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现状(精选5篇)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资源;资源配置;效率

Abstract:Thisarticleresearchedtheallocationefficiencyofagriculturalresourcesinviewofecologicaleconomy,andusedthemethodof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Thispaperpaidattentiontoeconomicbenefitandecologicalimpactwhenconstructtheindicatorsystem.Choosingthreeinputindicatorsandsevenoutputindicatorstoresearchtheresourcesallocationefficiencyof18citiesofHenan,andgetthepuretechnicalefficiencyandscaleefficiency,optimizedagriculturalresourceforthelowefficiencycitiesusingDEA.ResultshowsthattheoverallefficiencyoftheallocationofresourcesinHenanishigher,butstillhavedifferencebetweencities,somecities'agriculturalresourceshavedifferentdegreeofredundancy,whichusesurpluschemicalfertilizers,pesticidesandagriculturalfilm.Atthesametime,wecanchooseoptimizationschemeaccordingtothespecificconditionofdifferentcitiesthroughtheDEA,optimizetheallocationofresourcesfromthepuretechnicalandscaleefficiency,andrealizethecoordin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logyandeconomy.

Keywords:Ecologicaleconomy;Agriculturalresources;Theallocationofresources;Efficiency

解决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农业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土壤,水,气候等)更新和再生速度慢,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有限,表现出了更显著的稀缺性。经济学解决资源稀缺的途径是优化资源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达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保理念觉醒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前期学者的研究各有所长,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对现代农业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解。但从整体上看,以生态经济为出发点研究现代农业资源配置的并不多,而这一点又恰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之处。鉴于此,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站在生态经济这一全新角度上对农业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为了突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指标选取上更倾向能体现农业生产对生态造成影响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寻找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提供思路。

1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源配置

生态经济的本质在于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可承载基础上,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形成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经济摒弃对资源过度利用和掠夺式生产的思想,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和优化配置,追求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2研究方法与模型

经济学中生产率和效率的度量工具主要有随机前沿函数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中DEA由于不需事先假设函数关系,不受量纲的限制,可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的综合效率而优于SFA。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涉及投入要素较多,且在产出方面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这里采用DE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运用数学规划的方法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特征的决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思路是利用现有数据组合形成数据包络,从中选取最佳组合构成“生产前沿面”,在假设“生产前沿面”是最优组合的前提下,比较其他决策单位和“生产前沿面”的数据,从而形成针对“生产前沿面”的相对效率,并以此评价各决策单元的效率优劣。当效率值为1时表示DEA有效,小于1为DEA无效,偏离1越远效率越低。

DEA的基础模型C2R于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但C2R模型仅能测量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为了分别衡量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2R的基础上加入约束条件[j=1nγj=1]得出了模型BC2,BC2模型能够评价将决策单位的纯技术效率提取出来,同时,由于BC2模型将综合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即TE=PTE×SE。所以,可以通过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这为分别研究决策单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规模收益情况提供了便利。

B2C变量定义:

存在n个被评价对象(决策单元DMU);

每个DMU有m项投入(输入项)和s项产出(输出项);

xr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量;

Xj=(x1j,x2j,……xm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

yi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量;

Yj=(y1j,y2j,……ys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产出向量;

引入松弛变量s+和s-构建最优化模型

min(θ)

s.t.[j=1nXjλj+S-=θXjoj=1nYjλj-S+=Yjoj=1nλj=1λj0,S-0,S+0,θ∈E1]

式中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j为投入、产出指标的权系数;s-为松弛变量,是负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即正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若得出的Q=1,且s+和s-均为0,则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若Q=1,但s+或s-不为0,则判定为弱DEA有效;若Q

3指标体系构建

从农业经济角度考虑农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代价(污染),农业的产出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形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

选择化肥、农药、农膜作为投入项有2个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并不一味追求农业生产的自然化,而是在肯定现代科技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的基础上,追求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现代科技成果既不全盘否定也不过度滥用,所以,适度的化肥、农药、农膜是可以作为资源被使用的。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过度的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而DEA方法在评价决策单元是追求输出的最大化或输入的最小化,所以选取的指标通常为期望性指标,但环境污染显然属于越小越好的非期望指标。所以,为了体现环境污染的非期望性,可采用将非期望输出作为投入项处理的方法,追求环境污染的最小化。

