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莒县乐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彦磊、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山东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炜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大健四位青年,围绕“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主题,讲述他们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智慧力量的精彩故事。
“地瓜哥”常彦磊:以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2023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常彦磊2016年回乡创业,以南瓜、甘薯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方向。近年来,莒县乐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先后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是阿里巴巴盒马鲜生、京鲜生等平台的战略供应商。目前,合作社带动1000多名群众发展甘薯基地6000余亩、南瓜基地8000余亩,群众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通过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每天发货20000单以上,2023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常彦磊努力通过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山东较大的甘薯种质资源圃。通过开办甘薯培训班,无偿向种植户传播高效栽培技术,以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地瓜哥”。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现在在广东、甘肃、内蒙古等省份累计发展南瓜基地5万余亩,实现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此外,合作社还在老挝、缅甸等地发展南瓜基地800余亩,带动老挝当地200余人就业。经过不懈努力,他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未来,我将持续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传统特色农产品的传承者、推广者,同时发展线下产业,挖掘乡村文化。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在外的有志青年像我一样,回到家乡,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家乡发展助力添瓦。”常彦磊表示。
刘超:建立生态循环农场,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2015年怀着回报家乡的理想,从央企辞职返乡创业。当时其家乡的农业生产一直采取传统的种植模式,刘超利用外地学习的先进知识,在原来的规模种植基础之上,新建5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智能钢构温室大棚10座、羊圈4座,形成了“羊→沼→菜”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场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园,积极引进智能化设施,逐步由粗放化种植向精致农业转变。刘超注重公司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培养了甘薯种植等“土专家”8人,并聘请山东农科院教授担任农场技术顾问。2020年,公司将农场工作中心转移到种植粮食上来,开展的济麦44号种植试验,亩产量高达1426斤;引进济薯26优质甘薯品种,测产产量7800斤。目前,农场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山东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等荣誉称号。
现在,农场已从刘超最初回乡时的1130亩扩大到2100亩,主要种植胡萝卜、地瓜及其他蔬菜、粮食作物,成为集养殖、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循环农场。通过修建仓储设施,延长产业链,采用订单种植和互联网+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2023年,农场收入达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增收3000余元,还为周边群众提供种植产业前沿信息、农产品仓储、专业知识培训等,促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伴随农场的建设,刘超也不断成长,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惠农利农的政策越来越多,刘超说:“我对农场未来发展很有信心,我会继续走好我们的科技兴农之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更多的青年参与乡村振兴。”
刘炜昊:三产融合项目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农户年增收10000元
刘炜昊2019年从英国毕业回国后返乡创业,创办了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公司以大健康领域的艾草生产研发为主,以农业科技示范观光、红色旅游为辅,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农旅结合项目,使之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有效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农民增收。目前,公司艾草产业年产值超过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庄艾草种植面积超6000亩,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农户年增收10000元。
“作为扎根在农村的年轻党员,我将持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带动更多青年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让乡亲们的生活更有甜头、有奔头、有盼头。”刘炜昊说。
张大健:深化产学研合作,使大豆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大健,现担任山东省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高产与品质优异基因的功能标记,建立高产株型育种与优质高产育种技术体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大豆分子育种设计提供了重要资源,也为大豆产能提升和种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张大健也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荣誉”。
目前,张大健带领团队收集了大豆种质资源1000余份,建立起黄淮海区域大豆核心种质库。利用形态标记和DNA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高通量分子育种智慧平台,最终得到显著耐盐碱大豆种质材料36份、高产种质材料21份,为育种研发提供了样本。根据大豆核心种质库的信息,利用分子育种智慧平台,选育出两个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油、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山豆2号”和“山豆5号”。目前,这两个大豆品种已分别进行国家和山东省夏大豆区域试验,经田间种植“考验”,豆子颗粒饱满,产量远超当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后,预计正常种植条件下,产量能提高10%。
张大健表示,未来将继续把培育优质高产品种作为科研生涯的核心目标,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确保新品种能够迅速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推动大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使大豆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