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范例6篇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关键词:乡村旅游;政府失灵;思考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常雪(1993-),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工程学院,本科在读。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既可以满足广大乡村旅游者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需求,又是农民脱贫致富、大幅度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但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乡村旅游在历经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游客开始减少、效益开始下降,衰败迹象日益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雷同,产品缺乏个性和深度和文化内涵,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的手段,难以长久地吸引游客。由于,大多经营户处于低利润营运状态,根本无力进行再投资,维持现状尚属不易,产品的升级上档更是无从谈起。乡村旅游的低端产品特征,既是经营农户先天弱质性的结果,又与政府职能缺位有关。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失灵现象

(一)政策缺位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搜寻各地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需要政府财政、金融、工商、交通、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一个相对年轻角色,政府方面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相应指导,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政府机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严重,导致很大旅游地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等,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规范缺位

(三)服务缺位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公共服务,然而,但由于大部分乡镇经济基础较弱,财力、物力有限,很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公共基础设施缺失,公共服务缺位,交通设施落后。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水平,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服务缺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四)规范引导缺位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各行其是、无序竞争的状态,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分割和短期行为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地方政府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对本地资源状况的欠分析、缺规划、少策划、高评价,导致对分散的旅游资源缺少科学整合,凭热情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城市化倾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使得乡村旅游渐失特色。

(五)宣传缺位

由于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知名度还不够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政府没有发挥旅游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整体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政府大多采用静态图片与呆板文字相结合的宣传手段,尽管不少地区政府也建立了乡村旅游网站,但内容单薄、信息陈旧滞后。此外,节庆活动是政府进行乡村旅游宣传较多采用的方法,但各地大同小异,缺少特色,诸如此类的宣传无法有效而准确地传播乡村旅游信息,难以激发游客的热情。

三、总结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农家乐”发展中政府的“缺位”与“越位”.旅游学刊.

2006(3)

[2]崔耘.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验,促进蓬莱乡村旅游跨越

【关键词】乡村旅游拉萨市城关区财政收入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拉萨市城关区乡村旅游资源特点与优势

(一)资源优势

(1)娘热沟。娘热乡拥有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其地势比较陡峭,海拔较高,登临其上,自有一番居高临下,心旷神怡之感;人文旅游资源。错落有致的藏式村落,传统的藏民族生活习惯和民俗,具有独特内容、艺术格式以及很高文化价值的藏戏表演;宗教旅游资源。色拉寺、曲贡文化遗址、曲桑日追、格日寺等;娘热民俗风情园。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点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支沟、斜沟。支沟、斜沟所在的这两个村草地辽阔、空气清新,遍地野花,清澈透明的泉水是治疗溃疡病的天然良药,是开发“牧家园”休闲度假村的最佳之地。

(3)次角林沟。次角林沟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次角林村,距离拉萨主城区只有2公里、位于布达拉宫的正对面。

(4)夺底沟。夺底沟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村,位于区境东北部。该村面积140平方公里,人口0.2万。

(二)区位优势

(1)航空方面。“两桥一洞”工程建成后,拉萨至贡嘎机场距离缩减为53公里。拉萨开通有国际及省际航线,共开通13条航线,每周60多个航班,旺季时80多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

(2)公路交通。现有干线公路15条,支线公路315条,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

(三)政策优势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199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明确“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全区的支柱产业之一”1996年8月,自治区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2000年,自治区党委又做出了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全区六大特色经济产业之一,实施“特色追赶”战略,要求跨越式地加快发展,现在又把旅游业摆在了全区六大特色产业之首;进一步修改和充实1996年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制定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2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务的指导意见》,旅游部门坚持开展以“送政策,技术和资金物资下乡”为内容的旅游支农“三下乡”活动,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拉萨市城关区政府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专门调研聘请区外专家参与规划。

三、拉萨市城关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与旅游市场的接轨没有找到切合点

虽然将乡村旅游打造成旅游景区景点项目推向市场但宣传力度不够,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不够。而且乡村旅游形式单调死板,内容缺乏新意与特色。

(二)旅游产品与市场对接程度低

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层次低,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娘热民俗风情园虽然突出了藏族风情的主题,但旅游产品缺乏乡村性,对本地城镇居民缺乏吸引力。

(三)乡村旅游景点的环境建设问题

拉萨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必须加以保护。生态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正是拉萨乃至全区发展旅游业要考虑的首要效益。

(四)旅游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目前,当地居民主要表现为职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较差。提高从业农民的素质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四、对策建议

(一)找准市场定位

次角林沟自然风景较好,且气候宜人,加上锅庄舞、寺庙景点等人文资源,建议定位为“生态旅游区”;支沟、斜沟因其旅游资源状况相似且地理位置靠近,将其放在一起考虑,均可以定位为“假日休闲区”。

