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汉互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一、谚语的内涵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distancetestsahorse''''sstrength.sotimerevealsaperson''''sheart.
英谚:1、Outofsight,outof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lipsmakethoughtless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onelosesontheswingsonegetsbackon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willhappeninthebest-regu-lated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longasgreenhillsremains,there''''llneverbeashortageof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bethehead0fadogthanthetailofalion.
英谚:1、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contentedmindisaperpetual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burntchilddreadsthe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英谚:1、Likebegets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haveears.隔墙有耳。(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iseasytododgeaspearintheopen.buthardtoguardagainstanarrowshotfrom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onthecityh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
英谚:1、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hismare.whocouldhavesuggest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bowlisquiet,tWObowlsmakea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Zhao''''s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reisobvious.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QingFuisdoneawaywith.thecri-sisinthestate0fLuwillnotbeover,译文2:Therewillalwaysbetroubleuntilhewhostirsitupis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isthedaughterofignorance,(口语化)Seeinglittleisthecauseof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theappetitetothedishesandthedresstothefigure.
英谚: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whatis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关键词:形合;意合;特点;策略
一、形合与意合的意义理解
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任何语言所共有的两方面特征,但这两方面的特征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在表现趋势上存在着差异。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美国传统辞典》)给形合定义为:“Thedependentorsubordinateconstructionorrelationshipofclauseswithconnectives.”即从属结构从句与主句的依赖和从属关系。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中,hypotaxis指"各种依附构式",特别指"从属连词连接的组构成分",即特别指主从句关系。形合强调了一种依赖和从属的关系。
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美国传统辞典》)给意合定义为:“Thecoordinationofgrammaticalelementssuchasphrasesorclauses,withouttheuseofcoordinationelement.”即不使用并列连词或从属连词的并列句或并列短语。意合(parataxis)强调的是各种语言单位间的并列关系。
主从关系在英语的语法体系中要求利用从属连词连接,而并列关系既包括不出现连接词而靠标点、语调连接的并列结构,也包括带连接词的任何并列结构。
二、英语重形合与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英民族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强调由一到多的思维传统,注重形式逻辑。英语的表现法,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定界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句法功能呈外显性。汉民族历史上研究“天人合一”,重视整体形象,注重空间移动加上汉语是非拼音,非形态语言,它不具备形态发生的物质手段,因此汉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很疏放的语言,形式机制很弱,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
(一)英语重形合
1.频繁使用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whom,whose,that,which,what,when,where,why,how等,用来连接主句和定语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but,or,yet,so,aswellas,(n)either…(n)or…及while,when,as,since,until,so…that,unless等,用来连接词、词组、分句或状语从句。如:在我不再当电视制片人的这三年间,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终端进行的。Forthelastthreeyears,sinceIstoppedworkingasatelevisionproducer,Ihavedonemuchofmyworkasatelecommuter.
2.频繁使用介词。介词是英语里最活跃的词类之一,是连接词、语或从句的重要手段。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汉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在英语中,介词包括简单介词(with,to,of,in,between)、合成介词(inside,within,without,onto)和成语介词(infrontof,becauseof,alongwith,accordingto)等。而汉语则喜欢用动词。从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词类成份上的差异,但实际上反映了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方法及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各自特点。在翻译中我们必须认真注意各自的特点,可把含有动作意味的英语介词译为汉语动词,这样可以做到两全其美,既处理了英语中难以对付的介词,同时又增加了译文中动词的数量,使之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如:Withenvyhewatchedtheirfaces:Edith,Ethel,Gerty,Lily.他怀着妒羡的心情注视着一张张脸庞:伊迪丝、埃塞尔、歌蒂、莉莉。
3.使用其他连接手段。除了以上这些连接手段,还有动词不定式,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态、语气、比较级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expletives)起连接作用等。英语常常综合运用上述连接手段连接各种成分,构筑长短句子来表达语义、语法关系及逻辑关系等。如:Fromahillaboveacorpse-strewnplainageneralspeakingtohisofficers,leaneduponhisspear.陈尸遍野的平原,将军站在小山上,手扶长矛,向部署讲话。
(二)汉语重意合
汉语注重隐性连贯(covert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借助语义上的关联进行,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的意合性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体现:
1.使用语序代关联词。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有次。从句若前置,一般有“因为”、“如果”、“即使”等含义。据统计,汉语中三分之二的因果句不到必要时不用关联词。如: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IftheDragonkingwantsawhitejadebed,heappliestotheWangsofChiling,it'ssaid.
