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上官冷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课文《桥》的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课文《桥》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课文《桥》的教学反思
我上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一课后,通过备课和上课的对比反思,感到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以学生为主体辅助信息技术设备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与不足。
另外,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很少看得到热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穷的漠视,对于苦难的漠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不关心。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对于文本内容充满怀疑,对文本理解的情感是苍白的。如果没有在感悟过程中没有好的情感铺垫,单纯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只能引起学生一种弄虚作假的怀疑。因此,我把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图片,武警助人救灾的几组真实镜头配上轻音乐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进行了呈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充满了深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因为把文本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碰撞中有了很好的融合交流,老汉的光辉形象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根植在学生心中。
总结收获不是很多,但课堂中的问题很值得我仔细分析:
课文桥的教学反思
《口技》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根据这一内容及情感,我将此课的教学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定位于: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精髓的激情。基于这点,教学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并把他们串成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空间,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这场表演的精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形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现,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灵活、简洁,浅显易懂。将文本的这些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起有伏,有张有弛。声音的变化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疏到密,虽变化多端,但层次清晰,让人应接不暇,叹为“听”止。最后撤屏声绝,再次交待道具,形成首尾的呼应。
其次,立足于作者的表现手法。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在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不仅使得全文的结构整齐、严谨,更是一种绝妙的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中的正面描写可谓是惟妙惟肖,作者用长短参差的语句、配合缓慢相间的节奏绘声绘色地表现着声音的高低起伏,奏出一段抑扬顿挫的旋律。
另外,文中多次运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表现深夜的寂静。
由于本文中所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一大亮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最后我还设计了个学以致用的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这一写法描写一堂语文课。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
如今,一些观摩活动中的公开课往往喜欢采取一反常态的做法,越来越追求观赏性。做课者过于注重卖座率,上给领导和老师看,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听课时,往往缺乏用辨证的眼光对待各种各样的观摩课,时而会盲目崇拜,机械照搬,不考虑学生、自己的实际就开始上移植课。课堂之精髓:新的设计、新的流派、新的方法……却让一线老师一脸茫然,陷入尴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听课体验:听听激动,回来一动也不动。是真的不动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不知如何去动。我不止一次想过,要是有机会让我来一次全篇课文的教学,那该多好!机会来了,市教研室赵胜勇老师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推荐我在4月15日到遂昌做一次高年级全篇课文教学尝试。欣喜之余,不免陷入沉思,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老师呢?常态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该做些什么?下面,我将自己上课前前后后的一些想法作简单梳理,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一、关于教学背景的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儿子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同时,我分析了现有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重视课文的内容分析理解,忽视字词指导的落实;重视重点句段的分析,忽视篇章结构的渗透;重感悟,轻视学法指导等现象。综上考虑,在努力夯实语文双基的基础上,将人文性渗透其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净化心灵的乐土,是我本次课堂力求达到的。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研制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读写“放肆、搀扶、祭奠”等词语,丰富词语积累。
2、在引导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据义定音以及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3、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通过抓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逐渐丰满文中“老汉”的形象,从中感受到老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格。
4、积累课文特色语言,领悟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1、通过前测发现学生课文句子中的多音字“倒、奔、没”念错,词语“祭奠”不太常用,难记。书写错误率高。因此,我把学生能根据字的意思选择正确读音及生字新词读写正确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2、五年级上册单元导语中都有这样的阅读要求“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字样。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老师反映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存在很大的困难,我认为五年级下册应继续做好利用文本指导学生,有效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于是,概括主要内容成了教学内容之二。
3、课文第一部分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洪水的句子生动形象,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短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环境描写简练、准确、生动,语言表达极富表现力,这些句子要不仅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和训练。
四、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确定教什么之后,如何更好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用什么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大限度的理解内容、领悟含义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思考再三,我决定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实施
1、人人参与才是有效的课堂
2、当堂作业当堂反馈
3、变教学形式
4、改教学主导问题
此板书体现第二课时教学思路,扣住“一座山”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展开教学。首先,疯狂肆虐的洪水、乱哄哄的人们与老汉是站在木桥前、盯着人群对比,体会老汉镇静如山。接着,让学生想象平时老汉为村民做了些什么?老汉沙哑喊话后,村民依次奔上木桥。体会老汉威信如山。最后,抓住一对反义词“推”、“揪”,比较老汉两次“吼”感悟“父爱如山”。
语文课文《奇妙的桥》教学反思
1、情境中体验,感受玻璃桥的奇妙。
第2自然段教学中,我依据文本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运用课件展示玻璃桥的图片,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以及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创设童话般的情境,激发学生入情入景,展开想象,引领学生感受玻璃桥的美。然后,我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适机将教室、小轿车与玻璃桥做比较,对“12米”“8米”“18吨”这些学生完全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从而深深地为玻璃桥的“大而结实”感到惊奇,并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始终能充满兴趣读文,悟文,真切地感受到“这座桥真是太奇妙了!”