4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4.1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为进行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性分析,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前提下,采用B2C静态评价模型,依据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以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做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评价,即DUM共18个。借助DEAP2.1软件,计算得出河南省18市2013年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河南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效率值1为有效;0.9~1为良好;0.8~0.9为中等;0.8以下为低效,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综合效率均值达到了0.957,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状况良好。这得益于河南省近几年依据“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但综合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原因在于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现象仍然存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DEA有效的有12个,占67%,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达到了1,说明这12市农业资源配置与经营规模相适应,农业生产处于最佳效率和最合理规模状态,农业资源投入达到最优配置,既不存在浪费也不存在冗余,保证了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规模效率是在考虑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衡量决策单元的现有规模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从计算结果上看,河南省有12市的规模效益达到了最优,DEA有效,说明这些市在目前的资源投入条件下已经达到了产出的最高点,除非按照目前的资源配比状态同比例增加投入,产出才会同比例增加。其余6市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即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产出量的增长率不升反降,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投入过多,形成了溢出效应,需适当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

4.2.1纯技术效率较低地市的调整郑州、平顶山、安阳、南阳4市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这些地市的资源配置调整方法可以从提高纯技术效率着手,在提高纯技术效率的同时,规模效率往往也会相应改善。提高纯技术效率的方法分两步:一是将决策单元移动至生产前沿面,即径向调整,调整幅度反映了决策单元距离生产前沿面的径向偏差;二是调整单个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模型中,容易产生松弛,针对投入方面的松弛量表现为要素投入的冗余。松弛量的调整反映的是由于投入结构的原因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以郑州为例,来说明纯技术效率的调整方法:第一步:对投入要素进行径向调整,由于郑州市纯技术效率为0.858,所以需要对所有投入要素减少14.2%,产出值不变,使其移到生产前沿面的投影点上。第二步,调整资源投入冗余量。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药施用量不变,分别减少农林牧渔从业人员6.260万人,减少农用化肥23779.083t,减少农膜使用量1923.611t(如表3)。此时使用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模拟结果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

4.2.2单纯规模效益较低地市的调整商丘、周口2市的纯技术效率虽达到了最优,但综合效率仍然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低原因是规模效率不佳,所以,应把调整规模效率放在首位,通过调整规模效率的方式使其进入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然后将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观察结果。由于商丘、周口地市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两地市出现了资源投入的整体冗余,应按现有比例同步减少所有资源的投入量。将商丘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5.2%、周口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9.3%。将调整后的数值重新进行DEA测算后,2市的规模报酬、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均达到1,此时,2市资源配置效率为DEA有效。

5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河南18市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市基本上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说明这些市资源投入量普遍冗余,投入产出不合理。同时,还有部分市依然存在依赖资源换产出的现象,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投入过剩成为这些地市农业资源配置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依据上述结论,河南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2)强化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管理,鼓励使用清洁和可循环能源,科学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量。(3)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引导农业的科学生产;(4)各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薄弱环节,科学调整农业资源配置,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探寻符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通过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经营和管理现代农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霈.论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6(4):301-305.

[2]刘慧.中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资源科学,1998(5)25-28.

[3]谢高地,齐文虎,章予舒,等.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1998(5):7-11.

[4]黄季.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9(1):1-8.

[5]曾福生,高鸣.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与研究,2012(4):38-49.

[6]张乐,曹静.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配置效率变化的引入[J].中国农村经济,2013(3):4-15.

[7]王鸿,尚杰,杨果.基于DEA的循环型农业效率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13-115.

[8]王淑慧.基于生产函数的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6):15-19.

[9]侯智惠.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31-35.

[10]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途径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由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二、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再加上之前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dthestatusoftropicaltourist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HainanProvice,andcompareditwithtropicaltouristagricultureinTaiwan.Itrecommendedtomakefulluseofadvantages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playrationallytropicalagriculturalresources,mineculturalconnotationoftropicalagrculture,strengthentheprotectionoftropicalagriculturalresourcesofHainanandcooperationbetwenHainanandTaiwantofurtherdevelopHainan’stropicalagricultureandtourismindustries.

关键词: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建议;海南;台湾

Keywords:tropical;sightseeingagriculture;development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0引言

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海岛省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热带农业,保存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和农业是海南经济的两大支柱,随着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旅游热潮的兴起,海南的旅游产品由最初的滨海观光游览逐步向其他资源型旅游产品发展,其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了森林探险游、乡村游等农业观光产品。尽管海南的农业观光产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资源利用与保护上亟需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1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丰富,可开发种类多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以各类资源为基础,近10年来,海南岛出现了一批如万嘉果园、定安飞禽世界、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湖野生动物园、兴隆热带花园、兴隆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椰子大观园、金沙岛渔家乐、博鳌海洋世界、椰寨农家乐等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教育、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项目,形成涵盖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养殖观赏园、花卉观赏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产业,成为城市周边居民、内陆上岛游客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海南现有观光农业表现形式单一,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参与性鲁怀坤在其发表的《观光农业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对观光农业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观光农业包括四种类型:农业娱乐型、农场化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型。从海南目前对外开放的热带观光农业景点的特征来看,无论是养殖场,还是育种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积、规模化、现代化的集约式农业为主,农场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园类型,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我国其他内地省份所见到的设施农业并无二异。单一的观光农业表现形式未能真正体现海南独特的、在我国大陆任何地方均体验不到的热带田园风光的资源优势。另外,从市场接受模式来看,海南现有的农业观光景点仍以走马观花的观光为主,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在景区内的活动均以游览、听从讲解为主,极少有景点配合互动性的活动,让游客参与到农业活动中来,切实地让游客感受海南传统或现代农业产品的生产、耕作过程。