2.使用排比、对偶等整齐、匀称的句式来替代关联词。汉语的排比句、对偶句具有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特点。因此,在这类句子的英译时就存在着一个形、音、意的问题。一方面要体现汉语句式的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拘泥于汉语句式的约束,而根据英语的要求做适当的调整。如:Ifyouconferabenefit,neverrememberit;ifyoureceiveone,rememberitalways.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3.使用紧缩复句。中文里有一些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凝固起来的固定句式统称为紧缩句,其特点为:以单句形式来表达复句内容。在这类句式中,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往往是隐含的。因此在中译英时,我们应该掌握必需的中文语法知识,通过逻辑分析,弄清楚句子成份之间蕴涵的逻辑关系,透彻理解中文字句里潜在的、内涵的、深层的意思,使译文表达得准确、流畅。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Wewillnotattackunlessweareattacked.
4.使用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被誉为中国古代汉语文字的"活化石",因为它具有文字简洁、凝练,结构对称、严谨,语调和谐、悦耳,内涵丰富、形象等特征,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汉语成语结构稳定,极大部分以四字格出现,在政治、文艺、科技等文体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常是意合法的佳作。如:搞得我心乱如麻。Itmademeupset.
三、形合法与意合法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虽然我们强调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某一确定具体的方法翻译,即用形合法汉译英,用意合法英译汉。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翻译对象,经过全面分析后根据翻译对象的特色及要求分别用形合法或意合法进行翻译。
首先,一般情况下,尤其在讨论句子层面的翻译时,采用常见的做法:英译汉时,注意显性关连词语的隐性化,变形合为意;汉译英时,注意隐性关连词语的显性化,变意合为形合。要切忌机械地“对号入座”。试比较一下几组汉语译文
(1)Ifyouturntotheleft,youwillfindourinstituteatadistance.
a.如果你向左转弯,你就可以远远看到我们学校。
b.向左转弯就可以远远看到我们学校。
(2)Ican'ttrusthim,becauseheisnothonest.
a.因为他不老实,所以我不相信他。
b.他不老实,我不相信他。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词、词组、分句)之间都有连接词(sothat;if;and;because;that)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我们就会发现:译文a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因而显得生硬罗嗦,“翻译腔”十足;而译文b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先发生的事情先讲,后发生的后讲,消除原先形合的痕迹),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而在汉译英时,我们应先弄清句子间的关系,确定其类别(是并列还是偏正关系),然后选择恰当的关连词语,把汉语句子结构中意合的隐性连接手段在英语译文中将它显性化出来。如:有聚就有散。Wenevermeetwithoutaparting.
从以上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在以句子为层面的结构中,英语多使用以连接功能为基础的形合手段,而汉语主要依赖逻辑语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因而,在英汉互译中,我们要把握好隐性和显性的转换。在译文中有意识地体现目的语的特征,减少让读者感到格格不入的异化味道,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其次,在处理语篇翻译时,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各自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原文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写作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的修辞效果,翻译手段要作相应的变化:直接用原文的组织手段,保留原文风格的译法,或采用与原文相反的手段。
如:
AndnowIlookedmuchbetterthanIdidwhenBessiesawme;Ihadmorecolorandmoreflesh,morelife,morevivacity,becauseIhadbrighterhopesandkeenerenjoyments.(JaneEyrebyCharlotteBronte)而如今,我看上去比当初贝西见我时好多了。我脸色已更加红润,人已更加丰满,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朝气蓬勃,因为有了更光明的前景和更大的欢乐。
该句中有两处因果关系,前者是意合,后者是形合。前者是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因果关系,是语外关系;而后者是语篇中存在的因果关系,是语内关系。现实世界中的因果关系客观存在,不言自明;而语篇中的因果关系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世界观或认识,因此必须指出和强调。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商标英汉互译文化内涵跨文化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互通有无,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而各国在相互的经济交流中,无论是销售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商标。在各国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活动中,商标英汉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国外市场的开拓。商标在体现一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商标英汉翻译时,译者应从跨文化的角度,使译名简洁清爽,不仅能释义,而且能传递出商标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商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跨文化视角下商标英汉翻译策略
随着国际贸易的愈加频繁,一个好的商标译名对企业至关重要。上文提到,商标不仅有经济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在进行商标英汉互译时,必须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考虑,做到译名不仅能释义,更能将商标所隐含的文化传达出来。在探讨跨文化视角下商标英汉互译的策略前,应了解商标翻译的原则。