2、探究中体验,感受纸桥的奇妙。对于纸,学生们实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纸造的桥,一定令学生们感到最不可思议,他们多么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通过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纸桥的欲望,然后用环环相扣的设问“如果请你到用纸造的桥上走一走,你敢吗?”读了书后你还会担心吗?“都是纸,为什么这座纸桥这么结实呢?”使他们的探究意识不断强化,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观察、比较、探究、想象等丰富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课堂中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不仅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纸的奇妙,更体验了探究、读文的.乐趣。
3、激情中体验,感受盐桥的奇妙。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文中的这座“万丈盐桥”就在中国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上,它被世人称为举世无双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让我感到震惊,我想学生们知道后,也一定会为盐桥而自豪。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体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所以,我在课件中展示盐桥图片时,结合文中语言,用一段充满感情的介绍,激发学生体验为盐桥自豪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来。并且有了前两段的学习做铺垫,我只通过适当地点拨,学生们就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轻松地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盐桥的奇妙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希望,开放互动的课堂中,丰富的体验活动成为学生有力的翅膀,让孩子们在文本中自由翱翔,感受阅读的快乐,放飞心灵独特的感受。
2、探究中体验,感受纸桥的奇妙。
对于纸,学生们实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纸造的桥,一定令学生们感到最不可思议,他们多么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通过一个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纸桥的欲望,然后用环环相扣的设问“如果请你到用纸造的桥上走一走,你敢吗?”读了书后你还会担心吗?“都是纸,为什么这座纸桥这么结实呢?”使他们的`探究意识不断强化,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观察、比较、探究、想象等丰富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课堂中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不仅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纸的奇妙,更体验了探究、读文的乐趣。
3、激情中体验,感受盐桥的奇妙。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文中的这座“万丈盐桥”就在中国青海省察尔汗盐湖上,它被世人称为举世无双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让我感到震惊,我想学生们知道后,也一定会为盐桥而自豪。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还有一处值得重视,如果把抗洪救灾,的共抗雪灾地震中的感人情景,声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讲述后,再来读这重点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汉的两次‘吼道’……挖得更深,读得更透些,学生对老汉不徇私情的领悟将更深更适。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势不可当、狞笑、没腿深、放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清瘦、沙哑、揪出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具准备】
课件、洪水录像、背景音乐班德瑞《神秘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由生活中的桥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不同姿态的桥都有它独特的美,而这种美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桥)
二、通读全文,学习字词。
1.请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三组字词
咆哮势不可当狞笑没腿深放肆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3.你能发现这三组词语分别是写文中的谁?(洪水、村民、老汉)
三、研读交流,重点品悟。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同学们,见过山洪爆发的场景吗?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可拍——大、猛、狂)(播放山洪视频)
2.请同学们从书本上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起来。
3.相机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拍。(课件)
山洪爆发前:黎明的时侯,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简短、有力,同时为下文做好铺垫)
山洪爆发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声音大、速度快、势头猛)。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可怕、畏惧、胆战心惊)
4.了解洪水暴发时,村民惊慌失措的样子。思考:此时这座桥是一座什么桥?(板书:逃生桥或生命桥)
课件出示: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大山的形象
1.面对可怕的洪水,村民惊慌失措!但有个人没有惊慌,谁没有?(板书:老汉)生找出关键句,师相机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思考: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呢?
3.品读老汉这危急关头,下的一道命令。请生找出来,读一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课件出示)
(1)此时情况危急,死亡逼近,老汉是怎样喊话的?(声音沙哑)
(2)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有什么作用?(是啊,他的声音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让我铿锵有力的读读这段话。)
(三)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像一座山”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板书:小伙子)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书本1520小节,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
老汉的动作:“冲”“揪”“吼”“推”。【师板书】
小伙子的动作:“瞪”“说”“推”【师板书】
2.人物对比,感受老汉高大形象。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的结尾。现在,你懂了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父亲跟儿子!
(1)品读第15小节,通过人物动作的词感受在大灾面前,老汉作为一名老党员,群众利益高于儿子的生命。这是一种无私、不徇私情的党员精神。
(2)品读第20小节,通过人物动作感受在生命岌岌可危的时刻,儿子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这是父爱如山!
