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车。整车制造是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目前,宁波市共有14家整车制造企业,尤其以浙江吉利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全国的自主品牌车企中位居前列。2020年,汽车产量76.12万辆,产值856亿元。
2.新能源汽车。宁波市共有7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车型包括新能源轿车、客车、微型车和专用车,动力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2020年,宁波生产新能源汽车3050辆,累计推广应用54453辆,建成充电桩8100个。
3.传统汽车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车身附件、底盘件等塑胶和金属类零部件产值居前;凸轮轴、进排气管、发动机油泵、撑杆和减震器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轻量化汽车部件(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类)、方向盘控制器、门把手、管路接头、开关、饰条等产品国内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
4.新能源汽车零部件:BMS、驱动电机、汽车电子、核心原材料、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产品位于国内前列,拥有威睿汽车(宁波)、宁波容百、均胜电子等动力电池BMS生产企业,宁波菲仕、宁波海天、韵升电机、均胜电子等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企业,宁波容百、宁波杉杉等核心原材料生产企业,宁波绿动、宁波信远等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
二、总体要求
1.创新驱动,智能化发展。推动汽车领域人才、资本、创新要素集聚集约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集群创新生态网络,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推动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2.协同协作,融合化发展。推动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速汽车与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推进设计、制造、服务环节的流程与数据一体化,打造汽车产业生态群落。
3.积极引导,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应用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主体地位,更好的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推广应用、政策激励等引导作用,激发汽车企业主体的活力。
4.包容共享,开放化发展。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建立跨区域汽车产业集群的联动机制,积极开展与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标与合作,引导和支持企业群体式国际并购、技术合作,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
三、发展重点
类别
2020年水平
2025年目标
EV
应用领域
紧凑型及以上乘用车在城市家庭用车、租赁服务、商务车实现批量应用,公交客车、市政货车、短途物流车以及其他特定市场、特定用途等领域实现大批量应用
紧凑型及以上乘用车在城市家庭用车、租赁服务、商务车、公务车、公交客车、市政货车、短途物流车等领域实现大批量应用
关键指标
乘用车:典型小型纯电动汽车(整备质量1.2吨)法定工况电耗小于12kWh/100km
公交客车:法定工况整车电耗小于3.5kWh/100kmt
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优于12kWh/100km
公交客车:法定工况整车电耗小于3.2kWh/100kmt
分类
环境感知
与决策
控制
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关键核心部件可量产,攻关多传感器时空融合的架构技术,开展集成式感知系统研发
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关键核心部件可量产,攻关多传感器时空融合的架构技术,开展集成式感知系统研发,实现低成本的基于国产高集成度芯片的车载雷达开发及规模化应用
研发融合卫星定位、高精度地图和惯导系统的亚分米级自动驾驶车载定姿定位和精确导航系统
研发融合卫星定位、高精度地图和惯导系统的亚分米级自动驾驶车载定姿定位和精确导航系统,提供适用于无人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数据,精度达到厘米级,且数据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精度地图数据模型和存储式样的标准化
通信与信息交互平台技术
实现V2X通信模块样机的批量生产,完成大规模测试,完成V2X频谱规划初步工作
结合底层通信模块的商业化开发,开展基于V2X技术的车辆测试、认证和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和应用
不同品牌车辆之间、车辆与平台间实现标准协议下的V2X通信,大幅提升交通安全与能效