(二)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

在完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法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拉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详规,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步入科学、合理、有序的轨道。

(三)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拉萨市城关区乡村旅游资源应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开发过度,不注重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

(四)组建乡村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专业人员队伍

[1]罗许伍.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阻力问题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破解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简评

1.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2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简述

2发展乡村旅游对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其脱贫致富

2.3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4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2.5有利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城市居民,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为乡村地区带来富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资金加速流转,积累农村建设资金,缓解广大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局,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源泉。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与维护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要务。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优化接待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美化村容村貌,形成天蓝、水绿、山清、人和的优美乡村画卷。

2.6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能引导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传向农村,促进乡村居民与城市旅游者物质与文化交流。来自城市的乡村旅游者在价值观念、消费水平等方面处于强势文化地位,会对处于相对弱势文化地位的乡村居民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促使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靠拢,有利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各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如集体出资、个人投资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通讯、供电、供水以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提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日渐缩小,为城市乡村统筹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乡村农业由弱转强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加速乡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0]。

3发展乡村旅游以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基于我国国情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培育乡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突破口。具体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

3.1政府引导,规范管理

3.2科学规划,力避盲目开发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在“农家乐”的基础上自发发展起来的。许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市场调研,致使重复建设严重、项目特色缺乏、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项目整体建设水平低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旅游环境较差。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民,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及技能培训缺乏,其接待服务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地方时常发生“蒙客”“宰客”现象,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道路是其必然选择,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重要保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做到规划先行,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村其它发展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结合,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持续利用相统一,努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改善农村环境,制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提升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1]。

3.3塑造品牌,增强竞争力

3.4挖掘内涵,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线,亦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旅游的特色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1)乡村旅游产品的总体特色(乡村旅游区与一般旅游区的差异)。“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特色,体现“土”、“新”等特点,立足农业本身建设各类设施,避免乡村城镇化而导致自然风貌与民族特色的丢失。(2)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色。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以及经营理念雷同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千村一面”的状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是游客向往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不同于居住地的多种文化体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也为多样性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当地资源,深挖其内涵,将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朔造强势旅游地形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自主旅游品牌。

3.5强化参与性,确保旅游者与乡村居民利益

3.6培训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3.7加强环境保护,彰显生态性

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负面效益的逃避以及对乡村恬静、温馨、宜人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其基础是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因此,开发乡村旅游应遵循生态性原则,注重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传统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旅游者提供无污染、无危害、让人心旷神怡的健康旅游环境。在具体设计乡村旅游开发时,保护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培养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开展乡村旅游时,能够自觉保护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2)厉行节约。广大农村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提倡节约,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持续性;(3)建筑材料应与乡村生态环境相适应,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力图减少对乡村地区空气的污染;(5)采取措施禁止“视觉污染”(如滥倒垃圾、污水横流等)。

火爆的乡村游

随着国内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开始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不少人渐渐将目光转移到城市周边的乡村,去看看盛放的油菜花,亲手采摘应季的新鲜水果,品尝一顿地道的农家菜成为了不少人的出行新选择。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3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三分之一,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国内乡村旅游接待点(农家乐以上)逾200万家。可以这么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互联网+乡村游

虽然乡村游在国内日益火爆,但总体来讲,它的发展仍然受基础环境、农村经济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客观因素限制,而且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对以农家乐和采摘园式的乡村旅游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呢?这时候,“互联网+”的出现,给了乡村游新的发展机会。

首先,乡村游产品所遇到的瓶颈和乡村本身发展缓慢有很大的关系,而乡村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的封闭。由于交通和政策等因素,乡村的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这让乡村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也让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当互联网被引入乡村之后,可以让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便利性大大增强,不仅能获取更多资讯,还能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拓宽市场空间,让乡村的各种特色产品更有价值。

其次,互联网的介入可以改变乡村游产品普遍存在的营销水平较低的现状。目前,国内的乡村在品牌营销方面处在很弱势的地位,尤其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媒体的聚焦点往往在城市,费用也较高。乡村既没有实力,也缺乏强烈的诉求。而在乡村旅游兴起之后,乡村的品牌营销诉求越来越强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一方面要做好产品,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品牌营销。对于目前的大多数乡村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品牌营销工具。通过互联网平台,乡村能够及时信息,与从业者和外来游客实现高效对接,充分集聚乡村发展的产业信息和文化信息,给乡村游带来新气象。

开始发力的互联网+乡村游

目前,“互联网+乡村游”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炒的话题,互联网企业和旅游企业都纷纷开始加重乡村游产品的投入比例。一时之间,乡村游成了一个香饽饽,国内企业开始纷纷发力这一市场。

