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毛泽东理不清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绪章

十年前,我在拙作《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的前言中曾说:“研究毛泽东,不探讨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研究毛泽东时代,不认识这个时代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毛泽东这位现代中国的历史巨人”[1]。然而,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当前严重的“三农”困境,我更愿意说:读不懂毛泽东,就理不清当代中国农民问题。

然而,要读懂毛泽东,确实是件万分困难的事情;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世人解读毛泽东,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期间,时事变幻,斗转星移,人们对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或因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的相异而认识有所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对此,中国历史的发展似乎已经有了结论,却总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难辩,事情总不是朝着善良的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半个多世纪过去,中国“三农”问题再度陷入困境;当前,“三农”解结,招数难寻;这让我们深感毛泽东与中国农民这本书,我们还没有读好,还没有读懂。毛泽东有关农民的理论,超越前人,精到独见;毛泽东试图解放农民的实践,丰富生动,规模空前;理论上真理与谬误胶结,难明是与非;实践中理想与策略交融,难分对与错;更何况,无论是同时代的,还是后来者,试图解读毛泽东的人们自身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毛泽东农民理论的熏陶或影响,而成为“身在此山中”的“当局者”。那些曾经当作真理接受的理论认识,那些根深蒂固充斥着我们脑海的有关结论,如今却要加以对与错的区分,那必定是“剪不断,理还乱”。显然,解读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不仅难以读进去,而且更难读出来。

二、由“注释”回归“学术”

中国人解读毛泽东,以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分成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就前期解读的背景而论,毛泽东在全党的至尊地位,经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就已全面奠定;随着天安门城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声音传遍中华神州大地,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推进,毛泽东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便由人变成了神,直至“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期间,伴随毛泽东致力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投身于人民公社理想目标的实践的,是人们对毛泽东的农民理论和农村改革实践的臣服。因此,这时对毛泽东与农民问题的解读,表现为学术研究与变革实践同时并进,并直接为后者服务的特点。毛泽东的宏文四卷以及大量讲话稿中涉及的有关农民问题的论述和观点,不仅成了直接指导农村经济变革与农民实践的真理化身,而且成了学者们从事农民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最终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新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前辈对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实际就是对毛泽东有关农民问题的论点进行精心地注释。将其概括起来,主要形成了如下基本认识:

在实践方面,认为毛泽东半个多世纪来不断地探索解放中国农民的道路,在领导农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集体化运动等实践中,都一次次地克服了党内错误路线的干扰,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正确路线的代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解读毛泽东和农民问题进入新的时期。从“文化大革命”桎梏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打破“两个凡是”的激励下,高扬“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旗帜,对毛泽东与农民问题的解读也由“注释”开始回归到学术研究。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建国党的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带头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打破了将毛泽东长期神化的一统局面;随着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80年代初期的全面推进、人民公社的瓦解和农村改革推向城市,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人民公社和农民战争等许多重大的理论,开始受到来自广大农民改革实践的全面挑战,毛泽东集体化运动中追求的“一大二公”目标,在学术界也普遍当作所谓农民平均主义错误,广泛受到批判[23];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战争问题的研究虽然很快由热变冷,中国农民问题和农民与商品经济关系问题以及家庭经营模式的研究,却因实践需要进一步升温,毛泽东与农民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展示了某些了新的突破。

三、为释疑而入,却负重难出

我开始研读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正是前述的由“注释”向“学术”回归的80年代初期。那时,我大学毕业留校(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不久,对前述学术界关于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研读的成果与结论,自然敬重有加,全盘接受。尽管我生性愚钝,学习起来也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但在死记硬背传统观点与结论上则是循序见进,逐步印入了脑际。这些我在学生时代全盘接受过来的基本认识,是我作为一个史学研究的新兵进入所谓的“学术殿堂”的起点。当年,受农村经济改革大潮的吸引与驱使,也限于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我在重新审视自己平生所学并寻求研究选题时,视线本能地聚焦于生我养我的乡村和改革开放中充满活力的中国农民。

拙著《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是我十余年研读毛泽东心得的一次总结与提升,并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表达了自己一孔之见:

四、重新读进去,努力读出来

首先,关于农民意识的特别是所谓农民平均主义问题的研究,则还是传统观点一统天下,认为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精神麻木,因循守旧甚至封建迷信,信天由命”[50];“多数人都对新的生产技术的功效表示出怀疑、排斥、恋旧和冷漠等态度”[51];“作为封建生产方式的消极代表,农民没有力量超越……经济上的绝对平均主义……为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提供了活动的舞台”[52];“农民平均意识即平均主义”[53];农民的“平均主义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平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公’、‘平’的观念根深蒂固”[54];“农民天真地要求与统治阶级平分社会财富”,并发展为“平均主义的分配期望和价值观”[55];“只要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依然占优势地位,农民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冒出来并左右其行动”[56];“普通农民最为欣赏的自然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作法”,土改“强化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农民把“合作化当成了‘合伙平产’……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理想的第二次土改”[57];建国后平均主义的“严重危害”,也被认为是“清楚地看到了……农民意识的严重危害”[58]。显然,平均主义为农民主义或农民意识等传统认识,已经深入社会的骨髓,需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注释:

[1]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之变革》,前言第1页,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2]汤安中:《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第6页,改革出版社,1997年。

[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1939.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4-625页,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此为马克思主1857年所说,也为各种教课书转用并成为大家皆知的认识。如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1840-1949)》第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1939.12)和《新民主主义论》(1940.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43、692页,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4页;《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第6-9页,解放出版社,1949。

[7]洪家义:《关于中国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及其实践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65年第2期;谢天佑:《对历史上的农民阶级必须作阶级分层》,《学术月刊》1964年第1期。

[8]毛泽东:《组织组织起来》(1943.11.2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1页,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1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见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0册,第213页。

[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1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见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0册,第213页。

[11]《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1931.2.8),《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第492页,人民出版社,1981。

[12]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1955.9.1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44-245页。

[1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66页,人民出版社,1964。

[14]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第27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作者认为,以赵丽生、孙祚民、蔡美彪、翦伯赞和董楚平等著名学者实际形成了一个历史主义学派。

[15]孙祚民:《关于‘农民政权’问题》,《史学月刊》,1955年,第8期。蔡美彪:《对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16]翦伯赞:《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学习》第3卷,第10期,1951年。

[17]翦伯赞:《怎样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文汇报》1962年5月18日。该文认为:农民虽然反剥削、反地主和坏皇帝,但不反封建制度、封建主义、地主阶级。

[18]蔡美彪:《对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19]嵇文甫:《关于历史主人及其它》,第7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

[20]孙祚民:《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光明日报》,1961年12月22日。

[21]孙祚民:《史学研究论文集》,第74页,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

[22]蔡美彪:《再谈中国农民战争史的几个问题》,《新建设》1962年第11期;沙健孙:《是‘历史唯物论,还是经济宿命论’读后》,《光明日报》1964年7月15日。孙祚民:《关于中国农民战争打击封建制度的问题》《光明日报》1960年8月4日。

[23]董楚平:《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孙叔平:《谈农民的历史作用》,《群众论丛》,1981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2期,第90页;毛磊等:《对平均主义界说的若干理论思考》见《江汉论坛》,1990年,第3期,第27页;《中国的平均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毛泽东:《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1921.2.8)《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第492页,人民出版社,1981。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

[25]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第33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6]龚育之:《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27]薛暮桥:《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求是》19889年第1期。

[28]林蕴晖:《变变土地改革后的主要矜持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9]参见之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1997年联合增刊,第69页。

[30]董楚平:《农民战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浙江学刊》1980年,第1期。董楚平先生是这一时期研究农民战争与农民平均主义中着力良多的著名学者。他在1979-1983年间,先后在《历史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17篇论文,

[31]董楚平:《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和《农民战争特殊规律控浅》(《求是月刊》1981年第2期)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979年10月23日。

[32]孙叔平:《谈农民的历史作用》,《群众论丛》,1981年第1期。

[33]董楚平:《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4]董楚平:《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5]孙叔平:《谈农民的历史作用》,《群众论丛》,1981年第1期。