商标作为一个企业的缩影,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大部分消费者一般都是先对一个企业的商标有所了解,然后再了解企业的其他部分。商家为了能使自家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设计商标时都遵循了清爽简洁、琅琅上口、形象生动、易懂易记的原则。因此,商标的译名也应遵循该原则。同时,由于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各不相同,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翻译商标时应遵循的另一原则就是符合译入语国家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心理期待、审美价值、政治观等等,应避免由于文化冲突而造成的产品营销失败。
在遵循上述商标翻译原则的前提下,从跨文化角度来说,商标翻译主要有四种策略,一是直译法,二是音译法,三是意译法,四是音意合译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特色。直译法适用于在源语和译入语中存在对等词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相似性,不产生文化冲突的商标翻译。如“熊猫”牌的英译名就为“Panda”,在中英文化中,熊猫都是憨态可掬的,直译后能直接让消费者联想起熊猫这一可爱的特点。又如“长城”,长城虽然是中国特有的,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长城在世界上已是家喻户晓,并且也有专有的英译,因此也采取直译的方法,可以让消费者想起长城的宏伟壮观,想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产生购买欲。
2.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商标的读音,在译入语中重新创造一个与源语读音类似的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充分保留源语商标的音韵美,适用于源语和译入语存在词汇空缺的情况。如“美加净”,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词,采用音译法,译为“Maxam”,简单易记,琅琅上口,并且能让消费者联想到“max”――“至多”,进而想到该产品实惠的特点。又如“Glory”――“歌莉娅”,“Maybelline”――“美宝莲”,“CocoCola”――“可口可乐”等都是采用的音译法。
3.意译法
4.音意合译法
音意合译法是指在采用音译法的基础上兼顾外国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源语商标文化含义,也适用于词汇空缺的情况。如“Budweiser”是世界知名的啤酒品牌,其汉译名为“百威”,就是采用的音意合译法。“百”指数量多,“威”指威武雄壮,因为啤酒的消费者多为男性,所以此汉译名符合了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和心理期待,是非常成功的商标翻译例子。
总而言之,商标英汉翻译在经济交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标译名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销售和商家的盈利。商标不仅仅是企业产品的指代,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商标的英汉互译时,应从跨文化的视角,采取符合商标翻译原则的翻译策略,从而使商标不仅有音韵美,而且形象生动,完美地诠释商标背后的文化意义。
注释:
[1]李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标翻译》,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2期。
[1]李广荣.商标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视角[J].广州市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1).
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
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转换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英译汉时常常有必要改变表达方式,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可读。这种变通技巧就是转换法(shiftofperspective)。
合并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英译汉时有时直译原文就会使译入语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这时,就有必要借用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鲜明文化色彩的表达法对原文加以归化。归化翻译法常用于处理某些英语成语、典故、形象词语等一类文化色彩较浓的表达方式。恰倒好处地归化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那些只为某一个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的文化信息的词就叫做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terms),它们既可以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个民族独创的词。
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孙致礼(2000:359)曾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刘守华(1992:150)也认为:“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性”。文化负载词就是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词汇翻译的角度看,语义可分为表层意义,即词的指称意义,和深层意义,即内涵意义。
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意义就是指在文化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的基础上,添加的反映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的语义,即文化附加义。由于民族文化存在个性差异,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往往很难达到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完全传达。
为使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传递较完整的文化意义,翻译策略的运用就尤其重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简要分类如下:
1.音译。就英译中而言,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
例如:“cool”译成“酷”,“hacker”译成“黑客”,“cola”译成“可乐”,“salad”译成“色拉”,“e-mail”译成“伊妹儿”,“AIDS”译成“艾滋病”,“coffee”译成“咖啡”等等。
而在汉英翻译时,在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词汇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
如:“豆腐”译成“tofu”,“饺子”译成“jiaozi”,“福娃”译成“Fuwa”,“武术”译成“wushu”,“气”译成“qi”,“阴阳”译成“yinyang”等等。相对于“dumpling”(饺子),“martialart”(武术),“breathexercise”(气)等翻译,现在更倾向于直接用汉语拼音直译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2.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音译加解释性翻译可以说是一种较全面的翻译策略,既能保留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又能让外国人了解异国的文化。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能将词汇的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如:“汤圆”可以翻译成“glutinousdumplingswithfillingsintheroundshape,ofteneatenatLanternFestival,symbolizefamilyreunion”;“压岁钱”可译成“thegiftmoneyforchildren,akindofritualofChineseincelebratingLunarNewYear”。
