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AbstractThestatusofChina’swetlandagriculturewaselaborated,andsomeproblemsinexist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etlandagriculturewereanalyzed.Thensomecountermeasur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etlandagriculturewereproposed.

Keywordswetlandagri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etus;problems;strategies

湿地农业指在天然湿地基础上改造成以稻田、苇塘、鱼塘、小型水库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人工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全国60%以上的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和蚕茧是由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

1我国湿地农业概况

湿地农业资源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许多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由于我国绝大部分湿地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几千年来,湿地一直是我国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直至近几十年来,湿地仍是我国农业开发的主要对象。

2.1湿地农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偏重对湿地开发利用而轻视保护,对湿地及其生物资源主要看重它们的可利用价值而忽视它们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滩造田、湿地排水转为农业用地等,已使湿地面积大大缩减,最常见的是湖泊面积的减少;二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乃至丧失,由于湿地的大面积开发导致了湿地生境的破坏和破碎,使得越来越多的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甚至灭绝,进而弱化了生物多样性;三是土壤肥力下降、质量退化,由于多年垦荒、烧荒、掠夺式经营等活动,湿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差,肥力下降,质量退化;四是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对气候,特别是对湿地分布区域的大气温度、太阳辐射、降水以及湿度等均有着十分显著的调节作用,大面积的湿地资源开发,使湿地下垫因素发生改变,削弱了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能力,从而削弱了其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五是农业污染加剧,大范围使用化肥、农药及工农业废水排放造成化学污染严重,防污和治理措施未能及时跟上,致使湿地地表水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2湿地农业基础研究欠缺

湿地农业的基础性研究缺乏,对湿地农业结构、功能、渍涝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湿地农业认识不完全、不深入,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且科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湿地及农业湿地缺乏完整的科学理论,对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尚未能全面科学地进行规划与论证;二是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缺乏管理机构与法制规范,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还未建立等;三是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研究缺乏,湿地农业的合理利用技术、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湿地监测与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的缺乏,使得我国湿地农业的发展处于徘徊状况。多数地区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注重高产,忽略优质安全与高效,注重利用而忽略整个生态系统及其结构优化。

2.3退耕还湿补偿制度不完善

3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积极推进湿地农业管理的标准化

坚持把政策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作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长效措施,实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法律和政策”和“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总体要求,争取有利于湿地农业保护管理的各项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湿地生态补水制度的合理途径。要建立一整套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调查监测、湿地保护体系建设、湿地履约的有关标准、规程和制度,加强湿地标准和规范的研发工作,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我国湿地农业管理标准化建设[4]。

3.2积极做好湿地农业保护规划

3.3积极开展湿地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

湿地农业中分布有种类丰富的农作物和家养动物的野生亲缘种,它们是农业育种工作中的宝贵遗传资源。农业的持续高产依赖于有效地利用多种多样的物种和基因资源以及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湿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应做好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力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内现有野生物种和人工管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作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维护系统内现有野生物种。开展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综合考察和若干专题调查。调查考察湿地农业生物物种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经济价值和受威胁程度,制定珍稀、濒危、地方独有名贵动植物分布区域图。在调查考察基础上,编制湿地农业生物多样性中心名录。划定必要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类型、珍稀濒危物种和野生遗传资源。加强对湿地农业保护区域种子、苗木、畜禽新品种等引入和应用的监管,建立早期预警、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对已入侵的生物,加强跟踪监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4保护与用养结合,促进区域生态持续优化与协调

湿地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在对湿地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既要从长远考虑,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要根据国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循序渐进,搞好综合平衡。应避免可行性较小的机械式的湿地环境保护方式,代之以开发与保护并行的方式,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区域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整治湿地生态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水环境的治理;加强环境资源监测和保护;加强执法力量和执法力度;指导群众发展生态经济,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建立立体生物群落与完善配套的组装技术,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5]。

3.5依靠科技,促进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颜华.关于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5):383-385.

