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居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不仅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并践行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中国在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转变的基础上,正在向“吃得好”转型。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高瞻远瞩地作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论断。

一、大食物观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大食物观的基础仍然是粮食,但关于粮食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谷物范畴,而是随着居民的食物需求多样化变化,逐步拓展为包含谷物、油、肉、蛋、奶、蔬、果、茶等重要农产品及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副食品,是更加广义的粮食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如何对粮食进行定义,对于中国来说,在新的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要义仍然是要优先保障好口粮安全。在端牢饭碗后,大食物观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思维调整工作重点,主食副食一起抓,植物动物微生物一起利用,为居民的餐桌呈上更加丰富多样、优质营养的食物。

二是要全力抓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消费模式和日常膳食偏好发生了质的转变,已经跨过追求主粮“吃得饱”阶段发展到减少主粮消费,增加肉蛋奶、瓜果菜消费的“吃得好”阶段。大食物观作为传统粮食安观的延伸,其基础是粮食但不唯粮食,而是要求食物种类更加丰富,饮食结构更加优化。当前,全国14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9.8万吨、192万吨、23万吨的粮油菜肉,这对我国食物供应数量和结构造成了较大压力。从达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出发,落实大食物观,要在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四是要推动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为更高效的食物供给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物生产国与消费国,确保食物从生产到餐桌这一环节的顺畅是确保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食物流通体系仍存在着流通设施落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流通环节过多等一系列不利于国内食物产业链稳定的因素。大食物观需要以“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为理念,高度重视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的建设,从顺应消费端的需求结构变化出发,全面发力打通生产、仓储、加工、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配送和产地预冷藏保鲜基础设施的短板,确保多元化食物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二、大食物观需要更高更强的科技与政策予以支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研发与政策支撑在粮食稳产保供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与政策支撑系统,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我们尽快构建起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更高更强的科技与政策支撑体系,推动大食物观落实、落地,落细、落好。

一是要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食物观的基础仍然是粮食,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藏粮于地”,确保粮食安全底线。要抓住耕地这一要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监管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规划高起点、科技高含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产出高效益的“五高”要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并确保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从源头上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食化”;另一方面,要坚持“藏粮于技”,提升粮食供给能力。要扭住种子这一要害,下大力气攻克种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做强种子“芯片”,弥补种植和产量短板,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此外,要强化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粮食绿色生产发展,提升粮食品质。

三是要完善收益保障机制,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一方面,要不断加大补贴扶持力度,继续用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扩面、增品、提标”,提升保险补贴的针对性与精确性,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健全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等社会化服务机制,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进而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按照大食物观的新要求,积极拓展与创新政策工具,逐步扩大现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覆盖范围至整个食物系统,及时、准确对接新时期保障居民“菜篮子”、“油瓶子”、“肉盘子”、“奶箱子”、“糖罐子”安全的政策新需求,以政策推动地方政府与农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扩展传统食物边界的行动中去。

四是要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以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食物安全。大食物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讲究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科学体现。一方面,要从大国土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多打大算盘、多算长远账”,在挖掘耕地、海洋、森林、草地食物资源潜力的时候,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充分评估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切忌“涸泽而渔”式的开发;另一方面,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出发,推进绿色农业科技装备的全领域突破,将绿色科技应用在食物的生产、仓储、加工、物流等各环节,下大力气打造出一条绿色低碳食物产业链,以此实现可持续食物安全。

三、大食物观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拓展更大空间

大食物观讲究的是大格局和全球视野,要以开放为手段,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食物领域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构筑起大食物保障体系。

二是大食物观为创造出口条件,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拓展更大空间。当前,我国大宗农产品整体上出口乏力,但以速食产品(如螺蛳粉)、调味料(如老干妈、榨菜)、坚果类产品(如瓜子)为代表的新型食物品种广受国际市场好评,出口增速处于较高水平,这对推动我国农业融入国际大市场,促进农产品品质化、品牌化升级,缓解国内供需矛盾,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有限的水土资源相比,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湖泊资源、海洋资源和林地资源,具备生产更多的优势特色食物的基础,在大食物观背景下,今后中国食物的生产在科技与政策的支撑下也将呈现更加多元、品质、高端的新形势,这对于增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拓展出口市场大有裨益。

三是大食物观为推动农业走出去,深化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拓展更大空间。中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粮食安全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一贯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农业走出去。随着大食物观的逐步树立,中国的农业对外合作也将从以依托粮食逐步向依托粮、油、肉、蛋、奶、蔬、果、茶等多维食物进行演变。这就需要中国加快更加广义范围农产品的全球产业链布局,积极培育大型跨国食品企业,并通过加强对多元食物贸易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更好地建成安全高效稳定的外部食物资源供给体系。此外,中国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粮农治理体系中,共同制定食物进出口的国际标准准则,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THE END
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国已经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如何在保障小农户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成功跨越,形成“大国强农”“大国大农”发展新格局,在时间上非常紧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两个关键点http://www.farmchina.org.cn/ShowArticles.php?url=BjoNaApqU2ZUZVY1ATIFYQJt
2.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他山之石二是处理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 当前,我国农业贸易大国地位凸显,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总体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保障了国内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但另一方面,我国农业贸易大国效应还未充分体现。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低成本优势逐步削https://www.zgcsswdx.cn/info/8575.html
3.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19438随着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举措效应的逐步显现、农业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未来我国农业实际承受的挑战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应对这种挑战和压力,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也需要谋划和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http://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19438
4.刘晓山:践行大食物观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有为政府在引导、保障和管理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https://www.gycoop.com/ttview.jsp?id=1733704470960
5.“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加快农业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求平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1/17/1208700_126247629.shtml
6.农业遴鸭点《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四)坚持改革创新。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破除束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 (五)坚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立足国内,不断提高农业综https://www.gongxuanwang.com/articleDetail/8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