3.直译。除去以上两种翻译策略,直译法也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方法之一。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能够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不过,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
例如:首创的“纸老虎”翻译成英语就直接用了“papertiger”,这个词现在已收录进英语词典,用来指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或物,再如,“丢脸”译成“loseface”,“火上加油”译成“topouroilontheflame”,“了如指掌”译成“tohavesomethingatone'sfingers’ends”,“丝绸之路”译成“theSilkRoad”,同理“coldwar”翻译成“冷战”。
三、结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高度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运用各种翻译手段更好的传达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仅仅是“拿来”:把外国的东西引进来,让国人感知到、体验到异国情调,更是要多“给予”,向世界奉献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也体验“中国情调”。
汉语也应该为丰富英语语言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外国人更加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这才是跨文化交际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翻译工作者要切实做好的事情。
关键词: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翻译策略
一部卖座影片,除了出色的演员阵容和精彩的剧情之外,片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好的片名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甚至是票房的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影片想在国外市场收获可观票房,其片名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各国影片,特别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影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对中国观众来说,片名的翻译既要忠实于英语影片的内容,又要符合汉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做到形神兼备、言简意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使得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直译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直译,也可称为全译。这是当原语与译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最简单而又最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有的片名是以片中主角的名字为片名,可采用直译,这样既忠实于原文,表达了原作的意向,又能浑成自然。如美国影片《斯巴达克斯》(Spartacus)、《嘉莉妹妹》(SisterCarrie)、《爱德华大夫》(Dr.Edward)等都是根据原义,一字不漏地译出,一目了然。但是,并非一切片名都可以通过直译既表达原片名语言功能特征又能够做到与电影信息相符、文化对等。如:美国电影AmericanBeauty在投放中国大陆市场时大多被直译为《美国丽人》或是《美国美人》,这样的译名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是普通的爱情片。因而,片名应该根据电影主题进行意译,译成《美丽有罪》比较贴切主题。
二、意译
意译来自语言上的差异。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不能达到中英文片名的对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对影片内容的正确把握为根据,抓住原文的意义,抛弃原文的形式。意译与直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达形式这一层面上。例如:根据英文名篇小说GoneWiththe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世佳人》,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是成功翻译的典范之作。还有FarewelltoMyConcubine(《霸王别姬》)也堪称典范,令人拍案叫绝,曾使多少异国观众一见倾心,想一睹为快。这样的译例还有:TheWizardofOz(《绿野仙踪》),Ghost(《人鬼情未了》),TopGun(《壮志凌云》)。而以下几例都是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本来是应该音译的,但它们并非广为人知,所以也宜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意译:Rebecca(《蝴蝶梦》,本为人名吕蓓卡),Cleopatra(《埃及艳后》,本为人名克丽奥佩特拉),这里就体现了意译的妙处。
三、音译
四、音译与直译相结合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在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的情况下,以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以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这种音译加意译法更为巧妙。如RobinHood,Shrek,Babe分别被译为《侠盗罗宾汉》《怪物史莱克》和《小猪贝贝》。
有些片名虽能按字面意义直译,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TheWaterlooBridge,译者根据其内容,变通借用蓝桥会的民间传说,加上“魂断”二字,既保存了原名的基本形式,又形象贴切地表达了原作内容,同时也避免了歧义,这都是有口皆碑的佳译。
电影是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各国的文化成为电影中所要表达的内容。电影片名的英汉互译蕴含着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它还要求译者具有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笔者通过较多的实例分析了多种翻译方法之间的差异,不能片面地说哪种方法最好,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应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电影片名翻译的问题上运用改变词序、增词或减词等方法来翻译片名以求得多种翻译方法之间的平衡。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华先发,邵毅.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2.