师:可是一切太迟了,洪水吞没了儿子,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但村民安全啦。
(3)品读23-27小节,品读祭奠感受老汉光辉高大形象。
四、思维拓展,情感升华
1.领悟“桥”的内涵
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透过老支书的盯、喊、冲、揪、吼、推,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会如此拥戴他。木桥虽然被洪水冲塌了,但老汉却用他的血肉之躯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永不坍塌的桥梁,你们知道是什么桥吗?(生命桥)
2.写一写:面对老汉,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第一篇小说《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微型小说,(师板书:微型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放声朗读课文。(生自由读)
二、交流预习,检测字词
1.学生交流
2.重点强调字音:“势不可当”“蹿上来”(“势不可挡”与“势不可挡”意思相近,但读音不同,“当”的`读音不要读错;“蹿”读第一声。)
3.指导书写:“呻吟”“祭奠”。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养成习惯。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了生字词,再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和促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并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支书,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预设:组织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推小伙子上桥、被洪水吞没
2.根据我们梳理出来的情节,再加上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预设:黎明时,洪水肆虐,老支书组织村民过桥,他揪出儿子,等村民过桥后又推儿子过桥,结果父子俩都被洪水冲走了。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关键情节,并借助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概括中习得方法,为下一步深入研读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四、品味言行,解读人物形象
(一)畅谈印象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预设: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勇敢……
2.在作者的眼中,老支书像什么?(像一座山)
(二)自读感悟
为什么他像一座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三)学生汇报交流
1.句子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仔细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三个感叹号,感受到老支书着急的心情,指导朗读。
语言特别简练,因为当时情况特别紧急,只能简短地发布命令。
(2)这三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
预设:不可以,第一句话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话告诉大家怎么做,第三句话提出要求,他们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换。
(3)指导朗读,读出坚定有力的情绪。
(4)教师小结: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老支书判断准确,思路清晰,命令简洁,这才是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老共产党员啊!(板书:沉稳如山)
2.句子二: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这一揪对于小伙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预设:将站在最后,很有可能无法逃生。
(2)这一吼你看到了老支书怎样的态度?
预设:没有犹豫,非常果断。
(3)这一揪一吼让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
预设: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公正如山。(板书:公正如山)
(4)指导朗读。
3.句子三: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这一推、一吼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爱如山、父子情深)(板书:父爱如山)
(2)他们是什么情况下推让的?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3)指导朗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动作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尽管深深地爱着儿子,但在紧要关头却公正无私的老支书形象,这形象不正是如山一般高大吗?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读到这里,你觉得这个桥指的是什么?
预设:表面是指的是村民逃生的木桥,更是指老支书为村民们搭建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借助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聚焦老人的言行,深入感知老支书如山一般的形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特定环境下特定的语言,初步感受小说“源于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聚焦环境描写
(一)回顾情节和人物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老支书面对肆虐的洪水,做了哪些事情?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预设:情节:组织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推小伙子上桥被洪水吞没
人物形象:沉稳如山公正如山父爱如山
(二)聚焦环境描写
我们根据故事的情节,抓住老支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感受到了老支书如山一般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之一。但是人物的言行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这节课,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看看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回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研读环境描写做好铺垫。
二、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
(一)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二)订正批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研读句子,选择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句,说说你的感受
1.句子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像泼。像倒。”这两个简短的句子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写出了雨下得很大很大的样子。
(2)为什么用两句话?
预设:短促的语气传递紧张的情绪,渲染出当时危急的氛围。
2.句子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咆哮一般指什么?
预设:人暴怒喊叫。
(2)这里什么在咆哮,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3)把山洪的这种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句子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这舞给你的感觉?
预设:洪水在跳舞,这舞让人感到可怕。
(2)是啊,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这是死亡之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当时可怕的场面,读出感觉来。
4.句子四: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1)联系起来读这三句话,发现了什么?
预设:写出了洪水的变化,洪水越来越大。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变化和可怕,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洪水的可怕。
5.整体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再次感受当时危急的境况。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洪水,你会用什么词?
预设:凶猛、狂、可怕等。
(2)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3)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是啊,这哪是洪水啊!这分明就是死神,是魔鬼啊!通过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吧!
6.小结: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烘托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着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抓词、抓句、抓修辞、抓表达,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笔下洪水的可怕,从而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渲染、烘托作用。
(四)比较阅读,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这特定的环境之下,老支书如山一般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深刻感受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
(一)交流“意外”
1.出示结尾,指名读书。
2.当你第一次读课文时,哪一句话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预设:最后一句,老支书和年轻人居然是父子。
3.比较阅读。
(1)感受设置悬念的表达特色
①课文一开始就表明他们的父子关系可以吗?与结尾揭示关系有什么不同?