建立“基础数据-公共服务-应用服务”的三级信息交互平台架构体系,研究各平台间数据交互标准
建立“基础数据-公共服务-应用服务”的三级信息交互平台架构体系,完善各级平台标准化与运营工作,网联汽车在基础数据平台的接入率达到80%以上
车载智能终端及HMI产品
突破车载智能网关、数据协同处理、智能信息服务等车载智能终端核心技术
突破车载智能网关、数据协同处理、智能信息服务等车载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强化车载终端软硬件运行能力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完善的通信协议和标准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智能信息服务业务框架体系
构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用户操控体验感的人机交互主客观评价体系,建立HMI市场调研和用户质量反馈体系
实现低成本、多点触控、大尺寸、增加触感反馈的液晶交互界面关键技术开发,突破显示界面的增强现实关键技术
集成控制系统
实现多项驾驶辅助技能的集成控制,实现底层执行控制模块、ADAS功能模块及协同控制器的产业化
实现多项驾驶辅助技能的集成控制,实现底层执行控制模块、ADAS功能模块及协同控制器的产业化,可有效利用网联感知信息的集成式控制器,可实现部分自动驾驶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的集成控制器
攻克智能驱动、制动、线控转向等关键技术,实现对车辆电控驱动、制动、转向系统的精确、高效、可靠及协调控制
攻克智能驱动、制动、线控转向等关键技术,实现对车辆电控驱动、制动、转向系统的精确、高效、可靠及协调控制,实现自主的线控制动、高安全性线控转向系统的系统开发与产业化
类型
提升领域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
—
通过发动机优化及电机、电池性能改善将平均油耗降低至3.6L/100km
动力总成持续升级优化
逐步通过先进增压直喷、提高压缩比等技术将汽油机热效率提升至40%
通过双喷、复合增压等技术将汽油机热效率进一步提升至44%,在后期则通过均质充量压燃(HCCI)等技术将汽油机最高综合效率进一步提升至55%以上;同步配合6档及以上自动变速器的升级换代,降低整车油耗水平
柴油机电控、WGT、VNT涡轮增压器技术持续发展
通过可变喷嘴、电控技术,提升增压器整体响应性、一致性、效率及可靠性
通过涡轮叶轮、压气机叶轮、轴系、电控等技术,提高增压器整体响应性、可靠性,压气机效率≥0.74,总效率≥0.42,促使发动机尾气排放指标达到国六及以上
提升电子电器节能效果
大力发展以48V系统为代表的先进电子电器产品技术,显著改善传统动力乘用车能耗水平
大力发展以48V系统为代表的先进电子电器产品技术,加快发展电动空调,推动EPS、自动充气、换档提示等技术逐渐成为车辆标配,并持续降低车载用电设备的电能损耗
提升支撑技术
降低摩擦损耗
重点发展低滚动阻力轮胎
重点发展低摩擦材料、低黏度机油、高性能冷却液等低内阻技术
整车轻量化
持续开展整车结构优化,实现单车高强度钢用量达到50%以上、铝合金用量达到190kg
单车第三代钢用量达到30%、铝合金用量达到250kg、镁合金用量达到25kg
推动车辆小型化
利用政策调控,争取抑制乘用车平均整备质量上升势头,鼓励小型、节能车辆快速发展,提高紧凑型乘用车产量
2025年技术攻关目标
重点技术
48V系统
掌握48V系统架构设计及集成技术
变换器
掌握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车载充电机和DC
动力电池附件
掌握动力电池BMS系统、全天候电池热管理系统、燃料电池空压机技术
制动能量回收
重点研发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并持续提升回收效率
启停
加快开展第三代自动启停技术的研发
高压混动
变速箱
系统
近期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价比高压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中期将逐步向中高端渗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两档及多档化电驱动桥系统
近期研发出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的两档电驱动桥系统,并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中期研究并推广多档化电驱动桥在高端汽车产品上的应用
高效空调
掌握外控变排量电动空调技术,有效降低空调能耗
支撑技术
电子电气技术
具备电源管理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实现EPS完全自主化生产,研发出稀土永磁微电机,具备自动充气的胎压监测系统设计制造能力。在中期车载微电机数量明显增多的背景下,大幅降低稀土永磁微电机单位能耗。同时陆续掌握换档提示、油耗改进助手、智能玻璃等循环外技术并实现批量化应用,持续降低车载娱乐系统等电器的电耗
共性技术
联合开展车载电源系统仿真模型开发及低能耗的外控变排量空调压缩机开发
总体目标
为不断提升汽油机热效率水平,2025年平均热效率达到44%,2030年平均热效率达到48%
基础燃烧理论
逐步开展并掌握发动机高效燃烧的机理及基础控制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发动机结构
发动机电控
重点掌握发动机电控逻辑开发能力,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匹配、自主标定,从而提高发动机节能水平
进排气
同步发展VVT及VVL技术。VT应实现电动VVT技术突破,并利用电动VVT逐步取代液压VVT,后期进一步研发出电动气门技术。在VVL方面,应在连续可变气门升程(CVWL)等基础上,开发出全可变配气机构
新型