[关键词]英文商标翻译;中文商标英译;功能对等;形式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国内外商品大量涌入和涌出,作为其标记的英汉商标互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富于影响力。一个成功的商标译名对开拓市场和创造企业财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拟从“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的角度来探讨英汉商标互译的方法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等一系列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奈达强调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同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本一致。商标译文的功能在于使异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同样的兴趣,引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其审美愉悦感而产生购买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应按照奈达的翻译原则来指导英汉商标互译。
三、英文商标中译的方法
根据“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的标准,我们采用“音译法”、“意译法”、“意音结合法”和“创新法”来进行英文商标的中译。
(一)音译法
即在兼顾发音优美响亮及意义积极美好的同时,人们尽可能将商标的发音完整地搬入目的语中,这样有利于消费者联想起原商标名。如Omega-欧米加(表)、Sony-索尼(电器)、Nokia―诺基亚(手机)、Rolls-Royce-劳斯莱斯(汽车)、Ko-dak一柯达(胶卷)等,这些中译,虽然在汉语中毫无意义,却响亮好听,用字简单干脆,并且多用臆造词汇,看起来新颖独特,很吸引人的眼球。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音节较长的外国商标,在做中文翻译时,须压缩字数,尽量照顾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特点。如Budweiser-百威(啤酒)、Colgate-高露洁(牙膏)、Gillette-吉列、Dove-多芬、等等。
(二)意译法
有些商标本身即是英文当中存在的单词,可以按本意直接翻译过来。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那些所含汉语意义明确,寓意优雅的英文商标。如BlueBird一蓝鸟(车)、Lark-云雀(香烟)、Apple-苹果(电脑)、Microsoft-微软(软件)、Crown-皇冠、Diamond一钻石等,都是词义美好,不失古朴典雅,又给人愉快想象和感觉的中译。
(三)意音结合法
即将意译法和音译法结合起来,这也是商标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此译法非常巧妙,凡采用此方法的,一般都比较成功,不过,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如Cocaco|a-可口可乐,其通俗程度一目了然,意义美好联想丰富。MasterCard-万事达卡,英文的意思是“卡的主人”,而中文“万事达”则表示万事通达,不被任何事难倒。这就使人联想到“一卡在手,万事不愁”,让追求富贵吉祥的中国人求之不得,实在是精雕细琢的典范。此外还有Cannon一佳能(相机)、Pepsi-Cola-百事可乐(饮料)、Reebok-锐步(运动系列)、Tide-汰渍(洗涤用品)、Clean&Clear-可伶可俐、等等都是意音完美结合的例证。
(四)创新法
四、中文商标英译的方法
依据“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总结出三条翻译处理方法。
(一)符合商标命名的根本宗旨
(二)兼顾外国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
商标名称不仅要经受商标特点对商标翻译名称的约束,还要适应目的语消费者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消费习俗等文化习惯和审美心态,这样才不会使商标名称的移植产生任何抗体。当商标名称所指的商品从原语国家或地区进入“风不同,俗相异”的异国他乡时,产生语言文化障碍和冲突的并不是商品自身,而是传递语言文化信息的商标符号,翻译中做恰当的修整和文化转换,使原文的形象效果可以在译文中以其他形象对应出现,使商标的隐喻形象达到等效传递,不失为商标文化的最佳移植。
(三)与世界接轨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音译和对译的传统翻译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现代商标名称的翻译可以更灵活,不必以“忠实原文”为准则,而应注重译语的实际效果,尽可能使命名商标名称的英语符号与汉语商标名称产生同等的心理效应和效力,亦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译语与原语的效能等值或语用等值。可以从名称意义对等、名称意义补偿及谐音寓意三方面考
虑:
名称对等部分包括传统的对译法,但其应用范围更宽泛,如“松鹤”喻指长寿,是汉语商标惯用名称,但对英语消费者来说,“Longevity”或“Longlive”更具同等心理效应。因此,名称与意义皆对等的商标可完全对译,否则可以其他形象对等出现。
名称意义补偿是指在揣摩和分析译语潜在消费者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语语言的潜能和优势,对汉语商标名称的意义进行增加或补充。“雄山”是中国丝绸内衣的商标名称,其英语译名既不是“HeroHill”也不是“GreatHill”,而是在保留汉语商标名称基本意义基础上加了一个字母“O”,形成与“Hill”义近,与“Hello”形近的“Hillo”,这种组合形体在消费者心理增添了“远山的呼唤”等语义信息。
谐音寓意是指译语与原语商标名称音同或音近并携带原语商标名的语义信息。这种方法与其说是为产品的商标翻译,倒不如说在产品有商标名称前,商家已经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将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英语文辞与寓意极强的汉语紧密结合,为其产品策划出音义俱佳的名称。如Haier海尔,与higher谐音,象征着更高更好。Youngor雅戈尔,与younger谐音,象征着更年轻。Tide汰渍,既说明洗衣粉的泡沫丰富,又暗示这种洗衣粉是一种潮流和趋势。Whisper护舒宝,既有如耳语般的轻柔、细致的关怀,又指安全、舒适之宝。HISENSE海信,源自于highsense高度灵敏。Frestech新飞,源自于freshtechnology保鲜技术。
五、英文商标中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则都应该渗入到英标中译的方方面面。按照这两个原则,商标译名应做到“意美、音美、形美”。
