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设施种植业保障食物有效多元供给——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就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出台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3方面14项重点任务,将“大食物观”的“大写意”变成了工笔画、施工图。其中,设施农业作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贯穿了《意见》的各个方面。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其中,设施种植是指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室、连栋温室等设施,运用工业化生产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创造适宜生长的小气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依赖,进行优质、高效生产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具有环境可控、产量高、周年连续生产等优势,其发展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保障我国“菜篮子”“果盘子”周年均衡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代设施种植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升级,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发展现代设施种植已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

——是深挖食物供给潜力、助力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人们对蔬菜、水果等的需求显著增加。设施种植栽培模式多样、作物种类丰富,让日常食物种类更加多样、营养结构更加优化,而且日光温室解决了北方冬季果蔬生产供应难题,塑料大棚实现了提早延后供应,遮阳避雨棚增加了南方夏秋特色品种,有效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周年稳定供应。

——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设施周年生产,周年用工,可提供7000余万个就业岗位,且生产效益高,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据统计,北方日光温室亩均年纯收入能达到3.6万元,一户农民种两个2亩日光温室,就能达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发展设施种植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我国设施种植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我国设施种植产业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设施种植业发展迅速,用不足3%的耕地生产出种植业总产值25.3%的农产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具体表现为:

一是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基本满足了周年供应需求。我国设施面积4270多万亩,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设施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种植蔬菜、占八成以上。目前设施蔬菜(含设施食用菌)年产量2.65亿吨,占蔬菜总生产量的1/3,设施水果和西甜瓜年产量近0.5亿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的周年需求。

二是布局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市场供应半径等条件,形成了5大设施农业优势产区。其中黄淮海及环渤海地区面积占61%,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占18%,以塑料棚室为主;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5%和4%,以日光温室为主;华南地区占2%,以塑料棚室和遮阳防雨棚为主。

三是节能节本,走中国特色设施农业发展道路。我国设施类型以投资较少、节能节本的日光温室、塑料棚室为主,分别占比29%和69.4%。其中日光温室为我国独创,可在最低温度-28℃的地区(北纬43.5°)不加温进行果菜越冬栽培,为世界农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板”。

四是机械装备逐步应用,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近年来,我国设施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设施种植机械化率提升至40%左右,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部分现代化温室中也有所应用,设施装备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二)我国设施种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设施种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单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优,综合生产能力与产业效益提升空间巨大,具体体现在:

一是设施结构不科学,材料不精准,装备不足。多数设施结构参数不合理,建设标准低,结构安全性差,环境调控能力不高,设施光热和保温性能不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难以真正实现周年生产。设施环控装备不足,仅部分温室配备了简易水肥一体化设备和卷帘机,但尚未实现自动化。

二是设施专用品种缺乏,存在“卡脖子”风险。设施专用的抗低温、耐弱光、防早衰、收获期长的蔬菜品种不足,多为露地兼用品种,特别是高品质番茄、长季节栽培彩椒等高端品种种子大多依赖进口且价格高。个别进口串收番茄品种,因种子价格过高导致种苗高达18元/株,仅用苗成本每亩就超3万元。

三是设施生产机械化、轻简化水平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设施空间小、立柱多、宜机性差,农机“门难进、头难调、边难耕”。设施专用小型农机缺乏,“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现象突出。栽培管理农艺-农机不配套,适于机械作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缺乏。导致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比主要农作物低30多个百分点,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逐年攀升,占设施生产成本约60%。

四是设施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影响生态环境稳定。设施蔬菜生产习惯于“大水大肥大药”,平均灌溉用水量是粮食作物的2.9倍,亩均化肥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导致土壤障碍日趋严重,且设施封闭高湿环境导致病虫害高发频发,乱用药现象屡禁不止。不少化肥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对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三、发展现代设施种植的重点措施

《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要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在设施种植领域,要加快育种创新,开展设施蔬菜种源攻关,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支持设施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设施蔬菜育播收运等食物开发关键装备瓶颈,研发推广设施种植专用机械。落实上述重点任务,亟待强化科技创新和多学科协同攻关,加快设施生产关键技术与产品、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一是优化设施种植布局,推动设施提档升级。按照“效益优先、适度领先”原则,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改墙体、改骨架、改跨度等,增强设施性能,扩大作业空间。强化环境自动管控、水肥精准供应等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在大中城市周边,根据消费需求适度布局植物工厂,发展无土栽培,以保证自然灾害和突发重大应急风险下蔬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

三是加强专用机械研制,推进设施机械化生产。研制和优化设施耕整地、育苗、移栽、植株调整、植保施药、转运、废弃物处理、无土栽培基质消毒等系列轻简化、智能化装备,构建“设施-农机-农艺”三融合的宜机高效栽培模式,推动“机器换人”,降低设施生产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四是加强土壤障碍治理和病虫防控,推动绿色化标准化生产。研发并应用土壤障碍修复与健康保持技术与产品,应用合理轮作、水肥一体化、嫁接栽培、物理阻隔、环境管控、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构建设施生产绿色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五是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主栽蔬菜,应用优良品种,加强机械化精量播种、壮苗培育等关键技术应用,提高育苗水平,基本实现主产区集约化供苗。围绕农机耕整地、土壤处理、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实现设施生产机械化耕整地,其他环节社会化服务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

THE END
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国已经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如何在保障小农户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成功跨越,形成“大国强农”“大国大农”发展新格局,在时间上非常紧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两个关键点http://www.farmchina.org.cn/ShowArticles.php?url=BjoNaApqU2ZUZVY1ATIFYQJt
2.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他山之石二是处理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 当前,我国农业贸易大国地位凸显,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总体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保障了国内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但另一方面,我国农业贸易大国效应还未充分体现。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低成本优势逐步削https://www.zgcsswdx.cn/info/8575.html
3.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19438随着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举措效应的逐步显现、农业自身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未来我国农业实际承受的挑战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应对这种挑战和压力,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也需要谋划和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安全http://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19438
4.刘晓山:践行大食物观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有为政府在引导、保障和管理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https://www.gycoop.com/ttview.jsp?id=1733704470960
5.“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加快农业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求平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1/17/1208700_126247629.shtml
6.农业遴鸭点《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四)坚持改革创新。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破除束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 (五)坚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立足国内,不断提高农业综https://www.gongxuanwang.com/articleDetail/86691