[2]熊飞.武汉市湿地主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189-4190.

[3]王海芳.湿地及其保护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49-50.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4.3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鲍贯洛.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灌溉排水,2005(03).

[2]胡涛,陈同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3]胡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2007(01):14-16.

[5]蔡昉.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40-45.

[6]蔡运龙.smit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地理学报,2009,50(02):97-105.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7

1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具有的转化养分、水源驻留、承载植物稳定生长等作用是农作物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土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可有效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肥沃的土壤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有效保证。

肥料是土壤养分的基础,肥料资源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肥料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能够有效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2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过多的追求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有机肥使用较少,从而导致土壤硬化、土壤肥力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变更的调查显示:到2006年10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22亿m2,接近中国耕地面积1.2亿m2的警戒线,土地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同时,工业污染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严重沙化、耕用土地减少。甚至是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解决土壤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就限制了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土地保护工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有效实施。因此,为了土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采取措施。

3.2增加有机肥的利用,均衡土壤肥力

耕地保育工作是保证土壤可循环利用的重要保证体系,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土壤肥力,均衡植物养分供给。因此,有针对性的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措施。例如,在低肥力的土壤中,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进行施肥,而对于土壤肥力高的土壤资源,可以采用有机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科学施肥。从而均衡土地肥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

新型化肥的研制主旨在于打破常规化肥利用率低,以及常规化肥对土壤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因此,加快新型化肥的研制是现今化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制的微生物肥料。目前,主要流行的微生物肥料有磷肥、氮肥、钾肥、有机复合肥等,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土地的不同需求,施用不同的肥料,可在根本上解决肥料利用率低以及肥料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化的变革,采用3S(GIS、GPS、RS)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施肥作业,可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每一块田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进行精准施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资源,又能提高肥料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的浪费,因此,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THE END
1.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现状随着宣传培训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到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危害,并开始主动采取措施减少使用量。此外,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促进了化肥农药利用率的提升。 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信息闭塞,难以及时获取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734688
2.化肥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机肥行业现状分析但现状并非一片风平浪静。农资行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已经引发了土壤退化和水源污染。另一个挑战则是市场的高度集中化,少数几家大公司几乎主导了整个市场,这让小型企业和农民感到生存压力。 突破与机遇正如我们看到的任何行业一样,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以精准农业为例,这种利用高科http://www.ruixueren.com/hf/23159.html
3.20172022年中国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博思数据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共九章。报告介绍了有机肥料行业相关概述、中国有机肥料产业运行环境、分析了中国有机肥料行业的现状、中国有机肥料行业竞争格局、对中国有机肥料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及中国有机肥料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有机肥料产业有个系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I09165SMKN.html
4.中国耕地现状范文8篇(全文)中国政府已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 每年通过宣传活动, 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资源知识, 集中力量大抓, 统一部署, 全面动员, 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社会舆论, 唤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忧患意识, 增强对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的了解,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约束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e58l8qs.html
5.《生物多样性》专辑推荐: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和地貌不仅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而且青藏高原还通过影响季风、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而直接影响毗邻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汇编了“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虚拟专辑”,包含《生物多样性》自创刊以来发表的140余篇涉及青藏高原https://ee.xizang.gov.cn/xwzx/hbdt/202305/t20230505_353559.html
6.现阶段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合利用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因此,研究分析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秸秆资源化的应对对策,对推广和实现秸秆资源化,实现秸秆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作物桔秆利用现状分析http://www.zgjgxh.com/news/show.php?itemid=521
7.农产品可行性研究报告(精选6篇)2.3 中国农产品物流运营状况分析 2.3.1 农产品物流特点分析 2.3.2 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1)农产品物流总体规模 (2)农产品冷链物流规模 2.3.3 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2.3.4 农产品主要物流模式分析 (1)跨区域型物流模式 (2)区域型物流模式 (3)中转型物流模式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f7i1m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