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17甘肃
一、农业区位的内涵
1.农业生产选择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的相互联系。
二、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
(2)热量:一是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生长适宜温度的范围,如水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2℃,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2℃;二是作物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影响作物发育的速度,如东北水稻生长期比南方长;三是积温影响作物品种和熟制,如我国积温大致自南向北递减,使我国熟制自南向北为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二年三熟、一年一熟;四是极端高温和低温导致的农业灾害;
(3)降水:降水量的多少影响农业生产部门,大于800mm适宜水田农业,400mm-800mm适宜旱作农业,小于400mm适宜畜牧业;降水量的多少影响农作物品种,如水稻、甘蔗等喜湿,谷子、红薯、土豆等耐旱;降水的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生产力,如夏季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夏季干燥(雨热不同期不利于农业发展);极端降水天气会导致旱灾或洪涝灾害;
(4)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生产的有机物多,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
2.地形:
(1)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类型:在气候、水源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缓坡地带(降水均匀、强度小)可坡耕,较陡(小于25°)的坡地可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低洼易涝的地带适宜发展渔业;
(2)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的生产;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排灌、大棚、交通等)的建设;
(3)山区农业开发易引发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或导致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山区地形复杂,气候资源垂直差异大,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3.土壤:主要从厚度、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墒情)、透气性和透水性、保水性和保肥性、酸碱度等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河流冲积平原一般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4.水源: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种植业的关键,如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市场:主要受人口数量、消费水平、饮食习惯、产业结构、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如制糖工业的发展可能使周边地区甘蔗或甜菜的种植面积扩大;
2.交通:包括交通运输方式与线网密度,能扩大产品的市场范围,从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如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开始于东西大铁路的贯通;
4.劳动力:传统农业(手工劳动为主)主要受劳动力数量和生产经验影响,如水稻种植业布局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要求劳动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对数量要求降低,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商品化农业一般布局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我国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较发达;
5.科技: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商品化、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我国东北粮食基地机械化水平高;良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农作物的区位选择范围扩大,如海水稻的成功繁育使部分内陆和沿海的盐碱地成为耕地;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延长了保质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如内蒙古地区乳畜业的发展。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市场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人口增多,人口消费水平提高,或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原料的需求变化,导致地区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2.科技的进步:
(1)交通条件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
(2)改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如温室的推广能改造热量条件,使北方冬季可以种植蔬菜、水果;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使山区耕地面积增大;人工改良、培育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如喷灌、滴灌技术的推广使沙漠地区能够发展种植业,海水稻的繁育使盐碱地成为耕地等),扩大了农业区位选择的时空范围。
五、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
1.方法:(1)从农业生产的特征,包括农业类型和结构、生产对象及其习性、耕作制度、商品率的高低、生产规模大小、机械化程度、依赖现代农业科技还是经验等方面,去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需求;(2)结合区域背景,分析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满足即为有利条件,不满足即为不利条件;
2.答题要求:(1)全面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突出主要区位条件;(2)有理有据,逻辑准确,除了要说出区位条件,还要结合区域实际,说明该区位条件形成的原因,以及该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辩证分析,既要考虑有利条件,还要考虑不利条件。
六、运用上述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1.分析过程:
(1)分析农业生产的需求:水稻种植业为种植业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稻好暖喜湿,要求气候高温多雨、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水稻种植需要精耕细作,需要的劳动力多,且对经验要求较高;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多以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受饮食习惯影响较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2)分析区域背景:
自然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形开阔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水系发达,河湖众多;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答案组织:
(1)自然条件: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充足,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习性,利于水稻的生长;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属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长江流域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源充足,能满足水稻生长期各阶段对水分的需求;④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多发,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2)社会经济条件: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水稻的精耕细作;②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水稻的种植;③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促进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④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⑤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该地区水稻种植业的现代化(商品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等)。
七、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举例
1.水土流失:坡度较大、降水较集中的地区,毁林开荒、坡地耕作等,会导致雨水和坡面径流对坡面土层的侵蚀作用加剧,产生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2.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垦草场发展耕作业,或过度放牧等,会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对地表的保护作用下降,在强烈的风沙作用下,会导致土地沙化,产生土地沙漠化问题;
3.土地次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地方,耕作过程中过度灌溉(如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盐分在毛细管效应的作用下,沿土壤毛细孔隙不断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迅速蒸发,盐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4.石漠化:一般发生在土层浅薄的喀斯特地貌区,人类在陡坡地带毁林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
5.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引发水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进而导致生物栖息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6.土壤肥力下降:持续高强度的耕作,不注意休养地力或增施有机肥,或是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导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蚀等,均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7.土壤板结:秸秆还田少,增施有机肥少,持续高强度各种植,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地膜等塑料制品进入土壤,无法完全分解,形成有害的块状物,造成土壤板结;长期施用较单一的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减少,引起土壤板结;不合理的农耕措施会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引起土壤板结等。
8.大气污染:过度燃烧作物秸秆,会造成大气污染;
9.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残留部分进入水体或土壤,造成污染,污染又会导致水域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10.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较紧缺的地区,过度发展耕作业(特别是灌溉农业、水田农业等),会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