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国际电影大师、全球唯一的“双奥总导演”张艺谋正在为冬奥会开幕式寻找中国创意力量。
当时,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黑弓(Blackbow)数字科技的创始人王志鸥先生(JoeWang),在全国各地挖掘了一批新媒体视效高手、艺术家,推荐给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其中也包括熊超。
“非常幸运,志鸥找到了我,当时的心情非常忐忑、激动和期待,毕竟面对的总导演是电影大师和美学宗师,这是一生难得遇见的机会,提交的作品集就准备了一周。”
说起加入张艺谋总导演团队,熊超很激动。
熊超向我们介绍,在航天背景团队强大技术支持下,这次冬奥会的现场成功实现了百米大地屏和竖屏的结合。
张艺谋反复强调,希望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将开幕式现场两块屏幕打造成巨大的“冰面”,运用中国元素做出原创的创意,讲好中国故事。遵循空灵、唯美、浪漫的基调,并巧妙利用鸟巢的地屏和竖屏,整合数字、设计、科技、表演、艺术,向世界传递“中国式的浪漫”。
这样的舞台让熊超的想象力充分释放。
在《立春》节目确定之前,熊超曾为开幕式的焰火环节设计方案。“当时有一个方案,就是在宣布开幕时,对应蔡国强老师在天上放的迎客松焰火,地屏也同步开始放冰下烟花。”
在这个《冰下烟花》的设想中,观众置身云端,仿佛处于冰面之下的烟花从竖屏发射,烟花穿透冰层飞旋而上,在冰面形成各种抛物线,落在冰面上绚丽多彩,碰到冰壁又再进行一次回旋。这样的画面,稍加想象就让人觉得十足炫目,冲击感极强。
为了尝试各种不同的效果,熊超与团队设计了很多种焰火的轨迹。他们搜集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烟花的造型,提交了无数平面方案和视频方案,但因为考虑到这样的安排会分散观众观看天空焰火的注意力,提案最终未能采用。
熊超说,类似的冬奥开幕式上的所有创意方案,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翻和打磨。在张艺谋严格的要求下,视效创意团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每一份提案的背后,都是已经经过无数轮挖空心思的底稿。
困难和压力重重,在张艺谋的领导及黑弓视效团队的支持下,熊超一直坚持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结束。
“我觉得冬奥就像是一次MasterClass大师班,我是抱着一心一意学习的态度去的。在这里我遇到了不同领域的顶尖人物,比如总导演张艺谋,比如国际艺术家蔡国强,比如黑弓王志鸥,动作导演王醒,大家各有所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一起为国效力。”熊超谦逊地说道。
最后的开幕式定案中,熊超作为视效导演之一,联合中国顶尖数字科技团队黑弓(Blackbow),参与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立春》和《致敬人民》项目。
2月4日,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办日期,也是中国传统节气的立春,通常被视为“春天的开始”。仪式以24秒倒计时开始,代表了第24届冬奥会以及中国历法中的24个节气。
倒计时结束后,393个舞者们拿着长长的、柔韧的、发光的绿杆,与地屏上春天的影像咬合呼应,花、风车、飞燕、明月、柳条、蝴蝶。
初时是绿色,代表“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渐渐的会场中央舞者们挥着长杆,形成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当地屏上的小女孩吹散蒲公英,白色的种子顺着长长的竖屏漂向天空,与蔡国强先生创作的白色烟花交相辉映,仿佛无数的蒲公英种子在鸟巢上空绽放,盛放中英文“立春”和“SPRING”,庆祝春天的开始。
伴随着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而作的公益歌曲《让世界充满爱》,76名中国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步调一致,穿过鸟巢,而参演人员走过的路陆续展示出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笑脸,慢慢汇成影像的长河,两侧飘拂着寓意“团结”的中国结飘带。随即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浮现,带出此次冬奥会的主题。
