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改革经验谈】庆阳市科协:打造农技协新型服务模式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编者按
甘肃省庆阳市科协在深化改革中把强化农技协组织建设、打造农技协新型模式作为培育农村“三变”承接载体、推进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实施农技协产业聚合领航行动、桥头堡行动、“互联网+农技协”行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行动、智慧农民引领行动为抓手,着力推动农技协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共有农技协621个,农技协联合会37个,农技协经营联合体22个,已创新培育出了9种农技协协同精准服务模式。
1.“承能型”模式。此类农技协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完备的培训设施,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和中心示范基地,联系的会员和农户超过300户以上,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能承接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完成科协与科技、农牧、林果等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等项目,可以对科技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如:庆城县苹果生产技术联合会先后承担了“千亩优质果园示范项目”、庆阳市“老果园改造项目”、庆阳市“无公害苹果生物防虫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庆城县“果园人工授粉技术试验推广项目”等科技项目8项,获资金资助130万元,引进新品种4个、新技术6项,并创新管理技术4项。引进的高钙氨基酸苹果生产和密闭果园调光修剪技术,有效解决了会员和果农果园存在的品种退化、单一,苹果产品质量、产量不高等问题,经市、县组织专家验收总结后,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2.“联合体”模式。以产业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的骨干农技协为主,联合一定数量的农技协或专业合作社、农用企业等组成农技协联合体,通过集中技术力量和生产资源,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实现协会间和全体个人会员的精准协同服务。
如:庆阳市陇清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由庆阳陇清果业技术推广协会牵头组建,辖1个协会、6个合作社、3家农资(电商)企业、8处高标准科普示范基地2500亩。有个人会员345名,注册资金1369万元。服务范围涵盖3个市(州)的9个县(区),直接指导服务果农1635户,推广标准化栽培苹果18870亩。
并通过“统一品种、有机认证、商标注册、专销销售”,注册“陇清”、“陇清奶蜜”、“陇清SOD”三个商标,推出“陇清”中、高档系列苹果和有机大樱桃,延展了产品链,实现了管理上的高标准和效益上的高收入。年销售农资和果品达1000万元以上,会员返利分红500多万元。
3.“托管服”模式。为解决部分农户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采取土地、产品归农民所有和经营,协会提供技术、劳务、物资供应、收购、销售等全程服务。开展此类精准服务的农技协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服务能力、群众公信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
如:合水县新兴有机林果协会和利农果业协会在推广有机苹果过程中采取“托管服务”模式,即土地、苹果树归农民所有和经营,协会为果农提供技术、施肥施药、收购、销售等全程服务。目前合水县的果业协会全部推广了“托管服务模式”,带动种植有机苹果面积达到2.1万亩,已辐射7个乡镇,30个行政村。
4.“精准配送”模式。此类农技协(联合会)工作运行规范、基础条件好、办公场所及培训设施完备,聘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日常技术指导,拥有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乡土人才队伍,建有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配有专职科普宣传员和信息员,对农民能够提供信息、技术、农资、种苗、销售等全程服务。采用农民按需“点菜”,科技人员照单“做菜”的方式,解决会员和农户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困惑。
如:华池县山庄乡玉米种植专业协会,现有会员308人,拥有科普图书2100多册,科普宣传栏4个,科普宣传画廊1处200多米。这里地处山区,会员居住分散,协会根据科普服务站信息员收集整理的会员技术需求,建立百亩核心攻关田300亩,设置试验研究区、玉米新品种展示区、新技术示范区、新肥料展示区、高产创建区五个功能区,积极推广澄海3622、先玉335、奥玉2202、正德304等优良品种。
在生产关键期,突出培训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顶凌覆膜、机械化耕作、机械化脱粒,玉米专用肥、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推动协会所在地的二将川区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推广7750亩,示范区的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652公斤,比全县玉米均产高出66公斤,增产19%。
5.“精准扶贫”模式。此模式是市(县、区)科协引导农技协组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和脱贫攻坚工作,就地就近开展科普帮扶的精准扶贫方式之一。通过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确定协会扶贫点,由协会承担科普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根据产业布局,农技协通过“协会联村、会员联户”的方式,定向开展科普培训、科普示范、技术推广,利用托管服务和土地流转、吸收贫困户务工等形式,提高贫困户收入,实现按期脱贫致富。
如:庆城县中药材种植协会党支部动员协会中的党员与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掌握生产技术,依靠中药材种植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协会近三年来,无偿为贫困户提供价值10万元的药材种苗,帮助5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收到了经济上帮穷,把穷户变成富户,政治上帮富,把富人变成党员,协会与扶贫“双赢”的效果。
环县鸿康中药材协会在樊家川乡、南湫乡、甜水镇流转土地5千亩,开辟了枸杞种植基地,通过吸收贫困户入会(或以土地参股)、在基地务工等方式,与当地268户贫困户签订了“三年实现稳定脱贫”的结对帮扶协议,县上对这三个乡镇的对口扶持项目通过协会来运作和实施。
6.“金融互助”模式。在贯彻中国科协和邮储银行“银会合作”工作中,由农技协与邮储银行协调,通过“三户联保”的形式,为农技协会员开展精准金融服务。
如:为了落实“银会合作”项目,庆阳市科协向市邮储银行推荐了信誉度良好、实力较强的农技协56个,作为银行向会员提供贷款的参考依据。庆城县驿马果业协会积极响应科协的号召,主动与当地邮储银行沟通,由协会为会员出具担保证明,为13户有资金需求的会员协调“银会合作”项目助农贷款115万元。
7.“行业主导”模式。为推动产业发展,由政府部门或行业主管单位牵头,联合一部分生产经营大户成立的行业性协会,有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通过政策引导、科普服务、项目扶持等,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如:西峰区瓜菜生产技术协会是西峰区政府为了发展“瓜菜”产业、确保“菜蓝子”工程,于2004年由西峰区瓜菜办牵头成立的行业性科普组织,下辖董志辣椒协会、肖金甜椒协会、显胜辣椒协会、什社西甜瓜协会、后官寨西瓜协会等5个基层分会,现有会员人数达到1582人。
协会按照“技术指导精准到位,科普培训精准覆盖,信息服务精准及时,产品营销精准高效”的要求,创建了董志无公害蔬菜科普示范基地、肖金甜椒标准化生产科普示范基地及寨子示范园日光温室科普示范基地等示范面积超千亩的科普示范体系,培育科普示范户1300户。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2.55万亩,认证辣椒、洋芋2个无公害农产品,注册了“董志塬”牌无公害蔬菜商标,建办农资服务点1处。
9.“电商平台服务模式”。农技协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店为会员和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服务和产品销售,较好地解决会员和农户信息不畅、渠道不通、效益不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产品影响力,增加会员和农民收入。
如:庆阳市陇清果业专业技术协会先后投入30多万元,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等开设了网络销售门店,与“礼仪之邦”网站合作,注册了“庆阳礼仪之邦电子商务公司”,建起了流通周转调温库,为会员和果农建立起了较完备的网上营销平台,实现了联合会产品网络销售占比40%以上的目标。年均向团体及个人会员提供优质低价农资500余吨,订单购进会员农产品178万元,仅农资一项销售额达到496万元,为会员返还利润55万元。
通过培育农技协协同精准服务新模式,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扩大了农技协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了农技协科普惠农的独特作用。
地方科协改革试点经典案例
2、
3、
4、河北省保定市科协:突出产业链全覆盖实施精准对接
10、
14、
15、甘肃省庆阳市科协:打造农技协新型服务模式助力精准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