美元收购芯片供应商赛灵思;近日,又有瑞萨电子完成收购DialogSemiconductor,交易金额达48亿欧元……
“汽车零部件企业并购,会面临人力、财力、技术、市场、渠道及企业文化诸多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反之就会有失败之虞。”时蔚然认为,很多并购都是相近产生互补,才更容易协调一致,比如博格华纳收购德尔福,博格华纳的企业理念是“创造高效节能的世界”,德尔福的企业理念是“创造一个更洁净、更美好、更长远的驾驶体验”,较为接近,因此就很容易实现各方面的融合。佛吉亚与海拉的联手,也出现了这一趋势。
“当前,根据实际情况决策或买或卖,对行业资源重新洗牌,才是零部件企业应该把握的一大机遇期。”张睿林表示,海拉尽管有资金储备和辅助驾驶传感器有关技术的大量专利,但一直以来占据优势的汽车照明业务几乎大多被蚕食。在这种情况下,加速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才是发展之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市场竞争形势瞬息万变,应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似乎也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出现大量零部件企业并购、整合的同时,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拆分案也在持续增加。2020年,LG化学就拆分电池业务,将电池业务独立出去,成为LG化学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产业、技术、市场等因素是零部件企业分分合合的内在逻辑和重要推动力。”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尤其是在汽车“新四化”变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的时期,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据现实需要,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方为明智之举。
国内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并购、整合、拆分增多,是否会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
“这得从市场来角度分析问题。”胡平认为,在汽车供应链全球化的背景下,佛吉亚并购海拉将在行业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佛吉亚与海拉基本都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当前,海拉已经在中国10个城市建立了16个生产基地及研发机构,在华拥有5000多名员工。佛吉亚在华拥有近1.97万名员工,在中国建立了58个工厂与5个研发中心,业务遍布中国六大汽车产区,在中国的主要客户有一汽-大众、一汽红旗、上汽大众、神龙公司、东风日产、上汽通用、长安福特、广汽菲克、宝沃、吉利、沃尔沃、长城、比亚迪、蔚来等品牌汽车制造商。可以预见的是,佛吉亚与海拉联手,双方的技术、市场渠道在华都会呈现互补和叠加效应,占据汽车零部件市场更多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内零部件行业的市场竞争。
“的确,两家企业合并后的实力肯定会大于原先的任何一家。如此一来,就很有可能挤占其他零部件企业的市场。”时蔚然认为,这也会带来“鲶鱼效应”,倒逼中国零部件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尽快补齐短板,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惟一的生存之道是超越,虽然向上总是不容易并且要付出更多努力,但被淘汰却很容易。”他认为。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智能汽车产品的快速演进,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盯上了中国市场。这是一件好事,使国内汽车企业可以选择更优秀更先进的零部件,同时也给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梁志斌谈到,尤其是在潜力巨大的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市场,国外企业“抢滩登陆”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大。比如,在动力电池方面,韩国LG、SKI在华都有工厂和稳定的客户,SKI近日再次宣布在华投资66亿元新建一座动力电池工厂;在芯片方面,英飞凌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加强合作;9月1日,恩智浦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将联合开发量产级解决方案。这些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有自己的特点。“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既有与全球市场合拍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相较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大多在自身领域‘不出圈’的发展或整合现状,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整合、拆分正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杨文涛表示,跨领域、跨界的收购不断增多,比如,近日小米收购辅助驾驶研发企业深动科技100%股权,为的是获得智能辅助驾驶先进技术;OPPO汽车投资四维图新旗下芯片公司等;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收购增多,比如,零部件行业后起之秀华为近两年收购了20多家汽车芯片产业链公司,在智能汽车零部件领域快速崛起;拆分也呈多元化趋势,如比亚迪去年陆续拆分了弗迪系的零部件公司,由此产生了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视觉、弗迪模具、弗迪锂电池五家零部件公司,并重组了弗迪半导体公司。
当前,在日益复杂多变的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环境下,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都选择更为高效、便捷的方式,直接面向市场,一方面会加速国内零部件行业甚至整个汽车产业变革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会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引发新一轮的并购、整合、拆分。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多种多样的分分合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原有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机制已经遭遇巨大挑战,如何应对,值得汽车零部件企业深思和探索。”时蔚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