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能不能种出好的苹果来?对于消费者而言,巴不得每个上市的苹果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而对于生产者而言,这样做无异于是梦魇!对于那些浅尝辄止的种植者来说,他们自然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苹果,因为一旦停止施用化肥,苹果的产量便会迅速下降;而一旦停止喷施农药,各类病虫害会纷至沓来,将苹果树的叶子与果实吃得一干二净。但是,在日本的苹果产区青森县,有一个不相信这个“真理”的人,他叫木村秋则。为了验证这个真理,他以超乎异常的耐心、毅力和代价成功种植出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苹果,一举轰动日本,播出他节目的电视台收到数百封电子邮件和来信,表达着想吃到这样苹果的强烈心愿,更有餐厅推出“木村先生的苹果汤”这道菜,预约起码要等上半年。木村的苹果是神奇的:一个切成两半的苹果,放了两年都不腐烂,只如枯萎一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干果,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但是为了种植出这样的苹果,木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家的果园长达8年基本没有产量,家庭收入跟不上,孩子们过着清苦的生活,甚至在现实中抬不起头来。为了家里的生活,他不得不拖着干瘦的身体进城打工,年仅50岁就因为过度劳累而牙齿也快掉光了;他家好多用具因为没有钱只能到废旧市场选二手货。为了寻求苹果种植的秘密,他躺在地里听虫子说话,想用自己的牙齿换苹果树的叶子,甚至想到了死。一个不懂常理的人我们会说他傻,而一个傻到底的人则只能是疯子了。当地人眼中的木村就是这个样子,当他家的苹果树开始不施肥、不打药时,大家开始嘲笑他傻;当几年的试验依然没有成功时,大家开始把他当成一个“疯子”来同情。还好,他的家人虽然也看不希望,却依然忍辱负重,支持他的“一疯到底”。
发现这一规律后,木村开始研究野生苹果的土壤特性,运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种植大豆培肥地力,让苹果地里的野草、昆虫自然生长,惊人的大自然生态演替开始出现,初期的杂草被后来的杂草代替,初期的病虫害后来不再发生,而长期的“人工无作为”,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苹果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最终形成一个苹果与杂草及昆虫相和谐的生态系统,即使出现什么异常的气候与灾害,这个生态系统也会通过自然调节取得平衡。在这种生态系统下,苹果树可以正常结果,但不会太大,也不会太香甜,因为这样会招惹太多的昆虫及鸟类;但是他们有着苹果的本色本香,是自然的,而且长久不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开花结果是自然的,是可持续的。
1.全民性和终身性。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都与人类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进行全民环境教育,即在全社会进行环境教育,教育对象是全体公民,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同时,环境教育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每个公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要接受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场所既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家庭、生产和工作单位,也可以是社会中的特定场合。2.综合性。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是各个学科协同进行的综合教育,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所以,单一学科无法完成环境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只有多学科通力协作,环境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3.通识性。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虽然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但它涉及的范围宽广全面,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让学生能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通识性。
二、波罗的海大学联盟环境教育的运行与实践
三、依托区域高校联盟“资源共享”平台的环境教育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在这一基础之上制定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外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难点仍在农村,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正是如此,我国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系统的、有组织的探索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二、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历程
一般认为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较早主要是欧洲的一些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其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将世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上世纪九十年,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在《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上围绕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景观恢复三个主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形成共识。解决乡村景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三、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视角
几十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从多层次、多视角来考虑,获得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如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乡村景观规划的评价体系、以及对乡村景观的保护研究等等。相比新兴的乡村规划建设,对于传统的乡村的保护研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居民都拥有较高的参与度和保护意识。总体而言,从对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来看,具有几大特点:侧重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充分考虑景观中人的行为研究、注重景观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研究。
国际上在乡村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是一个由世界多国从事该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的国际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的如“空间概念”、“生态网络系统”以及如何处理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的关系问题对世界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影响深远。