THE END
1.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策划:佟静 设计:顾榕楠 制作:李翔 主编:郑海滨 中国网《中国访谈》出品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inatalk@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57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http://fangtan.china.com.cn/zhuanti/node_8013355.htm
2.国内乡村旅游成功案例我来告诉你一个让人心动的故事从落后到热门在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重要途径。张家界,这个曾经偏远的地区,现在却成为了国内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之一,让人称道。 故事从哪里开始呢?回溯到十年前,当时张家界依然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主要以农业为主,观光游客寥寥无几。然而,一群有远见的当地官员和企业家,他们意识到了乡村https://www.orpsuoo.cn/sheng-tai-bao-hu/441645.html
3.国内乡村旅游成功案例我来告诉你一个让人心动的故事我们的小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带你去探访一个国内乡村旅游成功案例——我们的小镇风光。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充满韵味的土地,感受那份纯净与宁静。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一座被称为“碧水潭”的小镇上。这个小镇位于山区深处,四季如春,自然景观十分秀美。然而,这里曾经是隐蔽的,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这里的秘密https://www.svqoyljor.com/di-tan-huan-bao/481625.html
4.苏州乡村旅游2个优秀案例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近日,世界旅游联盟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合作发布《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全国共入选50个案例。由苏州推荐的《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谢家路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蚕丝之乡化茧成蝶》和《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旺山村: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2个优秀案例被收录其中,成为全市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标兵。 http://wglj.suzhou.gov.cn/szwhgdhlyj/gzdt/202304/f193d502a0194203bee09596c8cf8b1d.shtml
5.乡村旅游巅峰案例湖南郴州东江湖景区,?旅游客源目的地市场推广模式传统,对旅行商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甲方诉求 ?各类项目提升; ?系统化员工培训; ?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 ?景区日常经营、安全管理; ?景区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全力辅导东江湖风景旅游区的提质改造工作,成功创建AAAAA级景区和复核过关; https://3-v.net/zs-35-57-6290-zf.html
6.几个经典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的设计案例普罗旺斯规划设计上注重自然生态,尽量保存自然做工,在科学的范围内规划增加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确保开发建设与自然的平衡。茶园主打茶文化的传播,并将此作为重点打造。 小结: 从以上几个经典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成功项目打造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旅融合发展的基本要素和https://www.szcyy.com/article/detail/nlrh.html
7.济宁龙湾湖乡村旅游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杜源源)近日,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济宁申报的《乡村合伙人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案例成功入选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为山东省文旅系统唯一入选案例,入选案例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宣传推广。 近年来,济宁坚持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靠旅游推动乡村转型,聚焦“吃、住、行、游、购、娱”https://m.jnnews.tv/jining/p/2024-01/03/1024928.html
8.乡村振兴开发成功案例:乌村/莫干山乡村振兴服务网乡村振兴开发成功案例:乌村/莫干山 核心摘要: 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背景城镇化程度达到一定规模后必定会走向乡村振兴的道路。城镇化导致的大量农村个人、集体闲置资源的利用是产品形成的外在动力。 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背景城镇化程度达到一定规模后必定会走向乡村振兴的道路。城镇化导致的大量农村个人、集体闲置资源的利用是http://www.chinaxczxw.com/news_show.php?id=2162
9.国内乡村旅游成功案例我眼中的乡愁从田野里走出来的美好故事在这个美丽的春日里,我踏上了去往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地方——我的家乡。随着列车缓缓驶入站台,窗外的景色一幕幕展开,青山绿水、古桥流水,仿佛时间静止了。我知道,这次旅行将带给我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旅程,而是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国内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的机会。 抵达https://www.yyoud.cn/di-tan-huan-bao/584312.html
10.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分析—袁家村袁家村为乡村名,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现并入黄岛区)珠海街道、青岛市莱西市南野镇、青岛市平度市崔家集镇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洞桥镇均有同名乡村,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各省市区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袁家村”存在差别。今天咱们分析一下袁家村。 http://www.cnldlh.com/a/news/hangyexinwen/2022/1025/2250.html
11.反思:乡村旅游成败案例剖析如果乡村发展到了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房子,污水横流的地步,那么,乡村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没有了,也就谈不上乡村旅游。 文章来源:青蓝文旅综合自光明日报《广西“长寿之乡”巴马困境:失败案例 再也不想去》、《乡村旅游开发失败案例反思:龙头村为何没有成为“袁家村”》等文章,图片来自网络。https://www.jianshu.com/p/65327e640977
12.乡村旅游案例澳大利亚天堂农庄20230611201044.pdf乡村旅游案例澳大利亚天堂农庄.pdf,澳大利亚 农庄 农庄(Paradise Country) 占地12 公顷,是一座用来表演的畜牧场,与华纳电 影世界和水上世界比邻,位于黄金海岸的Oxenford 区的一片广阔小山丘上,冲 浪者 以北21 公里,距离黄金海岸机场40 公里,布里斯班机场55 公里,交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611/611304215300514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