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农民日报11月14日讯据估算,我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每年使用农膜200多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这些未实现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城乡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地处理并利用这些废弃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协调规划:顶层设计不可少
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不断替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注重无机物质投入,到有机、无机物质投入相匹配的发展过程。
目前,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很注重施肥结构,基本形成了“秸秆直接还田+厩肥(粪便与垫圈秸秆混合堆肥)+化肥”的“三合制”施肥制度。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壤氮素3/4来自秸秆和厩肥;德国每施用1吨化肥,要同时施用1.5~2吨秸秆和厩肥。
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毕于运研究员指出,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组合施肥制度,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三合制”施肥制度,充分考虑我国各类农作物种植的现实经济性和广大农户购买和施用有机肥的利益驱动力,以大田粮棉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化肥”、经济价值较高的大田经济作物和部分口粮作物(如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有机肥+化肥”、温室大棚“有机肥+化肥”为主要组合方式。
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具有很好的综合效益,可以有效处理农业废弃物、生产清洁能源、腐熟有机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等。当前,社会上纷纷成立生物天然气产业联盟或专委会,一些政府部门连续发文或制定规划,央企和大型企业纷纷介入这一领域。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能落地的政策。一方面应使已有政策落地,如落实沼气发电上网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另一方面应创设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新政策,比如生物天然气保障性入网,并享受同网同价待遇。还要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土地优先、用电优惠政策,享受农机购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同时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降低原料收储和产品配送成本。”
明确方向:“有机+无机+生物”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微生物复合肥料占主导地位,这与我国当前科学施肥所提倡的‘有机+无机+生物’相结合的原则是相符的,也是目前我国肥料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张树清说。
我国有机肥资源丰富,总养分7000多万吨,而实际利用率不足40%。通过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替代部分化肥,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用量,促进有机养分循环,还将推进有机、无机的结合,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国内农产品质量提高的需求和耕地质量培育的要求将会限制化肥的使用量,而有机肥的使用量将会有增无减。未来10年内,我国有机肥生产将呈连年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广阔。”张树清预测。
成果转化:阳光堆肥见实效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方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农村生活易腐固废的阳光堆肥房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阳光堆肥房”是一种就地堆肥化处置农村生活易腐垃圾的仓式静态好氧高温堆肥设施。因其屋顶安装了透明玻璃,可以利用太阳能为堆肥仓辅助加温而促进垃圾腐熟,故而冠以“阳光”之名。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江山市新塘边镇在方萍的指导下,建造了6间“阳光房”,每间处理房可堆放垃圾20立方米,屋内垃圾集纳满以后,冬天需60多天制成高效有机肥,夏天仅需四五十天。经检测,易腐垃圾在阳光堆肥房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可直接用于农田肥料。该镇所有“阳光房”投入使用后,加上毛家仓、恩深等村的有机垃圾处理设备的运行,能够满足全镇19个村每天约16.3吨可堆肥垃圾的处理需求,所生产的有机肥可供给周边3000多户农户用于肥田。
“由于阳光堆肥房的水气调控系统设计和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易腐垃圾倒入堆肥仓后经过好氧高温堆肥发酵腐熟成有机肥料,在堆置过程中没有恶臭产生,还能减少蚊蝇滋生;由于渗滤液的回用,没有污水排放。从而实现易腐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萍还介绍了阳光堆肥房堆肥产品的主要去向:小规模利用方面主要是村民农用,单村建造小规模阳光堆肥房产出有机肥。大规模利用方面主要是多村联建较大规模阳光堆肥房产出有机肥。可与种粮大户、农场、果园建立供求合作关系,也可为有机肥企业提供商品有机肥甚至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