燃烧
不断提高发动机压缩比,通过HCCI技术及配气机构等优化,将发动机压缩比提升至17:1-18:1,同时避免爆燃
润滑
重点突破润滑泵的电子化设计,包括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可变排量油泵和电机泵的研发和制造
后处理
发展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中冷EGR、汽油颗粒捕集器(GPF)等技术,有效降低整车排放水平,满足各阶段的排放法規要求
增压
重点突破增压旁通等关联技术,同时发展合适尺寸增压机型,并进一步掌握双增压、电子增压+机械增压等复合增压技术
直喷
重点推动直喷技术从25MPa向30Mpa以上逐步转变,并掌握CDI+PF双喷技术,以降低发动机排放
能量
管理
研发并应用电子水泵、电子机油泵等电控附件,逐步取代机械附件,优化发动机热管理水平,使发动机长期工作在合适的温度区间,提升发动机节油表现
组织开展国外先进技术对标研究、燃烧基础理论研究、电控逻辑开发,同时集中攻关涡轮增压器、CDI喷油系统、中冷ECR网、低压中冷EGR阀等关键部件;中期重点开展电子增压器等新型增压设备、高性能GDI喷油系统、先进后处理技术的联合研究;中后期重点研发应对可变压缩比的新型点火设备
AT
成熟掌握8档AT研发及制造能力,中期开发出9档及以上AT
DCT
成熟掌握6或7档DCT研发及制造能力,中期开发出8或9挡DCT
CVT
重点突破CVT钢带制造技术,中期应重点降低钢带成本并开展结构优化,后期开发出350Nm的CVT
控制逻辑
具备自动变速器控制逻辑开发及标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完成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的优化匹配
MT
对6档MT技术进行结构优化,部分应用自适应离合器,并优化与发动机的匹配
6MT
成熟掌握6档AMT技术,并持续优化与发动机的匹配
加快开展液力变矩器总成设计及制造的研究,实现自主制造;同步开发出高可靠性的离合器总成及高精度液压电磁阀;持续开展基于中国道路的载荷谱研究和更新,以支撑变速器结构优化设计、控制逻辑设计、标定优化
低内阻
持续开展曲柄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同步实现曲柄连杆系统的轻量化,从而降低发动机运转过程中的摩擦损失
低滚动
阻力
重点研发出低滚动阻力轮胎,中期重点掌握低滚动阻力轮胎胎面结构及尺寸的优化设计能力,后期自主研发出高性能的轮胎橡胶材料
低风阻
逐步掌握整车低风阻外形设计及优化能力,持续降低车辆风阻系数,至2030年实现同等车型整车风阻系数平均降低10%以上
与国内材料供应商合作,加快开发出DLC涂层,降低活塞等部件的摩擦损失。同时在2025年前开发出高效节能的无水冷却液,为发动机提供理想的工作温度环境,同时恢复活塞环张力、提升气缸壁上部的机油润滑质量并减少摩擦
四、空间布局
专栏2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集聚在乘用车、汽车电子、汽车控制、智能网联领域研究基础较好的企业资源,联合国内知名研究机构、测试中心、行业协会等在汽车、通信、交通、互联网等领域的科研力量,串联智能网联不同领域的研发资源,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产学研用间的聚焦、流动与增值,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采用商业模式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以会员费、服务费、技术转化、合同研究等为主的盈利模式,联合编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加强技术标准基础研究和人机交互与共驾、智能网联汽车基础云控等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形成自主可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无人驾驶未来交通应用和测试评价中心。主攻无人驾驶系统仿真平台;建设特定场景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景,研究攻克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和标准,制定未来交通系统技术标准与法律、法规;设计未来交通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成为未来交通产业的引领者。
吉利汽车全球研发总部。由整车研究院、汽车动力总成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汽车创意设计中心构成,拥有最先进的研发技术中心、整车试验中心、动力总成试验中心、整车试制中心,重点围绕集设计研发、试验试制、质量控制、供应商协同开发于一体,进行汽车关键零部件试验和总成试验,新能源电机的性能试验、底盘耐久试验、整车分析评价、结构研究及测量等。
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电驱动分中心。主攻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技术,重点建立电驱动实验室、新技术孵化基地,推动新能源整车等增量项目(汽车和零部件)在宁波落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专栏3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重点攻关底盘一体化设计技术、高效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与轻量化、能源管理控制技术等。动力电池重点攻关高容量/高电压正极材料、高容量负极材料、安全性/高电压电解液、高熔点隔膜等新材料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重点攻关氢燃料电池电堆控制系统、氢气制备、双极板、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加氢、储氢罐等关键核心产品与技术以及测试与标准制定。