美国在乡村规划中非常重视景观生态和区域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价值。比较有代表的是Forman,他在总结了北美与西欧生态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能景观设计理论”为新形式下的乡村景观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思路。著名捷克斯洛伐克生态学家Ruzicka和Miklos和德国Haber等人在乡村景观重建和土地协调利用方面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LANDEP)以及DLU策略系统并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在二战以后,随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回归,对乡村人居环境和整合的乡村意象成表现出了高度重视,对自然的追求成为社会的共识,在改革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极力以改造现有环境、恢复传统乡村建筑景观风貌为特色。另外,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传统回归和原生地域风貌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老建筑改造方面有不少独到的成功经验。澳大利亚将乡村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在创造更大的农业发展市场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乡村景观意象。
亚洲的韩国、日本,在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中,根据本国国情,融合生态理念和文化背景,突破现有景观规划格局,推动了其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传统乡村聚落群、有序的梯田、果园和人工草地等。
四、国内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现状
五、比较分析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分析存在的问题
比较国内外乡村景观的规划,综合我国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我们不难分析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这很多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划水平较低
研究表明全国完成制定乡村总体规划的村庄达到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高度,但是相比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来看规划水平较低。在新农村的总体布局模式上形式单一,甚至盲目模仿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等使得新农村缺乏乡村应有的生活氛围和特征。
(二)缺乏合理的规范
(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生态环境面对居民对资源的无节制的胡乱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变得千疮百孔。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的使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除此之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国家政策和乡村居民的意识对新农村景观的理解和开发还存在这一定的局限性。
六、结语
面对农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对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仍呈现出落后的发展,我国仅仅停留在传统规划学的用地平衡层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发展。比较国内外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国外学者们对新农村生态、对社会和文化意识等在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未来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必须综合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制定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坚持以生态、人本、多样、本土特色为基本原则,建立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体系。(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ArriazaM,CanasJF.Assessingthevisualqualityofrurallandscap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69(3):115-125
2社会网络分析(SNA)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2.1网络连接密度
2.2网络凝聚度与子群
网络凝聚度员评估社会网络在多大程度上连接在一起的指标,高凝聚度的网络不会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子群(见表1中图1和图2)。凝聚子群是相互之间有稳定、直接、强烈、频繁联系的行动者子集[15]。社会网络子群的存在可能给自然资源管理集体行动带来挑战,对自然资源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与高的网络密度相反,一个群体密度低的网络如果存在清晰可辨的子群,那么子群之间的合作就会产生消极影响[16]。然而,如果连接子群之间的行动者有意愿、有能力去协调子群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形成和保持子群对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就仍然有意义。网络子群可以促进子群系统内部的高度专业化交流和子群之间的信息交流[17]。所以要均衡网络的总体结构,允许子群的存在以及子群之间的互动,即有利于自然资源的管理。
2.3子群间的桥接点
2.4个体行动者的网络位置与影响力
2.5网络中心度
网络中心度度量的是处于中心位置的行动者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距离[15]。社会网络里如果拥有高中心性和低中心性的行动者,这个网络就有很高的整体网络中心度(见表1中图3)。早期的研究显示,高的网络中心性对解决简单问题有益,而复杂问题需要更多元化结构的网络。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网络中心性对资源治理中形成集体行动有积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中心行动者的积极影响力来达到协调[17]。但是较高中心度的网络有可能不合适长期的社会—生态系统治理,因为他们不适合解决复杂问题,如果位于中心位置的行动者不作为将会导致网络非常脆弱。Bodin等的研究表明,高的网络中心度对自然资源治理是否有利取决于治理的阶段[11]。例如在自然资源治理的开始阶段,需要高的网络中心度来动员和协调行动者,但是为让更多的行动者来解决复杂生态系统管理问题,较低中心度的网络则更有利。
2.6中心—网络
一种特殊的网络叫中心—网络,其特征是网络中心成员之间紧密联系,成员仅与中心成员联系,相互之间不联系[22](见表1中图5)。这种网络特征对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播和获取多样性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心—结构对资源管理领域的信息获取和知识交换具有重要作用。Isaac等的案例显示,加纳4个混农林村庄的农户网络就呈现中心—结构,网络核心成员比成员更为积极地参与新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不但从社区外(如政府机构)也从村庄农户那里获取信息[14]。这些核心成员扮演了两种角色,既把新信息带进村庄,也将新信息在核心成员以及成员之间传播。这种信息传播对于村庄采用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和提高农业产出有积极的意义,沟通渠道一旦在核心成员和成员之间建立起来,将会对自然资源治理中的信息传播产生有益的作用。中心—组织共同形成集体行动影响资源管理进程。
3研究趋势与展望
3.1社会网络的平衡
社会网络及其结构特征对自然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积极作用。当网络行动者之间的关联较多时有利于集体行动达成。但过多的网络连接则会形成同质化,以至于降低团体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水平,需要平衡那些相互之间抵消的网络结构,以达到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效率的作用。另外网络粘合点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协调和集体行动,而网络桥接点有利于获取外部行动者的信息和支持,粘合点和桥接点的搭配比例将影响社会网络对资源管理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