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贵州省正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省委主要领导发出号令: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施工队长”职责,牢牢把握好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即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是全省上下农业产业革命具体实践的“方法论”和“关键招”。多彩贵州网近期推出系列主题报道,围绕“八要素”逐一分解,解读全省运用“八要素”,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亮点。
本网记者王超
今年1月23日,对于六盘水市水城县保华镇海螺村的刘加训等10位村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他们盘算已久的一场“农民股东大会”在这天召开。
会上他们决定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每人出资12000元,平均分配股权,成立水城县平兴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刘加训为合作社法人。
这10人里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26岁,他们计划合力流转200亩地,发展养蜂和林下种养殖业。“我们准备种油菜花,供蜜蜂采花酿蜜。除了能卖蜂蜜外,油菜花的籽也能卖,就有了两笔收入。”有养蜂经验的合伙人李玉兵说。
如今,在贵州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合作社、专业种植养殖场等生产组织形式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者。这些“小组织“通过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以“合作社+”模式,统合小农生产引入市场,充分激活了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
强龙头,发挥生产组织引领作用
截至2017年底,黄平县共有养牛专业合作社121家,2017年全县牛存栏高达8.9万头,可带动7200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黄平县通过引进项目,以公司为龙头,引导各贫困村成立养牛合作社,农户每户托养3至5头牛,共同分红,带动农户增收,该县谷陇镇火车站村就是在这样的龙头引领下发展而成的养牛专业村。
火车站村成立了枫香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800亩牧草,800户村民,每户养牛2至3头,年出栏肉牛500多头以上,平均每户每年从中收益1万多元。
村民潘光良以前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6年初,他把自家的2.3亩土地流转给枫香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草后,又通过银行贷款30000元入股该合作社,并与妻子进入合作社打工,每月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到年底,夫妻俩一算,年纯收入有八万元。2017年潘光良又通过“特惠贷”贷款五万元,入股合作社养牛,年纯收入超10万元。
贵州省充分发挥合作社与农户、企业的纽带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连接市场与农户,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强弱联合、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带农户,让“小组织”撬动“大市场”
在铜仁市大龙开发区胜利村食用菌种植大棚里,该村团支部书记、永昌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姚益查看着各个大棚里的菌菇生长状况:“天气回暖,我们大棚里的茶树菇长势越来越好了,肯定可以卖个好价钱。”姚益对村里菌菇的市场前景充满期待。
据姚益介绍,截止到2018年2月,永昌食用菌合作社卖菇纯利润达42万余元。随着天气回暖,茶树菇开始进入盛产期,现有的46个大棚,生产稳定时每天可产3000斤左右茶树菇,利润将会翻番。
将零散的农村劳动力及农业生产要素整合,是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前提。2016年,胜利村成立永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成茶树菇种植基地,将分散的地块整合,让农民散户抱团发展。
刘七妹看着自己承包的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菌菇喜上眉梢
“每天我都是村里起得最早的,看到茶树菇长得好,非常开心。”村民刘七妹从合作社承包了5个大棚,在精心管护下,棚里茶树菇长势喜人。“这个集体产业真好。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收入也非常可观,到目前我家收获12000多斤菌菇,共卖了50000多元。”
农民专业合作通过用好“带”字诀,引导农户调整种养殖结构,增强农户的市场观念和科技意识,将独立单一的小农生产转变为规模化经营,让农户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升抗风险能力、拓展增收空间。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让合作社更接地气
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基础模式下,贵州省各地积极探索制定符合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的多种“合作社+”模式:“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一项项因地制宜的合作社聚合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使合作社在各地的带动作用更加精准有效。
在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洪渡镇皂角村珍珠花生种植基地,当地农户正在田间地头为种植珍珠花生翻地、施肥、播种
不种玉米种什么?种出来了往哪里销?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洪渡镇政府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珍珠花生。但花生的销路仍让农民心里“打着鼓”。
为打消农民疑虑洪渡镇采取了“合作社+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该镇四个村组建了具有法人代表、实体经济支撑和法律手续完善的“村社合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种植基地,由合作社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订单回收。将党支部与合作社捆绑负责解决销售问题。
洪渡镇皂角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旭飞介绍:“通过这种统一订单回收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种出来怕销售不出去的问题,提高了群众积极性。”。
“现在栽种珍珠花生是签了合同的,不怕卖不出去,收入有了保障,我们很放心。”这样的方式让皂角村银上组村民陈明直充满信心。
大塘镇坚持政策引导、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在“合作社+”中引入企业主体,发挥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上具有优势的,推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提升当地茶叶品质,增加其价值,帮助贫困群众增收。
在大塘生态茶叶产业示范园区采茶的群众
目前,大塘生态茶叶园区已被列入都匀“毛尖茶”生产基地,黔南州“十强农业园区”,实现茶园种植面积10.22万亩。园区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7家,无公害农产品1家,认证规模由5000余亩增至47000余亩。QS认定5家,认定数量由原来的1家增至5家。先后示范带动8个贫困村2000余名贫困群众发展茶叶种植、就近务工。
营业执照:520000000029527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