节目后半段为轮滑表演,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相呼应。24名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在地屏上划出流畅交织的线条,“既像跑道,又像中国结”,继而引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轮滑表演的背景音乐则选用了于多届奥运会开幕式中呈现过的约翰·列侬的反战歌曲《Imagine》,以鼓励人们抛开所有分歧,团结起来,远离战争,和谐相处;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奏响“美美与共”的永恒乐章。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对这次冬奥开幕式盛赞有加。对比之前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他们的文化更多讲述的是死者的仪式,缅怀已逝的事物。“而我们的文化讲述的是中国的故事,是春风吹又生,是生命与希望。”
在冬奥会的视效工作结束之后,熊超也被张艺谋邀请,创作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装置《绽放》,致敬冬残奥会。
《绽放》灵感源于2014年熊超的个人艺术项目《MindArt》,张艺谋非常欣赏这件作品,他希望在冬季残奥会开幕式上运用这一理念。
为了与冬残奥的主题更契合,张艺谋召集了熊超和李志伟等其他主创人员,包括蔡国强,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会议。他们颠覆原始的方案,重新创作了《绽放》:12位残疾人环绕直径为8米的圆形画布,共同创作一幅绚丽多彩的笑脸。
而代表着和平、快乐、团结,友谊的“笑脸”,成为冬残奥会开幕式最重要的视觉符号之一。
《绽放》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的实验,同时也是一次艰难的拍摄。熊超向我们介绍,疫情中演员的挑选、筛选、审核、场地的审批等事项非常困难,更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攻克,要打通技术路径,也要注意设备的国产化。
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团队聘请了科技工程师,以及脑电波技术支持团队北京视友,让残疾人真正实现了脑电波引爆颜料。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缺,但灵魂并不残疾。
而《绽放》的工作原理,则是让残障人士戴上了脑波仪意念控制器,并通过该仪器的触角捕捉佩戴者的脑电信号,采用NeuroSky的芯片生物计数算法,将捕捉到的脑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脑电参数指标,以此来控制外联的驱动装置。
外联驱动装置是一个PLC控制器,经由控制元件继电器及无数根电线,分别连接了61根雷(detonator)管。每根雷(detonator)管都被单独安置在一个装满颜料的气球中。每位残障人士可以选择一个或数个自己喜欢的气球,然后通过PLC控制器单独为其编写程序,并匹配到相应的脑波仪上,只需要集中专注力,便可以将脑电信号转换成指令,完成爆炸。
“我觉得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些残障人士反而比我们健全的人绽放的笑容更多,带出正面的能量。跟他们相处,你能感受到无影无形的快乐绽放在其中。”熊超说。
《绽放》开拍之前,熊超与张艺谋进行过很多次的交流。记得某次会议开到凌晨2点,张艺谋那天很开心,即兴随手拿起一把剪刀,用一张纸剪了一个圆圈、两只眼睛和一张嘴巴。
最终,在寒冬腊月的北京,熊超在一座空厂房里完成了这次感动世界的“绽放”。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冬奥还是残奥,那些残疾演员、义工、幕后工作人员,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人聚在一起为国争光,我觉得很感动。”
经历了冬奥与残奥,熊超的创意水准无疑再次得到了淬炼和证明。多年来对创意的执着于真诚,让他得到了张艺谋的青睐,而他也不负使命,在冬奥残奥这样的世界级舞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深夜的12点半,我们的对话还在继续......
熊超同时也向入股TheNine上海的集团公司InsightGroup因赛表示感激,在北京呆半年,有一个坚强的后盾支持。但在我们看来,这已不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时代,而是一个你有才华,就能够绽放的时代。
熊超多年来的积跬步,才足以有今天走向全世界的至千里。
其实,早在冬奥之前,熊超就已经是是国内名声赫赫的创意大师,很多人都曾被他的作品惊艳和震撼,他也曾在国际4A集团工作了18年。
从北京到上海,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师一路晋升至创意总监,熊超的职业经历丰富多彩:创立TheNine上海之前熊超在奥美上海工作,担任创意群总监,负责别克汽车业务;再之前则是在DDB上海担任创意总监,赢下过大众汽车和麦当劳的业务,并为中国斩获戛纳CannesLions设计类第一座金狮。
中国俗语曰“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熊超认为,一路走来他也有很多老师:“领导前辈和同事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多样文化让我受益良多,谢谢GrahamFink、KweicheeLam、FrancisWee、MichaelDee…能与他们共度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不可否认,中国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多样的客户们,也是我的老师。”
