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两块耕地,甲地为30亩,2014年粮食产量共计24000公斤;乙地为25亩,2014年粮食产量共计25000公斤。则甲、乙两块地的土地生产率分别为()公斤/亩。
A.600;800
B.800;1000
C.800;1200
D.1200;1200
下列有关单方水粮食产量的表述,错误的是()。
A、目前,我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3公斤B.单方水粮食产量是衡量单方水粮食生产效益的综合指标C.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至3公斤D.单方水粮食产量是粮食生产型灌区投资项目必须论证的核心指标之一
年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13213
14369
16392
A.进行了土地改革B.完成了三大改造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产量(万吨)
8520
8560
10370
12500
10260
13470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B.粮食产量保持连续增长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农业落后状况得以扭转
年份项目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
粮食产量(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国家财政支出(亿元)
第1年
19505
2451
+6.0
第2年
20000
4532
-21.8
第3年
17000
4561
-65.8
第4年
14350
5044
-81.8
A.1953—1956年B.1957—1960年C.1966—1969年D.1978—1981年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人均肉类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A.苏联的粮食和肉食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B.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C.苏德战争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D.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作用不大
征粮量(单位:万吨)
1930年
2290
780
1931年
1760
700
1932年
1280
770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D.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严重挫伤国民经济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1959年
3000
1960年
2650
年度
粮食产量(原粮)
采购量折合原粮
数量
占产量(%)
占上市量(%)
1950
449057.5
20398.5
4.5
24.6
1951
428382.5
28413.0
6.6
55
1952
575071.5
37015.0
12.2
85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1949年
1957年
1985年
粮食产量
2263亿斤
3900亿斤
2870亿斤
7580亿斤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如果按照2008年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计算,2010年粮食产量将达到()。
A.58543吨B.58712吨C.58543万吨D.58712万吨
如果按照2008年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计算,2009年粮食产量将达到(
A.55540吨B.55704吨C.55540万吨D.55704万吨
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A.人口死亡率B.平均每人粮食产量C.人口密度D.经济发展速度
A、世界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世界人口的消耗
B、世界粮食产一地区分布不均造成粮食问题
C、由于气候异常、自然灾害严重、粮食减产
D、发达国家囤积粮食,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和农业生产水平低
A、粮食产量比较低
B、农业人口多
C、地区生产专门化
D、农业生产技术差
A、在校学生人数
B、粮食产量
C、身高
D、年龄
E、体重
A、进口的粮食数量
B、洗衣机台数
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D、人均粮食产量
E、城乡集市个数
A、某省人均粮食产量
B、某省人均粮食消费量
C、某企业职工的人均工资收入
D、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
A、1/3
B、1/4
C、1/2
D、1/5
A、对
B、错
A、袁隆平“超级稻”全面推广
B、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
A、政府的重视程度
B、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
C、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情况
D、农田整治和防灾力度
A、由空想到现实
B、由公有到私有
C、由干预到自由
D、由市场到计划
A、全国粮食产量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商品零售额
E、全国发电量
关于我国2022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B、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C、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
D、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材料一20多年前,A村的农民为生计所迫而冒险探索,进行大包干,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20多年来,A村的粮食产量增长了20多倍,人均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元增长到2500元.A村人津津乐道,吃的是白面馍,住的是砖瓦房,认为改革已成功.10多年来,A村农业生产基本还是传统的一稻一麦的方式,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集体收入更是寥寥无几.
材料二B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80年代中期,B村适时调整该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使全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亿元村、明星村.90年代中期,B村又以发展产业化经营和优化经济结构为新一轮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本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进入新世纪,又决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工业竞争力,并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A、B两村20多年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请你谈谈对这一哲学道理的理解.
(2)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上述哲学道理的?
(3)A、B两村20多年变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什么哲学启示?
(1)材料一中,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哪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推行?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
下列是一段关于我国国情的材料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根据材料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结合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结合(1)(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全国土改基本结束,粮食产量首次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的丰富主食。
A.变化;截然不同
B.发展;背道而驰
C.变更;南辕北辙
D.稳定;大相径庭
化学键
N≡N
H-H
N-H
键能(kJ/mol)
x
436.0
390.8
若N2(g)+3H2(g)2NH3(g)△H=-92.4kJ/mol,则x=___________。(2)下列措施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也可提高未平衡时转化率的是________A.加入高效催化剂B.及时分离出氨气C.恒温恒容时通入惰性气体D.升高温度(3)工业合成氨反应温度通常采用500℃左右,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4)在恒容的容器中通入lmolN2和3molH2,10min达到平衡,测得其放出的热量为78.54kJ,则N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0到10min内用NH3表示该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g/min(保留到0.01位)。
项目年份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A.一战的爆发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十月革命的爆发D.一五计划的实行
人口(百万)
粮食产量(千吨)
耕地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公斤/公顷)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A.“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持续发展B.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版图的变化D.世界市场助推粮食增产
产量
是1913年的%
是1925年的%
1913
510
100
—
553
108.4
1926
652
127.9
117.9
1927
581
113.9
105.1
1928
749
146.9
135.5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国家工业化建设的促进
粮食产量(亿斤)
征购量(亿斤)
征购量所占百分比
1959
3400
1348
39.6%
1960
2870
1021
35.6%
1961
2950
810
27.5%
1962
3200
635
19.89%
1963
544
16.1%
A.农村经济困难局面得到有效缓解B.自然灾害导致农业衰退C.人民公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农民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人口(百万)
粮食产量(千吨)
粮食单产(公斤/公顷)
A.“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持续发展B.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C.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版图的变化D.技术进步是产量提高的基础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将晒干的玉米置于塑料袋中,放在20℃环境里
将浸软的玉米置于塑料袋中,放在20℃环境里
将浸软的玉米置于塑料袋中,放在﹣16℃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
(1)A组可与[_____]组进行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2)若B组与C组进行对照,推测表格中的“?”处理论上应填_____。(3)本实验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其目的是_____。
人口
粮食单产
(百万)
(千吨)
(公斤/公顷)
A.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大幅提高C.农业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D.世界市场助推粮食增产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440—450
420—430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年代(公元)
气候状沉
冬半年平均气温与21世纪初比较增(+):减(—)
粮食亩产量(与前一时期比较)增(+):减(—)
1—200年
温暖期
+0.30℃
+22.9
210—560年
寒冷期
—0.47℃
—2.3—0.4
570—770年
+0.23℃
+29.9
780—920年
—0.5℃
—7.5
930—1310年
+0.18℃
+9.4
1320—1910年
—0.39℃
+16.0
A.气候变化决定了封建王朝兴衰B.温暖期没有出现北方民族大规模南侵C.粮食产量增长均出现于温暖期D.世界形势变迁影响粮食产量变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