2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与海南同属亚热带海岛,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农业资源,但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2.1政府通过立法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农委会、农会共同辅导建立休闲农业基础,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台湾是我国最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地区。1970年台北市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了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观光农园的先河。1989年4月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举办第1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于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概念,在2002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通过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保证了休闲农场、农庄、农园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生产运作,避免了盲目无序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权益。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之下,针对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台湾农委会、农会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规划。

2.2台湾休闲农业数量多,类型多样化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单位数量众多,根据农业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已核发29家休闲农场经营许可登记证、准予筹设休闲农场214家(其中44家为综合型、170家为农业经营体验型)、核准划定48处休闲农业区,辅导145处休闲农渔园区。类型涵盖了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园、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民宿、休闲农业区等13种类型,辐射了教育、娱乐、观光、生产、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其品种非常丰富,可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学等方面的需求。

2.3台湾休闲农业以当地居民经营的中小型规模为主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各地农业人口经营的中小型农场为主。有资料显示:两人经营的农场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经营的农场202家,占18.13%;土地规模在0.5~3.0km2的农场达589家,占总数的53.50%;3~10km2的农场达249家,占总数的22.60%。投资额不足100万元新台币的休闲农场有153家,占13.90%;投资额100~500万元新台币的农场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资额500~1000万元新台币的有218家,占19.80%。

海南有着如此优越的热带农业资源条件,却未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特色,未形成优质的热带观光农业特色精品。

3.1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科技优势,打造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品牌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确保了海南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在其所涉及的养殖、种植、加工、林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来自科技的推动。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通过适当形式将其开放给公众,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到海南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也势将成为独具特色的高科技热带农业观光产品,形成海南热带农业的科技窗口。

3.2合理规划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区域,利用区域优势树立各地不同观光农业特色海南热带高效农业资源在我国不仅是独特的,也是立体的。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应充分利用资源的独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同时,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就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避免相互竞争;要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

3.3深度挖掘海南热带农业文化内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现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在观光游览过程中,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民族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3.4加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保护,创造优美农村景观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保护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农民生存环境就是保存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只有时时处处将农业资源保护置于首位,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农村景观,提升海南热带观光农业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4展望

[1]海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海南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衡水市农业污染现状分析

1.1化学投入品现状

全市年施用化肥总量(折纯后)约为33万t,主施氮肥和磷肥。其中磷肥施用量约为12万t,占化肥施用量的35%;氮肥施用量约为21万t,占化肥施用量的64%。流失途径主要有地表径流流失和地下淋溶流失,其中地表径流流失总磷约431t、总氮约1684t,地下淋溶流失总氮约2843t。施药总量约为0.45万t,杀虫剂占施药总量的8%,除草类农药占总量的6.5%,有机磷类占13.4%,菊酯类占4%。

1.2农业废弃物现状

全市耕地面积57.33万hm2,种植小麦面积28.95万hm2,小麦秸秆生产量约为180万t;玉米播种面积25.67万hm2,秸秆生产量约为840万t;棉花、花生、豆类等其他农作物秸秆量200多万t,全年秸秆产生总量约为1200万t。地膜用量约0.6万t,回收量0.48万t,田间残留量0.12万t,占总量的20%。

1.3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全市每年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是285万头、44万头、145万只、45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420万头、26万头、143万只、3200万只,饲料总产量90万t,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1000万t。2农业清洁生产典型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努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不断探索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农村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的环保节源、减污增效的生态平衡。

2.1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产生的秸秆、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积极探索建立以农业与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的自我净化循环利用体系,以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利用。

2.1.1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在秸秆综合利用上,不断开发新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乡村清洁循环利用及能源转化、秸秆栽培食用菌、氨化、堆沤、快速腐熟、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目前利用秸秆主要途径:一是用作肥料,农作物秸秆粉碎处理后,一部分直接还田,一部分腐熟堆沤后还田。主要方式为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还田约23.87万hm2,玉米秸秆还田约22.33万hm2,约占秸秆总量的78%;二是用作饲料,玉米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后转化为饲料,用于饲喂牛羊等发展畜牧业,牲畜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用于作物栽培。每年玉米秸秆青贮160万t、约为12.2万m3,玉米秸秆压块2.1万t,秸秆氨化10万t;三是玉米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压块代煤作燃料。农作物秸秆经热解气化产生燃气,用于取暖、做饭,或粉碎压块代煤作燃料,产生的灰分作为有机肥用于农田栽培;四是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利用棉柴秸秆粉碎后栽培姬菇、鸡腿菇,其废料作为大田底施有机肥料用于生产,既节约了资源,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村生态环境好转。

