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CAR-T细胞是最成功的免疫细胞治疗种类。但是传统CAR-T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导致各研究机构/企业对CAR-T疗法进行优化,试图破局。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越来越多的CAR-T治疗策略被提出,“现货”CAR-T、“安全开关”CAR-T、双靶点CAR-T......纷纷涌现,造成目前CAR-T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
近年来,“体内构建”/“体内重编程”的invivoCAR-T成为一个新的CAR-T研究方向和热点,也涌现出了几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分支,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些体内CAR-T的不同之处。
CAR-T细胞治疗通常是在体外生产CAR-T,首先获取初始细胞,然后经过一系列的纯化、激活、转染、扩增、冻存、运输等流程,再将CAR-T细胞成品输入患者体内进行治疗。
但是“体内”CAR-T的提出,则是与传统的CAR-T大相庭径。首先,给患者输注的就不是CAR-T细胞成品,而是一个“引导物”,使得人体内的T细胞自己转变成CAR-T。
也就是说,“体内”CAR-T有望成为一种真正的通用型CAR-T治疗方法。
mRNA技术体内重编程CAR-T
利用病毒构建体体内转导CAR-T
这个技术路线其实还是比较清晰的。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体外生产的CAR-T,大多数是利用慢病毒/逆转录病毒进行转染T细胞而成的。而该路线,大致上来说,是将体外转染这一步放在了体内。这边提一个代表公司和技术——UmojaBiopharma的VivoVecCAR-T。Umoja开发了一种专有的VivoVec体内递送技术,可以携带CAR的慢病毒直接给患者输注,然后再利用RACR(RapamycinAcivatedCytokineReceptor,雷帕霉素激活细胞因子受体)技术实现CAR-T细胞的快速制备和控制。
Sana公司的Fusogen技术invivoCAR-T
FusogenTechnology——通过利用携带目标基因和Fusogen(一种天然蛋白质,能够介导人体内细胞间和细胞内融合事件)的Fusosome,靶向目标细胞,然后将载体融合进目标细胞中,进行基因组整合,进行体内细胞的重编程。
Sana使用的是来自副粘病毒科病毒的Fusogen,这个Fusogen蛋白复合体由受体识别G蛋白和膜融合F蛋白组成,Sana还可以通过对G蛋白进行改造而获得高度选择性的Fusogen,如添加scFvs、VHHs或DARPins,使得能够靶向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T细胞、肝细胞或造血干细胞)。
延伸阅读:120万的一针的CAR-T实现体内一天生产,期待成本下降!
首先通过从患者身上分离出T细胞,并将未激活的T细胞与装载CAR的病毒载体进行混合。再将这种混合物倒在MASTER上,随后将MASTER注入小鼠体内。支架有激活T细胞的抗体,可以快速激活T细胞;此外,MASTER材料还含有IL-2,MASTER植入体内后,IL-2开始渗出,促进CAR-T细胞的快速增殖。科学家们还在淋巴瘤小鼠模型中进行了试验。一组接受了MASTERCAR-T,第二组接受了常规静脉注射的CAR-T细胞治疗,对照组接受非工程化T细胞。研究发现,接受MASTER技术生产的CAR-T细胞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进入临床前还有更多的工作要进行,首先需要在多种动物模型中验证MASTER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主植入物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体内,手术伤口也需要评估。
总结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比CAR-T来说,体内构建CAR-T安全性的问题可能会更具有挑战性。尤其是直接利用病毒构建体的技术路线来说,毕竟利用病毒的基因治疗也因为病毒载体的特殊性而导致几次受挫。
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他问题,例如免疫细胞数量问题。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当患者未来入组时,此前已经接受了多线治疗,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已经很差,能否对于病毒构建体或者其他“引导物”产生响应,以产生足够的CAR免疫细胞进行肿瘤杀伤。
此外,靶向性问题、递送效率问题、毒性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