[36]参见蒋大椿:《改革开放以来史学领域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

[37]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页。

[38]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1840-1949)》第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39]这种见解在视农民家庭小农经济为封建经济基础时就已经出现,其代表就是20世纪初期的乡村建设派,在国外,则有舒尔茨、张五常、赵冈等人的观点。

[40]白钢:《小农经济不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学术研究》1984年第1期。

[41]邵达生:《是经济基础还是剥削基础?》见《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三集;谢天佑:《封建社会再生产和农民个体经济的历史地位》,《上海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

[42]这两篇论文分别是于1983年5月和10月提交给在九江市和新余市召开的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43]后来于1991年4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44]该文根据1985年在南开大学进修期间撰写的初稿修改而成,于1991年提交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中国抗日根据地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小组会发言。会后主要内容收入大会论文集《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全文发表于《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4期。

[45]内田知行:《第二次中国抗日根据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观感》,见(日)《中国研究月报》,第528期,(1992年2月)。

[46]该书会后经马克·塞尔顿(MarkSelden)教授的努力,于1994年由艾平和张秋成两位先生完成了书稿的全部英文翻译与校对工作,并以《AStudyoftheLandRevolutionintheCentralSoviet》为题,在(纽约)《ChineseEconomicStudies》1994年第5期、第6期和1995年第1期将全书逐一连载发表。

[47]该学位论文经修改后于1994年夏天交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48]毛泽东曾说:“没收土地”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40页。

[49]《是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等论文,出版了《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0]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51]李秋洪:《中国农民的心理世界》,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129页。

[52]李锐:《李锐论说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190页

[53]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3页。

[54]张侃、徐长春:《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55]李小平:《中央苏区土地改革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105、133页。张侃、徐长春:《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另参见李秋洪:《中国农民的心理世界》,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56]李小平:《中央苏区土地改革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57]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6、153、154页。

[58]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第29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59]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第8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60]秦晖:《“小农经济思想”的帽子不能乱扣》,《世纪中国》2001年4月4日。

[61]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62]谢茹:《新中国农地制度述略》,第36、38、4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3]李锐:《李锐论说文集》,第188-19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第29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65]潘维:《农民与市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0、132、399-400、145、147、132页。

[67]杜润生:《我们欠农民太多》见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序一》,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

[68]郭书田、陆学艺:《解决“三农”问题的十条建议》,载《中国经济时报》,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5月

[69]王景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民组织发展——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观点综述》,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报》,总第491期。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年5月

[70]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3月。

[71]李成贵:《中国的二元结构与“三农”困境》,见《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72]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经济观察报》B2版,2003年1月27日

[74]党国英:《相信农民甚于相信政府》,中国农村研究网三农论坛上的留言,2003年3月12日

[75]蒲文忠:《让农民组织起来——兼论转型期社会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原载:中国改革论坛,转自《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7月。

[76]程同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11月11日

[77]于建嵘在《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一文中提到学者们的三种担忧:“农会最好不要搞,因为这种革命组织对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如果成立了农民协会这种群众组织取代基层政权将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谁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物品,谁承担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行等等”;“成立了农民协会,被坏人利用了如何办?”。见《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3月12日

[78]署名“一通”的网友在中国农村研究网三农论坛上的留言:《社会组织与社会运动》

[79]见李剑宏在中国农村研究网三农论坛上的留言:《中国能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吗?》

[80]见袁方成在中国农村研究网三农论坛上的留言。

[81]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5-167页。

[82]郭书田:《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回顾用项经验教训》,《当代农史研究》,1996年第1期。

[83]龚育之:《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84]谢茹:《新中国农地制度述略》,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页;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安贞元:《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85]谢茹:《新中国农地制度述略》,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4-65页;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303页。

[86]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453页。

[87]李小平:《中央苏区土地改革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133、136页)、王淑朵主编:《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思想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53、55页)、谢茹:《新中国农地制度述略》(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118、123、148、184、229、282、284页)