(一)音美
是指译名发音响亮,节奏感强,乐感十足,朗朗上口,给人以听觉上的美的享受。如Vumon是一种抗癌药物,其化学名称为“鬼臼噻吩甙”,若取此中文译名,专业化较强,因而简洁地译为“威猛”,象征其药效。
(二)意美
意美是指译名应该具有意境美,实际上指的是文化内涵的美,是原文、译文二者之间文化异的跨越和消除。因此,英文商标的翻译需经过文化的同化、吸收、转移等过程成为切合中国大众风俗习惯,符合其消费心理的译名。首先,尽量采用吉祥喜庆的字眼。以b、f、l、h开头的音节都可以译成宝、福或富、利、喜等。如,Marlboro-万宝路、Wonderful-万德福等。其次,多用具有优美意蕴,符合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字词。如Whisper-护舒宝,照顾女性舒适安全地度过生理期,Safeguard一舒肤佳,保护和嫩滑你的皮肤,Tide-汰渍,帮你摆脱衣服上的污渍。
(三)形美
形美讲究商标译名简洁明了,朴实通俗,要求易读、易看、易懂,尽量采用美好的字眼,避免生僻难写,笔画繁琐的选词,这样才能易于被消费者接受,便于他们记忆。如,
“麦当劳”比“麦克唐纳德”更适合MedonMd's,而Budweiser译成“百威”就比译成“百德威瑟”简明干脆得多。其次,多用美好字眼,尤其是翻译女性用品的商标时。例如:Arche-雅倩、Pantene-潘婷、EsteeLander-雅丝兰黛、Hazehne-夏士莲、Channel-香奈儿、等等,都是好看好写,符合中国大众欣赏品味的译名。
六、中文商标英译时的常见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
目前国内许多译者往往简单地把汉语商标译成汉语拼音,商标汉语原文包含了许多美好的象征、含义、风俗和情感,可是,拼音替代的英语名称只具备符号功能,美好的寓意荡然无存,使活灵活现的商标变得索然无味,令英语本族语消费者根本欣赏不到这些商标的内涵。如:爱妻牌洗衣机给懂汉语的人以美好的印象,丈夫买回这个品牌的洗衣机,以表自己深爱自己的妻子,一心要免除妻子的洗衣劳苦;译成AiQiWashingMachine,却只给英语本族语者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让人看后难以产生购买的欲望。
用汉语拼音音译商标还会恰巧造就出不良的英语词形,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如:一种口红,商标叫“芳芳”,国人看到会与“花容月貌”、“香气袭人”等联系起来,可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后,英文读者一定会生恐惧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义指狗的长牙或蛇的毒牙,于是,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红的少女,却是条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恶狗或毒蛇,由于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可想而知。
(二)汉英对译
汉英对译是指用汉语对应的英语作为英文商标来使用,这种翻译方法看似忠实原文,实际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差异,最容易导致文化误读。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英译成“WhiteElephant”,应该说是百分之百地正确。殊不知awhiteelephant是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aburdensomepossession)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useless)。
要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我们就应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内涵上存在的差异,避免拼音现象的发生。在英汉对译时摆脱文化误读现象,深入了解英语短语的用法及搭配原则。
七、结语
在当今经济发展飞速,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为了使商品成功并且快速地占领市场,商家在商品的命名及其品牌翻译方面下足了功夫。商标翻译不仅仅是译名的文体,还涉及到出口商品的形象及商业机会。一个商标的译文优劣有可能决定着带此商标的商品的国际命运。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中英文商标的命名及翻译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的命名和互译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朝着更加简洁、形象,更加注重内涵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2]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陈全明,论进口品商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1996(5)
【论文摘要】:"信、达、雅"为一般英汉互译之标准,而音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翻译是一门艺术"。音译,其为求其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有更好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对译者有着更高的要求。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音译作为英汉互译中最特殊的一种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的英汉互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音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使打翻译达到美的享受,有其以下两个特点:
1.音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音译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音译,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例如:
AWidowBird
Awidowbirdstatemorningforherlove
Uponawintrybough;
Thefrozenwindcreptonabove,
Thefreezingstreamblow.
Therewasnoleafupontheforestbare,
Noflowerupontheground,
Andlittlemotionintheair
Exceptthemill-wheel''''ssound.