熊超对我们说,4A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经历和回忆,更带给了他许多精神上的指引。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这个行业的原因。创意是一门生意,也是一段和客户共度的冒险旅程,迷人的地方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创意是什么,下一段路是什么。”
然而熊超并未一直在4A的舒适区里呆下去,因为大公司成熟的体系和流水式的作业,安全地服务客户,不会给任何人犯错的机会。而他内心深处则认为,创意本身就是颠覆,创意行业本身就是个危险的探索,甚至带着错误带着尝试。反叛精神始终提醒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2016年离开奥美之后,熊超曾经去纽约电影学院学习,在创意设计之外又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导演拍摄能力。终于,在2017年,熊超创办了自己的创意公司TheNine九曜。
在TheNine九曜,单一的职业角色并不能定义熊超:
华帝《功夫之水》出其不意,脑洞很大,用一个使用功夫的手法,呈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人真的什么都吃!因此锅碗瓢盆碗筷上黏着各种油腻污渍,特别难洗。
华帝洗碗机,最强大的功能是利用不同角度的“水”,将污垢细菌层层冲洗清除。就像李小龙用水来形容功夫(bewater)那样: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是它却可以穿透最坚硬的岩石。你无法抓住水,也无法击打它、伤害它。水柔软、灵活,随着对手而有不同的变化。
于是,TheNine团队采用拟人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洗碗机中的‘水人’,幻化成功夫及动作冲洗代表污垢的食材。冲洗鱼吐出鸡,鸡吐出牛蛙,牛蛙吐出猪……最终在‘水人’旋风般的力量下,鳗鱼吐出一只干净的白色餐盘。
2021年熊超联合Amber琥珀上海,为杜蕾斯联名沃尔沃汽车导演了《安全感受新世界SafelyFeelTheRealWorld》短片。
短片最关键的地方,是通过一个玻璃胃和一个金属食道,强调沃尔沃强大的四轮驱动,以及强大的抓地力和其他安全功能。在追逐的过程中,有一个无形的透明罩,将机械猿反弹两次,体现了杜蕾斯超薄001避孕套的安全性。
根据时代中国的品牌主张‘让人们实现向往的生活’,TheNine团队延伸出‘万物所向’的概念: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藏着许多美好的念头,它们驱使人们去努力、去生活、去爱。万物皆有灵,TheNine团队相信,万物也会有自己的渴望。
于是TheNine团队创作了一首名曰‘万物所向’的MV音乐短片:“通过不同的人(和物)的吟唱,为大众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且充满了生命力、包罗万象又荒诞有趣的‘向往世界’,传达了时代中国‘追求向往的生活’的品牌理念。”
这个创意最有意思的一点,就在于它像中国古代的灯谜,吸引大家一个一个去猜想背后的答案,但这个“灯谜”没有文字,而是用雕塑去呈现经典的场景,让每一个爱看书的人都会忍不住动脑筋去猜想是哪本书,只字不提却能引发互动,新意十足。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书的时候,脑海中会涌现很多生动的画面,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漫游。所以我就想,或许可以用“名场面”的手法来视觉化地再现每一本书和它独特的宇宙。”
于是,熊超从书店畅销排行版上选出8本不同类型的书籍,横跨了儿童、理财、文学、科幻、心理、艺术设计、生活美学等分类。然后用静态雕塑的方法,立体地再现了书中的经典场景,将它们制作成一系列橱窗设计。
这个点子其实很“简单”,但熊超认为,只有一句话能说明白的点子,在传播上才是真正的好点子——当然,执行时的艰难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为什么要做这个主题的数字藏品?熊超表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和实施,但许多人不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
于是在去年,熊超就尝试将垃圾元素设计成可爱有趣的手办:比如玻璃瓶、香蕉皮、烟蒂、过期药丸、破裂的灯泡、脏口罩等,并将垃圾IP玩偶延展到地铁海报,引导人们互动,潜移默化的把垃圾分类知识传播到民众之中。
但这次不同的是,作为数字藏品,熊超赋予了它更复杂更宏大的叙事概念,同时也添加了一个隐藏款,来纪念上海的这波疫情。
6000多份数字藏品一夜售罄,共获利30万人民币,对于第一次玩数字藏品的熊超来说,是不错的鼓励。“数字藏品对我和团队来说是一个挺开放、自由的平台。因为,终于没有‘Brief’了,体验了一次彻底的创作自由。”