智能网联汽车。重点攻关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定位与地图、通信与信息交互平台技术、车载智能终端及HMI产品、集成控制系统等技术。
节能汽车。乘用车以先进汽油机、高效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关键技术、48V系统为技术攻关重点,实现乘用车核心节能技术的快速突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重点攻关新型高性价比混合动力总成开发、混合动力整车控制系统优化等。商用车以动力总成升级优化为技术攻关重点,加大混合动力系统、空气动力学性能优化、智能网联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
核心零部件(汽车制造)。车身覆盖件重点攻关铝/镁合金薄板冲压成型技术、铝/镁合金连接技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部件制造技术等。车身结构件重点攻关超高强度钢板成型技术、铝镁合金压铸成型技术。底盘结构件重点攻关铝镁合金挤压铸造技术、铝镁合金半固态压铸技术、铝镁合金模锻技术、零部件内高压成型技术、大型结构件低压成型铸造技术。动力总成零件重点攻关缸体/缸盖制造技术、曲轴/凸轮/齿轮制造技术。高性能发动机核心零部件重点攻关活塞、连杆、涡轮增压器、直喷喷油器、高压共轨系统等制造技术。加快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开发应用。
专栏4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打造以整车为牵引的航母编队,支持吉利汽车实施“精品车”战略,形成涵盖B/C/D级高级轿车和SUV、MPV、新能源等较为齐全产品系列;支持上汽大众宁波基地扩大生产,研发生产中高端产品;支持全球顶级品牌乘用车企业落户,增强发展能级;支持整车企业优先配套本地总成(系统)零部件产品,做大做强一批一级和二级供应商,形成“二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整车”的航母编队。
打造以材料引领为主线的航母编队,重点构建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车身及附件(汽车轻量化)、智能传感系统等总成(系统)产业链,形成“材料—零部件—一级供应商(集成供应商)”的链式发展路径。
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提升为主线的航母编队,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内部产业集聚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重点构建汽车电子、电机电控、发动机、制动系统、底盘系统等核心产品链,形成“关键技术(工艺)—元器件—二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集成供应商)”的航母编队。
专栏5重点产业链培育工程
电动汽车产业链——提升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包集成、永磁体、电机轴承和执行器等产品优势,向产业链中高端进军,补齐隔膜、电芯、电子控制模块、逆变器、功率变换模块等短板建设。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重点提升双极板、催化剂、空压机、密封圈等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碳纸、质子交换膜、氢气循环泵、DC-DC转化器等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补齐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总成、氢气供气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附件等薄弱环节。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重点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智能驾驶座舱、车载摄像头、高精度定位、执行系统、安全解决方案等环节优势,补齐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感知系统、决策系统、通信系统等环节短板。
节能汽车产业链——重点加强高效发动机、涡轮增压器、高效自动变速箱、轻量化零部件等环节优势,补齐高效动力系统总成、轻量化材料等短板。
建立汽车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定期统计和通报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宁波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评估体系,委托专业化第三方机构,对标国际知名汽车产业集群,优选评估指标、评价规则,开展对集群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建立产业集群培育情况定期报送制度,把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工作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目标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