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农业区位因素的七大问题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17甘肃

一、农业区位的内涵

1.农业生产选择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的相互联系。

二、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

(2)热量:一是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生长适宜温度的范围,如水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2℃,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2℃;二是作物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影响作物发育的速度,如东北水稻生长期比南方长;三是积温影响作物品种和熟制,如我国积温大致自南向北递减,使我国熟制自南向北为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二年三熟、一年一熟;四是极端高温和低温导致的农业灾害;

(3)降水:降水量的多少影响农业生产部门,大于800mm适宜水田农业,400mm-800mm适宜旱作农业,小于400mm适宜畜牧业;降水量的多少影响农作物品种,如水稻、甘蔗等喜湿,谷子、红薯、土豆等耐旱;降水的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生产力,如夏季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夏季干燥(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农业发展);极端降水天气会导致旱灾或洪涝灾害;

(4)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生产的有机物多,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

2.地形:

(1)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类型:在气候、水源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缓坡地带(降水均匀、强度小)可坡耕,较陡(小于25°)的坡地可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低洼易涝的地带适宜发展渔业;

(2)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的生产;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排灌、大棚、交通等)的建设;

(3)山区农业开发易引发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或导致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山区地形复杂,气候资源垂直差异大,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3.土壤:主要从厚度、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墒情)、透气性和透水性、保水性和保肥性、酸碱度等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河流冲积平原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4.水源: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种植业的关键,如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市场:主要受人口数量、消费水平、饮食习惯、产业结构、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制糖工业的发展可能使周边地区甘蔗或甜菜的种植面积扩大;

2.交通:包括交通运输方式与线网密度,能扩大产品的市场范围,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如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开始于东西大铁路的贯通;

4.劳动力:传统农业(手工劳动为主)主要受劳动力数量和生产经验影响,如水稻种植业布局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要求劳动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对数量要求降低,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商品化农业一般布局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我国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较发达;

5.科技: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商品化、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我国东北粮食基地机械化水平高;良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农作物的区位选择范围扩大,如海水稻的成功繁育使部分内陆和沿海的盐碱地成为耕地;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延长了保质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如内蒙古地区乳畜业的发展。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市场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人口增多,人口消费水平提高,或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原料的需求变化,导致地区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2.科技的进步:

(1)交通条件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

(2)改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如温室的推广能改造热量条件,使北方冬季可以种植蔬菜、水果;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使山区耕地面积增大;人工改良、培育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如喷灌、滴灌技术的推广使沙漠地区能够发展种植业,海水稻的繁育使盐碱地成为耕地等),扩大了农业区位选择的时空范围。

五、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

1.方法:(1)从农业生产的特征,包括农业类型和结构、生产对象及其习性、耕作制度、商品率的高低、生产规模大小、机械化程度、依赖现代农业科技还是经验等方面,去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需求;(2)结合区域背景,分析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满足即为有利条件,不满足即为不利条件;

2.答题要求:(1)全面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突出主要区位条件;(2)有理有据,逻辑准确,除了要说出区位条件,还要结合区域实际,说明该区位条件形成的原因,以及该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辩证分析,既要考虑有利条件,还要考虑不利条件。

六、运用上述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1.分析过程:

(1)分析农业生产的需求:水稻种植业为种植业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稻好暖喜湿,要求气候高温多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水稻种植需要精耕细作,需要的劳动力多,且对经验要求较高;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多以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受饮食习惯影响较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2)分析区域背景: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水系发达,河湖众多;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答案组织:

(1)自然条件: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充足,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习性,利于水稻的生长;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属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源充足,能满足水稻生长期各阶段对水分的需求;④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多发,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水稻的精耕细作;②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水稻的种植;③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促进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④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⑤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该地区水稻种植业的现代化(商品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等)。

七、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举例

1.水土流失:坡度较大、降水较集中的地区,毁林开荒、坡地耕作等,会导致雨水和坡面径流对坡面土层的侵蚀作用加剧,产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2.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垦草场发展耕作业,或过度放牧等,会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对地表的保护作用下降,在强烈的风沙作用下,会导致土地沙化,产生土地沙漠化问题;

3.土地次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方,耕作过程中过度灌溉(如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盐分在毛细管效应的作用下,沿土壤毛细孔隙不断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迅速蒸发,盐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4.石漠化:一般发生在土层浅薄的喀斯特地貌区,人类在陡坡地带毁林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

5.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引发水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进而导致生物栖息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6.土壤肥力下降:持续高强度的耕作,不注意休养地力或增施有机肥,或是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导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蚀等,均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7.土壤板结:秸秆还田少,增施有机肥少,持续高强度各种植,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地膜等塑料制品进入土壤,无法完全分解,形成有害的块状物,造成土壤板结;长期施用较单一的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减少,引起土壤板结;不合理的农耕措施会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引起土壤板结等。

8.大气污染:过度燃烧作物秸秆,会造成大气污染;

9.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残留部分进入水体或土壤,造成污染,污染又会导致水域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10.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较紧缺的地区,过度发展耕作业(特别是灌溉农业、水田农业等),会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

THE END
1.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中国农村地区地理因素分析及建议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模式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其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地区地理因素对农业生产模式转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背景与意义 https://www.242hsjek.cn/di-li-ren-wu/433543.html
2.农业区位因素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农业的发展?劳动力:它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力和劳动效率。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的地区。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例如,我国的水稻种植业、旱作谷物农业等,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由于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需求较少。总结 农业区位因素是影响农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682783363563298&wfr=spider&for=pc
3.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 1、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因素决定事物发展的原因、条件;构成事物的要素、成分。 《关于重庆谈判》:“世界上的事情是重复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https://m.yyk.iask.sina.com.cn/q/51K7mdgsvtn.html
4.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51a5f4f4a065d9af93c0a4efffa2ad13.html
5.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高考资讯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也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https://m.027art.com/gaokao/HTML/12263035.html
6.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三个方面网上有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三个方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三个方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 http://dongtai-machine.com/dayi/180923.html
7.《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布局》教学方案.docx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示意”图。(板书)3.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观看视频《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教师提示: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5961938.html
8.农业区位因素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光、热、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且不同的动植物需要不同的自然条件,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家政策千差万别(不同地域的耕作习惯、发展历史不同;不同区域居民的食品爱好和需求不同,因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为此各地的农业区位因素有很大的差异https://quan.qlteacher.com/u/537845a0f66f238fb39a5f8b/blog/6316ab43fa83386736e6e511
9.地农业生产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该地【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解读农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抱歉! 您未登录, 不能查看答案和解析点击登录 单选题-题组|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目前我国有216个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图示意我国四个育制种基地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https://zujuan.xkw.com/18q19117354.html
10.农业的区位因素大揭秘:探寻影响农业的神秘力量三农视频农村养殖基地关注https://tv.sohu.com/v/dXMvMzM4OTE1NTg4LzUwMjk5NDIxMS5zaHRtbA==.html
11.农业的区位因素(35张PPT)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五常市雅臣中学 白剑霞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内容索引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目标一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目标二 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内容索引课程导入:农业区位想一想:为什么中国最好的大米出自五常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五常大米发展的区位因素一、农业区位因素五常大米https://www.zxxk.com/soft/11487088.html
12.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3.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五、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内容 2.结合实例,能结合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六、教学重点: 说明农业区位要素对农业具体的影响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04/8010072017006042.shtm
13.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http://m.fz18z.cn/nd.jsp?id=354
14.高考文综答题技巧(精选5篇)2.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②交通运输―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https://www.1mishu.com/haowen/5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