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的过程中,这为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历史性契机。目前已经有1亿左右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看起来完全符合刘易斯模型揭示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律。然而通常被人们忽略的是,在中国,农民进城打工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含义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工进城,同时也都有大量农民工回乡,农民工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数有限,这毫无疑问与中国的城市化目标存在偏差。
农民工构成分析
实现城市化、转移农民的含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通过参与城市经济建设,逐渐融入到城市中去成为市民,成为城市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割断与土地的关联,这样才能使农村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下降。由于进城的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现实出发,他们不可能都沉淀下来。我们从是否有可能成为城市人口的角度,把农民工群体作一细分。
1.少量受过较好教育、素质较高、头脑灵活、有经营能力或拥有一定量创业资本的劳动者。他们比较善于捕捉机会,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经营活动,其中不乏有将事业做大的成功者;有的虽受雇于他人,但凭借自己的才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机构中的各级管理者。这部分人最有可能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从事一份收入较高的稳定工作,购房置业,子女也进公立学校就学,其实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市民,只是没有城市户口而已。
2.从事一般性经营活动的流动人口。他们有某种技能,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在城市缝隙中的生存能力较强。不少是小商贩、小业主,他们在城市中买不起房,只能租房栖身,居无定所,但维持生存的能力很强,其中部分人的收入可以维持全家人在城市中较低水平的生活。这些流动人口是市民化可能性比较大的人群。但他们最终能否在城市中落地生根,还要取决于一系列条件。例如他们的孩子能否在城市中受到较好教育。如果得到较好教育,能够考上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工作,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依托第二代,他们就算在城市扎下根了。如同中国很多去美国发展的移民家庭一样,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父母含辛茹苦,最终在美国定居下来。
农民工在城乡间的流动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真正问题是:虽然已经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打工,但这些农民工很少能真正留下来。中国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与世界各国进城谋生的农民工是不一样的。各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时拖家带口的情况比较普遍,因为有贫民窟可以安身,而中国不允许贫民窟存在,农民工进城寻找合适的住房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通常是年轻人进城,把老人孩子都留在家乡,赤手空拳打拼,大部分人赚了钱后都是要回去的。他们像候鸟般迁徙,围绕春节归去来。城市实际上成为民工技能的培训基地,成为农民工生命中年轻阶段的驿站。
农民工返乡对城市化的影响
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不利于城市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农民工的这种流动模式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城市截取了农民工最好的年龄段役使,农村承担了培养成本和养老成本,这与改革前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改革后的土地征用一样,也是一种价值由乡到城的转移。民工把最好的年华贡献给了城市,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而且一批批回乡的民工,带走了已积累的技能和经验,对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也是一个损失。
农民工的这种流动模式也可能有积极的一面。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很可能与其他国家不同。其他国家的农村随着青壮年人口的彻底离去而逐渐凋敝,中国则也许会保留一个逐渐改善的农村。回乡的农民工,可以利用在城市掌握的技能,在农村创业。农民工苦干几年挣点钱,回老家盖栋楼办个厂开个店,这不仅意味着农民个人就业不再受制于人,而且可能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发育。这一过程带来的农村进步虽然十分缓慢,但必将发生。这很有可能使小城镇最终成为中国城市化的典型道路。如果真是这样,就需要重新制定农村发展战略,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