译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译成"悲鸣",将wintrybough译成"寒枝",将freezingstreamblow译为"冷风何萧萧",将mill-wheel''''ssound译为"喧桔槔"。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私以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音译美表现出来。
2.音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美
音译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FitzGerald)译波斯诗人俄玛(Omar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徐志摩的《哀曼殊斐儿》,其音译之美曼殊斐儿,乃是爱尔兰女作家,年轻早故的她在志摩笔下有着令人眩晕震颤的美;而曼殊斐儿这四个字将其冰清玉洁的美好气质衬托得贴切无比,令人神往。这仙女般的名字,是KatherineMansfield的音译-现时译作凯瑟琳o曼斯菲尔德,但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诗意,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英文名字罢了
柏杨的《翡冷翠》其音译,引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irenze、Firenge或英文名Florence)令人读后瞬间心里仿似从仙境掉到了人间。
还是徐志摩的独创,将Cambridge译作康桥。虽然主观,但比起同样半是音译半是意译的剑桥,却多了些象征的意韵。歌咏康桥的诗篇也和这独特的名称一起经久不朽。
把Violin译作梵婀铃,来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换作小提琴,大约就少了一种婉约清丽的和谐。
大仲马的《三剑客》,里面多次提到法王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还有巴黎的著名大道"香榭丽舍"(lesChampsElysees)。只觉得实在是妙不可言,一定是极为美好的场所。枫丹白露其法语本意是"枫树茂密有清泉的所在";而香榭丽舍本意是"欢乐所在的田庐";此情此景,如诗如画-不仅字音几近,字意也非常美妙得十分相似。
"香奈尔(Chanel)"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音译;我想很多女孩儿一见这个名字就会喜欢上它-如梦似幻的性感、温柔和芬芳,作为女性化妆品和时装的品牌实在合适不过了。
中式的美丽音译,还有很多体现在电影名字上。比如把非常平淡直白的的《滑铁卢桥》译成《魂断蓝桥》;气氛悠然而出,让人感觉一定是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译作《廊桥遗梦》、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婚外情,恰恰是这样如此平凡的题材,却被高明的艺术家渲染得缠绵悱恻,哀惋动人,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的人格魅力,使得整个作品甚至亘古以来无数男欢女爱悲欢离合的故事,升华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外的收获》译作《鸳梦重温》...如古典的四字骈文,优雅微妙。美国有个以前的印第安人居住地Yosemite,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经常有灰熊出没,就用了印第安人语的"大灰熊"作地名,谁知中式的音译却把它变得如此巧妙。
二、结束语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含有物象的基因,具有某种空间性和可视性,有一种模糊的图画美,正如著名诗人闻一多所说:"惟有中国的象形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变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可是中国文学,你不必念出来,只要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立刻就可饱览绘画的美。"老舍先生说的"我们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我们特有的,无可替代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之美译后使读者看到思想之美,意境之美,感情之美,做到音、形、义兼美,"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在英汉互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2]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关键词:服装品牌;音译;意译
二、服装品牌的翻译方法
1、音译
1.1外国服装品牌名译成中文名。
外国品牌名译成中文名时,多数都采取音译法,取其相近的音译成汉语。如:louisvuitton——路易·威登;bvlgari——宝格丽:cartier——卡蒂亚;fendi——芬迪;donnakaran——唐纳·卡兰;hermes——爱马仕;moschino——莫斯奇诺;ninaricci——莲娜·丽姿,versace——“范思哲”;yvesssainlaurent——“伊夫,圣洛朗”;红贝——“herebe”:顺美——“smart”。这些名称翻译的主要技巧是注意翻译的本地化。既要译得上口吉利:又要注意节奏,还要符合当地人的文化欣赏。
很多外国服装品牌都是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也采取音译法,就如同翻译英文名字一样。如:品牌名称:christiandior(克里斯汀,迪奥)——创始人、设计师(1946年—1957年):christiandior(克里斯汀·迪奥):品牌名称:chanel(夏奈尔)——创始人、计师(1913年-1971年)均为gabriellechanel(加布里埃·夏奈尔);品牌名称:versaee(范思哲)——设计师:贾尼·范思哲。
1.2中国服装品牌名的英译
2、意译
2.1外国服装品牌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少采用意译,如上文所说“很多用创始人或设计师的名字作为商标”,并无实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确含有实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sixty——60小姐,playboy——花花公子:goldline——金利来;crocodile——鳄鱼;plover——啄木鸟。
3、音译和意译结合:
reebok译成“锐步”,既在发音上相似,“锐步”的中文又可以表达锐意进取、快捷的步伐,非常符合品牌定位;nike——“耐克”,耐力、耐磨。一个“耐”字译出了神韵;“雅戈尔”翻译成younger,音相近,同时表达品牌青春的定位。
在商标的中译英中,许多企业运用拼音方法解决中国商标的翻译。“亿都川”(ydc)、“丹顶鹤”(dandinghe)、“李宁”(lining)。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汉语拼音不具有国际性,不通用,许多外国人无法正确拼出企业的商标读音,而且不适当的运用会闹出误会。如puke(扑克的汉语拼音)正好是英语中“呕吐”的意思:第二,无法表达商标中所蕴涵的企业文化。如果“雅戈尔”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则为“yageer”,根本无法表示“青春”的含义。
1引言
英汉对比研究表明,传统的英语思维常用比较抽象概括的概念表达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汉语思维则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2抽象和具体思维与英汉语言特征
例如:
(1)mostpeopleinamerica,minoritypeopleinparticular,areconvincedthatinjusticesexistintheireconimicsystem.