华帝《智慧大脑》
Rokid《掌上音乐会》
可口可乐《爱情定制公司》
皮阿诺橱柜系列平面海报
其他平面作品
但神奇之处在于,在熊超的表达中,你总能感受到他所服务的品牌与自己打造的作品有着一种高级的联系,这是熊超与其他风格明显的艺术家或导演们最大的不同。他的作品没有被一眼“识破”的感觉,从而赋予品牌另一维度上的意识深度。
用熊超自己的话说,八九十年代的家乡,它带着传奇,带着神秘,有种楚国的感觉。
熊超是1973年出生,从小在湖南长大,邻居是一位武侠小说家。他自己也喜欢文字和画画,在三年级时,他曾因参加画画比赛赢得一个彩色文具盒,初中时还会给同学分发自己编撰的,带着脚本与插图的“射雕外传”。
“白雪皑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写生,画水彩画,当地人会用雪球丢我们,然后我们就跟他们打起雪仗来……高中体育老师是少林寺俗家弟子,每天早晨6点都会练武,穿着宽大的男式运动裤,拿着一把没开刃的大刀,腾空飞舞。”当熊超向我们讲述少时场景时,我们总觉得有一种武侠感、年代感。
武侠小说正是那个时代风靡的文化内容之一,当时电影《少林寺》在全国各个乡镇放映,国民对武术的热情高涨。熊超这段美好浪漫的少时经历,自然让我们联想到了他2020年为南孚电池创造的立体装置海报《少林武僧》。这套立体海报的出街曾引起了不小的声量,少林武僧的立体雕塑完美地体现出南孚电池强劲有力的特点,也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范例。
而在熊超的一些影片中,能够看出他对颜料也有一定的偏爱,这或许与他对美术的喜爱有关。在残奥致敬短片《绽放》和时代中国品牌片《人人都是艺术家》中,颜料都作为具有强表现力的意象出现,象征着内心的释放。
尽管作品和奖项已经证明了熊超在创意领域毋庸置疑的实力和水准,但在他少年时期的成长,与如今为大众带来的创意作品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些经历过的时代与他作品之间联系紧密。这或许可以说明熊超作品能够连结大众,震撼人心的原因:
他本人正是在浪漫与创造中一路走来的。
这么多年来,熊超一直坚信:为客户创造价值,一定会有所回报。
他并没有直接给出作答,而是回忆起了自己的年轻时刻,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为公园设计一个儿童游乐场。那个游乐场用水泥钢筋搭成,是一个被掏空的南瓜的形象,他设计了很多树,小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嬉戏欢笑。
熊超和他的第一件作品——树形游乐场
“创作是有魅力的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或许不够有钱,但他能从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一些创作乐趣。我有句印象很深的话,是说每个创作者,生来都是带着命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命题。”
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切创作皆由命题而诞生,而熊超正是在完成每一个命题的过程中,已经在创意这条路上走出了长久且辉煌的路程。在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时,熊超这样说道:
“可能过去我也会讲财富、名声,但到最后面,当你做完那些事情的时候,你记住的不是名声,是记住自己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教训、那些完美和不完美的,那些开心、那些瞬间,都在那些度过的分分秒秒之中。”
就像黑泽明的获奖感言:“我今年90岁,我一辈子都在学习拍电影。今天得到了这个奖,是鼓励我继续学习怎么拍电影。”
而这份对于创作的纯粹感,也始终贯穿着熊超的创意生涯。在漫长的对谈与深入的了解之后,熊超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感受:
他是一个从儿时起至今一直热爱着创造,并用一生为创造而努力的、纯粹的人。
2017年,他创办的独立创意机构TheNine上海,五年来为品牌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案例,蝉联《CampaignBriefAsia》排行榜2017、2018、2020、2021年中国最佳创意公司位列第二名,独立创意机构排名第一,亚洲最具创意机构第12位。
曾服务客户包括:喜临门、今麦郎、时代中国、南孚电池、麦当劳、可口可乐、别克、杜蕾斯、沃尔沃、大众、飞利浦、雅虎、维珍航空、百事、BP英国石油、腾讯、阿里巴巴、中国银联、华帝、华为等知名品牌。
2022年,熊超受邀加入总导演张艺谋团队,参与冬奥开幕式“立春”与“致敬人民”。同时,他应邀创作了一件名为“绽放”的装置,致敬冬残奥会,一场科技和艺术的实验,一次残疾人精神力量的表达,在101届纽约ADC国际竞赛中击败东京夏奥开幕式,赢得三座立方块大奖,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创作力。作品得到纽约MOMA、时代周刊、法国电视台CANAL+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