2.1.2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技术通过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生物有机肥技术,达到农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是畜禽粪便沼气开发利用。引导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养殖小区建设沼气循环利用工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即“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等生态模式,畜禽粪便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炊事、取暖或转化为沼气灯,沼渣、沼液可直接用于无公害作物栽培或加工为有机肥,从而实现农业绿色有机循环;二是畜禽粪便工厂化生产商品有机肥。通过微生物制剂进行畜禽粪便发酵、除臭和脱水等无害化处理,进行商品化有机肥生产,使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

2.2农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

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农业投入品使用,农村生活中垃圾、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降耗增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1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乡村清洁工程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突出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污染防控为核心,构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田园清洁工程。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两减一控一提高”(即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为手段,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以节水、节肥、节药等实用技术推广为切入点,采取生物病虫害防治、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和生物杀虫方法,实现绿色植保技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家园清洁工程。分户或联户分类设置垃圾收集池,按有机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险物垃圾分类收集,以村为单位,统一建设乡村物业管理站,配备垃圾清运设施和运输工具,分类清运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三是水源清洁工程。以户为基础,配套建设单户或联户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沼气池,解决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综合处理和再利用问题,消除农村污染源,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空气新鲜,水源洁净。

2.2.2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有机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不但造成浪费,而且造成土壤的富营养化,淋溶之后污染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使土壤质量下降。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合理确定施肥量和肥料中各营养元素比例,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行“一村一站、一户一卡”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完善专家查询系统,实现“配方到户、供肥到村”,做到测土、配方、生产、供肥“一体化”。

2.2.3加大产地环境调查,开展不同作物污染区的划定农产品产地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普查、监测、产区划分和修复治理,是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实行农业清洁生产,减少产地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区、污水灌区等重点区域的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现状普查,对农产品产地的大气、灌溉水、土壤进行监测,摸清产地安全质量底数;二是开展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治理。对未污染的土壤,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防止造成污染。对轻度污染的土壤,要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进行修复。对重污染的土壤,要调整种植结构,开展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划分,避免造成产品污染。

3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的体系建设

针对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污染严重的现状,通过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农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3.1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

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施,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安全监测技术、农业投入品替代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产地环境修复和地力恢复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清洁化生产链接技术的指导培训服务。

THE END
1.农业水资源利用(精选十篇)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节水技术不普及农业用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 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 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在理论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偏差, 我国在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ztvjd3u.html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黄云主编.pdf[General Information] 书名=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作者=黄云主编 页数=313 出版社=北京市: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 SS号 DX号=000007606858 URL=/bookDetail.js p?dxNumber=000007606858d=F55CBC8185338F6ED 4BDA558BA41DD72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2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213/152927919.shtm
3.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5.负责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牵头外来物种管理,组织指导农业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信息发布工作。 6.指导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安全利用工作。 7.组织指导全省农村能源与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工作。 8.编制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投资项目建设规划,提出相关投资项目需求和财政项目安排建议,并组织https://agri.hunan.gov.cn/agri/xxgk/jgzn/nsjg/201905/t20190520_5277141.html
4.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8篇(全文)9.6万公顷,针对这个情况,怎样搞好灌区农业节水,又能保证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研究的课题,而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灌区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农业水资源短缺,供水指标不足 塔里木灌区的水资源是从阿克苏河引入,年引水量为18.3亿m3,随着国家对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gum9xu3.html
5.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怎么样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考研方向1:土壤学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本学科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考研方向2:植物营养学 http://www.e4221.com/zhuanye/10954.html
6.知识图谱与智能农业系统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知识图谱可以帮助智能农业系统解决许多难题,如植物疾病虫害诊断、农业生产优化、资源利用优化等。 3. 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详细讲解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讲解知识图谱与智能农业系统的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核心算法原理、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数学模型公式。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5806011
7.贵州大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大数据在农业资源调查上的应用,采用综合利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统计汇总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域内有多少个生产基地、面积是多少、种的是什么品种、什么时候上市、卖向哪里、持续多长时间等关键信息及时进行动态监测和统计,确保做到对农业发展“底数清”“情况明”,有利于指导以销定产,适度控制发展规模,避免农业产能http://www.zgxczx.cn/content_10961.html
8.JIA专题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固体废弃物,其中畜禽粪便年产量约38亿吨,作物秸秆年产量约9亿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年产量约2亿吨。农业固体废弃物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巨大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和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资源化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能够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125/21/37581541_1005900719.shtml
9.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北方农资网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围绕《意见》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农业种质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如何? http://www.bfnz.cn/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