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8.13山东
贝
写在前面
1
从碳源与碳汇的基本概念来看
从生态化学计量学层面去理解,所有的动物的C:X(其中的X=N:P)都低于植物(和浮游植物)的C:X,因此,在动物牧食过程中,必然会把多余部分的C排出体外,而且这部分多余的C,大部分就是以CO2的方式排出的,即通过动物的呼吸排出,因此动物养殖,特别是草食动物的养殖过程,确实也是一种碳源过程。
2
有些朋友在留言中说,根据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贝壳的碳是来自于HCO3-的,而不是大气中的CO2。言外之意,就是贝壳的生物合成过程,是消耗了2mol碳酸氢根,产生了1molCO2,因此贝壳合成是一种碳源。当然这个观点也正是这篇综述中的观点。
在“Crackingthemyth:BivalvefarmingisnotaCO2sink”中,作者们确实就贝壳的合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把贝壳CaCO3的合成过程主要看成是由HCO3-与Ca合成而来。特别是一些早期的文献(2000年以前的文献)都认为是这一途径合成,但一些较新的文献则提出了一些新的证据,如在
图1aCrosssectionthroughamusselshell(morphologyfromVanderPuttenetal.2000),showinglikelytransportroutesforcalciumandinorganiccarbon.bModeldepictingCa2andCO3=concentrations,andaragonitesaturationlevelΩinseawater,modifiedbyCa2/2HexchangeandCO2dissolution.CO3==K1K2[CO2]/{H}2,Ca2calculatedfromalkalinity.cFractionsofskeletalcarbonsuppliedasCO2frommantle,andCa2pumpedfromthemantlecells,calculatedforseawater(pH8,pCO2=atmospheric),andforfreshwaterCrystalPoolNV(pH7.3,pCO2=23×atmospheric).Thebalanceofskeletalcarbonandcalciumpresumablyderivesfromfluidexchangewithambientwaters,byleakagearoundtheedgeoftheshell,orthroughmantletissues.BasedonthemodelofCohenandMcConnaughey(2003)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见,至少在一些贝类中存在着由生物呼吸产生的CO2,经由CA(碳酸酐酶)途径合成CaCO3,该途径不但没有产生CO2,而且还消耗了呼吸产生的CO2,因此说明,贝壳生物合成的碳源,并非只来自于HCO3-,可以由有机碳经呼吸产生的CO2合成。
3
如何看待双壳类养殖的碳源/碳汇问题?
回到双壳类养殖是碳源还是碳汇这个话题上,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即双壳贝类的养殖,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既然是碳源,那还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从两个角度来对该问题提出讨论。
图2C随营养级的流动过程
从图2的示意图可见,每个营养级的C有四种归趋的途径:一是以呼吸作用进入大气,这是碳源产生的主要方式;二是以沉降或其他方式被封存;三是被再循环重新进入新的食物链;四是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由此可见,下一个营养级的呼吸碳源,某种意义上与当前营养级也存在紧密关联,即如果当前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有机碳少,那么下一个营养级呼吸贡献的CO2就少,反之则大。因此,我们就拿双壳贝类养殖的例子来看,如果水体中不养殖双壳贝类,那么这些藻类固定的有机碳,除了其呼吸和沉降外,绝大部分会被浮游动物利用,然后浮游动物又被食浮游动物鱼类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有机碳比例非常高,同时浮游动物的再循环速率(生命周期越短)也非常高,而其沉降被封存的C则非常少,因此与贝类养殖相比,其对碳源的贡献作用就非常大,而改为双壳类养殖后,不但C的周转率减缓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有机碳数量也减少了,同时由于贝壳的封存量增加,因此整个食物链/营养级循环的C量减少,因此相当于起到了减碳(减少CO2排放)的作用,即这是一种相对的碳汇作用。
总结起来说,双壳贝类的养殖,既减少了有机碳在营养级间的传递,延缓了C的周转率,又增加了C的封存量,从而相比于没有养殖双壳贝类的系统,有双壳类养殖的系统,其CO2排放量是减少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壳类养殖是一种相对碳汇过程。对于我们这样的观点,不知道您是否认同呢?
当然,双壳类养殖到底是碳源还是碳汇,我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科学研究予以阐明。由于学术水平、知识的局限,我们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不当、不正确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