预设:结尾揭示关系,更能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突出人物形象。
②小结: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简短的文字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就是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2)感知短句子的表达特色。
①出示两个不同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②仔细读读这两个语段,你有什么发现?
③两个语段,字数相同,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读起来停顿不一样,节奏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④小结:短句短段,段与段之间把语言的节奏拉得更长、更慢,能更好地表达缓慢、忧伤的情绪,体现老太太内心巨大的悲痛。
⑤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现在你明白这篇微型小说为什么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的原因吗?
预设:情节有悬念,人物形象感人,环境描写,短句描写独特。
2.推荐阅读:
(1)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感受结尾的不同寻常。
(2)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感受短句短段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逐层比较,使学生充分感受设置悬疑的表达特点,感受短句短段形成的强烈情感冲击,再次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通过前后对照阅读、比较阅读、推荐阅读等方式,学生初步领略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课文桥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大声一点,再读一遍。
生:桥。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师:现代科技!——你呢?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是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朗读)
【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契合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了!
师:好了,(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
生:(齐)势不可当。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你说。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生: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谁能接着往下读。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
生:冷冷地说。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师:(多媒体)这个词认识吗?不认识,不要紧。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的是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像不像?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对不对?形象不形象?
生:(齐)形象。
师:所以叫象形字,继续往后看,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字发生变化。(多媒体)金文、小篆,还有今天的楷书。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
生: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
生:中国的汉字变化万千。
师:变化万千,这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同学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标准。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完了就坐端正,有的同学已经写两遍了,写一遍就可以了。
【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热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开发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语词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书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书,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
师:也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小伙子。
师:那课文当中除了写到了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板书)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他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
师:最后?
生: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
师:发生在一个?那是一个?
生:村庄里。
【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点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最后一个男生。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个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四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个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哪,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肯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生:断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认真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圈圈划划专心批注的样子是最美的,也要注意速度。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十五小节:“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他的儿子,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我从二十小节,“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一“揪”一“推”我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他对儿子的爱。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庄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他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后一代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到语言的?
生:大家请看第十小节,老汉的最后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老汉。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
生:(齐)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前面,对不对?同学们再看这句话,仔细地看,看看它和其它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句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什么心情?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着急地读出来。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的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是吗?说一下,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地脱离洪水,更快地脱离洪水,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师:镇定自若,读。
师:不容商量,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对不对?这是一种很好地写作文的方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上,记住了吗?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端起课本来,看到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苦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汉,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清瘦的脸庞,还有他在这场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的喊话”,再读。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起立。
生:(齐、起立)桥!
师:下课!
生:谢谢客人老师,客人老师再见。
【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课前谈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听说你们特别喜欢读书。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
生:我最近看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白象家族》。
生:哈利波特的魔幻小说。
生:郭敬明的《临界爵迹》。
师:同学们确实很喜欢读书,而且课外阅读的绝大部分是小说。这样吧,上课前我也推荐大家读一篇小说。(课件出示: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敲门声》)请一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生:听了流露出惊讶的神情。
师:看你们满脸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
生:地球上为什么会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呢?
生:只剩最后一个人,为什么门外会响起敲门声?
生:我感到恐怖。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微型小说。
师:是的。根据篇幅的长短,可以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课件出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梳理情节识“老汉”。
师:小小说在表达上到底有哪些特色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谈歌的《桥》,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小说。
生:(齐读课题)桥。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一起来读读这两句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里有两个生字(咆哮),两个多音字(奔、当),你们全读对了,预习非常认真
2: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师:句子读得很通顺。这个句子中的三个生字:搀、祭、奠特别难写。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纸上写一遍。
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批改。
师: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内容的理解。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写了老汉、小伙子、村民和老太太。
师:老汉、小伙子和村民
生:村里发洪水,老汉指挥村民从一座木桥上逃生,村民们得救了,他小伙子却牺牲了。
师:说得太好了,既简洁,又清楚。
【定评:小说中有趣的、生动的情节,往往但预习的过程容易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人物之间的关。这些练习在提醒学生】
师:,主要写谁?
师:重点是写老汉,老师学习建议:请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待会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开始吧!
生: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老汉的有关句子。
师:阅读速度快的同学,同桌可以对照一下各自找到的句子。
生:同桌相互交流各自找出的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学生汇报自己找的句子。
师:真了不起。不仅找全面,而且说得清楚明白。我把找出来的句子打在屏幕上没有划全的同学,。
生:个别学生补充圈划描写老汉的句子。
师: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怎样的老汉?