大多数美国人,尤其是少数民族,都确信美国经济制度中存在着不公正现象。
(2)preparationsforthesummitmeetingcontinued.
最高级会议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
然而,汉语用词顷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纱·秋思》:
哭藤老树昏鸭,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整个散曲基本上由事物的名词构成,几乎没有虚词,全诗借用具体的形象表达了抽象的内容,语言简洁、逻辑清晰、意义明确、主题鲜明、节奏感强,形散神聚,构成一幅羁旅漂泊者的画面。
由于英语的形态特征,尽管译者cyrilbirch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风格,其译文还是必须使用形态或形式词语,如at、the、and、with和分词后缀-ing,以及单复数和第三人称等。请欣赏这首散曲的译文:
autumnthoughts
dryvine,oldtree,crowsatdusk,
lowbridge,streamrunning,cottage,
ancientroad,westwind,leannag,
thesunwestering,
andonewithbreakingheartatthesky’sedge.
3具体译法
所谓具体译法,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中抽象或者是比较抽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者句子用具体或者是比较具体的单词、词组或者句子来进行翻译,从而消除或降低语言差别给翻译带来的损失,使译文产生与原文同样的效果。(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2006:48)在英汉翻译中,往往要把英语中的抽象表达转换成
转贴于
汉语的具体表达法。
(3)theabsenceofintelligenceisanindicationofsatisfacorydevelopments.
没有得到情报就表明发展情况令人满意。
在上例中,不仅absence,intelligence,indication和developments四个意义比较抽象的单词分别翻译“没有”、“情报”、“表明”、“情况|,而且分别添加了“得到”、“就”、“令人”等字词,从而使语言表现得更加具体。总得来说,在英译汉中,我们必须对大量的抽象概括表现方式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处理,把一些具有抽象概括意味的名词译为较为形象具体的动词、形容词,或使用较为具体的名词,从而使汉语译文富有色彩和感人魅力。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翻译方法:
(1)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2)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3)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
(4)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
(4)iampresentinruinandinunity.
我站在小屋废墟上,也置身于和谐统一中。(使用动词)
英语大量的行为抽象名词表示行为或动作意义,由这类名词构成的短语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汉语若用相应的名词表达,往往显得不自然、不通顺。在英汉转换中,汉语可充分利用其动词优势,以动代静,以实代虚。
(5)wehavewinkedattheseirregularitiestoolong.
我们对这些越轨行为宽容得太久了。(使用范畴词)
范畴词用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是汉语常用的特指手段。
(6)myspiritandmysenseswereheightened.
我精神抖擞,感官敏锐。(使用具体词语)
英语抽象词的含义比较笼统、概括、虚泛,在汉语里往往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是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7)hewaitedforherarrivalwithafrenziedagiation.
他等着她来,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使用形象性词语)
汉语虽较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如比喻、成语、歇后语等)却相当丰富。汉语常常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
4抽象译法
英译汉时,“化虚为实”的方法往往可以通行文、添文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而在汉译英时,“化实为虚”的方法则常常可以化症结、消梗滞,提高转换的可译性。(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2001:144)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往往有必要把原文中带有具体意义或者具体形象的单词、词组、成语或句子进行抽象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我们称之为抽象译法。(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2006:52)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这种表达法主要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用虚化词缀构词,大量使用抽象名词;
(2)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
(8)简是做理查德妻子的合适人选吗?
isjaneapossibilityasawifeforrichard(使用抽象名词)
汉语具体名词“合适人选”译为英语抽象名词“possibility”,取代“asuitableperson”。
(9)老师走了以后,激烈的争论才告结束。
thedepartureoftheteacherbroughttheheateddiscussiontoanend.(使用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departure既起强调概念的作用,又可简化句子。否则该句则需写成:
aftertheteacherhadleft,theheateddiscussionthenended.
(10)因为乔治向老师报告鲍勃考试作弊,鲍勃就对乔治怀恨在心。
bobhasitforgeorgebecausegeorgetoldtheteacherthatbobcheatedintheexam.
(使用介词)
(11)要是你妈妈看到你的裤子撕破了,你准得吃苦头。
whenyourmotherseesyourtorntrousers,you’llbeinforit.(使用介词)
介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其意义有时虚泛的难以捉摸。
此外,英语词义内涵比较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有助于表达比较概括、笼统的意义。如act一词,可以作法案、动作、节目、行动、担当、表演、见效等多种解释。figure一词,可以作外形、图象、数字、名人、雕像、出现、考虑、计算等多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