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持有任何轮胎股票,也不看空,仅讨论研究。部分内容参考球友,不一一列出。
全文较长,且不像word可以层次分明,随便看看吧hh
后续是出海部分和附录。
1.汽车零部件标的筛选
2.轮胎行业
2.1市场空间
全球乘用车轮胎占比接近90%,其中替换占比70-75%;其中,中国轮胎消费量3-4亿条,欧美是主要市场,需求向新兴市场转移;配套市场,轮胎销量和汽车销量保持约5:1关系;替换市场,轮胎销量和汽车保有量保持~1的折损比;金额上看,商用车轮胎价值量约为同级别乘用车轮胎5倍,但总市场还是乘用车轮胎大,~1.5倍;由于替换市场存在,需求稳定性比车好;中国汽车保有量慢增长,乘用车轮胎市场定性慢增长
2.2商业模式
1)制造业:资产较重,ToC为主,建厂Capex较大,回报周期长,需要产能利用率,需求稳定性比车好;小厂的成本是可以比上市这几家低的;轮胎建厂投资额基本在10-100亿元;1000w半钢,至少15亿造价,150元/条、满产、10%净利率算,10年回本;小厂的成本曲线可以更左,见后“竞争情况”
2)技术:化工技术(配方)存在know-how,和外国品牌存在差距,非挖人可弥补;子午线后基本是渐进式技术进步;国产轮胎过去的质量提升,主要靠信息化自动化,保证生产稳定,提供一致性强的产品,做到靠谱;后续的提升,化工技术存在Know-how,工艺链条长,靠材料等研究,无法通过挖人解决,配方是绝密,如米其林有天然胶+炭黑湿法混炼的技术,是专利;国内企业引进生产线实现会做,真正开始研发的企业凤毛麟角,大部分企业的研发实际是做产品开发;子午线后基本是渐进式技术进步,缺少较大技术变革
3)成本拆分:成本端原材料占比7成,其中主要是橡胶,有周期性;国内低端轮胎各公司间没有明显成本差距;成本端原材料占比7成,主要是橡胶,天然橡胶占原材料~44%,人工橡胶占~20%;天然橡胶价格的基础是供需,汽车轮胎替换市场是其最大需求市场,种植需要6-9年成熟期(滞后),价格经历2002-11上涨(汽车产销井喷,供不应求)和2011-19的下跌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人工合成橡胶受原油价格影响;此外,成本占比次于橡胶的炭黑也存在周期性,其余原材料主要是橡胶助剂
轮胎行业规模优势有上限,国产头部均具备;主要成本是原材料,没有集采规模优势
米其林营销:餐厅榜单(高频),在100年前创立时没有电子版,就是小册子。在汽车开始进入人类生活的年代,汽车、轮胎、旅行、美食探索捆绑在一起向前滚动
渠道和营销方面:
线上渠道:国外品牌在线上零售方面做得比国内好。根据消费者调研,近3成消费者会网购轮胎;国产品牌页面设计差,服务不及时,甚至有“野鸡”账号,产品和服务把控不到位
营销:营销较差,见附录调研
10)竞争情况:低端胎技术要求不高,初始投资高导致退出壁垒高,重制造靠产能利用率,制造成本低+出口退税,但美国关税导致国内供给过剩,国内小厂有办法比规模大企业成本更低,静态看出清很难,全球75强中有近40家中国轮胎企业;动态看,环保压力升级,国内很多新建化工厂的排放要求高于欧盟,核心省份山东出台限制新建产能,打击中小企业,正在出清产能;
现在山东省规模小的不准上,能耗未来会卡掉很多小厂,但其他省新增的都是大厂。山东的小企业基本都被浙江物产整合收编
全球轮胎75强中国占近40家
商用车轮胎国内商业模式:
1)市场需求:与基建、地产等挂钩,周期性更强;网约车虽然半钢胎,但商用逻;2019-20年,商用车销量达到巅峰,玲珑全钢胎满产满销,顺势扩产,结果2022商用车销量腰斩,产能利用率受影响
2)产品需求:核心需求是便宜,即价格/省油/耐磨;所以国产替代更高
3)竞争情况:类似乘用车胎
“不三包轮胎”,就是厂家不对该轮胎进行正常的三包,出现任何问题不赔偿。产生原因:一、部分大型且有影响力的胎企为了有效利用空闲机器,专门生产这类轮胎作为副品牌;二、二流企业利用边角废料生产。这种轮胎的售价每条比三包轮胎大约低300元左右,经销商还能多拿200元的利润。是否被市场接受呢?可以被部分车主接受,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期。在大量廉价轮胎,甚至不三包轮胎的冲击下,很多正常经营三包轮胎的经销商都撑不住,要求自己经营品牌也推出此类轮胎。据说玲珑没有干,但又不能让自己的经销商关门,只能对经销商采取更大的支持力度。以全钢胎见长的赛轮,把大多数业务都投向海外,这是重要的因素