生:学生轻声读句子。纷纷举手。
生: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老汉。
生:大公无私。
师:
生:为人正直。
生:镇定。
生:勇敢
生:非常聪明。
,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词语,哪句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个句子老汉的镇定。
师:你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她候强调了这感叹号老汉的镇定
生:个别朗读。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又
生:
师:老师把老汉说的话改一改,你。
(乡亲们,这座木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排成一队按顺序过桥。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请排在后边,让普通老百姓先过去。)
师:这句话乡亲们——。
生:接读。
生:这样就突出不了当时情况危急了。
生:从老汉的动作感受到老汉的形象。
师:学生说动作的词,老师圈画:冲、揪、吼、推。你能把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还从“清瘦的脸、他像一座山”这些神态看出老汉的形象。
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师:我们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到老汉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语言的秘密,课文语句都非常——
生:简洁。
师:我们合作着再把老汉的话语读一读。我来读提示语,你们读老汉的话。(师生合作读。)
【点评:老汉是这篇小小说中的人物,从人物的描写入手,自然、巧妙又很合理描写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大家来练一练。
生:。
师:(评价)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了,
课文中老建议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摘录一两句值得欣赏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
生:,老师巡视批改。
师:摘录好的同学,
生:自由朗读自己摘录的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汇报一下。你摘录的是哪句?
生:我摘录的是“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出示句子。这个句子?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写法了洪水的可怕。
生:我摘录的是: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个句子把“山洪”比作“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生:我摘录的是: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个句子也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我摘录的是: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用了拟人。
师:连起来把这四个句子读一读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洪水
生:像从地狱来的恶魔。
生:像分子。
生:像野兽。
师:。写洪水的句子吗?
生:学生汇报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
师:没有划全的赶紧补上。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写洪水的句子,看看洪水从开始到后面,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浏览这些句子,发现洪水越升越高。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当时情况怎么样?你脑海里会跳出哪些情况危急的词语?
生:十万火急。
生:迫在眉睫。
生:火烧眉毛。
师:。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组句子。
师: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这组句子。
十万火急。。
师:这篇课文主要字数,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洪水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出老汉在危急时的先人后己。
生:用洪水衬托老汉的镇定。
师:你们真厉害。这环境衬托。(板书:环境衬托)老汉和洪水的,小小说的两个特点
生:语言简洁,环境衬托。
【点评:语言积累让学生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课文是写老汉,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暴雨和洪水呢?”学生】
师:你们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全文。
师:到什么时候才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生:读到最后才知道。
师:为什么作者不在前面就告诉我们他们俩是父子呢?
生:这样可以吸引我们读下去。
师:就像上课前我们读的《敲门声》,结尾有悬念,这样结尾。我们来读一读这个结尾。
生: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点评:巧设悬念,结尾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是小小说的又一特点。在这个教学目标时,教师考虑到详略安排点到为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小小说有很多特点,比如:语言简洁、环境衬托、结尾巧妙。
学校阅览室里《微型小说选刊》和《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点评:有了文体意识以后,教师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学习《桥》,能上挂下联,把一册教材中出现的四篇小小说都能巧妙联系起来这种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时既见树木,又见树林】
【总评】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在洪水面前,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以往老师们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会不约而同地把教学重点放在: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罗老师执教此课时,重视文体特点,带领学生去发现小小说的表达特色。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后,一节十分典型的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示范课。值得借鉴、研究和推广。
五年级下册一共安排了四篇体裁是小小说课文。《桥》是唯一一篇精读课文,其它三篇一篇在语文园地中,两篇是选学课文。编者之所以安排体裁是小小说的课文,目的和安排议论文《为人民服务》,文言文《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道理是一样的。即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下这类文体,为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做个铺垫。
罗老师教学《桥》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小小说语言简洁、环境渲染、结尾巧设悬念这样三个特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学习描写老汉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简洁的特点;学习描写洪水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衬托的作用;讨论为什么到结尾才告诉我们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让学生揣摩到巧设悬念的好处。这样一来,就完全跳出了“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的窠臼。
纵观整堂课,指向的是“教语文”,但又不失情趣,言意兼得,水乳交融。通过品味、朗读、摘抄、积累等多种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老汉的光辉形象,又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特色。课堂上时而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而又静悄悄地圈画、书写。阅读教学很容易走极端,强调人文性,容易走向得意不得言的矫情造作;强调工具性,又容易走向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窠臼。而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内容学习和表达领悟的高度统一,这个度拿捏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