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乡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去年,我国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增强优质供给,发挥产业融合乘数效应,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镜头】
春光融融,几场春雨过后,山东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的一片片樱桃树上已冒出米粒大小的花芽。
这些年,眼瞅着各地种樱桃的越来越多,如何把樱桃这个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莒南人动起了脑筋。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是一条路子。“去年合作社樱桃产量400万斤,基本都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滕厚玉说,合作社鼓励种植户将一批老品种更新换代,引进的新品种不仅在个头、甜度上优势明显,而且果肉硬度较高,发快递、长途运输都没问题。
在坪上镇的一处施工场地,配套建设项目已经开工。“三产融合发展,一产是基础。”徐波说,除了挖掘文旅资源,项目还将支持农户建设智能化温室大棚,以及预冷、冷藏和物流设施,帮助当地大樱桃实现早上市和错季销售。同时,加大传统连片村落的保护及提升改造,围绕大樱桃等产业形成乡村“微工厂”、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乡村产业集群,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
【专家点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
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
走进黑龙江省宝清县的万里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加工车间里,玉米经过粉碎筛粉,分离出淀粉、玉米皮和胚芽,糖化后的淀粉再经过发酵、蒸馏等工序,生产出高纯度的燃料乙醇和氨基酸系列产品。
玉米不仅是口粮和能量饲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通过深加工,玉米身价翻了20多倍,从皮到胚都不浪费。”公司副总经理姜立新说,公司每年能生产30万吨燃料乙醇、20万吨食用酒精和赖氨酸以及27.3万吨高蛋白饲料等多种产品,年产值达60亿元。
“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促进传统产业裂变升级。”宝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强说,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县里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以万里润达为主体的百亿元级农业产业集群,探索推进精制苏氨酸、赖氨酸、玉米肽等玉米深加工适配衍生项目。截至目前,县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已入驻企业24家,16万吨赖氨酸项目、30万吨燃料乙醇、高效钾肥等项目相继投产达效。
【专家点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全行业营收达20.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现代化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5%,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60%以上未得到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59∶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这对于调动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总的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急需强化统筹规划,补齐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农业服务短板,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利用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把加工企业车间建在主产区,逐步破解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的供给和农产品深加工及服务滞后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环节增值。
强化联农带农,把农产品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嘎嘎——”江西省瑞昌市洪下乡洪下村,早上5点半,饲养员柯愈昌打开鸭棚卷帘,开始捡取鸭蛋、挑拣称重。中午时分,电动三轮车在棚外就位,驻村第一书记刘真锐和几名村民将一筐筐鸭蛋码齐放稳,再用麻绳绑紧实,准备运往市区的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
“现在我们已建有禽蛋加工、馅料制作、烘焙糕点加工等36条生产线,每天光是鸭蛋就能消化100万枚。”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泽清说,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先后建设了6000亩紫薯基地,组织开展蛋鸭标准化养殖40万多羽,优化了产品原料供给,同时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拓宽了他们的致富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打通了销售渠道,土货也成了香饽饽!”在南阳乡罗城村一角,村委会委员李广健刚刚结束一场直播。去年4月,他在瑞昌市乡村振兴电商中心参加了直播带货培训。从一开始干巴巴地对着镜头,到如今侃侃而谈,李广健通过直播间推介村民们生产的腊鱼、腊肉、干辣椒等土特产,每天都能发出三四十单。
土特产触网,潜力巨大。在江西,今年全省将新建60个直播带货基地。最近,李广健的直播间里还卖起了隔壁乡镇的菜籽油、黄花菜,货架品类越来越丰富。李广健说,今年打算扩充直播团队成员,同时把省内其他性价比高的农产品都加进来,让直播间人气涨起来,助力更多乡亲和消费者一起得实惠。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芦千文:
建立松紧有度、持续稳固、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联农益农机制,有助于激发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将乡村产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为农民提供多元灵活的收益分配选择和共享共赢的产业参与机制,比如把产业链更多环节留在当地,为青年农民提供全产业链创业就业机会,为老年农民和留守妇女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要提供面向乡村的全面发展平台,比如通过组建行业协会、联合体、联盟等,提供技能培训、产销对接、创业孵化等服务,把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培育成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