2.3海外轮胎企业复盘
1.米其林:百年企业,成立早于汽车兴起时代,技术端持续领先,推动重大技术变革;营销端持续投入,设计形象logo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专利产品+品牌认知积累。1889年,兄弟两人成立米其林公司;1891年,研发可拆卸充气轮胎;1892年,通过自行车赛宣传;1895年,汽车轮胎概念不被看好,因为当时硬质轮胎不能保护汽车结构,为此,米其林兄弟将充气轮胎技术应用到自己制造的赛车上,亲自参加法国汽车赛事,出色跑完全程;1930年,设计“轮胎人”(2000年英国时报评为“世纪最佳标志”)
20世纪中:奠定江湖地位。1930年代,二战爆发,米其林轮胎业务原材料供应困难,同时经营刷子扫把等产品;二战后,米其林子午线轮胎研发推出,奠定江湖地位;1990年代,发展多元化,提出环保轮胎概念,针对高端市场推出PAX(防爆胎)系统;持续赞助F1赛事
21世纪:2001年,推出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轮胎;2011年,推出顶级赛车轮胎pilotsupersport;2019年,推出免充气轮胎Uptis
2.普利司通:百年企业,早期靠低端渠道+优质服务起家;中期,日本汽车产业起飞,在日系车封闭体系下成长,全球化;后期,持续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
起家:1931年创立,早期没能力进入大型轮胎零售店,普利司通进入轮胎修理店、中小型零售店、夫妻店等,提供“完全品质保证制度”优质服务;三十年代日本汽车产业萌芽期,日产、丰田成立
普利司通的全球化建厂:1960-80主要是欧美,1990-2010主要是亚洲,和市场开放/经济发展等有关;美国工厂数量较多,2000年后没有新建;欧洲后续建设都在匈牙利、土耳其、波兰、俄罗斯
3.韩泰:借助中国配套市场起飞,但并未在中建立优秀品牌,后重心逐渐转向高端化和欧美市场
早期生产斜交轮胎,1979年子午线轮胎量产,80年代开始全球化配套和建立生产基地;2000年初,韩泰占韩国国内配套份额近50%
2000年后,中国加入WTO,由于不仅配套韩系车,还配套中国国产车型(低档,不会配套米其林等,而日系德系均配套本国轮胎企业为主),韩泰起初在中国配套轮胎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市占率
但2013年后,韩泰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
配套市场,韩泰受到上下夹击。在高端车型市场,韩泰面临高端轮胎品牌随汽车品牌下沉带来的打击。中国人均收入提高,高端品牌车价格区间下沉,销量连年快速增长,相应的配套轮胎品牌也升级。2005年的老式大众高尔夫原值价格与今天的BBA价格区间重合,而BBA的配套轮胎基本被倍耐力垄断,倍耐力是意大利百年品牌。在低端小微车型市场,如五菱、宝骏,开始使用价格更低的中国轮胎品牌
其后续产品高端化,重心转向欧美市场,持续投入研发和营销,在欧美市场收入连年提升;1991年签约大众,2008年签约奥迪,2012年配套宝马3系,2016年配套宝马7系,2020年配套保时捷;同是韩国企业的锦湖也依靠中国市场配套,2011“锦湖轮胎案”,也逐步失去中国市场,但其后续没有转变战略,逐步沉沦
韩泰的全球化建厂:基本在1995年以后,欧洲选择匈牙利,有趣的是,其在2016年美国建厂,2022年美国工厂扩产(从其路径看,先建亚洲,穿插欧洲匈牙利,在中国被双反的时候建过印尼,可能确实最后要建美国工厂,并且考虑重心放在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