THE END
1.APP简体|繁体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微信APP收藏本站投稿须知报刊订阅 返回首页首页|APP APP 农广在线APP 云上智农 中国农技推广APP 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https://www.ngx.net.cn/APP/
2.中国农村网四大育制种基地全覆盖 农发行今年累计投放种业贷款284亿元 种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关于2024年河北省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名称等信息的公示 引金融活水 助种业成长——第二届种业投资说明会成功举办 国家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暨优异资源田间展示观摩活动在河南新乡举办 https://www.crnews.net/cy/index.html
3.农村.农业.农民(A版)杂志是什么级别?杂志刊期是多久?农村.农业.农民(A版)杂志级别为省级期刊, 目前刊期为月刊。 农村.农业.农民(A版)杂志简介信息 《农村·农业·农民(A版)》杂志旨在为农业工作者、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提供政策指导、技术推广、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河南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杂志以“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为办刊宗旨,致力于传播https://www.youfabiao.com/nongcnynm/wenti/05.html
4.农民影视最新版下载,开启乡村影视娱乐新时代荣誉资质农民影视最新版下载是新时代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了城乡距离,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农民影视在未来为乡村带来更多的精彩与活力。http://www.hongkawl.com/post/10703.html
5.Acfun农村农业话题,快来参与【张捷聊三农之百五十】到底谁搞的城乡差别和农业税收政策 205次播放 | 09:20 #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子弟 2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3-10-31 关注 种苗扦插啦!(魏静敏) 0次播放 | 00:11 #农村农业#育苗#草莓#农业草莓种植 投蕉 河南日报农村版 https://m.acfun.cn/communityCircle/780914
6.下载农村淘宝最新版本下载农村淘宝最新版本,常州博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博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oxing186.cn)成立于2016年12月22日,注册地位于常州经济开发区遥观镇建农工业集中区沟西123号,法定代表人为郭浩。经营范围包括农机设备及配件的研发、制造、加工及销售;机械设备及配件的制造http://www.boxing186.cn/tags-1735.html
7.阿城县志(三)1945年"九·三"后,民主政府重视物价管理工作。50年代,价格由各专业公司管理,1960年建立市场物价管理机构,负责全县物价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平衡。主要工农业产品、副产品的价格以及非商品的收费标准,由物价委员会根据上级通知精神核定和调整。1961年上半年,本县有些工业产品厂价上涨,小农工具铧子每公斤由1958年O.34元涨https://www.hrbswszyjs.org.cn/news/176.html
8.2005年度科研成果目录——安徽社科院5、十·五安徽国企产权改革的深化 安徽日报2005年12月23日 0.3万 6、中部崛起要着眼于人 大众出版社6、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4、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羊城晚报出版社2005年3月版 0.6万 5、先进性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https://www.aass.ac.cn/html/2006-04-25/170_1732.html
9.迈克尔·麦尔扎根吉林市大荒地村数年写东北乡村故事(转)A 写成书?村民认为是个好主意 新文化:感谢你将东北农村的变迁和大荒地村的农民故事与全世界分享。吉林省的农民可能是第一次成为一本英文纪实作品的主角,您对此怎么看?此书在美国反响如何? 麦尔:作为一个作家,我的目标是向读者讲述他们可能永远见不到的人。在《再会,老北京》一书里,我讲述了老北京胡同里“大杂院https://www.douban.com/note/611753128/
10.中国2021年文化教育类期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报道统计【数据采编自】《中国期刊年鉴2022》 【统计项目】中国2021年文化教育类期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报道统计 【数据包含量】35 【点击次数】1期刊名称 期号 类型 当期报道总数(篇) 目标主题报道总数(篇) 目标主题报道占比(%) 目标主题关键词 报道方式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 *** *** *** *** **http://www.bjinfobank.com/DataList.do?method=DataView&id=665271&db=TJ&view=view&str=FFF4eba
11.应对功能性失衡农业大降·万建民:生物营养强化精准扶贫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一行参观植保所水稻品种抗性鉴定平台(以下组图)。 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 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主题为《谋定研究: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的“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https://blog.csdn.net/xj0623hjwq/article/details/107618497
12.富兰克林·金:《四千年农夫》(1,3,4,5,7,11章)《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1911)--这本百年前描述中国农民管理土壤以增进肥力的书籍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的《圣经》,作者富兰克林·H·金也成为了引领那个时代的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的先驱。 该书记录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ushe/2012/02/28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